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消费
搜索文档
“双11”大战提前打响,今年有啥不一样?
长沙晚报· 2025-10-16 23:15
行业趋势 - 电商平台促销周期显著拉长,启动时间提前至9月底,将国庆档期纳入大促范围 [1][2] - 促销玩法呈现简化趋势,平台广泛采用立减、直降、直接折扣等透明化方式,例如天猫立减85折叠加额外优惠,京东主打官方直降低至1折,抖音推出立减优惠力度15%及以上 [2] - 即时零售成为重要增长点,京东推出秒送好物低至5折活动,淘宝闪购推出88VIP外卖5折活动 [4] 消费者行为 - 消费者购物行为趋于理性,大量囤货和冲动消费现象减少,更关注商品刚需和自身实际需求 [3] - 消费者对促销活动的参与度依然较高,但购买决策更侧重于商品品质、售后服务及物流体验等多方对比 [3][5] - 部分消费者因过往非理性购物导致浪费,消费观念转向重视储蓄而非囤积商品 [3] 市场竞争格局 - 电商平台竞争加剧,抖音、小红书、京东等平台抢先启动双11活动以抢占先机 [1] - 平台大促活动已覆盖年货节、开学季等多个节点,基本贯穿全年,对平台供应链和服务能力构成持续考验 [4] - 即时零售业务的加码为本地餐饮、零售及酒店旅游行业带来大量商机 [4]
听花酒的“一招鲜”,也不能吃遍天
36氪· 2025-10-16 19:53
公司近期动态与业绩表现 - 听花酒在2024年315晚会因涉嫌虚假宣传被曝光后,产品曾遭各大平台下架,但随后通过一系列营销活动试图回归,包括2024年7月在上海陆家嘴正大广场投放广告、年底在航空杂志刊登封面以及蛇年春节期间广告重返央视频道[1][3] - 母公司青海春天(ST春天)股价在听花酒2024年7月官宣回归后出现显著上涨,连续多日涨停,数日内股价涨幅超过70%[5] - 公司2024年第四季度营收同比增长164%,经销商库存周转率超过行业均值3倍;2025年上半年母公司营收为1.25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9.76%,但净利润为131.7万元人民币,实现扭亏为盈[5] - 尽管官方标价高昂(标准装5860元,精品装58600元),但实际销售价格远低于标价,线下经销商售价为2350元,闲鱼等二手平台价格可低至1500元,且电商平台销量仅为个位数[1][5] 公司历史与商业模式 - 听花酒是上市公司青海春天的产品,公司董事长张雪峰在推出听花酒前,曾于2009年通过讲述“活佛与马”的故事成功营销“极草5X冬虫夏草”系列,该产品每克售价超千元(28.35克售价29888元),而当时黄金价格每克约350元[6] - 极草系列在2014年以数十亿元销售额助力公司登陆资本市场,但于2016年因产品砷含量超标被监管叫停,公司于2018年通过收购春天酒业取得白酒生产资质并转向白酒行业[6][7] - 公司商业模式高度依赖营销投入,2021年至2023年销售费用分别为0.56亿元、1.23亿元、1.71亿元,占同期总营收比例接近80%[8] - 从2020年至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累计亏损12.75亿元,营销费用对利润空间侵蚀严重[10] 行业环境与竞争格局 - 中国白酒行业整体处于调整期,2025年上半年规模以上白酒企业数量减少至887家,同比减少一百多家;产量为191.59万千升,同比下滑5.8%,为连续第八年产量下滑[13] - 行业面临营业总收入与利润总额同比减少、库存周转天数攀升的压力,导致市场竞争加剧,连行业龙头茅台也通过推出月饼、冰淇淋、酱香拿铁等产品试图吸引年轻消费者[13] - 消费者偏好呈现新趋势,超过60%的消费者希望白酒香型更加多样化并融合创新,例如习酒推出的结合咖啡口味的“知交酒”系列受到年轻人追捧[14] - 当前消费市场趋于理性,消费者更难被单纯的品牌故事和高端营销所打动,品牌需回归产品本身,通过品质提升和实际需求导向的创新来重建信任[11][13][14]
如何判断商家是否靠谱?消费避坑指南
新浪财经· 2025-10-16 17:14
消费前资质验证 - 核实商家营业执照、实际经营地址及售后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 [1] - 对培训、健身、美容等预付费行业,需查看其在相关主管部门的备案情况 [1] - 通过市场监管总局官网、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权威渠道查验资质 [1] 消费前口碑评估 - 结合多种渠道交叉了解企业服务态度,因网络虚假好评及刷单现象普遍 [2] - 在消费投诉平台搜索品牌名称,查看过往投诉情况及处理进度以评估售后能力 [2] - 关注地方消费者协会或媒体公布的典型案例,了解近期高发行业风险 [2] 消费合同与条款审查 - 仔细阅读合同中的有效期、退款条件及售后保障等内容,尤其关注教育、健身、美容等服务行业 [3] - 警惕合同中隐藏的不平等条款,如概不退费、过期作废及转让无效等 [3] - 对模糊承诺或口头协议,要求商家补充书面说明或电子确认 [3] 消费争议处理途径 - 小额退款或发货问题优先通过平台申诉 [4] - 企业久拖不决可使用第三方投诉平台反映 [4] - 涉嫌虚假宣传或强制消费等违法违规行为,可向全国消费维权平台或属地市场监管部门投诉 [4]
奢侈品折扣爆火,“越涨越买”的时代结束了
搜狐财经· 2025-10-16 11:00
消费观念转变 - 奢侈品消费心态从追求昂贵和身份象征转变为注重实惠和性价比 [1] - 专柜功能弱化,沦为消费者查看价格的场所,而折扣平台成为首选购买渠道 [1] - 消费者认为购买折扣奢侈品不再丢面子,省钱买同一品牌是更精明的选择 [3] 折扣零售渠道崛起 - 奥莱商场从郊区商场逆袭为新潮打卡地,唯品会特卖逻辑吸引大量精明买手 [3] - 唯品会上季度超级VIP活跃数量同比增长15%,这些核心用户贡献了平台近一半的消费额 [3] - 国际品牌如Lululemon、西太后等积极布局奥莱渠道,将其作为与年轻消费者建立关系的窗口 [4] 品牌策略与市场表现 - 品牌方主动迎合理性消费趋势,在唯品会等平台推出奢侈品特卖活动 [3] - Burberry、Coach、Tory Burch等品牌在特卖活动中销量均获得明显增长 [3] - 折扣力度显著,例如Burberry中号水桶包原价近20000元折扣至约3500元,汤丽柏琦小方包原价近5000元折扣至2400元 [4]
图数室丨史上最长双十一又来了!
新浪财经· 2025-10-15 18:25
双十一活动时间线 - 2024年双十一促销周期共计38天,超过2023年的36天,被称为新的史上最长双十一 [5] - 各大电商平台启动时间显著提前,快手于10月7日抢先开启预售,抖音电商于10月9日加入,京东于10月9日晚8点启动,小红书于10月11日上线,拼多多于10月14日开门迎客,淘天于10月15日正式开始活动 [2] 双十一历史演变 - 双十一始于2009年11月11日,当时仅有27家商家参与 [5] - 2012年天猫首次延长活动时间,将开售日提前至10月15日,奠定双十一周期雏形 [5] - 平台不断拉长大促时长,用尽策略拉长用户消费决策过程 [5] 行业竞争格局 - 电商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市场已从一家独大迈入群雄逐鹿的切蛋糕时代 [12] - 阿里巴巴依旧占据最大市场份额,但其份额正被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持续蚕食 [12] - 自2023年起,随着短视频平台强势入局,市场竞争格局愈发激烈 [12] 消费者行为变化 - 超半数消费者在决策过程中会前往3-4个非购物平台搜索产品信息 [7] - 61.57%的消费者明显感受到了理性消费的回归,从冲动囤货转向审慎与克制 [14] - 52.72%的消费者追求价格与品质的平衡,愿意为更好的品质和体验支付合理溢价 [14] - 38.34%的消费者表示注重购物体验和服务,优质服务成为决定去留的关键砝码 [14] - 曾经疯狂清空购物车的双十一正渐行渐远,取而代之的是精打细算的跨屏比价 [9] 双十一销售表现 - 近十年双十一当天全网销售额同比增速从52.7%下滑到-9.7% [10] - 包裹数量从2020年开始出现断崖式下跌 [10] - 天猫自2022年起选择不再公开双十一总交易额,此前最后一次披露为2021年的5403亿元,同比增长8.5%,较前一年26%的增速明显放缓 [10] 平台策略与挑战 - 平台竞争随之而来的是平台券、红包雨、订金红包、商家券、直播间优惠等层出不穷的玩法 [7] - 频繁的信息轰炸与复杂的规则设计让用户参与过程中渐感疲惫,对促销活动逐渐失去热情 [7] - 平台在延长周期、简化规则的同时,也在物流服务、售后保障方面不断优化 [16] - 未来的双十一不再是简单的购物狂欢节,而是一场检验品牌与平台综合能力的大考 [16]
双十一狂欢之下的理性消费与维权指南
新浪财经· 2025-10-15 11:45
双十一购物节现象 - 双十一购物节已从最初的“光棍节促销”发展为覆盖全行业的电商狂欢和一种商业现象 [1] - 各大电商平台提前预热,品牌直播轮番登场,促销活动密集 [1] - 对消费者而言,双十一是囤货、换新、尝鲜的最佳时机,因价格低、活动多、优惠券叠加 [1] 双十一期间主要消费者问题 - 价格与宣传不符,部分商家先涨价再打折,直播间与商品页价格不一致 [2] - 售后与退款争议频发,订单量暴增导致商家退款审核慢、退货流程长、售后无人响应 [2] - 发货延迟与物流纠纷突出,促销高峰导致仓储快递压力大,部分商家录入虚假快递单号以避免超时处罚 [2] - 商品质量或真假问题,尤其在数码、美妆和服装类目,低价促销可能掺杂水货或库存品 [5] - 消费者蹲守至凌晨下单却发现次日同款商品更便宜,付定金后因活动规则复杂退款需承担手续费 [1] 消费者维权途径 - 联系平台客服是最直接的方式,但购物高峰期客服响应慢、处理效率低是常态 [3] - 针对价格误导、虚假宣传或售后推诿,可向国家市场监管部门的“12315”平台投诉,这是最权威的官方渠道 [3] - 新浪旗下的黑猫投诉平台作为第三方公共平台,用户可提交投诉附证据,平台审核后转交企业处理,并公开沟通进展 [3] - 黑猫投诉平台会根据处理效率、回复态度等数据定期发布“红黑榜”,帮助用户了解商家口碑 [3] 成功维权的关键因素 - 消费者在购物前应保存活动页面、商品描述、聊天记录和付款凭证等证据 [4] - 遇到问题时要明确表达退款、换货或修理等诉求,在投诉文字中保持冷静、客观 [4] - 面对促销信息需保持理性,辨别真伪、比较价格,不要因“限时抢购”氛围忽视售后风险 [4]
“人山人海”中呈现哪些特点
金融时报· 2025-10-15 09:25
假期旅游总体规模 - 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全国国内出游8.88亿人次,较2024年增加1.23亿人次 [1] - 假期国内出游总花费8090.06亿元,较2024年增加1081.89亿元 [1] 出行方式特征 - 自驾出行是主要方式,自驾出行人数同比增长7.1%,占人员流动总量的79.8% [2] - 公路非营业性出行量增速最快,占所有出行方式的80%左右 [2] - 租车平台数据显示,适合多人出游的SUV、商务车车型订单同比增长1.6倍,有儿童座椅的租车订单同比增长1.7倍 [2] 跨境旅游趋势 - 全国边检机关共计保障1634.3万人次中外人员出入境,日均204.3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11.5% [3] - 内地居民出入境916.5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12.2%,外国人出入境143.4万人次,同比增长21.6% [3] - 入境外国人中适用免签政策入境53.5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19.8% [3] - 出境游签证服务预订同比增长近30%,中国游客目的地超过3000个城市,比今年“五一”假期增加近1200个城市 [3] 消费行为变化 - 假期折算人均花费为911元,较2024年的916元减少5元 [4] - 假期日均旅游收入同比有所减少,消费者更关注性价比 [4] - 国内非一线城市高品质酒店预订热度同比增长超过90% [4] - 全国消费相关行业日均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5%,其中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同比分别增长3.9%和7.6% [4] 零售消费亮点 - 受以旧换新补贴影响,智能家电销售额同比大幅提升14% [5] - 有机食品和中国文化相关的“国潮”服装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8%和14% [5] - 主要零售商和餐馆的销售额同比增长2.7% [5] 其他行业表现 - 餐饮与零售消费温和增长,隐含趋势强于7至8月的餐饮增速 [6] - 电影票房表现相对平淡,弱于同期 [6] - 节假日数据呈现规律,春节和中秋国庆等大假期出现较强的虹吸效应 [6]
京东11.11超级试用日“小样”消费创历史新高 兰蔻等粉底试用装爆卖
搜狐财经· 2025-10-14 09:57
10月9日晚8点,京东11.11启幕,现货开卖,低至1折。在10月11日京东11.11推出的首个"超级试用日"活动中, 包括千元面霜、大牌香水、婴幼儿奶粉辅食、养生滋补品等爆款好物均可1元试用。在各大商场和电商 平台,曾经作为赠品或试用装的小样,如今正以独立商品的身份走俏市场,催生出规模惊人的"小样经济"。 从京东发布的"超级试用日"战报数据来看,10月11日当天试用频道订单同比增长5.74倍,品牌新用户数同 比增长5倍,订单翻倍增长的品牌数超2800个,当天深受消费者青睐的试用商品包括珀莱雅双抗精华、兰蔻 持妆粉底液、欧莱雅0等待护发素、飞鹤聚高星高钙儿童长高奶粉、英氏婴幼儿米粉、Swisse儿童液体 钙、碧浪洗衣原液、麦富迪天然猫粮、1号店牛奶等。这股从美妆领域燃起的星星之火,正蔓延至母婴、 个护、食品乃至保健品领域,重塑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生活方式。 在2025年,理性消费成为女性重要消费主张。今年3月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的调研显示,51.2%的女 性主张理性消费,会基于更多信息做出购买决策,精准满足自身所需。同时,68.6%的女性偏好小样产品,特 别是在美妆护肤、个护产品等女性高频刚需品类上。京东1 ...
八成消费者首周已参与双11 超七成人在京东完成今年双11第一单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3 22:51
每经编辑|蒙锦涛 2025年的双11比以往来得更早一些。10月9日,2025年双11大促开跑铃声就已响起,无缝衔接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超级黄金周"。更长的周期和更早的抢 跑,再叠加现货开卖和简单粗暴的直降玩法,今年的剁手党们还会收起往日的冲动,集体进入"人间清醒"模式吗? 为了摸清这届双11消费者的真实消费脉搏,每日经济新闻发起《双11首购消费调研问卷》,收获4765份真实答卷。数据显示,8成消费者首周已参与双 11,已完成首购的消费者中,每10个人中就有7个把今年双11第一单献给了京东,具体比例高达73.69%。 在这场略显佛系的购物长跑中,给力的价格、正品的保障仍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变化的是:因为"相信平台价格稳定,有价保等服务兜底,提前买也不 会吃亏",消费者更愿意买早一步,早买完早享受。因此,当双11大促热潮下,成熟的消费回归遇上"不玩套路,有服务兜底"的京东,这届双11首发已胜 一程。 刚需日用、数码、服饰领跑目标品类 五成用户认为"刚需商品价格给力"出手下单 嘴上说着"不买立省百分百",但该买的一个都没少。今年双11,消费者用行动描绘出一幅理性购物图景:刚需日用、数码产品、食品饮料成为最受欢迎的 ...
今年国庆,为啥感觉年轻人变精明了?
新浪财经· 2025-10-11 06:23
旅游消费行为趋势 - 国庆中秋假期期间,中长线跨省、跨境旅行成为主流趋势,95后和05后是主力消费群体 [3] - 年轻游客倾向于选择宁静的县城与乡镇进行“反向”旅行,即“奔县”,以更合理的花费获得更纯粹深度的体验 [3] - 旅行消费方式强调“理性”与“价值”并存,追求深度体验而非“特种兵式”短途打卡 [3] 租赁经济发展 - 00后游客在旅游时大量租赁运动相机、无人机和长焦镜头等装备以记录旅行瞬间 [5] - 租赁方式降低了设备使用成本,同时提升了旅行的趣味性和记录性 [5] - 租赁经济蓬勃发展,成为年轻人追求个性化和独特体验的一种表现 [5] 户外装备销售增长 - 自9月10日以来,电商平台唯品会上骆驼、凯乐石、361°、李宁等知名户外品牌销量出现显著增长 [7] - 年轻人提前在品牌特卖渠道购买户外装备作为出游“战衣战靴”,以节省预算用于旅游开支 [7] - 通过特卖渠道购买可节省相当一笔费用,使旅行更加舒适省心 [7] 核心消费理念 - 年轻消费者在旅行中表现出“远行”与“精算”并行的消费态度,愿意为开阔眼界的“无形资产”投入,同时对具体开支进行审慎权衡 [9] - 旅行被重新定义为深度的心灵对话,消费被视为充满智慧的理性选择,而非冲动的符号崇拜 [9] - 消费行为体现为一边豪迈地走向世界,一边精明地规划行囊的收放自如的智慧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