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转型

搜索文档
甘肃玉门:从石油摇篮到风电新生
中国发展网· 2025-05-30 16:38
产业转型与能源结构升级 - 玉门从传统石油城市转型为"风光水氢储"多能互补的千亿级产业集群,构建新能源产业体系 [1] - 1997年引进丹麦300千瓦风机开启新能源开发,2007年昌马20万千瓦风电项目标志规模化开发,2009年国家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启动建设 [2] - 当前拥有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全球最大"光热+"储能项目及抽水蓄能等前沿技术,总投资410亿元的硅氟新材料项目开工 [2] 新能源产业发展数据 - 玉门年均风速7.9米/秒,年有效风时超8000小时,被视作"第二座油田" [2] - 截至2024年底电力装机规模达723.9万千瓦,累计发电760亿千瓦时 [3] - 新能源产业带动本地就业1.2万人,风电专业成为职教中心热门学科 [4] 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 - 玉门油田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项目实现光伏电解水制氢,贯通绿氢产业链并应用于炼化及化工园区 [3] - 自主研发风电智能集控系统、CMS系统及云上风电系统,实时监控300台风机运行数据 [3] - 形成石油化工、煤化工、精细化工、商贸物流、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五大产业链 [3] 城市发展与产业协同 - 玉门新市区建成现代化宜居新城,获"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称号 [4] - 保留石油工业遗产发展旅游业,老君庙等成为红色旅游打卡点 [4] - 实现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共生共荣,从"铁人精神"到"追风精神"延续改革创新基因 [5]
山西晋城破局资源型城市转型:光机电产业年产值破700亿元
中国新闻网· 2025-05-22 13:39
光机电产业规模与增长 - 山西晋城光机电产业2024年产值突破700亿元 成为当地增幅最大的新兴产业 [1] - 产业园区每分钟生产200只精微光学镜头 每日下线10万件手机机构件 每月生产90亿颗LED灯珠 [1] 产业集群与产业链布局 - 形成"1+130"产业集群结构 1家龙头企业带动130余家企业协同发展 [3] - 覆盖视觉系统 新材料 人工智能三大产业链 [3] - 本地配套率达到70% 拥有6806台CNC及模具加工设备 111条SMT产线 485台注塑机 [3] 产业支持体系 - 整合10余所职业院校成立光机电职业教育集团 每年定向输送专业人才 [3] - 柔性引进7位院士 93位博士充实科研力量 [3] - 依托煤炭 煤层气资源优势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3] - 累计推出8方面128条政策举措 投入近30亿元资金 [3] - 2024年出台"以投促进24条""风险补偿28条"等政策 搭建四维支撑体系 [3] 招商引资与基础设施 - 建立七种招商模式包括驻点招商 产业链招商 基金招商等 设立"一院三专家"评审机制 [4] - 投入50亿元完善基础设施 建成2000余亩标准地 20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 [6] - 实现"水电气暖新基建"六网贯通 构建"五纵四横一环"路网 [6] 产业升级与未来规划 - 从富士康单点突破扩展至机器视觉系统 硬质合金材料细分领域 形成三大特色产业链 [6] - 聚焦智能家居赛道培育五条产品短链条 推动区内"内循环" [6] - 以"世界光谷"为目标 通过绿电园区 国际合作园区推动全球产业转型 [6]
用好“开山斧” 辟出新路来(现场评论) ——向转型要活力⑥
人民日报· 2025-05-20 05:42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 - 大冶市曾依赖采矿及相关产业,该产业纳税占比一度超过70%,但2010年前后资源濒临枯竭,主要矿产储量不足探明总量的30% [1] - 转型升级需摒弃传统路径依赖,补齐生态欠账和人才短板,科技创新成为关键驱动力 [1] 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 冯家山矿区通过全自动生产线提取高端硅灰石纤维,产品深加工后售价从每吨400元跃升至1.3万元,技术突破打破国外垄断 [2] - 中冶武勘的岩洞储氢技术将废弃矿山转化为氢能仓库,中科院武汉岩土所的临氢材料技术实现矿洞能源化利用 [3] 产业链延伸与区域协同 - 大冶湖高新区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园,链接武汉光谷科创资源,为"光芯屏端网"万亿产业集群配套 [2] - 飞地经济模式助力大冶企业在光电子信息、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找到新增长点 [2] 资源价值重构 - 从矿石粗加工转向高附加值产品,如硅灰石纤维深加工实现资源价值跃升 [2] - 废弃矿洞通过新技术转化为能源存储设施,实现"采空区变能源仓、尾矿场变发电站" [3] 发展模式转型 - 从依赖"卖资源"转向"卖技术",从单一矿区开发转向区域产业协同 [3] - 资源枯竭倒逼创新驱动,推动产业向"高精尖"升级 [2][3]
房价倒数第一,经济增长全国第一!最逆天的城市,出现了
商业洞察· 2024-11-19 17:21
西北城市经济表现 - 陕西榆林2024年前三季度GDP达5742.95亿元,同比增长5.7%,增量862亿元,占全省增量近八成,是全国GDP增量第五大城市 [5][6] - 榆林名义增速高达17.67%,位居全国第二 [8] - 甘肃金昌实际增速和名义增速分别达19.3%和21.92%,连续6年保持高速增长,2022年增速达13.5% [9] - 金昌收入房价比在全国位居倒数 [11] 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 - 榆林煤炭储量2800亿吨,占全国1/5,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分别达10亿吨和6万亿立方米,占全国5.3%和10.9% [12] - 金昌镍储量世界第三、亚洲第一,占全国62%,铂、钯、锇等稀贵金属储量居全国之首 [13] - 榆林GDP从2000年105亿元增长至2023年7091亿元,全国排名第40位 [14] - 神木市人均GDP达40万元,是北上广深的2倍多,实施全民免费医疗和15年免费教育 [14] 产业转型与升级 - 榆林发展煤炭分质利用、煤制甲醇-烯烃等6条产业链,打造现代能源万亿级产业集群 [20] - 榆林每年60万吨工业副产氢可提纯利用,计划2030年实现1万辆氢能重卡和500座加氢站 [22] - 金昌研发超薄"手撕镍带",价格从电解镍13.5万元/吨提升至25万元/吨 [25] - 金昌培育有色金属新材料和新能源电池两个千亿级产业链,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1.3% [25] 资源型城市转型路径 - 发展新兴产业如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经济结构多元化 [28] - 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发展先进制造产业集群 [28] - 培育接续替代产业如旅游、文化创意、现代农业等 [28] - 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实施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构建清洁能源体系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