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战略性新兴产业
icon
搜索文档
佛山,全国地级市第一名
搜狐财经· 2025-05-31 00:37
品牌榜单与地域分布 -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等权威机构联合发布全球首个以真实消费大数据为基础的"全球品牌中国线上500强榜单"(CBI500),聚焦高质量发展线上消费指数[5][7] - 榜单基于淘宝天猫千万量级品牌的消费大数据,整合访问量、搜索词、成交金额、会员成交、店铺好评等指标,通过品牌资产模型与机器学习方法综合评分[7] - 省级品牌数量排名:广东(162个)、浙江(156个)、上海(92个)、北京(50个)、江苏(39个)[10] - 城市品牌数量排名:上海(92个)、杭州(89个)、广州(59个)、深圳(58个)、北京(50个)、佛山(20个)、宁波(20个)[10] - 佛山在全国地级市中品牌数量排名第一,与宁波并列第六[3][10] 佛山制造业优势 - 佛山家居产业集群规模突破万亿元,涵盖家电、家具、陶瓷、卫浴、建材、五金、家纺等产业,形成国内最完善的家居配套产业链[14][16] - 全球25%电饭煲、33%抽油烟机、43%热水器、48%微波炉产自佛山,被誉为"中国家电之都""中国燃气具之都"[16] - 代表性企业包括美的集团、万和集团、维尚家具、新明珠集团、大自然家居、鹰牌实业、金意陶陶瓷集团等[14][16] - 工业规模达3万亿元,80%产品面向终端消费市场[18] 数字化转型与产业升级 - 近三年佛山工业技改投资年均超800亿元,实施数字化转型的规上工业企业超7000家、占比超70%[21] - 数字化转型后企业生产效率平均提升16%、成本降低17%、产品不良率降低8%[21] - 2023年新增国家级5G工厂5家,7420家规上工业企业实现"智改数转"、占比达72.8%[23] - 工业设备更新投资超259亿元,工业技改投资额保持全省第一[23] 新兴产业布局与投资 - 重点培育新型储能、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半导体芯片、医药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26] - 医药健康领域吸引复星集团、东软集团等企业签约,计划投资总额60亿元[28] - 新设或引进医药健康领域基金19支,千灯湖创投小镇相关基金产品累计投资额超41.6亿元[28] - 2023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超10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累计突破100家[24] 市场信心与区域发展 - 近三年工业用地累计供应1.4万亩,居全省第一[26] - 2024年住宅用地溢价成交,绿城以27.37%溢价率竞得禅城区地块,反映房企对佛山市场的信心[31] - 2023年接待游客6043万人次(+8.2%),旅游总收入644亿元(+21.4%)[26]
以科教优势赋能湖北生物制造
科技日报· 2025-05-30 09:01
生物制造行业概述 - 生物制造是利用生物体机能进行大规模物质加工与转化的新兴行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方向 [1] - 生物制造通过酶和细胞工厂进行生物催化与转化,能够创造新材料、新物质,并保障生产方式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2] - 生物制造正逐渐成为湖北生物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顺应未来制造业颠覆性变革新形势 [2] 湖北生物制造产业基础 - 湖北现有生物医药企业11.5万家,生物医药专利数量3.6452万个,其中武汉市生物医药企业4.208万家,生物医药专利数量1.9791万个 [2] - 武汉光谷生物城已聚集生物企业8259家,拥有核心专利10847个,大部分专利来自科研院所的实验室 [2] - 湖北着力打造的五个万亿级产业中,大健康、现代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与生物制造深度相关 [2] 湖北大学生物制造发展 - 湖北大学在核酸编辑、酶改造、创新药物前体合成、高附加值化合物合成等领域深耕发力,大力发展合成生物学及生物制造相关底层技术 [3] - 湖北大学生物学入选湖北省属高校一流学科重点建设学科,依托相关实验室打造了华中地区合成生物学高地 [3] - 湖北大学作为发起单位与头部企业共同牵头成立湖北省合成生物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通过生物制造的底层创新赋能产业发展 [3] 湖北生物制造发展规划 - 湖北应制定5-10年中长期发展规划,在底层生物技术升级、底盘生物及高附加值生物产品开发等领域设立以经济效益为导向的科研项目 [4][5] - 规划包括依托现有学科优势与国家级创新平台汇聚培养顶尖人才及核心技术,同时大力引进生物制造行业领军企业 [4][5] - 湖北大学将持续探索有组织的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聚焦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一流的生物催化与转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5]
深耕建设长三角 高质量发展走在前
新华日报· 2025-05-30 08:20
公司发展历程与区域布局 - 公司1983年成立于江苏,1998年总部迁至上海,2024年位列上海市百强企业第8位、长三角百强企业第11名 [1] - 通过成立华东分局、江苏分局、华中分局覆盖长三角三省一市,深度融入核心城市群和都市圈 [1] 科技创新与新兴产业布局 - 聚焦物联网、集成电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区域科技创新高地 [2] - 在上海临港经济区完成洋山国际保税中心、新一代化合物半导体研制基地等标杆项目 [2] - 在南京江北新区建设扬子江国际会议中心、新金融中心等地标,并推动鼓楼铁北片区城市更新项目 [2] 传统制造业升级与产业集群建设 - 建设中联重科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园、徐工集团智能制造基地,推动传统制造业高端化转型 [3] - 参与闻泰无锡智能制造产业园、积塔半导体生产线等项目,形成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3] - 建设浦东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基地、周浦医疗器械总部园,巩固长三角高端产业链地位 [3] 交通基础设施与物流体系建设 - 承建苏锡常城际铁路太仓先导段、宁句城际轨道交通等,优化区域铁路网络 [4] - 建造204国道、312国道、长深高速等公路项目,提升综合运输效能 [4] - 推进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三期、扬州泰州国际机场二期等航空枢纽建设 [5] - 打造六安长三角一体化物流园、普洛斯桃浦智慧冷链产业园等现代物流项目 [5][6] 文旅融合与城市文化空间打造 - 无锡灵山梵宫获鲁班奖,奠定文旅品牌影响力 [7] - 投资运营南京金陵小城,融合六朝文化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 [7] - 开发普陀山观音法界、昆山戏曲博物馆等文旅项目,提升文化体验深度 [8] - 轻资产运营南京博物院民国馆、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三号馆等公共文化空间 [8] 民生工程与住房保障 - 在上海松江建设中建·幸孚+公寓,提供1067个车位及3299平方米商业配套 [9] - 开发上海浦东惠南民乐大型居住社区,导入人口约16万 [10] - 完成合肥磨店家园二期安置房项目,安置居民近2万人 [10]
募、投、退全面回暖 深圳私募股权创投行业展现新气象
上海证券报· 2025-05-30 02:59
募资端变化 - 中长期资金加速入场 2024年政府出资、引导基金等中长期资金投资者数量同比增加16.74% 出资规模达2381.06亿元 [3] - 机构投资者实现"双提升" 截至2024年末深圳私募股权创投基金机构投资者达17110个 出资规模8358.58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0.76%和0.41% [3] - 行业资源向头部集中 前10%机构管理约74%基金规模 管理规模超50亿元的私募创投基金有6只 总规模686.48亿元 [3][4] 投资策略成效 - "投早"稳步推进 2024年末投资种子期、起步期企业项目9462个 同比增长4.28% [5] - "投小"力度加大 投资中小企业项目13732个(同比+3.87%) 初创科技型企业项目5678个(同比+8.86%) 在投本金987.58亿元(同比+9.03%) [5] - "投硬科技"领跑 高新科技企业投资项目10899个(同比+5.71%) 近3年年化增长率11.14% 其中航空航天与国防(23.54%)、半导体(13.21%)、生物科技(7.02%)增幅显著 [5][6] 产业布局聚焦 - 紧扣"20+8"产业集群规划 2024年末投向该领域项目4893个(同比+2.11%) 在投本金1109.97亿元(同比+0.96%) 重点布局工业母机、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 [6] 退出渠道改善 - 退出规模创新高 2024年退出项目1954个(近三年峰值) 实际退出金额588.31亿元(同比+70.28%) [7] - 协议转让和企业回购为主渠道 合计退出1369个项目(同比+107.11%) 金额338.36亿元(同比+81.25%) [7] - 公开市场退出强劲增长 IPO/新三板退出项目331个(同比+89.14%) 金额222.41亿元(同比+104.5%) 境外上市退出金额22.14亿元(达2023年10.87倍) [7][8] - 硬科技领域回报突出 化学制品(2.22倍)、半导体(2.00倍)行业平均退出回报倍数高于市场均值 [7]
青海赴沪招商 优势产业获青睐
中国新闻网· 2025-05-30 02:04
招商引资活动概况 - 青海省在上海举办招商引资推介会,吸引98家跨国公司、外资企业及在青投资企业、商协会代表参会,涵盖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1] - 现场设置300平方米特色展示区,展出300余种特色产品,包括枸杞原浆、青稞酒、羊肚菌、冬虫夏草等农副产品,提升青海对外形象与投资吸引力 [1] - 青海省商务厅组织16家重点企业召开供需对接座谈会,开展"一对一"精准对接,推动会议成果转化 [2] 企业投资意向与计划 - 金拱门(中国)有限公司计划于2023年底或2024年初在青海开设首家餐厅,填补全国市场空白 [1] - 上海德类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希望与青海企业合作开发48V与300V平台功能性原型机及智能农业软件系统,聚焦牦牛、藏羊、枸杞等特色产业 [1] - 无锡诺亚智创科技有限公司拟通过技术转让、投资和建立合资企业,利用青海太阳能和风能资源开发零排放甲醇生产项目 [1] 招商引资成果 - 2023年一季度青海省签约招商引资项目111个,签约金额达1081亿元,到位资金144亿元,实现签约落地新突破 [2]
河北石家庄:高质量推动国企改革深化提升
搜狐财经· 2025-05-29 17:18
国企改革成效 - 石家庄市国资委监管企业7家 各级子企业600余家 资产总额达5700亿元 较组建之初增长57% 资产总额 利润总额 营业收入居全省首位 [1][2] - 2024年监管企业谋划实施项目350个 总投资3346.56亿元 完成投资582.41亿元 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五大产业集群项目投资同比增长83.69% [1] 产业布局优化 - 国企改革与城市产业升级深度融合 推动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 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持续提升 [1] - 着力布局新兴产业 加快推进传统产业升级 优势产业延链 新兴产业建链 [1] 科技创新成果 - 构建"1+3+1"创新体系 研发投入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2024年实施创新项目457项 完成研发361项 成果转化120项 [2] - 全系统拥有研发平台45家 其中国家级4家 省级12家 取得专利197项 较组建之初增长近两倍 [2] 管理机制完善 - 构建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 完善出资人监管权责清单和授权放权清单 强化党的领导 董事会建设等重点领域政策引领 [3] - 形成"5+2"市属国有企业架构 监管企业进一步建章立制 规范运行 [2][3] 未来发展计划 - 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3]
徐冠巨:民营经济将迎来更稳定发展期
经济网· 2025-05-29 16:14
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制度支撑 - 民营经济促进法从市场准入、科技创新、投融资支持、规范经营、服务保障等方面完善相关制度,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系统性法律制度支撑 [3] - 该法设专章强化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增强制度刚性及权威性,为保护民营企业权益提供全面法律基础 [4] - 针对不同所有制企业制定专门法律法规,如企业国有资产法、外商投资法,现民营经济也有对应法律 [3] 对民营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 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政企合力,规范民营企业经营 [4] - 支持民营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领域投资创业,鼓励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 [4] - 支持引导民营企业拓展国际交流合作,在海外依法合规开展投资经营活动 [4] 企业实践案例 - 传化集团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巩固化学化工、智能物流产业优势,推进新材料、人工智能、生物制造创新发展 [5] - 传化集团从"市场出海"向"战略出海"升级,推动市场、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国内外一体化布局 [5] - 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规范企业治理,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健康发展 [5]
“年度级别牛市”!中信证券最新研判!
天天基金网· 2025-05-29 11:28
5月28日,中信证券2025年资本市场论坛在上海举行。论坛上,中信证券宏观与政策首席分析师杨帆、中信 证券首席A股策略分析师裘翔等发表了对于宏观和策略等最新观点。 杨帆认为,不确定环境为我国改革带来契机,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深化改革方案后,2025年正迎来"十五 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将涉及经济走势、科技革命、财政关系等重大宏观问题,引领我国产业迈向更高 质量的发展。预计财政扩张将更加聚焦促进消费回暖与价格修复,短期纾困与长期培育并举,以化解隐债与转 型升级推动基建投资回暖,地产调控仍着眼于供需再平衡。为解决产业结构性矛盾,政策将通过市场化出清与 构建公平竞争环境以改善制造业供需均衡,新质生产力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也将获得金融、科技政策持续支 持。 市场策略方面,裘翔认为,展望未来一年,中国权益资产正迎来年度级别牛市。从2025年四季度开始,全球主 要经济体在经济和政策周期上预计再次同步,财政和货币同时扩张,港股和A股市场将望迎来指数牛市,风格 上也会发生2021年以来的重大切换,从持续4年的中小票题材轮动,转向核心资产的趋势性行情。 全年GDP有望顶住关税压力 从内需侧看,在专项债、特别国债、政策性金融 ...
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各项工作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证券日报· 2025-05-29 07:59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 强调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各项工作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 示范区 [1] -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初见成效 雄安新区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 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 "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 美丽宜居京津冀取得丰硕成果 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5] - 要牢牢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 坚持积极稳妥 稳中求进 控增量和疏存量相结合 内部功能重组和向外疏解转移两手抓 有力有序有效推进疏解工作 [5] 农业与港口发展 - 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 要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 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 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 积极发展深加工 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 [2] - 黄骅港作为我国西煤东运 北煤南运的重要枢纽港口 要加强港口能力建设 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打造多功能 综合性 现代化大港 [2] 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 -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支撑 必须瞄准国家战略需求 系统布局关键创新资源 发挥产学研深度融合优势 不断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新突破 [3] - 生物医药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要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把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3] - 要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 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要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 着力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 [6] 先进制造业集群 - 要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把集成电路 网络安全 生物医药 电力装备 安全应急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 着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6] - 要把北京科技创新优势和天津先进制造研发优势结合起来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 共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提升科技创新增长引擎能力 [8] 基础设施建设与区域协同 - 要继续加快推进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 深入推进区域内部协同 要唱好京津"双城记" 拓展合作广度和深度 共同打造区域发展高地 [8] - 河北要发挥环京津的地缘优势 从不同方向打造联通京津的经济廊道 北京 天津要持续深化对河北的帮扶 带动河北有条件的地区更好承接京津科技溢出效应和产业转移 [8]
西南证券董事长姜栋林:主动融入改革大局 打造“投资+投行+研究”的大投行生态圈
上海证券报· 2025-05-29 02:11
在债市"科技板"建设中大有可为 姜栋林 ◎记者 王彦琳 近期,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推出一揽子金融政策,从货币政策、金 融监管、资本市场建设等多维度发力,贯彻落实中央政治局会议"持续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的决策部 署。 西南证券党委书记、董事长姜栋林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近期出台的系列资本市场改革政 策,围绕"稳定市场,服务实体,深化改革"主线,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政策"组合拳",对资本市场高 质量发展将产生深远、积极的影响。 券商作为资本市场"看门人"和"服务商",未来如何担当作为?姜栋林表示,西南证券将坚定不移贯彻党 中央决策部署,全力服务国家战略、护航投资者权益、赋能实体经济升级,为构建规范、透明、开放、 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贡献更大力量。 主动融入改革大局 姜栋林表示,此次资本市场新政的出台,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国家战略的关键举措。作 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力量,证券行业必须主动融入改革大局。具体来说: 一是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当好科技创新的"助推器"。券商应深度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战 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投资+投行+研究"的大投行生态圈,建立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