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物理AI
icon
搜索文档
索辰科技(688507):多元化发展 收并购动作持续增强公司行业竞争优势
新浪财经· 2025-04-29 10:40
业绩表现 - 2024全年营业收入3.79亿元 同比增长18.24% 归母净利润4144.90万元 同比下滑27.89% 扣非净利润3657.62万元 同比下滑29.25% [1]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3878.73万元 同比增长21.73% [1] - 工程仿真软件收入2.28亿元 同比增长21.72% 毛利率96.39% 同比增加1.28个百分点 仿真产品开发收入1.37亿元 同比增长4.56% 技术服务收入1081.78万元 同比增长3150.08% [1] 业务发展 - 发布"天工·开物"物理AI平台 提供全场景解决方案 涵盖关键技术 软件 平台 实装产品及实验基地 [2] - "天工·开物"为行业首个融合建模仿真一体化计算平台 可缩短开发周期 降低成本 贯通虚拟与真实物理世界 为数字孪生工厂提供实时能耗优化和故障预测能力 [2] - 2024年并购麦思捷55%股权 投资8800万元 麦思捷专注电子信息装备技术 实现大气波导预测领域国产替代 [3] - 筹划2025年并购力控科技51%股权 力控科技聚焦智能制造 提供SCADA软件 实时数据库 生产管控平台等产品 [3] 未来展望 - 预测2025-2027年营收分别为5.35亿元 7.58亿元 10.78亿元 [4] - 预测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96亿元 1.25亿元 1.50亿元 [4] - 预测2025-2027年EPS分别为1.07元 1.41元 1.69元 PE分别为71.2X 54.3X 45.2X [4]
索辰科技(688507):核心CAE增长稳健 战略并购布局未来
新浪财经· 2025-04-23 16:38
财务业绩 - 2024年收入3.79亿元同比增长18.2% 归母净利润0.41亿元同比下滑27.8% [1] - 4Q24收入2.96亿元同比增长10.4% 归母净利润1.12亿元同比增长18.5% [1] - 1Q25收入0.39亿元同比增长21.7% 归母净利润亏损0.16亿元 [1] 业务表现 - 工程仿真软件收入2.28亿元同比增长21.7% 毛利率达96.4% [2] - 仿真产品开发业务收入1.37亿元同比增长4.6% [2] - 核心CAE产品业务维持20%以上增长中枢 [2] 战略并购 - 2024年12月完成对麦思捷的战略并购 [2] - 2025年2月公告拟收购力控科技51%股权 其为国家SCADA组态软件领域龙头 [2] - 力控科技2025-2027年业绩承诺总和暂定1.01亿元 [2] 技术布局 - 2025年3月推出"天工开物"物理AI开发及应用平台 [3] - 物理AI成为公司重点战略方向 涉及数字孪生、具身智能等新领域 [3] 盈利预测 - 上调2025年收入预测4%至5.6亿元 [4] - 维持2025年净利润预测基本不变 引入2026年收入预测7.86亿元 [4] - 2026年净利润预测1.18亿元 目标价上调3%至94元 [4]
索辰科技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18.24% 加快布局物理AI
证券时报网· 2025-04-21 20:48
文章核心观点 - 索辰科技2024年财报表现良好,未来将依托主营业务,聚焦物理AI平台,拓展战略布局并探索其在多领域落地应用 [1][2] 公司财务情况 - 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3.79亿元,同比增长18.2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144.9万元;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83元(含税) [1] 公司业务发展 - 专注于CAE软件研发、销售和服务,2024年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技术创新,延伸产业链深度,拓宽应用领域和市场 [1] - 聚焦物理AI平台,以“物理AI”为核心驱动力,基于相关技术实现多物理场设计等并应用于工业装备 [1] - 推出涵盖物理AI开发及应用平台的全场景解决方案,使开发者和工业用户能开发和部署物理AI应用 [2] - 未来将探索物理AI技术在航空航天、新能源等更多领域落地应用,赋能工业装备设计与制造 [2] 公司战略布局 - 按照既定规划通过自主技术创新、战略合作、投资并购等方式,加快物理AI各关键领域战略布局,推进整体解决方案应用落地 [2] - 2024年12月战略投资8800万元并购麦思捷,持有其55%股权,麦思捷专注电子信息装备技术领域 [2] - 2025年2月筹划并购力控科技,拟取得其51%股权,力控科技聚焦智能制造等领域,能提供物理AI相关技术 [3]
周鸿祎谈机器人马拉松:机器人技术比自动驾驶要难
快讯· 2025-04-21 10:47
机器人技术发展前景 - 机器人技术比自动驾驶难度更高 因工作场景复杂且缺乏数据支持[1] - 机器人应用场景包括家庭养老和家政服务 对技术要求极为复杂[1] - 物理AI被视为未来重要技术发展方向 具有长期发展潜力[1]
黄仁勋「组局」,具身智能的核心玩家们聊了聊人形机器人的落地与未来
Founder Park· 2025-04-16 20:56
核心观点 - 英伟达发布通用机器人模型GR00T N1 重点布局Physical AI领域 并召集行业核心玩家探讨人形机器人技术路径与数据问题 [2] - 机器人领域加速发展得益于三大因素:模型突破(多模态/推理能力)、数据获取方式革新(仿真技术)、硬件成本下降(价格从150万美元降至4万美元) [8][9] - 具身智能未来将走向通用模型 但需要解决数据多样性问题 真实环境数据收集至关重要 [14][16][17] - 行业对"一脑多体"技术路径存在分歧 硬件与软件协同进化是关键挑战 [20][21] - 预计3-5年内机器人将实现社会普及 专用机器人将早于通用机器人落地 [24][25] 技术突破 - 模型层面:大型基础模型(如LLM)的出现使三维视觉理解和开放词汇能力大幅提升 端到端模型简化了控制架构 [9][14] - 数据层面:GPU加速仿真技术可在3小时内生成相当于10年训练数据量 突破数据瓶颈 [9][18] - 硬件层面:执行器/传感器等核心部件商品化 硬件价格从2001年150万美元降至当前4万美元水平 [9][13] 行业趋势 - 数据获取:必须通过真实环境部署获取多样化数据 家庭/工厂等场景将成关键数据源 [12][17] - 技术路径:从"基于编程的经验"转向"通过经验学习" 形成数据飞轮效应 [10][12] - 产品演进:专用机器人先行商用(如Agility的Digit) 逐步向多任务/通用型发展 [25][26] 关键挑战 - 跨实体泛化:需建立"实体宇宙"概念 通过多样化硬件平台积累数据 目前零样本泛化仍不现实 [20][21] - 安全机制:必须内置安全性设计 传统控制方法与AI新技术的"工具箱"需协同使用 [15][22] - 幻觉消除:物理交互能力是纠正认知偏差的核心 需构建闭环反馈系统 [22][23] 商业化展望 - 短期(1-2年):专用机器人在物流/制造等垂直领域实现商业价值 [25] - 中期(3-5年):机器人社会渗透率显著提升 进入消费级市场 [24] - 长期(10年):可能引发类似电力普及的社会变革 形成数字物理劳动力网络 [24][26]
卖英伟达股票创业,被DeepSeek带火,浙江校友冲刺IPO,要托举国产机器人
36氪· 2025-04-14 18:47
公司背景与创始人 - 群核科技创始人黄晓煌曾任职英伟达CUDA团队,2011年回国创立公司,核心团队包括CEO陈航(浙大校友)和CTO朱皓(清华校友)[7][8][10] - 公司英文名"MANYCORE"源自英伟达多核架构概念,创业资金来自创始人出售英伟达股票[7][11] - 2013年推出旗舰产品"酷家乐",借助中国房地产红利发展为中国最大空间设计软件[11] 技术布局与产品矩阵 - 核心三大产品:酷家乐(国内)、Coohom(国际)、SpatialVerse(空间智能平台),2024年平台日均处理710万项计算任务[31][32] - 构建5400台GPU服务器集群,支持1.2秒处理2K图像,2024年生成超6.4亿张AI图片[30][31] - 空间理解模型SpatialLM开源10天内登顶HuggingFace趋势榜第二,支持物理正确的3D场景生成[19][20][22] 市场地位与运营数据 - 2023年全球最大空间设计平台(月活用户计),中国最大空间设计软件商(收入计)[5] - 2024年月活用户8630万,付费用户270万,企业客户45548家贡献80%订阅收入[33] - 2024年前9个月营收5.53亿元,经调整净亏损9360万元,研发团队占比44.3%[33] 战略合作与行业影响 - 与英伟达深度技术合作,支持NVIDIA Isaac Sim框架,打通Omniverse数据系统[13] - 客户包括智元机器人等头部人形机器人企业,提供虚拟训练场合成数据方案[5][24] - 2025年2月递交港交所上市申请,冲刺"空间智能第一股"[2] 技术演进路径 - 2018年启动AI研发,2021年收购美间科技并组建前沿技术研究院[15] - 2023年推出3D设计领域首个AIGC产品,2024年AI渲染量从90万/日增至310万/日[15] - 空间智能平台SpatialVerse实现机器人"认知-行动"闭环训练,模拟叠被子等物理交互[24][25] 未来发展方向 - 2025年重点投入空间智能研发,强化合成数据引擎与AIGC能力[34] - 通过开源策略降低行业门槛,目标成为具身智能基础设施提供商[24][27] - 拓展AR/VR、机器人训练等新垂直市场,推动物理AI技术产业化[13][34]
机器人指数ETF(159526)冲击4连涨,近6天获得连续资金净流入,最新规模、份额均创成立以来新高!
新浪财经· 2025-04-14 12:13
机器人指数ETF表现 - 机器人指数ETF盘中换手率达5.16%,成交金额2851.11万元 [3] - 最新规模达6.20亿元,创成立以来新高 [3] - 最新份额达5.23亿份,创成立以来新高 [3] - 近6天连续资金净流入,合计1.14亿元,最高单日净流入7614.46万元 [3] 中证机器人指数构成 - 指数选取机器人产业链相关上市公司证券,包括系统方案商、集成商、设备制造商、零部件商等 [3] - 前十大权重股合计占比50.95%,包括汇川技术(12.3%)、科大讯飞(9.8%)、石头科技(6.5%)等 [3] 物理AI发展前景 - Cosmos+Omniverse组合有望加速物理AI发展,带动智能驾驶和人形机器人行业 [4] - 仿真和开发工具迭代可缩短研发周期,降低工程门槛,实现终端产品降本 [4] - 该组合可能复刻CAE和CUDA对制造业和AI的加速效果 [4]
晨报|贸易战应对10问
中信证券研究· 2025-04-14 08:10
贸易战应对策略 - 中美贸易战升级背景下,建议聚焦特朗普面临的约束而非其目的,将美国经济及美债利率作为预判贸易战走向的关键变量 [1] - 预计美国中期选举前经贸冲突全面蔓延至金融领域概率不大,4月国内政策以预防和试点为主,年中将迎来政策扩容 [1] - A股短期"筹码底"已现,4~5月或呈现科技主题型交易机会,三季度基本面预期稳定后消费、先进制造及周期核心资产将占优,触发2021年以来最重要风格切换 [1] 主题投资机会 - 外部扰动缓和后建议关注四大主题:AI+(强催化期)、免税及农业(内循环及关税反制受益)、北交所(超跌反弹)、半导体自主可控(外部限制加码) [2] - 主题配置需聚焦自主可控主线,优先选择业绩确定性高、估值低位板块,关税博弈进展及行业展会(如服务机器人专区、新能源论坛)为关键催化因素 [2] 互联网行业展望 - 2025年中概互联网行情将围绕AI进展、宏观流动性、竞争格局及股东回报展开,重点关注头部公司模型迭代能力及云计算收入增速 [4] - 推荐两条主线:具备AI绝对领先优势的头部互联网公司,以及竞争格局明晰、利润确定性高的垂类龙头 [4] 美股科技股动态 - 特朗普关税闹剧缓和后美股科技股最艰难阶段或已过,谈判进展及企业业绩明朗化将成为市场企稳催化剂 [5] - 基准情形下预计美股科技企业全年业绩下修0%~10%(主要影响Q2),偏好顺序为半导体、互联网、软件、硬件 [5] 金融与宏观数据 - 3月社融增速回升受政府债发行提速及信贷需求修复带动,企业债融资受利率上行拖累,居民贷款因楼市"小阳春"改善 [6] - M1增速触底反映消费投资意愿边际改善,财政货币协同发力有望巩固社融扩张 [6] 资本市场稳定机制 - 中央汇金明确发挥"平准基金"作用,央行提供流动性支持以对冲市场非理性下跌,增强短期信心 [7] 银行与军工行业 - 银行股受益财务数据平稳、分红确定及低估值特性,在波动市场中具备相对价值,建议增配 [8] - 军工电子订单修复加速,内装及军贸自主可控提速,关注弹药链及新质方向拓展的"混合标签"标的 [9] 半导体产业逻辑 - 关税以晶圆制造地认定原产地,国内模拟芯片企业直接受益,但长期需关注低国产化率环节及本土晶圆制造 [10][11] 物理AI与产业变革 - Cosmos+Ominiverse组合有望加速智能驾驶及人形机器人发展,关注硬件供应商、产业链及主机厂三条主线 [12]
主题策略|物理AI加速智驾与人形机器人产业变革
中信证券研究· 2025-04-12 09:16
核心观点 - Cosmos+Omniverse组合有望加速物理AI发展,带动智能驾驶及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复刻CAE和CUDA对制造业和AI的加速效果 [1] - 建议关注三条投资主线:Cosmos+Omniverse硬件供应商、智能驾驶及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主机厂 [1][7] 专业软件对科技行业的推动作用 - CAE软件降低汽车、船舶等制造业的实验成本并提高研发效率,CUDA降低AI算力调优门槛 [2] - 专业软件领域壁垒高,如ANSYS独占电磁场仿真、FLUENT主导流场仿真,CUDA生态构建强客户粘性 [2] Cosmos的技术能力 - Cosmos基于2000万小时真实数据训练9000万亿token,可生成逼真合成视频,支持智能驾驶和人形机器人训练 [3] - 依托CUDA底座,通过四大模块(Autoregressive Model、Diffusion Model等)实现视频处理效率提升近百倍 [3] Cosmos+Omniverse的应用前景 - 结合Omniverse形成AI数字孪生引擎,生成3D场景控制的合成数据集,提升物理仿真和渲染精度 [4] - 智能驾驶领域:加速L3渗透率提升,预计2029年达20%(较非物理AI场景+4pcts),2034年仿真软件市场规模139亿元 [4] - 人形机器人领域:合成数据成本低于实物训练,英伟达已与1X、Figure AI等合作,2028年全球机器人LLM市场超1000亿美元 [4][5] 投资策略 - 物理AI将缩短智能驾驶及人形机器人的训练周期,降低数据采集和技术落地门槛 [7] - 仿真工具迭代直接加速行业研发周期,降本传导至终端制造环节 [1][7]
机器人3.0时代 黄仁勋出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3-27 14:26
英伟达机器人战略布局 - 公司发布全球首个开源人形机器人基础模型Isaac GR00T N1,配套仿真框架和物理引擎,构建全方位机器人开发生态系统 [1] - 公司提出"Physical AI"概念,认为这是继生成式AI、代理式AI之后的终极阶段,主要面向自动驾驶和机器人 [2] - 公司业务重点明确为云数据中心、企业IT和机器人系统三大方向 [2] GR00T N1技术架构 - GR00T N1采用双系统架构:系统1负责快速动作执行,系统2负责深度推理与决策 [3] - 模型设计灵感来自丹尼尔·卡尼曼的人类思维研究,结合直觉与逻辑优势 [3] - 已获Boston Dynamics、Agility Robotics等多家领先机器人制造商采用 [4] 机器人开发三阶段系统 - 训练计算机:使用NVIDIA NeMo平台训练和微调AI模型 [4] - 仿真计算机:通过Omniverse和Cosmos平台构建数字孪生测试环境 [5] - 运行时计算机:部署Jetson Thor硬件产品实现实际应用 [6] 行业生态建设 - 公司通过开源策略降低开发门槛,促进产业链整合与创新生态建立 [4] - 智元机器人利用Isaac Sim提升数据生成效率,银河通用构建包含132万个抓握动作的数据集 [5] - 与Google DeepMind、Disney Research合作开发Newton物理引擎 [6] 机器人技术演进 - 公司提出机器人3.0阶段:软件硬件均可更换,实现通用物理任务处理 [10] - 智能汽车与人形机器人具有高度相似工业基础,造车新势力纷纷布局机器人产品 [11] - 具身智能(Embodied AI)被视为人工智能发展的下一个重要机会 [12] 市场前景预测 - 分析师预期GR00T N1将推动人形机器人市场在2028年达到40亿美元 [13] - 高盛预测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380亿美元,较两年前预测增长6倍 [13] - 行业主要玩家包括Figure AI、特斯拉、优必选等中外企业 [12][13] 竞争格局 - Google DeepMind推出Gemini Robotics整合动作与推理模型 [13] - Figure AI的Helix采用类似N1的双系统架构 [13] - 公司在数据完备性与部署灵活性方面具有竞争优势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