流量营销

搜索文档
从科学家到女首富再到副校长 陕西富豪夫妇的“流量”生意经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2 18:53
核心观点 - 范代娣夫妇凭借巨子生物和三角防务两家上市公司近千亿市值成为陕西新首富,持股市值超450亿元 [2] - 范代娣近期清退在两家公司的任职及股东身份,同时被任命为西北大学副校长(试用期一年) [2] - 家族资本版图横跨产学研,包括女儿严钰博接任执行董事、胞妹严亚娟任高级副总裁等核心成员进驻管理层 [2][19] 创业历程 - 2000年严建亚创立巨子生物,范代娣团队同期成功研制重组胶原蛋白技术,获国家专利金奖等荣誉 [5] - 初创期面临现金流压力,严建亚2003年二次创业进入军工领域,通过混合所有制解决资金问题 [6][7] - 2009年后两家企业逐步走上正轨,巨子生物获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建成千万包产能工厂 [8] 商业模式 - 采用分级代理经销体系:西安创客村2019-2021年贡献营收52.2%/49.3%/29.3%,上市后降至17.63% [11] - 线上直销收入占比从2019年16.5%提升至2021年41.5%,2021年双十一可复美13分钟成交破1亿元 [12][13] - 销售费用率从2019年9.8%升至2024年34.25%,增速72.36%远超营收57.17%的增幅 [19] 财务表现 - 近3年收入超37亿元,毛利率高达87.2%,净利率从2019年60.1%下滑至2024年37.4% [15][19] - 2019-2024年营收从9.57亿增至55.38亿(复合增长率42%),市值突破900亿港元(年内涨幅70%) [18][20] - 可复美品牌收入占比从2022年68.2%升至2024年87.04%,单一品牌依赖度持续攀升 [19] 资本运作 - IPO前获高瓴、CPE源峰等机构投资,估值超193亿元,薇娅夫妇持股0.86% [16][17] - 2022年登陆港股成为"重组胶原蛋白第一股",目前是港股最高市值医美股 [18][20] - 三角防务2017年净利润同比增94%,成为家族首个上市公司 [11]
信任危机下的破局:小米汽车如何将“至暗时刻”转化为“蜕变契机”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5-22 15:06
小米汽车面临的信任危机 - 小米SU7 Ultra碳纤维机盖在鼓风机测试中表现与官方宣传不符,引发虚假宣传质疑 [1] - 公司此前承诺的"轮毂散热"技术已被悄然删除,加剧消费者不信任 [1] - 辅助驾驶系统安全争议与高端选装件问题使公司站在舆论风口浪尖 [1] - 车主质疑2万积分补偿与4.2万元选装费不成比例,危机应对方式引发不满 [2] 科技企业跨界造车的挑战 - 互联网思维与工业制造硬约束产生冲突,流量密码与工程伦理难以兼顾 [2] - 新能源车消费者对技术期待被拔高,但技术成熟度需要时间沉淀 [2] - 若虚假宣传被认定,公司可能面临"退一赔三"的巨额赔偿 [2] - 汽车领域技术诚信的维护成本远高于售后补偿 [2] 行业监管与规范发展 - 工信部禁用"自动驾驶"等表述,监管尺度正在收紧 [3] - 两部委联合发文要求智能网联汽车宣传必须真实全面,不得夸大 [4] - 行业正从"野蛮生长"转向"规范发展",代价大但意义深远 [4] - 车主通过3D打印模型还原气流走向,民间测试倒逼车企宣传规范化 [3] 公司转型与行业影响 - 危机可能成为公司从"跨界挑战者"向"成熟车企"蜕变的契机 [4] - 流量红利消退后,真诚与品质将成为智能汽车长跑的关键 [4] - 事件推动行业从"流量营销"转向"产品主义" [4] - 公司若能建立选装件性能认证体系,或可重塑技术话语权 [3] 营销与工程验证的差距 - 电子快消品营销话术直接移植到汽车领域产生认知错位 [1] - 官方宣称的"双风道高效导流"与实测结果形成鲜明反差 [1] - 传统车企数十年沉淀的测试规范是新势力亟需补课的"工业常识" [1] - 性能参数必须经得起工程验证,场景化宣传需回归物理规律 [1]
再牵手孟羽童,董明珠缺的不是流量
经济观察报· 2025-05-22 14:35
格力与孟羽童再度合作事件 - 格力董事长董明珠与曾被视为"接班人"的孟羽童在社交媒体高调互动 双方计划合体直播 此举被解读为格力应对业绩压力的营销策略 [2] - 双方关系曾经历从"蜜月期"到公开对立 2023年董明珠批评孟羽童工作能力不足且热衷当网红 此次和解反映格力转型焦虑 [2] 格力经营现状分析 - 2024年财报显示营收同比下滑7.31% 为近四年首次负增长 主要竞争对手美的海尔仍保持正增长 [2] - 空调主业增长乏力 多元化战略屡屡受挫 品牌形象传统且缺乏创新产品 难以吸引年轻消费者 [3][4] - 董明珠个人IP依赖严重 其争议言论(如"绝不用海归派")与年轻群体价值观冲突 加剧品牌年轻化障碍 [4] 直播带货与业务转型矛盾 - 董明珠个人直播曾创年销售额近500亿纪录 但存在刷单质疑 反映线下渠道与直播模式存在根本矛盾 [3] - "明珠羽童精选"直播间虽有短期业绩 但格力本质非直播公司 流量无法解决产品力不足和渠道匹配问题 [3][4] - 新品如玫瑰空调被吐槽"又丑又贵" 显示产品设计与市场需求脱节 单纯流量营销难以扭转局面 [4] 战略核心问题 - 公司根本症结在于战略模糊与创新乏力 而非流量短缺 董明珠个人已具备持续制造话题的能力 [1][4] - 竞争对手通过智能家居生态 极简设计和年轻化营销成功拓展市场 格力仍困于传统经营思维 [4] - 管理层认知未升级情况下 与网红合作难以带来实质性转型突破 需重构产品力与商业模式 [4]
雷军回应SU7车祸:没想到影响这么大
搜狐财经· 2025-05-19 00:58
小米汽车面临的公众期待与挑战 - 雷军内部谈话承认3月车祸事件对小米打击超出预期,并指出公众对小米的期待和要求极高,公司已无"新手保护期"[1] - 小米汽车用户满意度较高,但公众对公司的审查标准严苛源于其高流量属性,类似胖东来和蜜雪冰城遭遇的舆论现象[1] - 汽车行业特殊性导致公众容忍度极低,安全相关领域不允许任何差错,与快消品行业形成鲜明对比[1][5] 流量对企业发展的双面影响 - 高流量使企业获得关注度优势,但过度依赖流量会导致公众用显微镜审视细节,形成反噬效应[1][3] - 商业历史表明网红企业难以持续成功,长期竞争力取决于产品质量、技术创新和团队实力而非流量[3] - 流量营销是双刃剑,既能加速企业崛起也可能导致快速跌落,需平衡营销与技术投入[6] 汽车行业的产品与营销规范 - 汽车产品需严格规范技术表述,避免"智能驾驶"等误导性词汇,应采用"智能辅助驾驶"等准确术语[5] - 用户手册需明确标注功能边界,防止因多人驾驶或借车产生的认知偏差导致安全事故[5] - 二三十万元价位汽车的产品容错率远低于快消品,小错误可能引发严重后果[5] 小米汽车的发展前景 - 公众严苛要求客观上倒逼企业进步,若正确处理批评有望推动公司成为全球顶尖车企[5] - 雷军作为连续创业者的能力背书,具备带领企业应对挑战的潜力[5] - 行业建议所有车企减少流量炒作,聚焦核心技术突破与品质提升以建立长期竞争力[6]
2200亿雷军,遭遇逆风
创业家· 2025-05-18 17:51
核心观点 - 小米近期因多重负面事件陷入舆论危机,包括SU7车祸事故、员工工时争议、产品宣传问题等,对品牌声誉造成冲击 [4][5][12][17] - 雷军个人财富达2200亿元,全球排名第50位,但近期因公司风波情绪低落并减少公开露面 [7][9][10] - 小米汽车将"智驾"功能更名为"辅助驾驶",显示宣传策略趋于谨慎 [10] - 小米SU7 Ultra因碳纤维前舱盖功能争议引发消费者集体维权,涉及金额达4.2万元/车 [13][14][15] - 公司面临流量反噬风险,需平衡营销热度与产品质量 [20][21] 事件梳理 车祸事故 - 3月末安徽高速SU7车祸致3人死亡,引发品牌最严重舆论危机 [4][9] - 雷军4月1日公开致哀但未能完全平息质疑,事故调查仍在进行 [9] - 事件导致雷军缺席上海车展并减少社交媒体互动 [10] 产品争议 - SU7 Ultra碳纤维前舱盖被消费者质疑功能与宣传不符,维权车主超300人 [13][14][15] - 公司补偿方案为2万积分(约2000元)或改配铝制盖板,但遭消费者拒绝 [15] - 车辆1.7.0版本更新限制1548匹马力至约900匹,引发性能"阉割"争议后暂停推送 [15] 公司管理 - 4月下旬被曝要求员工日均工时不低于11.5小时,部分部门达14-15小时 [17][18] - 工时考核影响绩效评估及外包员工去留,相关话题获近亿阅读量 [17][18] 业务表现 - 小米汽车4月交付量超28000辆,居新势力第四且连续7个月破2万辆 [19] - 小米YU7仍按计划于6-7月发布,未受风波影响发布时间 [5] - 雷军全平台粉丝超7700万,个人IP具有强大流量效应 [19] 行业观察 - 公司从智能手机到新能源汽车的跨界扩张取得阶段性成功 [19] - 流量经济下企业需警惕营销反噬,产品质量仍是核心竞争力 [20][21] - 创始人个人形象与企业品牌深度绑定可能放大舆情风险 [20][21]
2025营销启示:流量只是海市蜃楼,共识才是诺亚方舟
格隆汇· 2025-05-13 09:28
行业并购动态 - 分众传媒以83亿元完成对新潮传媒的全资收购,消息公布次日公司股价涨停 [1] - 此次并购发生在传统广告被普遍看衰的背景下,凸显电梯广告赛道的特殊性 [1] 广告营销模式对比 - 电梯广告采用"心智种植"策略:通过日复一日的强制触达实现品牌认知沉淀,凯度TOP 100广告主中87个选择该渠道 [1][5] - 互联网广告侧重"流量收割":依赖点击率、转化率等短期指标,但用户留存率低,优惠停止即流失 [7][11] - 市场趋势显示流量广告边际效益递减,2023年整体广告市场仅增长1.6%而电梯广告实现两位数增长 [19] 电梯广告核心优势 - 四高特性: - 高触达:覆盖70-80%城市主流人群,触达5.8亿人 - 高关注:46%乘梯者主动观看,注意力集中度是线上3倍 - 高频次:每日重复曝光形成记忆烙印 - 高完播:15秒广告完播率超80% [24] - 构建"公共记忆场":如外星人电解质水通过电梯广告实现47%市场份额,德佑湿厕纸完成从圈层到社会共识的跃迁 [16][22] 成功案例解析 - 元气森林三阶段突破: - 气泡水:2亿到20亿收入跃升,通过电梯广告建立"0糖0脂0卡"认知 [20] - 外星人电解质水:上市次年即获47%市场份额 [22] - 好自在养生水:4个月销售额破亿,利用高频传播破局同质化竞争 [24] - 飞鹤、波司登等消费品牌持续加码电梯广告投放 [1] 行业发展趋势 - 算法精准分发导致信息茧房,品牌陷入圈层营销困境 [13] - 中心化媒体价值重估,分众收购新潮标志营销向"共识时代"转型 [27][30] - 长期心智占领的复利效应超越短期流量变现,成为存量竞争关键 [29][31]
一个新消费品从业者的五年创业思考
虎嗅APP· 2025-05-03 21:02
文章核心观点 - 2024年是过去十年最艰难的一年,公司创业五年虽未成功但仍在坚持,在宠物食品行业面临诸多挑战与机遇,有遗憾也有收获,未来需拥抱变化继续努力 [3][106] 分组1:创业背景与赛道选择 - 2020年初公司创始人从前老板支持下创立宠物食品品牌“久生”,源于对动物喜爱及宠物行业潜力判断 [12][14] - 选择宠物食品赛道,感性上因猫陪伴及假进口粮经历,理性上行业复合增长率高、国产高端粮有替代机会 [14][15] - 宠物食品行业集中度低,2017 - 2021年是较好入场时机,2021年是多数非资源型创业者最后入局时间 [18][21] 分组2:疫情下从0到1的创业历程 - 2020年2月创始人不顾疫情辞职创业,上半年找工厂,5月举家搬至杭州开展电商业务 [23][25] - 2020年8月底第一批9吨猫粮到货,经历卸货困难,9月产品上线,第一批种子用户来自播客,双11爆单 [27][31] - 2022年3月仓库受上海防控影响暂停,公司通过协调生产和找新仓库恢复发货,学会分仓管理降低物流费 [33][36] 分组3:宠物行业现状与公司产品策略 - 宠物行业看似规模大,但细分板块多且不相通,主粮赛道决策链条长、进入门槛高 [38] - 公司坚持做国产高端主粮,出于创业初心和品类属性判断,主粮复购率高、品牌价值溢价高 [40] - 公司成立五年推出10个SKU,产品针对市场痛点,做到配方透明、原料溯源和第三方质检 [41] 分组4:公司产品研发与市场定位 - 公司产品研发基于创始人自身喂养需求,如研发幼猫粮、老年期猫狗粮、减肥猫粮等 [43] - 减肥猫粮研发过程波折,获得创新产品奖,让公司找到“功能性主粮”市场定位 [45][46] - 公司产品复购率远超同行,在获客成本增加情况下支撑公司生存 [48] 分组5:小品牌流量获取与平台策略 - 宠物行业获取精准流量难,小品牌需与平台打游击战,公司经历多平台策略调整 [49][53] - 公司从淘宝到天猫,借助抖音达人短视频、达播带货积累用户,后因平台政策变化调整业务 [54][55] - 2024年公司将精力转移到小红书,但面临走报备帖子限流等问题,天猫仍是最稳成交平台 [56][57] 分组6:品牌发展与策略遗憾 - 公司认为品牌需时间、用户量和市场渗透率,目前还在从“牌子”向“品牌”努力 [62][63] - 品牌力由4P构成,产品力要求稳定,推广在当下市场环境重要,长期品牌仍有竞争力 [65][67][68] - 公司因未融资、过早追求盈利、产品线扩张谨慎,错过发展黄金期,规模可能未达预期 [70][71] 分组7:价格战与敬畏心收获 - 2024年宠物行业面临价格战和消费降级,公司尝试做平价产品失败,认识到不能违背初衷 [75][80] - 价格战损害企业和制造业,食品行业靠良心,公司要求员工养宠物以有同理心 [81][83][86] - 公司坚持收获正反馈,如高复购率和用户主动宣传,创始人收获对实业的敬畏心 [90][92][94]
营销中最危险的事,瞎投放
创业家· 2025-04-22 17:54
营销策略误区 - 核心观点:企业在未验证销售语言有效性前盲目大规模投放广告会导致资金链断裂,主要源于机会窗口焦虑和品牌传播迷信 [1] 黑马大课年度会员核心权益 - 全年8场线下大课可任选3场参加,含3天课程+私董会+小饭桌 [5][8] - 可链接300位优秀创业者资源并加入黑马校友社群 [5][7] - 会员专享1V1服务,包括资源对接、活动预约及企业参访 [18][20] 公司背景与行业地位 - 创业黑马成立于2008年,已服务数万创业者,是中国创新创业服务第一股(SZ.300688) [9] - 累计培育27期黑马营学员,举办近100期公开大课,孵化26家上市公司,促成150+位学员获导师直投 [10] 课程内容与导师资源 - 2025年课程覆盖流量营销、模式组织、出海增长等8大主题,每月在不同城市举办(如3月深圳开年大课、11月深圳出海课) [12] - 导师阵容包括创业黑马董事长牛文文、天鹅到家CEO陈小华、天图投资冯卫东等10+位行业领袖 [14] - 私董会聚焦10大实战问题,如行业本质分析、单店模型连锁化等,限前20名预约 [15][16] 会员价值与定价 - 原价12000元/年,早期优惠价4980元/年,权益不可转让 [22] - 配套开发专属小程序"黑马大课年度会员"供会员使用 [21] 往期课程案例 - 2024年课程主题包括杭州AI应用、深圳模式破局、北京流量3.0等,覆盖新工具、跨境出海等热点 [13] - 精选课程含创始人视角(如WOOK创始人许龙华分享3C出海)、投资人视角(如梅花创投吴世春讲认知进化) [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