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投资
搜索文档
 一键配置港股龙头资产 摩根恒生港股通50ETF正在发行中
 中国基金报· 2025-10-15 15:41
 港股市场概况与南向资金 - 今年以来港股市场成为投资者关注焦点,南向资金大举流入及产业机遇推动市场活跃度攀升 [1] - 截至2025年9月30日,南向资金年内净买入达1.17万亿港元,创2014年港股通设立以来新高 [1]   摩根恒生港股通50ETF产品介绍 - 摩根基金旗下摩根恒生港股通50ETF(认购代码:520953)于10月13日起正式发行 [1] - 投资者可通过东方证券、方正证券、招商证券、华泰证券、中泰证券等券商代销渠道认购 [1]   恒生港股通50指数特征 - 恒生港股通50指数由恒生指数公司编制,选取港股通范围内流动性好、市值高的前50只个股 [1] - 指数覆盖11个恒生一级行业,前三大行业为非必需性消费(28.51%)、金融业(27.12%)和资讯科技业(25.26%) [1] - 前十大权重股合计权重超60%,龙头效应突出,代表性强 [1]   产品特色分红机制 - 产品设置特色分红机制,每季度最后一个交易日ETF相对标的指数的超额收益率为正时强制分红 [2] - 收益分配比例不低于超额收益率的60%,致力于为投资者打造不一样的持基体验 [2] - 每季度有机会获得现金分红,提供可预期的现金流,同时不影响长期持有争取净值增长回报 [2]   摩根资产管理背景 - 截至2025年6月底,摩根资产管理在全球是第二大主动ETF管理人,ETF管理规模2760亿美元 [2] - 2024年主动ETF净流入额全球第一 [2] - 公司作为外资公募基金,致力于融合全球视野与本土经验,积极布局特色指数及量化产品 [2]   拟任基金经理信息 - 摩根恒生港股通50ETF拟任基金经理为何智豪,拥有11年证券从业经验,4年投资管理经验 [2] - 其自2021年2月起担任基金经理,现管理摩根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ETF、摩根恒生科技ETF(QDII)等基金 [2]
 港股真香,齐刷刷上涨!港股ETF三剑客520560、513770、520880带头冲锋突围
 搜狐财经· 2025-10-15 11:05
 港股ETF市场表现 - 10月15日港股互联网ETF(513770)场内价格盘中一度上涨超过2.6%,近5日资金累计净流入1.3亿元 [1] - 10月15日港股通创新药ETF(520880)早盘一度上涨超过1.7%,近20个交易日累计吸引资金近7亿元 [1] - 10月15日香港大盘30ETF(520560)盘中大幅溢价,一度上涨超过2.1%,上市仅3个交易日前两日已吸引资金超千万元 [1]   港股ETF产品特点 - 香港大盘30ETF(520560)跟踪恒生中国(香港上市)30指数,采用“科技+红利”的“哑铃策略” [1] - 香港大盘30ETF覆盖互联网传媒、金融、电子、通信、消费行业,前十大成份股权重合计占比高达74% [1]   宏观环境与市场展望 - 美联储暗示保留了10月降息的可能性,市场认为这巩固了进一步降息的预期 [2] - 在美联储降息背景下,外资回流或超预期,叠加南向资金持续增持,港股四季度有望续创新高 [2] - 证券机构观点认为港股科技股更加受益于当下产业趋势,科技方向上涨空间最大 [2] - 短期港股资金面和情绪或有进一步释放空间,高波动或将持续,但中长期上行趋势不改 [2]
 港股调整,短期不确定性有所增加
 国元香港· 2025-10-13 19:24
 市场表现回顾 - 上周港股市场回调3.13%,主要受可选消费(-6.71%)、科技业(-4.47%)和医疗保健业(-6.33%)等高估值板块拖累[1][6] - 原材料业板块表现强劲,当周上涨1.08%,年内累计涨幅接近140%[1][6] - 恒生科技指数当周下跌5.48%,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下跌8.37%[14] - 盈富基金份额大幅流出2.3%,杠杆做空科技指数ETF流入份额增加4.14%[1][6] - 港股通净流入规模为26.45亿港元,显示市场谨慎情绪有所增加[1][6]   资金流动与情绪 - 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规模持续增长,当周净流入26.45亿港元[1][6] - 杠杆做空科技指数ETF(代码7226)份额增加4.14%,反映部分资金避险情绪升温[16] - 富盈基金出现2.3%的份额流出,表明部分投资者获利了结[1][6]   行业板块分化 - 防御性板块表现较好,公用事业上涨1.57%,能源业上涨1.37%[15] - 高估值板块承压明显,信息科技业下跌4.47%,医疗保健业下跌6.33%[15] - 原材料业成为年内领涨板块,累计涨幅接近140%[1][6]   外部环境影响 - 中美博弈升级成为主要外部不确定性,双方宣布新的管制措施[3][9] - 美国宣布11月起对中方产品加征100%关税,但语气出现缓和迹象[9] - 中方实施稀土出口管制措施,将14家外国实体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27]   政策与流动性支撑 - 美联储内部对进一步降息持开放态度,市场预期9月份降息可能性提高[2][24] - 内地资金主导的港股扩容与增配趋势较强,为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撑[8] - 海外资金通过被动投资方式持续增持港股,支撑整体估值[8]   短期市场展望 - 中美博弈过程可能短期内影响市场情绪,导致港股波动加大[3][9] - 双方为11月份谈判留有余地,出现相互退让的可能性较高[3][9] - 短期波动可能带来更好的入场时机,预期调整后市场将快速修复[3][9]   中长期韧性因素 - 美联储降息预期与国内"十五五"规划政策有望形成估值支撑[2][10] - 港股市场已有较大规模资金沉淀,流动性环境整体保持稳定[8] - 市场对港股信心较为稳固,中长期内预计保持韧性[8][10]   风险提示 - 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可能对市场情绪造成冲击[3][9] - 美联储货币政策可能出现超预期转向[30] - 地缘政治风险变化可能影响市场稳定性[30]
 港股短期承压,中长期配置价值凸显
 新浪财经· 2025-10-13 14:43
 核心观点 - 港股市场在短期波动中孕育机会,其估值已具备吸引力,中长期配置价值凸显 [1] - 建议保持理性,关注利用市场波动布局优质资产的时机 [1]   后市展望 - 短期来看,港股自10月3日起已连续下跌多个交易日,技术面上存在反弹需求,但由于关税摩擦的最终解决方案尚待明确,预计反弹幅度可能受限,市场波动仍将较高 [4] - 中长期而言,经历本轮调整后,港股估值相对于全球其他主要市场更具吸引力,中长期配置价值突出,当前的下跌或为投资者提供了布局优质资产的良机 [4]   应对策略 - 策略将保持冷静与理性,在密切关注事态发展的同时,利用市场情绪带来的波动,逐步增持那些基本面扎实、估值已进入深度价值区间的核心资产 [4]   外部环境研判 - 回顾4月的“对等关税”周期,双方最终以取消和暂缓大部分关税达成妥协,表明极限施压后重回谈判桌是更可能的情景 [3] - 近期双方已释放出一些缓和信号,预计10月将展开密集磋商 [3] - 市场的反应已在一定程度上计入了短期悲观情绪 [4]
 港股短期波动属情绪面扰动 海外资金转向“买质量”
 证券时报· 2025-10-13 06:26
 港股市场整体观点 - 港股市场近期调整更多是短期投资者情绪变化导致的市场波动,并非影响中长期投资决策的最重要因素 [3] - 对四季度港股表现持谨慎偏乐观态度,随着全球资金重新审视中国资产价值,估值优势显著且与内地经济联动紧密的港股市场仍处在投资风口之上 [3] - 2024年初至今对港股观点维持不变:贝塔端不悲观,阿尔法端充满机会,市场有经济基本面、公司盈利增长及合理估值水平作为支撑 [4]   市场波动与资金流向 - 芯片、科网、创新药、机器人等板块的冲高回调目前更多是短期市场情绪波动所致,长期应关注公司财务数据、战略竞争力及市场价值 [4] - 海外资金回流港股趋势有加快迹象,但步伐稳健并不激进,且更青睐具备全球产业竞争力的优质公司,去年外资投资港股主要看重低估值,今年更倾向于买质量 [4][5] - 相较于美股、日股等其他市场,港股在估值和风险溢价方面具备显著吸引力,但国际政治因素是潜在风险,可能对市场产生短期冲击 [5]   投资策略与选股标准 - 投资需天时地利人和:关注企业所处行业前景、深入挖掘企业核心竞争力与护城河、在市场共识形成前发现价值并敢于坐冷板凳 [6] - 采用加强版哑铃型策略,成长与价值并重,成长需是真正成长,价值不局限于传统高分红,更注重静态低估值和长期可持续性的平衡 [8] - 创新药行业阿尔法属性远大于贝塔属性,选股标准为行业中率先取得突破的first in class或同类中最优秀的best in class,基于此逻辑布局两家创新药公司为基金贡献显著回报 [6]   看好行业与领域 - 看好港股投资五大领域:出海、创新药、AI+、高端制造以及上游资源品 [8] - 中国企业的出海浪潮正从产品出海、制造出海升级为资本出海,这将带来全新投资机遇,近80家A股公司正在申请在港交所上市,涵盖医药生物、通信、汽车等多个行业 [8][9] - 消费领域是产生大牛股的沃土,电商、出行链等传统大消费领域也值得关注,有机会发掘物美价廉标的,通过实地调研及重视年轻研究员对新兴消费趋势的洞察,曾在新消费板块捕获近十倍收益牛股 [6][7]   港股市场历史定位 - 过去15年港股市场完成从查漏补缺到不可或缺的华丽变身,2020年全球资金追逐中国互联网企业是重要里程碑,如今随着中国产业全面进步和升级,港股已成为全球资产配置不可或缺的一环 [4]
 大成基金柏杨: 港股短期波动属情绪面扰动 海外资金转向“买质量”
 证券时报· 2025-10-13 06:11
 港股市场近期表现与驱动因素 - 10月以来港股市场整体走势震荡,恒生指数在10月2日涨超1.6%后连续调整5个交易日 [1] - 市场调整更多是短期投资者情绪变化带来的波动,而非影响中长期投资决策的核心因素 [1] - 对四季度港股表现持谨慎偏乐观态度 [1]   板块表现与资金流向 - 芯片、科网、创新药、机器人等板块出现冲高回调,主要由短期市场情绪波动所致 [2] - 海外资金回流港股趋势有加快迹象,呈现“看一步走一步”的稳健步伐和“有所侧重”的特点,更青睐具备全球产业竞争力的优质公司 [2] - 外资投资策略从去年“买便宜”转向今年“买质量” [3]   港股市场的全球定位与吸引力 - 过去15年,港股市场完成从“查漏补缺”到“不可或缺”的转变,2020年全球资金追逐中国互联网企业是重要里程碑 [2] - 相较于美股、日股等其他市场,港股在估值和风险溢价方面具备显著吸引力 [3] - 港股已成为全球资产配置不可或缺的一环 [2]   投资策略与选股逻辑 - 投资决策需关注公司未来优异的财务数据、长期战略竞争力和市场价值增长 [2] - 采用“加强版哑铃型策略”:成长与价值并重,成长需是真正的成长,价值注重静态低估值和长期可持续性的平衡 [6] - 选股需“天时地利人和”:企业所处行业有前景、深入挖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护城河、在市场共识形成前发现价值并敢于“坐冷板凳” [4]   重点看好领域与投资机会 - 看好港股五大投资领域:出海、创新药、AI+、高端制造以及上游资源品 [6] - 创新药行业阿尔法属性远大于贝塔属性,选股标准为“first in class”或“best in class” [4] - 中国企业的“出海”浪潮正从产品出海、制造出海升级为资本出海,带来全新投资机遇 [6]   成功投资案例与方法论 - 通过赴泰国、新加坡、美国等地实地调研,较早察觉企业海外市场强劲增长潜力,捕获新消费板块近十倍收益牛股 [4] - 重视年轻研究员对新兴消费趋势的敏锐洞察,他们往往具备超越年长同行的认知优势 [4] - 基于对创新药的判断,从去年到今年较早布局港股市场两家创新药公司,为基金贡献显著回报 [4]   消费领域投资机会 - 消费领域是产生大牛股的沃土,老消费也能“开新花” [5] - 除潮玩、新茶饮、黄金饰品公司外,电商、出行链等传统大消费领域也值得关注,有机会发掘“物美价廉”标的 [5]   A+H股上市与资本出海 - 今年以来A+H公司上市成为市场热点,近80家A股公司正在申请在港交所上市,涵盖医药生物、通信、汽车等多个行业 [7] - 中国公司从“出口”到“出海”的转变是革命性的,海外融资可帮助企业拓展业务,并在营收、利润和全球影响力等多维度创造价值 [7] - 通过QDII打新、定增等方式积极参与,为投资者增加收益来源 [7]
 大成基金柏杨: 港股短期波动属情绪面扰动海外资金转向“买质量”
 证券时报· 2025-10-13 06:04
 港股市场整体走势 - 10月以来港股市场整体走势震荡,恒生指数在10月2日涨超1.6%后连续调整5个交易日 [1] - 市场调整更多是短时间内投资者情绪变化带来的市场波动,并非影响中长期投资决策的最重要因素 [1] - 随着全球资金重新审视中国资产的价值,估值优势显著、与内地经济联动紧密的港股市场仍处在投资风口之上 [1]   短期波动与长期投资逻辑 - 芯片、科网、创新药、机器人等板块的冲高回调,目前更多是短期市场情绪波动所致 [2] - 长期投资更应关注公司能否在未来交出优异的财务数据,其长期战略竞争力是否稳固、未来的市场价值是否有所增加 [2] - 对港股的观点为贝塔端不悲观,阿尔法端充满机会,市场有经济基本面、公司盈利增长以及合理的估值水平作为支撑 [2]   港股市场地位与外资流向 - 过去15年,港股市场完成了从"查漏补缺"到"不可或缺"的华丽变身,2020年全球资金追逐中国互联网企业是一个重要里程碑 [2] - 近期多家外资机构调高科技股投资评级,海外投资者对港股的乐观情绪也一直在升温 [2] - 海外资金回流港股的趋势有加快迹象,步伐稳健但并不激进,且更青睐那些具备全球产业竞争力的优质公司 [2] - 去年外资投资港股主要是"买便宜",看重其低估值优势;而今年更倾向于"买质量" [3]   行业与公司投资机会 - 在高端制造、新能源、创新药、机器人等前沿领域,部分港股的中国龙头企业已进入或逼近全球"第一梯队" [3] - 创新药是一个阿尔法属性远大于贝塔属性的行业,投资标准是"first in class"或"best in class" [4] - 消费领域历来是产生大牛股的沃土,电商、出行链等传统大消费领域也值得关注,有机会发掘出"物美价廉"的标的 [5] - 看好港股投资五大领域:出海、创新药、AI+、高端制造以及上游资源品 [5]   投资策略与方法论 - 投资"真金"需要看企业所处行业是否有前景,深入挖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护城河,并在市场认知形成一致共识之前发现价值 [4] - 采用"加强版哑铃型策略":成长与价值并重,成长一定要是真正的成长,价值注重静态低估值和长期可持续性的平衡 [5] - 通过赴泰国、新加坡、美国等地实地调研,较早察觉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强劲增长潜力 [4] - 重视年轻研究员对新兴消费趋势的敏锐洞察,他们往往具备超越年长同行的认知优势 [4]   中国企业出海趋势 - 中国企业的"出海"浪潮,正在从产品出海、制造出海升级为资本出海,这将带来全新的投资机遇 [5] - 中国公司从"出口"到"出海"的转变是革命性的,海外融资不仅帮助企业拓展业务,更能在营收、利润和全球影响力等多个维度创造价值 [6] - 近80家A股公司正在申请在港交所上市,涵盖医药生物、通信、汽车等多个行业,这丰富了港股的投资标的 [6]
 金融工程周报:短期略有超买,逢调积极布局-20251009
 华鑫证券· 2025-10-09 18:10
根据研报内容,总结如下:   量化模型与构建方式  1.  **模型名称:港股多维定量择时模型**[24]     *   **模型构建思路**:从基本面、流动性、资金面、情绪面、估值五大维度筛选有效指标,构建复合打分模型以判断恒生指数的买卖时机[24]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1.  选取三个有效单因子信号:OECD中国经济领先指标、恒指期权认沽认购比(PCR)、外资净买入金额[24]         2.  每个指标独立给出恒生指数的看多或看空信号[24]         3.  将各期信号取均值作为最终的复合打分[24]         4.  设定交易规则:当复合打分 > 0.5 时,买入恒生指数;否则空仓[24]  2.  **模型名称:港股多维定量选股模型**[5][19]     *   **模型构建思路**:系统梳理和测试价量、现金流、质量成长、股东回报等多类选股因子的有效性,并结合“真外资”持仓和分析师目标价进行综合筛选,以构建港股优选组合[5][19]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1.  识别有效选股因子:近12月年化波动率(低波动)、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股东回报(股息率+回购比率)、ROE波动率和roe_ttm同比等[5][19]         2.  结合“真外资”持仓数据进行分析[5][19]         3.  结合分析师目标价进行进一步筛选[5][19]         4.  最终形成“港股主动金股组合”和“港股定量优选30组合”[5][19][22][23]   量化因子与构建方式  1.  **因子名称:卖空成交占比**[2][3][18][43]     *   **因子构建思路**:通过计算卖空成交金额占总成交金额的比例,来衡量市场的悲观情绪或对冲压力[2][3][18][43]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报告中未给出具体计算公式,但提及该数据已飙升至17.78%的高位[2][3][18][43]  2.  **因子名称:恒指期权认沽认购比(PCR)**[24][42]     *   **因子构建思路**:通过计算恒生指数看跌期权成交量与看涨期权成交量的比率,来反映期权市场投资者的情绪[24][42]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报告给出了PCR的定义公式:         $$PCR = \frac{\text{恒生指数看跌期权成交量}}{\text{恒生指数看涨期权成交量}}$$[42]  3.  **因子名称:OECD中国经济领先指标**[24][26]     *   **因子构建思路**:利用OECD发布的中国经济领先指标作为宏观基本面代理变量,因其与港股上市公司基本面高度相关[24][26]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直接使用OECD发布的数据。交易信号规则为:当OECD指标环比上行时,发出看多信号;指标走平或下行时,发出空仓信号[24][26]  4.  **因子名称:外资净买入金额**[24][46]     *   **因子构建思路**:追踪注册地在中国大陆与香港之外的基金(定义为外资)对香港权益市场的净买入情况,作为资金面的观察指标[24][46]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使用EPFR提供的全球基金资金流动数据,计算外资的净买入金额[46]  5.  **因子名称:南向资金净买入**[3][4][46][47]     *   **因子构建思路**:跟踪内地通过港股通渠道净流入香港市场的资金,作为反映境内投资者对港股边际配置态度的重要指标[3][4][46][47]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报告中未给出具体计算公式,但提及了近期净买入数据和重点增持的行业及个股[3][4][46][47]  6.  **因子名称:近12月年化波动率**[5][19]     *   **因子构建思路**:衡量股票在过去一年内的价格波动风险,低波动因子在港股市场长期有效[5][19]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报告中未给出具体计算公式  7.  **因子名称: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5][19]     *   **因子构建思路**:评估公司全部资产产生现金的能力,是有效的现金流类因子[5][19]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报告中未给出具体计算公式  8.  **因子名称:股东回报(股息率+回购比率)**[5][19]     *   **因子构建思路**:综合衡量公司通过股息和股票回购回报股东的水平,该因子在港股市场长期有效[5][19]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报告中未给出具体计算公式,但指明该因子由股息率与回购比率相加构成[5][19]  9.  **因子名称:ROE波动率**[5][19]     *   **因子构建思路**:衡量公司净资产收益率(ROE)的稳定性,波动率低可能代表盈利质量更高[5][19]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报告中未给出具体计算公式  10. **因子名称:roe_ttm同比**[5][19]     *   **因子构建思路**:计算滚动净资产收益率(ROE TTM)的同比增长率,作为成长性因子[5][19]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报告中未给出具体计算公式  11. **因子名称:AH股溢价指数**[49][50]     *   **因子构建思路**:追踪同时在A股和H股上市的股票之间的价差,溢价指数高位回落可能预示港股相对A股有超额收益机会[49][50][51]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指数根据成份股的A股及H股的流通市值,计算出A股相对H股的加权平均溢价[49]   模型的回测效果  1.  **港股主动金股组合**[5][19]     *   自2024年11月样本外以来,绝对收益高达+107.51%[5][19]     *   相较恒生指数的超额收益为+74.83%[5][19]  2.  **港股定量优选30组合**[5][19]     *   自2024年11月初至今,绝对收益为+41.43%[5][19]     *   相较港股高股息指数的超额收益为26.95%[5][19]   因子的回测效果 (报告中未提供单个因子的独立回测指标数据,如IC、IR等)
 外资或进一步增持,基金经理看好港股三大方向
 搜狐财经· 2025-10-09 07:31
国庆长假期间,A股休市,港股市场表现受到投资者重点关注。10月以来,港股市场整体走势较为震 荡,恒生指数在10月2日涨超1.6%后,随后三个交易日连续调整。近期,全球资本"活水"随着美联储开 启新一轮降息周期而流向更多市场。当流动性宽松的闸门再次开启,估值优势显著、与内地经济联动紧 密的港股市场,站在了风口之上。在近期多家公募机构举办的策略会上,加大对港股的配置成为了共识 性的判断。有业内人士表示,外部资金流入港股市场的意愿显著增强,以港股为代表的中国资产或得到 外资的进一步增持。(中证报) ...
 美联储降息后,最超预期的市场竟是它?
 格隆汇· 2025-10-05 18:08
 港股市场表现 - 港股恒生指数单月暴涨突破26000点,创下近四年新高 [2] - 恒生科技指数单日飙出4%的涨幅,表现远超同期A股和美股 [2] - 南向资金9月净买入超1600亿元,全年净买入额突破万亿元,创历史天量 [2][4]   市场上涨驱动因素 - 美联储降息25个基点,释放全球流动性转向信号,资金流向估值较低的港股市场 [4] - 恒生科技指数市盈率处于近十年30%的分位,估值极具吸引力 [5] - AI业绩爆发,科技公司AI业务成为重要增长点,吸引资金布局 [2][5][7]   互联网公司AI战略与投入 - 阿里巴巴将业务聚焦于“电商+云+AI”,AI收入连续八个季度实现三位数增长 [7] - 阿里巴巴宣布推进三年3800亿元的AI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并与英伟达开展Physical AI合作 [8] - 百度AI云、昆仑芯、无人驾驶三大新业务在第二季度收入突破100亿元 [7] - 京东集团目标未来三年持续投入人工智能,以形成万亿元人工智能生态规模 [8] - 腾讯计划通过发行90亿元人民币离岸债券为其AI布局筹资,并宣布通过智能体解决方案等“三大升级”助力AI落地 [8]   自研芯片的深层原因 - 自研芯片能使AI推理服务成本直接砍半,在大规模应用阶段至关重要 [7] - 针对自身业务定制的芯片比通用GPU效率更高、延迟更低 [7] - 在地缘政治背景下,掌握核心芯片能力关乎供应链安全 [7] - 为开发者提供优质算力服务是构建AI时代生态的关键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