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转化

搜索文档
深圳技术大学:“成果赋权+收益捐赠”开辟成果转化绿色通道
科技日报· 2025-05-21 17:21
产学研合作模式创新 - 深圳技术大学与比亚迪、华为等企业合作调试履带式巡检车,计划6月前完成第三代样机可靠性验证 [1] - 学校构建"成果赋权+收益捐赠"双轮驱动模式,校企联合共建实验室从6家增至近50家,科技成果转化金额翻两番 [1] - 采用"企业出题,联合解题"模式,立项阶段引入企业专家参与技术路线论证,建立产业需求动态数据库 [4] 科技成果赋权改革 - 2020年借政策东风出台《职务科技成果赋权管理办法》,赋予科研人员共同所有权或10年以上长期使用权 [2] - 2024年将5项发明专利赋予李和言团队10年无偿使用权,并许可其创办企业独占使用,个人收益可捐赠学校 [3] - 建立"先确权后转化"机制,设置科技成果转化绿色通道,由技术经理人提供全程服务 [3] 技术商业化进展 - 李和言团队研发的自动驾驶隧道巡检车、电池BMS管理系统仿真测试工具等7类产品已在多地完成首台套交付 [4] - 拟与坪山区政府、深投控共建环校科技创新产业带和成果转化基地,释放"乘数效应" [4] - 探索"开放许可+收益共享"机制,企业支付低成本年费获得技术使用权,盈利后按比例分成 [5] 成果转化生态建设 - 计划开发AI专利价值评估模型,量化技术成果市场前景和侵权风险 [5] - 构建"技术大学—产业园区—资本市场"创新三角,加速实验室到市场的跨越 [5] - 学科方向与深圳市"20+8"产业集群政策高度契合,组建含企业总工、投资机构的技术需求委员会 [4]
奖项评选延期!医美企业速来!首届全球医美科技大会!
思宇MedTech· 2025-05-20 17:26
会议延期与概况 - 医疗美容技术奖项评选报名截止时间延期至2025年5月26日24:00,旨在为参选方提供更充裕的准备时间[1] - 大会将于2025年6月12日在北京中关村展示中心举办,现场规模500人,参会对象包括政府、医院、医美上下游企业及投资机构等[1] - 大会聚焦全球医美产业前沿动态,涵盖创新技术产业化、政策监管趋势及市场机遇等议题[1] 奖项设置与评选标准 - **2025全球医美科技创新奖**:评选对象为医美科技企业及设备/材料研发制造商,标准包括技术创新性、临床实用价值及行业独特性[5] - **2025全球医美临床卓越奖**:评选对象为医美科技企业及医疗机构,标准为临床应用中取得显著效果并获得医生及求美者认可[6] - **2025全球医美创新服务奖**:评选对象为医美行业服务提供商,标准涵盖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临床试验、生产制造等领域的卓越服务[7] - **2025全球医美创新转化奖**:评选对象为个人(医生、工程师等),标准包括推动产业化创新产品/技术、具备行业影响力及示范性[8] 评选流程与方法 - 评奖采用专家函评和会评相结合的方式[9] - 流程分为申报阶段(至2025年5月26日)、评选阶段(5月27日-6月2日)、获奖通知(6月3日-6日)、奖杯制作(6月7日-10日)及现场颁奖(6月12日)[12] 报名与参会方式 - 企业需通过指定链接提交申报资料[11],个人参评需发送邮件至qzhao@suribot.com,内容包括CV、研究成果概述、论文/专利证明及推荐信(可选)[13][15] - 观众可通过链接或二维码报名,需提交个人简历及研究成果概述[15] 大会议程要点 - 议题覆盖全球医美产业趋势、新材料/设备/技术、再生医学、AI赋能、监管政策、医工交叉及投融资机会等[3]
新成果转化要用好“科技红娘”
经济日报· 2025-05-20 06:05
技术经理人行业发展现状 - 宁夏、山东、贵州等地积极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1] - 技术经理人被称为"科技红娘" 2022年被正式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 截至2023年底高校院所专职从业人员超1.7万人 [1] - 科技部规划提出到2025年技术经理人数量突破3万名 2024年3月首套初/中/高三级教材出版 推动职业标准化发展 [1] 行业现存问题 - 面临数量不足、激励不足、专业不专、职业不职困境 人员流动性大且归属感不强 [1] - 部分从业者缺乏系统培训和认证 职业素养参差不齐 行业准入和评定体系缺失 [1] - 激励机制难落实 需系统性提高队伍建设效能 [1] 市场化激励机制优化 - 明确技术经理人在成果转化中的收益权 高校/科研院所增设"技术转移"职称评审通道 [2] - 将促成技术交易金额和孵化项目数作为晋升指标 提供与科研人员同等职业发展空间 [2] - 政府可提供专项补贴与税收优惠 对成功交易给予一次性奖励 减免服务收入个税 [2] 职业化培养体系完善 - 需培养既懂技术语言又懂市场价值的复合型人才 重点高校将开设技术转移专业 [2] - 课程涵盖专利布局、投融资谈判、产业链分析等实务内容 纳入学分体系 [2] - 建立初/中/高三级职业能力标准 配套考核认证体系 强化产学研联合培养 [2] 执业生态环境构建 - 建立统一技术经理人数据库 归集技术需求/成果/资本信息 打破区域信息孤岛 [3] - 推广技术经理人合伙人计划 鼓励通过"服务入股"或"分成制"深度参与项目 [3] - 促进技术、人才、资本在平台流动 形成长期合作关系 [3]
马蔚华:需建立多层次支持科技创新的融资结构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19 14:14
科技创新融资现状 -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2024年提升至35%,但仍显著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1] - 早期高科技项目如第三代半导体、生命科学面临资金短缺问题,导致研究成果转化受阻 [1] - 银行间接融资对高科技企业支持有限,满足率不足30%,主因轻资产特性无法满足抵押担保要求 [2] 现存问题分析 - 创新链与产业链存在阶段性断链,早期VC/天使投资稀缺且风险容忍度低 [1] - 风险投资过度侧重商业价值评估,忽视技术强度(专利数、创新特点等)的评估体系 [2] - 现行风险容错机制不足,"投早投小"缺乏政策配套支持 [3] 解决方案建议 - 需建立多层次融资结构,近期政策如科创债、银行AIC已拓宽高科技企业融资渠道 [3] - 政府引导基金应发挥核心作用,协调社会资源并建立风险管理机制 [3] - 科技成果转让需系统性整合技术、资本属性、制度环境等要素 [3] 行业转型方向 - 需突破早期投资畏难心理,从"跟跑创新"转向"定位创新"发展模式 [1] - 金融体系需从债性思维向股权投资思维转变 [2]
马蔚华:政府引导基金应推动科技成果市场化
国际金融报· 2025-05-19 12:30
政府引导基金的作用 - 政府引导基金在科技创新资金链中解决最重要但无人愿意投资的部分 [1] - 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旨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并鼓励社会资本投入 [3] 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从2010年的25%提升至35%但仍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3] 转化率差距的原因 - 创新链与产业链阶段性断链导致早期高科技项目因资金不足未能转化为成果 [4] - 间接融资主导的金融体系与高科技轻资产特性不匹配 风险投资过于关注商业价值而忽视技术强度 [4] - 政府考核指标重专利数量轻转化效果导致专利多但成果少 [4] - 缺乏宽容的容错机制抑制了"投早投小"的风险投资行为 [4] 政策与基金发展方向 - 中央政策支持科创债和扩大AIC股权投资试点范围以拓宽高科技融资渠道 [5] - 政府引导基金应协调资金建立母基金 引导社会资源投入科技企业并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5]
2025“南京人才日”聚焦人工智能产业、成果转化
南京日报· 2025-05-19 11:09
瞄准技术经理人这支专业队伍,南京则制定实施7条措施,全面提升转移转化水平。除加强专业能 力培训,打造专兼结合队伍外,南京将成立重点产业概念验证基金、成果转化基金。对技术经理人推 荐、基金跟投项目,给予最高1%收益奖励。同时,成立市技术经理人协会,完善评价认定机制,鼓励 技术经理人申报评定职称,符合条件的纳入我市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 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基金、科技人才成果转化基金同步揭牌。前者规模1亿元,聚焦驻宁高校人工智 能方向的成果转化项目,主要投资项目种子轮和天使轮;后者规模2亿元,主要围绕驻区高校、人才企 业等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进行专项投资,目前已与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7所重点高校对接。 开幕式还举行了省信息通信特色产业人才集聚区揭牌仪式,集聚区将以紫金山科技城为核心,围绕 先进通信、未来网络、人工智能等重点方向,一体布局平台、资金、基地、项目和政策。 信息通信、生物医药产业科技镇长团同步揭牌。科技镇长团是我省推动创新资源向一线集聚的干部 人才挂职交流机制。今年,将优化调整新一批团组设置,为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的南京生物 医药分中心、南京信息通信分中心单独设立信息通信和生物医药产业2个科技镇长 ...
2025“南京人才日”向四海英才发出求贤帖城市精彩人才出彩,南京邀你共筑未来
新华日报· 2025-05-19 07:45
南京人才政策与产业布局 - 南京拥有50多所普通高校和120多个国家级研发平台,形成1个8000亿级和6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2] - 聚焦AI技术、信息通信、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布"人工智能人才8条"政策,提供最高1亿元综合资助和300万元购房补贴 [2] - 揭牌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基金、科技人才成果转化基金,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2] 科技成果转化与人才生态 - 实施《关于加快建设技术经理人队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支持引进全职技术经理人,给予最高200万元资助 [3] - 鼓励高校开设技术转移课程,组建技术转移学院,培养专业化复合型人才 [3] - 设置"IN南京,硬核力"创新创业人才集萃,展现多元创新主体和多链协同服务生态 [3] 高端人才集聚与校地合作 - 南京现有两院院士96人、在校大学生105.43万人,建立市级联系服务院士专家工作机制 [4] - 南京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签署人才共引共育协议,聚焦航空航天民航领域人才中心建设 [4][5] - 南航为国家培养20余万名高级人才,校地合作涵盖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和科创载体构筑 [4][5] 青年人才招聘与培养 - 专场招聘会吸引千企万岗,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等领域,提供最高年薪百万岗位 [6] - 发布"青柠实践"城市实习生计划,提供3万个实习机会,包括"进机关进企业进乡村"等项目 [7] -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在南京设立"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孵化基地",支持研究生创新创业 [7] 人才活动与城市品牌 - 开展紫金山英才音"享"会、全球科创精英挑战赛等10余场系列活动,持续赋能人才发展 [7] - 南京通过"人才日"品牌强化"有宁才更好"的城市定位,打造"永不落幕"的人才吸引平台 [7]
放开手脚创新创造(科技视点·科技强国路上的青年力量)
人民日报· 2025-05-19 06:02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 - 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展示飞行器及多语种AI透明屏等创新产品 [2][4] - 交易会为科技成果转化搭建桥梁,促进产学研合作 [5] 核聚变能源研究 - 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实现1亿摄氏度1066秒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创世界纪录 [6] - EAST已完成超过15万次实验,目前研究低碰撞率等离子体特征等课题,为下一代核聚变装置奠定基础 [8] - 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正在建设中,目标实现聚变发电演示 [8][9] 科技成果转化 - 合肥市科技局推出"携手共进计划",组织成果转化企业与产业链链主企业对接,创新"星火贷""团队贷"等金融产品 [10] - 2024年一季度已举办新材料、人工智能产业专场对接活动,为17家成果转化企业链接资源 [10] - 合肥市建设首批成果转化先导区,体系化对接高校院所,推动产学研融合 [10] 医疗光学成像技术 - 安徽树突光学科技研发的"安刀"术中手持显微镜实现细胞级荧光导引成像,精准区分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 [12] - "安刀"具备3毫米镜头直径、500微米显微视野、1200倍以上高清成像,已应用于40多家医院,完成约2000例手术 [12][13] - 该技术有望将莫氏显微手术扩展至脑胶质瘤、乳腺癌等80余种癌症 [12]
黄奇帆:产业互联网将解决中小企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南方都市报· 2025-05-18 22:37
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 - 金融和科技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产业格局,但仍存在金融对科技的支持重后期轻早期,金融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等难题 [1] - 积极贯彻金融强国和科技强国的大战略,借助综合金融+科技创新的驱动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1] 产业互联网与金融科技 - 金融科技应以产业互联网为基础,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1][3] - 产业互联网包括制造业的上下游产业链集群及十大生产性服务业,是金融科技解决融资问题的关键 [3] - 十大生产性服务业是GDP最大的增长极、独角兽最大的增长极,是服务贸易增长极 [3] 科技成果转化 - 2010年到2024年期间,科技成果转换率从25%提高到35%,但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 [5] - 科技成果转化存在创新链和产业链断链、认知偏离、政府目标与市场行为背道而驰、风险容错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5] - 政府引导基金应组织资金协调,建立母基金,引导社会资源投入科技企业 [5] 创投行业现状与机遇 - 创投行业面临募资、投资困难,IPO收紧导致退出通道变窄 [7] - 国家层面对创业投资前所未有的重视,2025年国办一号文支持政府投资基金 [7] - 创投行业在人工智能时代有更多投资机会,甚至超出过去十几二十年的机会 [7] 香港金融科技发展 - 香港发展数字资产是金融系统的创新改革,区块链带动新金融产品需求 [8][10] - 未来金融产品可能都会上链或代币化,香港需在监管和制度创新上领先 [10] - 香港必须在金融创新中抢先,以维护国家金融地位 [10] 人才与技术创新 - 金融和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人工智能时代需要科学家头脑、企业家素质、创业者精神 [12] - 中国科技从追随型走向引领型,资本应更多关注年轻人以产生更大回报 [12] 数字化风控体系 - 数字化风控体系通过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实现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实时监控 [14] - 企业数据丰富程度和科技专利积累为技术资产估值提供依据 [14] - 数字化风控平台已在佛山、东莞及江浙一带科技园区试点 [14]
2025五道口金融论坛|马蔚华:“投早投小”风险很大,但没有宽容的容错机制
北京商报· 2025-05-18 21:53
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现状与挑战 - 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从2010年的25%提升至2024年的35%,但仍显著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3] - 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存在四大短板:早期VC和天使投资占比不足、间接融资主导导致认知偏离、政府目标与市场行为脱节、风险容错机制缺失 [3] - 高科技项目早期风险大导致资金短缺,风险投资过度强调商业价值评估而忽视技术优势 [3] 政策支持与融资结构优化 - 政府推出设立引导基金、科创债、银行AIC等政策,引导基金可解决科技创新资金链关键缺口 [4] - 中国超70%社会融资为间接融资,不利于科技创新,需构建多层次融资市场(科技贷款、科技债等) [4] - 央行再贷款业务和银行AIC为科技企业提供长期资金支持,覆盖初创期至产业化全生命周期 [4] 基金治理与系统性改革方向 - 投资基金需遵循市场规律,建立激励约束及容错机制,例如机器人领域需匹配十年研发周期的投资结构 [5] - 科技成果转化是系统性过程,需整合技术、资本、制度环境等要素 [5] - 突破"不敢投早期、不懂评估技术、不能跨界"等桎梏,实现从跟跑创新到定位创新的转变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