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区域协同发展
icon
搜索文档
10车道!京哈高速改扩建工程通车
中国证券报· 2025-09-27 22:47
秋日的辽沈大地,层林尽染。一条崭新的沥青大道,从辽宁绥中向北蜿蜒伸展。27日,G1京哈高速公路绥中至盘锦段改扩建工程(京哈高速改扩建工 程)建成通车,成为国内首条拥有长距离十车道的高速公路。 作为东北地区联通京津冀的"主动脉",京哈高速的每一寸延展、每一点升级,都跳动着东北经济的脉搏,见证着黑土地上的活力。 京哈高速改扩建工程通车畅通东北发展"动脉" 破解老路之困—— "过去跑京哈高速,最怕的就是堵在盘锦到绥中的路段。"货车司机张建军握着方向盘,指了指窗外新拓宽的车道。 这位跑了12年沈阳至北京专线的老司机,对旧京哈高速的"堵"印象深刻:由于车流量大,大货车一扎堆就挪不动,最堵的时候,200公里的路得走好几个 小时。 建成通车后,京哈高速绥中至盘锦段以十车道的崭新姿态亮相,极大地改善了区域交通条件,将进一步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和辽西融入京津冀协同发 展。 京哈高速改扩建工程沈阳方向摊铺施工现场(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攻坚建设难题—— 经济要发展,交通须先行。2022年,总长238公里、总投资310亿元的京哈高速改扩建工程正式开工。 让老路焕新,靠的不只是拓宽车道,更是一场挑战建设难题的系统攻坚。在前所枢纽互 ...
广东智造亮相第十五届河南投洽会,促进广东外贸优品转内销
南方都市报· 2025-09-27 11:04
广东省商务厅张劲松厅长表示,粤豫两省资源禀赋各异、发展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空间广阔。近 年来,双方经贸合作持续深化,特别是2023年两省在广州高规格举办合作交流会,进一步推动合作意向 和重大项目落地落实,在产业协同、交通互联、科技合作、农业对接等领域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为两 省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本次在郑州举办"粤贸全国"系列活动,就是希望更好搭建交流平台、拓 宽合作渠道,推动两省经贸合作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迈进,携手开创互利共赢新局面。 河南省商务厅二级巡视员周子存表示,粤豫两地经贸往来源远流长,合作基础深厚,发展前景广阔。希 望广东的各界朋友多到河南,相信黄河文明的厚重底蕴与岭南文化的开放活力,必将碰撞出更多经贸合 作的火花,绽放出更多项目合作的成果。 在专题推介环节上,河南省焦作市商务局副局长张文东,焦作市修武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王新 江分别作焦作市和修武县的招商推介,邀请广东企业家前来考察、投资,洽谈合作。广州通航智能、深 圳市国瓷永丰源、广州市陈李济、金域医学集团、金派服装以及河南鑫宇光科技等企业上台发言和推 介,聚焦智能设备、高端制造等领域分享发展成果与合作需求。 南都讯 ...
河北—辽宁重点行业商贸洽谈对接会举办
辽宁日报· 2025-09-26 09:04
辽洽会作为东北地区开放合作的重要平台,多年来为冀辽两省深化交流、共谋发展提供了广阔舞 台。河北与辽宁地缘相近、人文相亲,产业互补性强、合作基础深厚。近年来,两省在装备制造、现代 农业、商贸物流等领域协同发展,成果丰硕。 此次对接,既是一次产业合作的延续,还是一场探寻机遇的邀约。河北县域特色产业开展现场推 介,两省参会重点企业围绕各自产品进行推广宣传。活动还设置现场洽谈环节,通过精准对接产业项目 需求,实现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的高效配置,推动两省重点产业链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 9月25日,第六届中国辽宁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的重要子活动,河北—辽宁重点行业商贸洽谈对接 会在沈阳举办,旨在展示推介河北省重点先进制造业发展成效和重点企业优势产品,推动河北与辽宁两 省经贸往来。 ...
青岛打造北方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
齐鲁晚报· 2025-09-26 06:27
记者 尚青龙 实习生 宋雨轩 青岛报道 交通圈: 拉近距离,重构时空 区域发展,交通先行。青岛以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抓手,加速由"线"成"网",打造"一小时通勤圈"。 2025年春节刚过,潍宿高铁至青岛连接线施工现场已是一片繁忙。这条连接线的建设,不仅让潍坊诸城 市、日照五莲县与青岛西海岸新区交通更加便捷,更让青岛接入了京沪二线这条高铁大动脉。南下长三 角,北上京津冀,里程大大缩短。 2023年底莱荣高铁通车后,莱阳到青岛北最快只需33分钟;海阳北至青岛北最快46分钟;日照西到青岛 北约1小时;高密北到青岛北最快30分钟……这些城市都已迈入青岛"1小时交通圈"。 2024年10月,"轨道上的青岛都市圈"再添新通道——潍烟高铁建成通车,打通了山东半岛的"任督二脉",胶 东半岛实现高铁成环。 区域经济竞争,不再是城市之间的"单打独斗",而是都市圈的"组团出击"。作为山东经济发展的龙头,2024 年青岛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719.5亿元,增长5.7%,增速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2位。但青岛的视野早已超 越一城一地,而是着眼于整个区域的协同发展。眼下,青岛正在以都市圈建设为抓手,突破行政壁垒,重塑区 域经济格局,通过 ...
打通跨境物流新通道 云南鲜花从无锡 “鲜” 赴海外
扬子晚报网· 2025-09-24 22:30
核心观点 - 长三角与西南地区跨境物流新通道正式贯通,一架载有3.3吨云南鲜花的航班从无锡机场飞往韩国仁川,实现无锡机场鲜花出口零的突破 [1] 物流与运营细节 - 本次出口鲜花6.8万支,品种包括玫瑰、乒乓菊等,从昆明通过全程冷链运输跨越2000余公里抵达无锡 [2] - 为保障新鲜度,海关优化流程将口岸通关时间压缩至1小时内 [2] - 计划通过无锡机场每周出口三至五批次鲜花 [2] - 海关设置生鲜产品绿色通道,实行7×24小时预约通关,优先查验以压缩时间 [4] 战略优势与成本效益 - 选择无锡机场因地处长三角中心,与日韩航空距离短、航线密集、运力充足,空运成本显著降低 [2] - 通过冷链车与空运组合,整体物流成本较传统路径明显降低 [3] - 有效整合国内冷链物流与国际航空运输优势,能有效降低成本并提升鲜花国际市场竞争力 [2] 市场拓展与行业意义 - 此次出口为鲜花企业持续拓展东亚市场打开了新通道 [3] - 这是继大闸蟹、水蜜桃后,无锡口岸服务跨区域生鲜贸易的又一次突破 [3] - 该模式丰富了无锡机场出口货物品类,为更多生鲜产品走出去提供了可复制的通关保障经验 [4] - 海关支持机场拓展货运航线与业务类型,以增强区域国际航空货运集散功能 [4]
长珲城际铁路十周年:谱写东北振兴新篇章
中国经济网· 2025-09-23 20:51
串联旅游资源,挖掘文旅潜力。长珲城际铁路沿线资源丰富,风景如画,打通吉林东部与黑龙江哈 尔滨冰雪资源联动通道,形成"长白山—延吉—珲春—哈尔滨"冰雪旅游环线,让游客实现跨省份无缝旅 游,推动东北冰雪旅游从"单点热门"升级为"全域联动"。文旅与铁路合作,提升服务品质与交通保障, 为经济社会发展与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9月20日,长珲城际铁路开通运营十周年。这条被誉为"东北最美高铁"的钢铁巨龙,贯穿吉林省东 部,十年间,累计到发旅客突破2.3亿人次,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沈阳铁路部门 以精细服务暖旅途、以赋能发展展担当、以精心养护筑安全,让这条普惠万家的风景长廊,跃升为满足 人民美好出行、辐射带动沿线发展的幸福通道。 完善路网建设,推动协同发展。十年前,长珲城际铁路开通运营,延边州的珲春、图们、延吉等县 市迈入高铁时代,打破了吉林省长期以来区域交通瓶颈,曾经的交通困境一去不复返,重塑东北交通格 局,激活经济活力。它串联起地域文化与特色经济,有力地推动了区域一体化进程,为旅客提供了更多 的出行选择,也为货物运输提供了更便捷的通道。 长珲城际铁路的十年,是中国高铁从追赶到领跑的生动写照,更是区域协同 ...
携手港澳面向世界,广州南沙“下一站”邀你共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1 15:54
《南沙方案》三周年发展成果 - 企业和个人所得税“双15%”优惠政策实施以来减免税额超过19亿元 [1] - 港澳投资企业数量增长近1000家,超过3000名港澳青年在南沙实习 [1] - 环港科大(广州)创新区累计立项19个粤港澳联合科技攻关项目 [1] 近期重大项目与平台进展 - 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启动建设,“南沙造”深海机器人远航中东 [2] - 大湾区航运交易中心正式揭牌,南沙期货产业园冲刺开园 [2] - 南沙成功入选全球“自然城市”,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获国际认可 [2] 未来发展战略与定位 - 南沙定位为国家重大战略性平台,系统推进海港、空港、数港、金融港、人才港“五港联动”发展策略 [1][3] - 聚焦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力争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 [3] - 围绕海洋经济、新质生产力、区域协同发展等重点领域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征集活动 [5] 相关ETF产品市场表现 - 食品饮料ETF(515170)近五日下跌2.31%,最新份额84.6亿份,主力资金净流出2404.3万元 [7] - 游戏ETF(159869)近五日上涨3.64%,最新份额56.2亿份,主力资金净流入1763.2万元 [7] - 科创半导体ETF(588170)近五日上涨7.82%,最新份额6.9亿份,主力资金净流出3857.1万元 [7] - 云计算50ETF(516630)近五日下跌0.37%,最新份额3.6亿份,主力资金净流出200.4万元 [8]
中国第二座5万亿城市将诞生!同样是一线,广深为何还够不上?
搜狐财经· 2025-09-21 07:21
北京经济发展优势 - 北京GDP将突破五万亿 成为国内第二个五万亿级城市 经济规模超过瑞典、比利时等国家 国内仅11个省份GDP超过五万亿[1] - 人均GDP达3.2万美元 劳动生产率达44.4万元/人 均为全国最高水平 能耗、水耗及碳排放指标全国最低[3] - 聚集全国近30%重点实验室 研发投入强度居全球创新城市前列 实现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火箭等科技成果 近200种机器人实现应用[3] - 通过"北京研发、津冀制造"模式推动区域协同 十四五期间技术合同成交额超2300亿元 达十三五时期两倍 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集聚企业超6000家[5] 上海经济发展优势 - 2023年GDP已突破五万亿 2024年上半年达2.6万亿元 金融业增速达8.3%[7] - 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超1800亿元 形成完整上下游产业链体系 具备较强的抗风险能力[7] 广深经济发展现状 - 深圳2023年GDP为3.68万亿元 新兴产业占比41.5% 增速5.8%居一线城市首位 但土地面积仅1997平方公里 发展空间受限[9] - 广州2023年GDP为3.1万亿元 增速仅2.1% 传统商贸物流业增长乏力 汽车产业处于新能源转型期[11] - 深圳聚焦半导体、生物医药等新产业 设定2024年5.5%增长目标 广州发力人工智能与新能源汽车领域 上半年与重庆GDP差距缩小至848亿元[11] 城市发展格局 - 中国城市发展呈现差异化特征 北京强在科技创新 上海强在产业生态 深圳强在创新活力 广州强在商贸基础[13] - 大湾区与长三角区域协同效应将持续推动城市能级提升 未来可能出现更多五万亿级城市[13]
全国每发射10枚火箭有8枚是“丰台箭”
北京商报· 2025-09-18 00:16
宏观经济表现 - 丰台区上半年GDP达1214.2亿元,同比增长5.1% [1] - 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达490亿元,同比增长14.2% [1] - 前8个月新设企业超2.85万家,同比增长136%,增速全市第一 [2] 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 - 平均每8分钟诞生一家科技企业 [2] - 前8个月科技型企业增量占全市14% [2] - 有效发明专利量3万件,“十四五”年均增速超20% [2] - 上半年技术合同成交额788亿元,同比增长23% [2] - 科技服务业“十四五”收入增超40%,占GDP比重达14% [3] - 建成各类孵化器80家、在孵科技企业超2600家,数量居全市第二 [3] 航天与高端制造领域 - 全国每发射10枚火箭有8枚是“丰台箭” [1] - 商业航天领域依托40余家大院大所、6万余名科研人员 [3] - 星网GW星座今年7月以来6批卫星升空 [3] - 建成全市首家智能硬件标杆孵化器,上线20款工业大模型 [3] 生物医药与智能医工领域 - 深化“一校十院”合作,落地天坛医工创新中心、西门子医疗平台 [3] - 打造八大数智医药健康产业基地 [3] 低空经济与新兴产业 - 打造全市首个低空技术产业园与低空飞行管控研究中心 [3] - 集聚200余家低空经济核心企业 [3] 创新生态与金融支持 - 打造国内首个商业航天共享测试服务中心 [3] - 发布“四张机会清单”促成6.5亿元订单 [3] - 设百亿级政府投资基金,落地知识产权质押贷等金融产品 [3] 人才引进与培养 - 推出实习就业岗位6.4万个 [6] - 培养实训人才2.1万名 [6] - “青创苗圃”为青年科创人才提供优惠创业空间1.7万平方米、免租减租工位300余个 [6] - 已与50余所高校建立“一对一”合作关系 [6] 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 - 前8个月PM2.5浓度降至27.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5.3% [4] - 森林总面积超9400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8% [4] - 绿视率达27.2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44平方米 [5] - 公园绿地500米服务覆盖率达91.69% [5] 文旅消费与城市更新 - 长辛店老镇国潮国货节等活动吸引客流超150万人次 [4] - 宛平城焕新、卢沟桥亮化美化等工程实现“馆桥城园”一体化运营 [4] - 上半年花卉销售额超5亿元 [5] - 建成首批33个“乐学公园” [5]
藏粤直流工程“9毫秒闪送”,其意义不止于快|羊晚快评
搜狐财经· 2025-09-16 20:18
工程概况 - 藏粤直流输电工程于9月16日启动建设 实现西藏清洁电能9毫秒输送至粤港澳大湾区 [1] - 工程线路全长2681公里 跨越青藏高原 云贵高原和华南丘陵三级地理阶梯 [3][4] - 线路全线近90%为山地 30%为高山大岭 面临4300米超高海拔直流输电技术挑战 [3] 技术创新 - 工程突破2000万千瓦级新能源并入弱电网与直流送出核心技术 自主研制适用于超高海拔的大功率半导体器件 [3] - 建设过程全面推广机器代人 应用全状态感知 数字孪生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装备 [3] - 技术突破巩固扩大中国在国际电力工业领域的领先优势 [3] 能源协同效应 - 工程每年为粤港澳大湾区输送超430亿千瓦时清洁电能 相当于广东省年用电量的显著补充 [4] - 带动西藏水能 风能 太阳能资源开发 预计创造直接就业10万余人 [4] - 打破西电东送传统模式 实现资源与市场 保护与发展的精准对接 [4] 区域经济影响 - 解决西藏清洁能源送出瓶颈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 [4] - 保障广东用电需求(用电量常年全国第一) 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绿色引擎 [4] - 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新模式 把区域差异转化为协同增量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