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自主创新
icon
搜索文档
安踏集团连续三年百万现金奖励"自主创新" 启动行业首个创新加速器
创新奖颁奖典礼 - 安踏集团第三届创新奖颁奖典礼在厦门举行,总奖金超百万,共有21项创新成果受到表彰,包括8项鞋服产品创新、7项技术创新及6项模式创新 [1] - 获奖项目为集团旗下各品牌业务发展注入强劲动力,通过打造市场爆款产品显著提升品牌价值与消费者心智 [1] - 创新奖评选面向集团所有员工,包含旗下各个品牌、事业部和职能部门,奖励以"好商品"为核心的创新成果 [1] - 三年来累计近千个项目参加评选,本届共收到近300个申报项目,邀请50余名内外部专家评委参与评选 [1] - "PG7"大众跑步项目获产品创新金奖,"聚酰亚胺科技"保暖材料项目和"AI仿真引擎"项目获技术创新金奖 [1] 创新战略与文化 - 安踏集团执行董事、联席CEO吴永华表示公司坚持"创新为本"和"高标准对标"文化,创新奖体现对各品牌创新的最高认可 [2] - 公司认为创新是保持竞争力的必须选择,投资创新就是投资未来,目标在2030年成为全球创新标杆 [2] - 同期举行创新周活动,通过校招生创新行动学习、创新管理师培训、创新工作坊和一元创意展览等形式为员工提供创新实践展示舞台 [2] 创新合作项目 - 与璞跃中国启动行业首个体育用品产业创新加速器,公开招募初创企业参与体育科技战略研发与商业应用 [3] - 创新加速器聚焦"突破先进材料"、"领跑数字智能"、"重塑物流智造"三大领域,由璞跃参与项目运营 [3] - 与宇树科技和香港理工大学南京技术创新研究院建立战略合作,就"人形机器人在运动科学领域的研发应用"展开研究 [3] 创新投入与成果 - 过去十年累计创新相关投入达200亿元,预计未来五年再投入200亿元用于自主创新研发 [4] - 累计申请专利5830件居行业首位,成为全球行业首个ISO56001国际创新管理体系认证企业,获创新管理成熟度四级认证 [4] - 实施"1+4+5创新战略",构建全球7大设计研发中心、70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250多位专家、800多家供应商参与的"全球开放式创新生态网络" [4] - 设立2亿元ACTION创新基金,累计立项近百个,孵化出AI仿真引擎等金奖项目 [4]
破解世界难题 见证中国速度
科技日报· 2025-06-20 09:12
中国高铁发展成就 -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运营里程最长、商业运营速度最快的国家[1] - 中国高铁成功之道包括坚持建设交通强国目标、自主创新信念和协同创新机制[2] - 中国高铁实现了从"追赶者"到"引领者"的跨越[4] 技术创新突破 - 研发团队攻克了轮轨黏着技术世界性难题,实现了世界领先的轮轨黏着利用系数[3] - 突破高韧性高速牵引系统技术,打造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牵引系统产品平台[3] - 全球领先的永磁牵引动力技术攻关取得实质性突破,累计完成150GB试验数据[3] - 全球运营时速最快高铁CR450样车下线,开启"永磁时代"[4] 技术标准体系 - 搭建了兼具创新力、适应力和系统集成的技术标准体系[5] - 高铁技术标准能够适应各种恶劣气候环境和复杂地形地质条件[5] - 从手绘图纸到全流程BIM三维设计,勘测技术大幅提升效率[5] - 形成了设计、施工、装备和运维的完整产业链[5] 基层创新实践 - 基层建设者研制革新20余种应用于铁路建设的施工设备[6] - 发明"调头神器"解决隧道内施工车辆调头难题,提高施工效率[7] - 创新体现了坚持科技创新和工匠精神[7]
五位高铁领域从业者代表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勇当新征程上的先锋力量
经济日报· 2025-06-20 06:14
中国高铁发展成就 -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运营里程最长、商业运营速度最快的国家[1] - 中国高铁成功秘诀在于"三个坚持":坚持建设交通强国目标、坚持自主创新信念、坚持协同创新机制[1] - 协同创新机制汇聚了2000多家单位、2万多名工程技术人员联合攻关[1] 高铁从业人员事迹 - 动车组司机孔祥配为提升技能写下近50万字笔记,参加7次全国职业技能竞赛[2] - 铁路职工马小利带领团队获得150多项技术创新成果和国家专利[2] - 客运服务人员李元推动多项便民服务措施,包括免费充电口、书香驿站和儿童游乐区[2] 高铁技术创新 - 打造了自主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实现不依赖外部技术[1] - 解决了在多火山、多地震地区修建高铁的世界级难题[3] - "复兴号"动车组实现全面自主化[1] 高铁国际化发展 - 雅万高铁是中国高铁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在海外落地的第一单[3] - 雅万高铁成为中印尼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3] - 中国高铁为世界铁路发展作出贡献[3] 行业服务升级 - 铁路部门持续推出新服务举措满足旅客多样化需求[2] - 服务创新包括候车室设施改善和文化服务提升[2] - 保持"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初心使命[2]
齐鲁石化: 从“跟跑”到“领跑”的逆袭密码
齐鲁晚报网· 2025-06-19 19:57
公司信创成果 - 公司成功实现塑料厂核心业务系统与国产操作系统的融合适配,获得人民日报社国家治理创新经验课题调研组高度评价[1] - 公司构建"三位一体"推进体系,与国内一流科技企业合作探索解决方案,建立信创计算机示范点并成立攻关团队[2] - 公司在塑料厂启动全栈信创适配,覆盖5大核心领域,83个业务系统适配测试通过率100%,响应速度与稳定性均满足生产需求[3] - 公司实现全栈信创工业级应用,核心系统100%国产化适配,鲁油鲁炼项目以国产技术为底座探索出成熟路径[5] 技术突破 - 公司突破底层架构不兼容、驱动缺失等难关,创新性适配方法成功破解长期存在的难题[3] - 生产应用系统在国产终端和生态系统加持下流畅运行,响应速度流畅,调取复杂数据效率不输国外系统[3] - 国产系统与国产硬件兼容良好,支持文档编辑、报表制作等日常办公,跨平台兼容部分Windows专业应用[4] - 公司优化数据库响应速度、适配行业专属应用软件、探索智能化管理方案,攻克多项技术瓶颈[4] 行业意义 - 信创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战略选择,更是保障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维护国家安全的关键举措[1] - 信创核心是通过自主研发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可控,打破国外垄断、保障信息安全、推动产业升级[2] - 数字时代自主创新是核心竞争力,信创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国家战略的重要支撑[5] - 全面国产替代是数字化转型的新起点,公司将深化"信创+AI"融合打造智能工厂操作系统[5]
明月镜片品牌盛典在西岸漩心举行,引领行业向新发展
观察者网· 2025-06-18 14:26
品牌战略升级 - 公司举办"明见晶彩"品牌盛典,标志着迈入战略新阶段,吸引行业内外高度关注 [1] - 公司从专注技术研发的"隐形冠军"成长为市场占有率领先的国产镜片第一品牌 [3] - 公司坚持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道路,与外资百年企业同台竞技,未来将转型为科技驱动的酷公司 [5] 研发投入与技术成果 - 过去五年研发累计投入约1.5亿元,未来五年预计不低于3亿元且不低于销售收入的5% [5] - 取得多项技术创新成果包括自研1.71折射率、3D内雕技术、独创天视A6膜层等 [13] - 与耶拿大学Jenvis创新研究中心签约合作,加速国际化进程 [17] 产品与市场表现 - 推出轻松控、PMC超亮、1.71、1.74等高折智薄系列产品满足多样化需求 [5] - 轻松控Pro2.0经临床研究显示减缓近视加深有效率达73.82% [15] - 中国眼镜协会评价公司为行业龙头企业,证明民族品牌实力和潜力 [5] 青少年近视防控 - 公司与代言人郭晶晶共同启动青少年视力关爱计划 [9] - 发布科学近视管理方案明月轻松控镜片 [9] - 强调医学临床对近视防控手段检验的重要性 [15] 产业布局与规划 - 发布行业首创的眼健康产业园方案,打造集研发、生产、游学、体验为一体的现代化园区 [11] - 产业园将采用国际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 [11] - 规划方案展现公司强大实力和宏伟发展蓝图 [11] 品牌代言与合作 - 奥运冠军郭晶晶成为品牌代言人,双方精神理念高度契合 [7] - 代言人形象与公司"冠军"标准的产品打磨理念相呼应 [19] - 公司以"中国人的视觉健康需要中国人来守护"为使命 [5]
“国之战鹰”从这里振翅高飞
科技日报· 2025-06-17 07:39
公司历史与使命 - 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是新中国成立后组建的第一个飞机设计研究所,承担歼-8、歼-11、歼-15、歼-35、无人机五大系列共40余个航空武器装备重点型号的研制任务 [2] - 公司创立之初肩负航空救国、航空报国的历史使命,发展与国家需要、民族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3] - 公司创造了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的多个第一 [2] 产品与技术发展 -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研制歼-8战斗机满足高空高速截击作战需求,八十年代升级歼-8Ⅱ系列成为空中力量中流砥柱 [3] - 21世纪初研制中国首型舰载战斗机歼-15强化国家海洋攻防能力 [3] - 2024年底公开新一代隐身多用途战斗机歼-35A,采用"一机多型、空海孪生"设计理念 [3] - 公司在隐身技术、舰载机技术、四代机技术等领域持续预研,推动歼-15系列舰载机及隐身战斗机发展 [5] 创新体系与管理 - 公司建立自主设计体系与研发标准,在技术规范、试验手段、研制方案、管理方法等核心领域取得开创性成果 [5] - 实行双轮驱动战略:科技创新(预研新技术)和管理创新(建立新型组织架构如"1+3+1"强项目制) [5] - 成立扬州协同创新研究院、协同创新中心、"瘦西湖创新联盟",构建飞机研发创新生态系统 [6] 成就与未来愿景 - 公司自成立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等国家及省部级以上成果奖约600项 [6] - 发展愿景从单一设计中心向装备研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能力建设中心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平台跃升 [6] - 目标是通过新质技术和跨代能力实现战场优势 [6]
强力巨彩蝉联中国品牌500强,全力践行企业社会责任
品牌荣誉与认可 - 公司入选"2025中国品牌500强"榜单,并在"第11届品牌强国论坛"上获得表彰 [1] - 公司董事长朱志强荣获"2025品牌强国百名优秀企业家"称号 [1] - 公司入选"2025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中的"自主创新"类榜单,该评选遵循国际标准并持续发布十二年 [1] 全球市场表现 - 公司蝉联LED显示屏全球销量第一,产品远销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2] - 公司服务网点遍布全球,LED显示屏被视为"中国智造"的代表 [2] 技术创新与产品升级 - 公司深耕LED显示领域,推出MiP、COB等前沿产品线,推动行业技术革新 [2] - 公司通过均温技术提升产品可靠性,持续进行技术突破以保持市场竞争力 [2] 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 - 公司积极响应国家战略方针,建设绿色工厂并推动智能制造升级 [2] - 公司在节能减排和产业升级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完善员工关怀体系并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2] 未来发展方向 - 公司将继续以品牌为驱动,强化竞争力并普及LED大显示,展现中国品牌的全球影响力 [3]
高盛喊出“新口号”:中国“民营十巨头”,直接对标“美股七姐妹”
华尔街见闻· 2025-06-16 17:59
高盛中国"民营十巨头"概念 - 高盛首次提出中国"民营十巨头"概念,对标美国"美股七姐妹",涵盖腾讯、阿里巴巴、小米等10家民营企业 [2] - 这些公司横跨科技、消费、汽车等高增长领域,代表中国经济新动能:人工智能、自主创新、全球化扩张及服务消费升级 [2] - 十巨头总市值达1.6万亿美元,占MSCI中国指数42%权重,预计未来两年盈利复合年增长率13% [2][4] 公司组成与行业分布 - 具体名单包括腾讯(6010亿美元)、阿里巴巴(2890亿美元)、小米(1460亿美元)、比亚迪(1210亿美元)、美团(1020亿美元)等10家企业 [4] - 覆盖互动媒体、零售、科技硬件、汽车、餐饮、娱乐、家用耐用消费品、医药、酒店和纺织服装等多个子行业 [4] - 日均交易额达110亿美元,市场影响力和投资吸引力显著 [4] 财务表现与估值 - 未来两年盈利年复合增长率预计13%,中值12%,平均市盈率16倍,前瞻性市盈增长比率1.1倍 [6] - 自2022年底低点平均上涨54%,2024年以来涨幅24%,分别跑赢MSCI中国指数33和8个百分点 [7] - 当前平均交易估值13.9倍12个月预期市盈率,较MSCI中国指数仅有22%估值溢价,低于历史均值 [20] 政策与技术驱动因素 - 民企利润和ROE自2022年低点分别回升22%和1.2个百分点,现金回报率创新高 [9] - 2024年民营经济促进法出台,监管强度处于过去5年最宽松水平 [10] - AI技术突破提升科技民企乐观情绪,民企在AI-Tech领域占72%市场份额 [11][12] 市场结构与竞争格局 - 中国前十大公司仅占总市值17%,低于美国的33%,集中度有望提升 [13][14] - 过去十年中国top-10市值企业年均更替率仅12%,显示龙头企业粘性 [16] - 资本支出、研发投入和集中度与股票回报率呈显著正相关 [16] AI与全球化潜力 - AI技术未来十年每年可推动中国企业盈利增长2.5%,民营企业AI关注度显著高于同行 [18] - 民企海外销售占比从2017年10%提升至2024年17%,部分企业海外毛利率达30% [19] - 若获美国式估值溢价,市场集中度可从11%升至13%,增加3130亿美元市值 [21] 资金流向与投资机会 - 全球86%共同基金对中国股票低配,等权重配置可能带来440亿美元潜在流入 [22] - 中国股票ETF资产快速增长,指数重仓股将持续受被动资金青睐 [23]
高盛:中国“民营企业十巨头”总市值达1.6万亿美元
证券日报网· 2025-06-16 17:50
中国民营企业十巨头 - 高盛列出中国"民营企业十巨头"包括腾讯、阿里巴巴、小米、比亚迪、美团、网易、美的、恒瑞医药、携程和安踏 [1] - 十巨头总市值达1.6万亿美元 占MSCI中国指数权重42% [1] - 十巨头日均交易额达110亿美元 预计未来两年EPS年复合增长率13% [1] - 十巨头横跨科技、消费、汽车等高增长领域 代表中国经济新动能如AI、自主创新、全球化扩张等 [1] 中国民营企业整体市场表现 - 中国共有5121家民营企业上市 其中A股3771家 离岸市场1350家 [2] - 民营企业累计总市值达9万亿美元 相当于MSCI中国指数总市值71% [2] - 民营企业收益权重占MSCI中国指数31% [2]
莱利达科技:以创新引擎驱动汽车装备制造高质量发展
人民网· 2025-06-16 12:43
公司定位与行业贡献 - 公司以"汽车装备制造创新者"姿态为汽车生产线提供从工艺装备研发到智能检测的全流程解决方案 [1] - 公司成为推动汽车产业智能化、高端化技术升级的重要力量 [1] 技术创新与人才建设 - 公司拥有由董事长孙永志和技术总监温海洋带领的高素质研发团队 [3] - 通过针对性培训提升员工技能,已获得11项实用新型专利及软著 [3] - 研发的数控加工中心专用夹具实现单件到批量加工转变,显著提升效率并降低成本 [3] 产品结构与竞争优势 - 主营产品包括机器人焊接工作站、弧焊工作站、涂胶工作站等汽车焊装生产线设备 [5] - 配套提供激光跟踪仪、测量臂等智能设备业务 [5] - 核心优势在于专业技术队伍和人才建设,完成人员高素质高技术转换 [5] 标杆项目与客户资源 - 典型案例包括一汽解放涂装车间EMS输送项目、长城汽车A69四门两盖滚边及补焊夹具等项目 [6] - 服务一汽轿车等头部客户,项目体现行业实力与口碑 [6] 管理体系与企业荣誉 - 建立覆盖质量检测、财务、人力资源的规范化管理制度 [7] - 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制度,采用产学研合作模式 [7] - 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吉林省科技小巨人等多项荣誉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