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融合
搜索文档
欢迎报名参与2025汽车技术领袖论坛!
36氪· 2025-10-20 17:54
论坛基本信息 - 2025汽车技术领袖论坛举办时间为10月29日至30日,地点在无锡 [1] - 论坛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华东分中心、中汽信息科技(天津)有限公司、伯乐产服集团和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联合主办 [1] - 预计将有300余位嘉宾出席,包括地方政府领导、行业机构及高校专家、国内外汽车及产业链企业CTO、知名金融机构代表 [1] 论坛核心议题与活动 - 论坛深度聚焦汽车前沿技术趋势,核心目标是高效链接“技术、资金、市场” [1] - 设置多场高端闭门会议,包括“汽车产业技术领袖闭门峰会”与“汽车与具身智能技术融合创新闭门研讨会”,主题聚焦“跨界融合”与“具智启新” [1] - 开幕大会及三大技术论坛将分享智能网联、电动化、AI与机器人、低空经济等领域的研发成果与系统创新路径 [1] - 特设“头脑风暴”环节,旨在推动创新技术与资本高效对接,共建产业新生态 [1] - 同期活动包括2025年《中国汽车工业年鉴》工作座谈会、整车企业技术需求发布等,以促进技术交流、产业协同与生态共建 [1] 参与方与平台价值 - 论坛汇聚了来自整车制造、核心零部件、AI芯片、具身智能、低空经济及顶尖科研院所的技术领袖与企业代表 [2] - 为各方创造与产业资源建立潜在合作的平台,共同探讨未来生态布局先机,探索跨界融合新机遇 [2]
2.55亿元拍下公司控制权,ST中迪“新主”成立不足3个月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9 20:53
控制权变更 - 公司控股股东广东润鸿富创科技中心持有的7114.48万股股份被司法拍卖成交,占公司总股本的23.77% [1][3] - 深圳天微投资合伙企业以最高应价2.55亿元竞得该标的,该价格为本次拍卖的起拍价 [1][3] - 待股份完成过户后,原控股股东将不再持有公司股份,公司控制权将发生变更 [1][3] 拍卖背景与细节 - 本次为标的股权的第二次拍卖,起拍价从第一次的3.19亿元降至2.55亿元,折价约20% [4] - 第一次拍卖因无人出价而流拍,第二次拍卖中天微投资为唯一报名人并以底价成交 [4] - 拍卖源于公司全资子公司重庆中美恒置业对重庆三峡银行的借款纠纷,截至公告日尚有约5.83亿元本息未偿付 [4][5] 新控股股东背景 - 竞得方深圳天微投资合伙企业成立于2025年7月22日,由门洪达和张伟各持股50% [2][6] - 门洪达与张伟是深圳市天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共同创始人,该公司从事集成电路设计、封装测试及半导体设备制造 [2][7] - 深圳天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正处于IPO辅导阶段,已完成了第十五期上市辅导工作 [7] 公司经营状况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4亿元,同比下降52.39% [8]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8484.67万元,亏损同比扩大13.53% [8] - 公司主业为直接投资业务,房地产投资为其中之一,并正积极寻求新业务转型 [8][9]
又一家互联网企业入局汽车赛道,背后逻辑是什么?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10-17 11:21
文章核心观点 - 互联网平台企业跨界进入新能源汽车赛道已成为重要趋势,通过深度融合重塑产业格局 [1] - 跨界融合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注入新活力,并为企业自身拓展新增量 [1] - 汽车产业边界因融合而持续拓宽,汽车正演变为智能出行终端和生活方式载体 [5] - 产业竞争从技术单点突破转向系统能力决战,协同创新是破局关键 [12] 跨界入局案例与模式 - 京东联合广汽集团、宁德时代推出新车,依托电商平台消费洞察与销售渠道优势,两天收到约17万份用户定制方案 [1] - 华为凭借ICT技术积累赋能车企,与赛力斯、北汽合作推出问界、享界等车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成为重要增长极 [1] - 小米选择全栈自研技术路线造车,阿里巴巴提供算力和大模型支持服务合作伙伴 [1] - 广汽负责整车制造,宁德时代提供电池技术与换电生态支持,京东发挥用户洞察、零售渠道和仓储物流优势,实现全链条跨界资源整合 [7] 市场与产业链基础 -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今年前9个月产销量双双突破1100万辆,渗透率持续攀升接近五成 [2] - 中国已建成自主可控、完备高效的全链条产业体系,依靠产业集群整车厂可在4小时内解决所需零部件供应 [5] 产业融合特征 - 汽车逐步演变成智能出行终端,能识别多种方言和混合语序指令,智能座舱监测驾驶员状态,车机与智能家居互联 [5][7] - 新能源汽车演进为深度融合各种先进技术、新型能源与数据服务的"超级平台" [7] - 一台车上集合了新型储能、新材料、电子制造等多个领域,众多前沿技术以汽车为载体推进落地应用 [7] 未来发展路径 - 支持汽车"研产供销服"各环节大模型应用开发,加强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等技术攻关,促进跨界融合发展 [10] - 智能网联人才全球性不足,需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既能把握车辆设计底层逻辑又能理解人工智能算法原理 [11] - 推动车企、科技公司、能源企业、金融机构等跨界融合,形成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整体效能换挡升级 [12]
着眼优质高效构建服务业新体系
经济日报· 2025-10-17 06:28
服务业新体系的构建要义 - 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是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的系统性工程 [1] - 服务业新体系的“新”体现在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变革的双轮驱动,推动服务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引领 [2] - 新体系集中体现了发展理念、结构功能和运行机制上的深刻革新 [2] 创新驱动与质量提升 -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服务供给方式,例如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产业链协同效率,智慧零售、在线医疗等新业态打破传统服务的时空限制 [3] - 制度变革通过简化审批流程、完善行业标准、优化要素配置,为创新型服务业企业营造更宽松的发展环境 [3] - 服务业必须将质量提升作为核心内涵,构建以优质供给引领需求、以卓越体验创造价值的新局面 [4] - 需建立健全现代服务质量治理体系,并激发经营主体追求卓越的内生动力,让“优质优价”成为市场常态 [4] 结构协同与跨界融合 - 服务业结构协同旨在打破不同产业、区域、环节之间的边界,构建“跨界融合、资源共享、利益共生”的新生态 [5] - 产业内部协同可形成“科技—金融—物流”的闭环联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可实现“下单—备货—发货—售后”无缝衔接 [5] - 推动服务业内部融合,例如通过文旅融合打造“文化+旅游+体验”多元一体的沉浸式产品体系 [11] - 推动“服务业+农业”融合,依托物联网和区块链技术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高效农产品供应链体系 [12] 发展路径与重点领域 - 生产性服务业需聚焦研发设计、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关键环节,生活性服务业需推动养老、育幼、文旅等业态提质扩容 [7] - 重点突破需瞄准服务业的“卡脖子”环节与新增长点发力,如攻克高端服务业领域的核心技术,加快培育数字服务业、绿色服务业等新业态 [7] - 加快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在生产领域培育智能原生新模式新业态,在生活领域拓展服务消费新场景 [11] - 应加快填补养老、育幼、家政等民生重点领域以及金融、科创、数字服务等高端服务业领域的标准空白 [12] 效率公平与对外开放 - 服务业效率提升旨在通过优化服务供给模式为人们释放更多自由时间,公平普惠则强调让更多人平等享有发展机会 [8] - 需依托14亿多人口构成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本土服务业龙头企业,并加快完善服务业标准体系与国际接轨 [9] - 扩大开放需进一步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管理经验,鼓励中国服务业企业“走出去” [9]
平台企业“开”进车圈 折射新能源汽车产业哪些变革?
新华社· 2025-10-16 21:34
跨界合作案例 - 京东联合广汽集团、宁德时代推出新车,消费者可通过京东App参与定制,两天内收到约17万份用户方案 [1] - 华为以智能汽车解决方案赋能车企,与赛力斯、北汽合作推出的问界、享界车型热销,该业务已成为其重要增长极 [1] - 小米选择全栈自研技术路线造车,阿里巴巴提供算力和大模型支持服务合作伙伴 [1] 产业发展驱动力 -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10年全球第一,今年前9个月产销量双双突破1100万辆,市场渗透率已接近50% [2] - 中国已建成自主可控、完备高效的全链条产业体系,整车厂依靠产业集群可在4小时内解决所需零部件供应 [2] - 产业竞争从技术单点突破转向系统能力决战,关键在于融合创新与生态协同 [9] 技术融合与产品演进 - 汽车正演变为智能出行终端和生活助手,具备方言识别、情绪捕捉、疲劳驾驶预警、与智能家居互联等功能 [3] - 新能源汽车成为深度融合先进技术、新型能源与数据服务的超级平台 [3] - 单台汽车集合了高性能电池、轻量化材料、智能座舱、车载系统等多个领域的技术 [4] 资源整合模式 - 广汽、宁德时代、京东的合作模式实现了从研发、生产到销售、服务的全链条跨界资源整合 [4] - 产业趋势是突破行业壁垒,通过数字管理让市场指导生产,实现大规模个性化定制 [5] - 推动车企、科技公司、能源企业、金融机构等跨界融合,形成对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9] 未来发展方向 - 产业发展进入智能化下半场,需加强在基础芯片、线控转向、主动悬架等技术领域的合力攻关 [6] - 工信部将支持汽车“研产供销服”各环节大模型应用开发,并加强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等技术攻关 [7] - 行业急需具备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需培养能把握车辆设计底层逻辑并理解人工智能算法原理的跨界人才 [8]
财经聚焦丨平台企业“开”进车圈,折射新能源汽车产业哪些变革?
新华网· 2025-10-16 21:31
平台企业跨界入局新能源汽车 - 京东宣布联合广汽集团、宁德时代推出新车,消费者可通过京东App参与定制,两天内收到约17万份用户定制方案 [1] - 华为以ICT技术赋能车企,小米选择全栈自研造车,阿里巴巴提供算力和大模型支持 [2] - 跨界融合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注入活力,并成为企业新增长点,如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已成为重要增长极 [2] 产业基础与市场环境 -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10年全球第一,今年前9个月产销量均突破1100万辆,市场渗透率已接近50% [3] - 中国已建成自主可控、完备高效的全链条产业体系,产业集群使整车厂可在4小时内解决零部件供应 [5] - 新能源汽车产业展现出协同技术驱动、产品迭代、需求再造、平台赋能的发展路径 [6] 产业边界拓展与产品形态演变 - 汽车正从传统出行工具演变为智能出行终端和生活方式载体,成为生活场景的延伸 [7][8] - 车辆功能高度集成,具备方言识别、情绪捕捉、疲劳驾驶监测、与智能家居互联等能力 [10] - 新能源汽车演进为深度融合先进技术、新型能源与数据服务的“超级平台” [10] 跨界融合的驱动模式与资源整合 - 一辆车集合了新型储能、新材料、电子制造等多个领域,以及基础元器件、通信、基础软件等前沿技术 [10] - 广汽负责整车制造,宁德时代提供电池技术与换电生态,京东发挥用户洞察、零售渠道和仓储物流优势,实现全链条资源整合 [10] - 跨界融合突破行业壁垒,通过数字管理让市场指导生产,推动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普及 [11] 未来发展的关键要素 - 产业竞争从技术单点突破转向系统能力决战,破局关键在于融合创新与生态协同 [15] - 需加强在基础芯片、线控转向、主动悬架等技术领域的创新攻关 [12] - 支持汽车“研产供销服”各环节大模型应用开发,加强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等技术攻关 [13] - 行业急需具备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以解决智能网联人才全球性不足等挑战 [14]
平台企业“开”进车圈,折射新能源汽车产业哪些变革?
新华社· 2025-10-16 21:30
文章核心观点 - 新能源汽车产业正经历从“竞争”到“共生”、从“供需”到“协同”的深刻变革,跨界融合成为核心趋势 [1][10] - 跨界融合通过整合车企、科技公司、能源企业、金融机构等资源,旨在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动产业整体效能和竞争力的根本性跃迁 [1][10] 跨界合作案例与模式 - 京东联合广汽集团、宁德时代推出新车,依托电商平台的消费洞察与销售渠道优势,两天内收到约17万份用户定制方案 [1] - 华为凭借ICT技术赋能车企,其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已成为重要增长极,与赛力斯、北汽合作推出的问界、享界等车型热销 [1] - 小米选择全栈自研技术路线造车,阿里巴巴提供算力和大模型支持服务合作伙伴 [1] - 合作模式体现为整车制造、电池技术与换电生态、用户洞察与零售渠道的优势互补,实现从研发到服务的全链条资源整合 [6] 产业发展基础与现状 -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今年前9个月产销量双双突破1100万辆,市场渗透率已接近50% [2] - 中国已建成自主可控、完备高效的全链条产业体系,依靠产业集群,整车厂可在4小时内解决所需零部件供应 [2] - 产业发展路径正转向协同技术驱动、产品迭代、需求再造和平台赋能 [2] 产品与产业边界演变 - 汽车正从传统出行工具演变为智能出行终端和生活方式载体,成为生活场景的延伸 [3] - 车辆功能包括方言识别、情绪捕捉、驾驶员状态监测及与智能家居互联等,“车联网”从概念走向现实 [3] - 新能源汽车演进为深度融合先进技术、新型能源与数据服务的“超级平台” [3] - 一台车上集合了新型储能、新材料、电子制造等多个领域,成为众多前沿技术的落地应用载体 [4] 未来发展的关键要素 - 技术创新是跨界核心本领,需加强在基础芯片、线控转向、主动悬架等领域的攻关,推动人工智能与汽车产业深度融合 [7][8] - 工信部明确支持汽车“研产供销服”各环节大模型应用开发,加强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等技术攻关 [8] - 行业急需具备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需培养既懂车辆设计底层逻辑又理解AI算法、既熟悉传统制造又能驾驭数字化运营的人才 [9] - 产业竞争从技术单点突破转向系统能力决战,关键在于通过融合创新深化生态协同,激活全局效能 [10]
财经聚焦|平台企业“开”进车圈,折射新能源汽车产业哪些变革?
新华社· 2025-10-16 21:28
文章核心观点 - 新能源汽车产业正经历深刻的跨界融合,互联网科技公司如京东、华为、小米等凭借各自优势进入赛道,通过协同创新重塑产业格局 [1][2] - 跨界融合将汽车从出行工具演变为集成了多种先进技术和服务的“超级平台”,推动产业从技术单点竞争转向系统生态协同 [7][9][12] - 中国庞大的市场基础、成熟的产业链以及政策支持为跨界融合提供了坚实基础,产业未来发展依赖于技术创新、复合型人才和生态协同 [3][5][11][12] 跨界入局的主要参与者与模式 - 京东联合广汽集团、宁德时代推出新车,依托电商平台的消费洞察与销售渠道优势,两天内收到约17万份用户定制方案 [1][2] - 华为以ICT技术赋能车企,其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已成为重要增长极,与赛力斯、北汽合作推出的问界、享界等车型热销 [2] - 小米选择全栈自研技术路线造车,阿里巴巴提供算力和大模型支持服务众多合作伙伴 [2] - 合作模式体现为资源整合:广汽负责整车制造,宁德时代提供电池技术与换电生态,京东发挥用户洞察、零售渠道和仓储物流优势 [9] 产业发展的基础与驱动力 - 市场基础雄厚: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10年全球第一,今年前9个月产销量双双突破1100万辆,市场渗透率已接近50% [3] - 产业链成熟完备:中国已建成自主可控、完备高效的全链条产业体系,依靠产业集群,整车厂可在4小时内解决所需零部件供应 [5] - 技术驱动产品迭代:汽车演进为智能出行终端,集成高性能电池、轻量化材料、智能座舱、车载系统等,成为多种前沿技术的落地载体 [7][9] - 政策支持明确: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将支持汽车“研产供销服”各环节大模型的应用开发,加强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等技术攻关 [11] 跨界融合带来的产业变革 - 产业边界拓宽:汽车产业从单纯的制造业,转变为深度融合先进技术、新型能源与数据服务的“超级平台” [7][9] - 生产模式变革:通过数字管理、市场指导生产,实现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更好响应用户需求,为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10] - 竞争范式转变:产业竞争从技术单点突破转向系统能力决战,关键在于融合创新与生态协同,从“竞争”走向“共生” [12] 未来发展的关键要素 - 持续技术创新:需加强在基础芯片、线控转向、主动悬架等智能化下半场关键技术的合力攻关 [11] - 培养复合型人才:行业急需具备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需培养既能把握车辆设计底层逻辑,又能理解人工智能算法原理的人才 [11][12] - 构建协同生态:推动车企、科技公司、能源企业、金融机构等跨界融合,形成对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整体效能的跃迁 [12]
粤剧撞上网游 “数字江湖”破圈传播
南方都市报· 2025-10-10 16:48
核心观点 - 深圳原创跨界融合新粤剧《决战之燎原》通过“粤剧+网游”模式进行守正创新,旨在吸引年轻观众并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2][3] 产品与创新 - 该剧是深圳首部原创跨界融合新粤剧,核心创新点为“粤剧+网游”基因,融合了武侠网游《剑网3》的世界观与粤剧美学 [1][2] - 创新体现在理念突破、科技赋能、音乐融合及传统服饰美学的数字化解构,构建出“活的江湖”体验 [3] - 创作遵循粤剧艺术规范,完整保留唱腔、做功、念白、武打等核心技艺,实现“戏以曲传” [3] 团队与传承 - 主演及团长彭庆华与主演李嘉宜均为“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组成“双梅花”组合 [4] - 艺术顾问团队由“二度梅”获得者冯刚毅及其他7位艺术大家组成,体现艺术梯队传承 [4] - 演员阵容共55人,其中“00后”和“10后”演员有30人,超过总人数的一半 [5] - 公司与广东艺术职业学院开启校企合作,精选学生参与排练,助力艺术传承与人才培养 [5] 公司成就与行业环境 - 深圳市粤剧团是深圳唯一的国有专业戏曲院团,曾创作《驼哥的旗》《风雪夜归人》等国家级获奖作品 [2] - 深圳市委、市政府通过顶层设计、体制机制创新及人才队伍建设,为文艺精品创作营造一流环境 [6] - 在第十七届“五个一工程”奖中,深圳原创舞剧《咏春》等3部作品获奖;在广东省评选中,有13部深圳作品获奖 [7] - “深圳出品”舞剧《咏春》已在全球51个城市演出273场,并将在年底赴加拿大驻演20场 [7] - 经典粤剧《驼哥的旗》将代表广东省进京参加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展演活动 [7]
“双节”消费新浪潮,释放破局新活力
人民网· 2025-10-10 15:29
消费模式转变 - 消费模式从传统物理空间向数字-物理融合转变,突破时空限制,重构节庆经济价值链[1] - 消费场景从单一商品交易向多元化、智能化转变,特征为跨界融合、社交裂变、情感增值[1] - 多维场景通过文化体验、科技互动和情感联结发挥协同效应,激发消费者从被动购买转向主动参与[2] 新场景与新业态表现 - 河南郑州蜜雪冰城总部旗舰店假期单日客流量超6.5万人次[1] - 西安大唐不夜城运用全息投影与AR技术将中秋元素转化为互动游戏,带动周边汉服租赁、文创销售增长[2] - 河北燕赵与陕西美术博物馆通过AI、3D打印等技术推出创新月饼及公教活动[2] 消费市场整体活力 - 2025年国庆档(10月1日至8日)电影票房为18.35亿元[3] - 服务消费、绿色消费、数字消费、银发消费等空间广阔,超大规模市场潜力持续释放[3] - 各地通过文旅融合、优化服务、政策支持等方式激活假日消费市场,保障市场平稳有序运行[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