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深圳综合改革试点
icon
搜索文档
科研经费“负面清单+包干制”,成果“先赋权后转化”!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再发力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26 19:52
企业研发投入与创新主体地位 - 深圳企业研发投入达2086.7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93.3%,总量居全国城市第一 [2] -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5万家,平均每平方公里拥有12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96家、总数达1025家,增量全国第一 [2] - 推动企业研发投入占比保持95%左右,加快建立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和高成长性创新型企业支持举措 [3] 科研管理机制改革 - 实施顶尖科学家"全权负责制",赋予科研自主权,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科研环境 [3] - 实行科研经费使用"负面清单",扩大"包干制"实施范围,允许市科技研发资金向市外、跨境流动 [3] - 在低空经济、生物医药等领域实施"项目经理人制""业主制",以"揭榜挂帅制"推动科技重大专项 [3] 科技成果转化与支持体系 - 新设立20亿元科技创新种子基金,目标实现种子基金入库项目500个以上 [4] - 以立法形式调整科技人员激励为"先赋权后转化",优化科技奖励、收入分配等制度 [4] - 构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链条服务体系,加快技术要素向生产力转化 [4]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与平台建设 - 在建国家超算深圳中心二期、合成生物、脑解析与脑模拟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5] - 重点建设鹏城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等,打造超算与智算一体融合平台 [5] 人才政策与创新环境 - 深圳连续四年位居全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前三,920名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6] - 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分层次推出支持举措 [6] - 完善人才成长全周期政策体系,营造尊重创新、宽容失败的宽松环境 [7]
深圳贯彻落实《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工作大会解读:深圳加快推进综改试点
国信证券· 2025-06-23 16:15
会议动态 - 6月10日中办、国办印发《意见》,深圳积极响应,6月20日召开贯彻落实工作大会[2][3] 教育科技人才改革 - 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020年的4.93%增长到2024年的6.46%[4] - 深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2.5万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25家[4] - 2025年前5个月深圳新引进人才入户近4.4万人,高技能人才累计达159万,占技能人才比重39.2%[4] 实体经济赋能 - 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020年的37.1%增长到2024年的42.3%[10] - 深圳已集聚1900余家低空经济产业链企业,累计开通无人机物流航线293条,2025年第一季度民用无人机产量增长48.2%[10] 开放型经济建设 - 2024年深圳外贸进出口总额4.5万亿元、同比增长16.4%,新设外资企业9738家、占全国的16.5%[20] 治理模式健全 - 深圳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从2020年的68%提升至2024年的近七成[24] - 深圳三甲医院数量从2020年末的22家提升到2024年末的33家[24] - 深圳企业商事主体数从2020年末的359万户增长到2024年末的440.4万户[24]
申万宏观·周度研究成果(6.14-6.20)
赵伟宏观探索· 2025-06-21 13:48
热点思考 - 港币汇率近期大幅震荡,5月2日触及强方兑换保证,近日又逼近弱方兑换保证,呈现"冰火两重天"态势 [7] - 部分地区国补额度告急,与2024年相比当前"以旧换新"机制有所变化,政策效果引发市场关注 [8][9] 高频跟踪 - 5月M1增速回升,后续政策性金融工具推出或推动信贷表现持续走强 [12] - 5月消费与生产数据出现背离,节假日分布差异、电商促销及出口投资下滑是主要原因 [16] - 中东地缘政治因素推动黄金和原油价格上涨 [18] - 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入推进,聚焦产学研协同、金融科技赋能、高水平开放等五大领域 [22] 电话会议 - "周见系列"第35期聚焦港币汇率波动及海内外最新消息 [4][29] - "洞见系列"第68-69期探讨地方国补暂停原因及政策性金融工具创新点 [4][34] 宏观展望 - 6月FOMC会议维持利率不变,点阵图显示2025年降息空间50BP,但2026-2027年利率预期上修 [22][25] - 宏观中期展望提出经济转型进入"新阶段",需关注外部冲击与服务业破局路径 [26][27] 数据图表 - M2和M1同比增速显示M1近期显著回升,5月达8%(新口径) [14] - 5月社零同比增速6%,其中限额以下商品消费贡献突出 [16]
深圳高水平对外开放风头正劲 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第二场新闻发布会举行,前海河套领题亮招
深圳商报· 2025-06-20 04:35
前海合作区发展成果 - 2024年前海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08.8亿元,同比增长8.6%,固定资产投资1691亿元,同比增长10.1%,进出口7066.5亿元,同比增长42.4%,实际使用外资266.5亿元,同比增长7.4%,占全市60.4% [2] - 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形成的48项经验举措中,有17项在前海率先实施,包括企业开办"双录签名"、产业资金"AI+审批"等创新举措 [2] - 前海将加快发展金融、服务贸易、科技服务、人工智能与具身机器人等产业,构建具有深港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3] 前海国际化战略 - 前海将打造"四个圈":国际"服务圈"(优化外商投资服务)、国际"创新圈"(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国际"生活圈"(建设国际化社区)、国际"朋友圈"(依托香港联通世界优势) [4] - 前海将建设深港数据跨境安全便捷通道、前海离岸数据中心,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 [3] - 前海蛇口自贸片区进出口总额从2015年的712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5367亿元,年均增长25%,累计实际使用外资382亿美元,占广东自贸区67% [7] 河套合作区规划 - 河套合作区快速筹集80万平方米优质科研空间,汇聚1.5万名科研人才,将打造世界级科研枢纽 [5] - 河套将实施国家级科技金融先行先试政策,简化国际性产业和标准组织注册流程,探索便利的出入境及停居留政策 [6] - 新皇岗口岸将于明年投入使用,采用"合作查验、一次放行"模式,提升人员通关便捷性和科创空间 [7] 前海蛇口自贸片区贸易发展 - 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将推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加快发展,巩固电子信息产业出口优势,培育先进制造、新型储能、生物医药等出口新动能 [8] - 片区将深化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QFLP和QDIE试点,拓宽跨境双向投融资渠道 [8] - 推动外资从事人体干细胞、基因诊断与治疗技术开发,培育细胞与基因产业生态链 [8]
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升级 前海、河套片区将出哪些招?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19 22:41
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政策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赋予深圳一系列重大改革任务 [1] - 前海将加快发展金融、服务贸易、科技服务、人工智能与具身机器人等产业,构建具有深港特色、前海特点、比较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1][4] - 前海将发展高端航运、海工装备、海洋生命健康、海洋文旅等产业,打造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重要承载区 [4] 前海经济发展数据 - 2024年前海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08.8亿元,同比增长8.6% [4] - 固定资产投资1691亿元,同比增长10.1% [4] - 进出口7066.5亿元,同比增长42.4% [4] - 实际使用外资266.5亿元,同比增长7.4%,占深圳市的60.4% [4] 前海产业发展规划 - 聚焦新兴金融、跨境金融、供应链金融、科技金融,推出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打造赴港上市培育基地 [4] - 加快建设深港数据跨境安全便捷通道、前海离岸数据中心,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 [4] - 构筑国际"服务圈",营造国际"创新圈",打造国际"生活圈",扩大国际"朋友圈" [5] 河套合作区发展现状 - 河套合作区快速筹集建设了80万平方米优质科研空间,汇聚了1.5万名科研人才 [6] - 取得"12345"初步成果:1项科研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0多个高端科研项目,3个国家实验室分支机构,440余家高水平科技企业,5家由我国主导建立的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 [7] 河套合作区未来规划 - 打造河套教育科技人才高地,加强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 [7] - 打造河套要素便捷流动的"窗口",推动实施国家级科技金融先行先试政策 [7] - 打造河套制度型开放创新体系,探索更加便利的出入境及停居留政策 [7] - 打造河套国际一流创新环境,推动出台河套深圳园区条例,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调解、仲裁、诉讼一站式多元解纷体系 [7]
前海将打造赴港上市培育基地 布局保税维修等新业态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9 21:05
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政策解读 政策核心内容 - 中办国办发布《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要求深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提升服务贸易 [1] - 前海作为核心区域,已落地17项改革举措,2024年GDP达3008.8亿元(同比+8.6%),进出口7066.5亿元(同比+42.4%),实际使用外资266.5亿元(占深圳全市60.4%) [1] - 重点部署四大改革任务: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金融技术数据赋能高质量发展、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健全法治化治理模式 [2][3][4] 金融与科技领域举措 - 前海将聚焦新兴金融、跨境金融、供应链金融、科技金融,推出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打造赴港上市培育基地 [1][3] - 已推出"科技初创通"信贷,落地深圳首家险资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人牌照,设立"专精特新"专板 [3] - 科技体制改革方面,前海将提供专利快速预审服务,建设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服务香港大学等机构科研成果转化 [2] 贸易与开放政策 - 货物贸易领域首创"一次检测、一次认证、一体通行"模式,发展跨境电商、保税维修等新业态 [3][4] - 服务贸易将实施跨境负面清单和CEPA开放清单,推动运输、金融、电信等优势行业,拓展游戏出海、软件外包等新业态 [3][4] - 前海蛇口自贸片区2024年进出口5367亿元(同比+52.3%),综保区进出口3752.5亿元(同比+49.9%) [5] 数字与数据产业布局 - 上线深港数据跨境验证平台,启动全国首个数据经纪人创新中心,建设国际数据产业园 [3] - 扩大增值电信开放,吸引外资落地全资互联网数据中心、内容分发网络,开展互联网接入服务 [6] - 支持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软件开发,搭建游戏出海服务平台,拓展文创数字贸易 [6] 人才与法治环境 - 已实施入境签证、永久居留等便利政策,将深化深港联合引才机制,便利港澳专业人士执业 [2] - 率先落地"港资港法""港资港仲裁",完善国际商事纠纷解决机制,集聚商事调解机构 [4]
深圳前海:推进金融、技术、数据等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快讯· 2025-06-19 16:49
深圳前海综合改革试点 - 深圳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发布会介绍贯彻落实《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情况 [1] - 前海将围绕四个方面部署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 金融技术数据赋能实体经济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健全科学化精细化法治化治理模式 [1] 前海重点改革方向 -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1] - 推进金融技术数据等要素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1] -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1] - 健全治理模式向科学化精细化法治化转型 [1] 注:原文未提及具体行业数据或公司案例 因此未提取量化信息
深圳:实施五个机制,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
中国发展网· 2025-06-18 17:06
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推进机制 - 分类推进机制:对于深圳市事权的任务推动涉改部门主动作为力争年内形成一批制度成果、落地场景、创新案例 对于涉及调法调规或需要上级授权的任务加大请示沟通力度细化实施路径确保尽快落地实施 [1] - 改革调度机制:通过"每月一调度、每季一分析、年终总盘点"压实责任跟踪进度抓好落实 包括月调度跟进任务推进情况 季分析查摆堵点细化举措 年终盘点总结全年工作通报创新成果 对难度大进展慢的任务开展专项调度 [2] - 督察问效机制:多形式多途径开展改革督察 对重点任务适时开展联合督察 探索实施改革督察与巡察、审计监督联动协作 对落实不力情况列出问题清单要求整改 [2] - 考核评价机制:实行挂图作战销号管理 落实"四个一"标准(一个方案、一套规范、一批场景、一套评估) 以实绩实效和群众满意度检验改革 强化正向激励遴选优秀案例 [3] - 宣传推广机制:及时梳理制度清单提炼应用案例 推动实践上升为制度规范 边试点边总结边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3]
宏观专题报告:地方国补,缘何_暂停”?
申万宏源证券· 2025-06-16 17:49
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变化 - 2025年资金支持力度和补贴范围提升,超长期特别国债用于该政策规模增至3000亿元,补贴范围扩大至国四燃油乘用车、多种家电及数码产品[4][23] - 资金分配向2024年成效好的地区倾斜,部分省份会调剂增加需求大、进度快地区的额度[4][28] 政策效果 - 4月政策受益商品消费分化,汽车、通讯器材增速回调,家电消费提速,中西部地区效果更好[5][35][39][41] - 5月“以旧换新”提速,家电、电动自行车补贴量同比分别达41.6%、29.5%,或因电商大促提前和产品降价[6][47] 地方国补情况 - 各地在国家政策基础上扩围,部分地区补贴额度告急,出现暂停线上补贴等现象[6][53][61] - 全国仍有1380亿元待下达,后续用完不排除补充增量资金,相关部门将完善机制防骗补[7][65][75] 其他政策动态 - 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从四方面推进改革,广东全力支持[78] - 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社保公平性、提高公共服务均衡性和普惠性[85] - 国务院专题学习科技成果转化,强调统筹资源、完善机制[93] - 中美经贸磋商机制首次会议达成原则一致,取得新进展[98] - 启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成果产业化试点,开展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试点工作[104][110]
宏观专题报告:地方国补,缘何“暂停”?
申万宏源证券· 2025-06-16 15:45
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变化 - 2025年资金支持力度和补贴范围提升,超长期特别国债用于该政策规模增至3000亿元,补贴范围扩大[1][15] - 资金分配向2024年成效好的地区倾斜,部分省份会调剂增加需求大地区的额度[1][16] 政策执行情况 - 截至5月底,中央财政补贴下达1620亿元,部分地区核销进度快,全国销售额达1.1万亿元,发放补贴约1.75亿份[2][20] 政策效果 - 4月政策受益商品消费分化,汽车、通讯器材增速回调,家电消费提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1% [2][23] - 前4月中西部地区效果更好,辽宁、甘肃家电销量4月累计同比达97%、88%,辽宁汽车补贴乘数效应近10 [3][25] - 5月补贴数量提速,家电、电动自行车补贴量同比分别达41.6%、29.5%,或因电商大促提前和产品降价 [3][31] 地方国补“暂停”原因 - 各地扩围调整补贴范围和力度,部分地区出现额度告急、暂停线上补贴等现象 [4][36] - 全国仍有约1380亿元待下达,后续用完不排除补充增量资金,相关部门将完善机制防范骗补 [5][44] 其他政策动态 - 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从四方面推进改革,广东支持深圳建设高水平高校等 [52] - 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社会保障公平性,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普惠性 [56] - 开展多项工作,如科技成果转化学习、中美经贸磋商、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试点等 [60][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