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餐出海
icon
搜索文档
南农晨读 | 绿浪翻涌 生机勃发
南方农村报· 2025-06-03 11:32
乡村振兴与高质量发展 - 广东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省市县三级联动,帮扶协作组团上新,资源精准滴灌 [2] - "百校联百县"行动推动人才、科技、服务下沉,华南理工大学与华鳌合金共建实验室,高端合金材料实现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变 [7] - 华南农业大学在河源紫金县开展紫金蝉茶提质增效新技术研究,综合年产值超20亿元 [7] 中餐出海 - 中餐出海成为餐饮市场重要趋势,泰国曼谷海底捞、澳大利亚张亮麻辣烫等品牌在海外寻求新机遇 [5] - 艾媒咨询预测2030年国际中餐规模达5776.82亿美元,整体呈现上升趋势 [5] - 2025中餐供应链出海大会将于6月22日在广州举行 [4] 科技赋能农业 -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团队在台山市深井镇开展红树林牡蛎耦合养殖技术培训,推动渔业转型升级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 [14] - 培训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与海洋强国建设,践行生态健康养殖模式 [14] 区域合作与文化交流 - 广东三宝万里行走进新疆喀什,端午期间举办观龙舟竞渡、赏岭南非遗等活动,促进粤喀文化交流 [9][10][11] - 喀什地标建筑高台民居化身岭南非遗"大巴扎",展现粤喀情浓 [11] 天气影响 - 2-3日广东自北向南有大雨到暴雨局部大暴雨,伴有8级左右雷暴大风 [16] - 粤北和珠三角中北部市县有大雨到暴雨局部大暴雨,其余市县有雷阵雨局部大雨或暴雨 [17]
2025中餐供应链如何出海?6月22日,广州这场大会为您揭晓
南方农村报· 2025-06-02 18:32
中餐出海趋势与机遇 - 中餐出海成为餐饮市场重要趋势 海底捞 张亮麻辣烫等品牌已在泰国 澳大利亚等海外市场布局 [2][3] - 2030年国际中餐市场规模预计达5776 82亿美元 呈现持续上升态势 [4] - 行业面临供应链本土化 运营标准化 文化适配等核心挑战 [5][6] 2025中餐供应链出海大会概况 - 6月22日在广州举办 聚焦解决中餐出海痛点 [6][7] - 主办方包括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 世界中餐业联合会等权威机构 [42][43] - 参会方涵盖餐饮企业 供应链服务商 冷链物流 中央厨房设备商等全产业链代表 [11][25] 大会核心亮点 供应链解决方案 - 探讨海外食材本地化采购 菜品口味改良 运营合规等关键议题 [17][19][20] - 良之隆国际将分享海外发展战略及供应链构建经验 [18] 全产业链协同 - 启动海外中餐推广中心项目 构建产业交流平台 [26][27] - 提供餐饮连锁国际品牌战略设计 海外盈利模式打造等实战策略 [29][30] 市场研究支持 - 发布《2025-2027中餐出海市场报告》 分析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市场差异 [33][34] - 通过案例研究筛选最具投资价值的海外市场 [35] 合规管理支持 - 专题研讨海外食安监管框架 原料合规管理 现制产品合规等风险领域 [37][38][39]
2025年中餐连锁品牌出海白皮书
亿欧智库· 2025-05-31 08:1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中餐连锁品牌出海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已从单一品类拓展至全产业链竞争,未来品牌需在标准化、文化输出与本土运营间找到平衡,东南亚、北美、日韩、欧洲等不同区域市场各有特点和机遇挑战,火锅、正餐、快餐等不同品类也有不同发展特征和策略[20]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中餐连锁品牌出海背景、动因与市场概况 研究主体及范围界定 - 聚焦中餐连锁品牌品类,包括火锅、正餐和快餐,重点研究区域为东南亚、北美及日韩[16] 中餐连锁品牌出海图谱 - 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火锅是出海先锋,酸菜鱼与麻辣烫成快餐出海黑马,地方小吃加速出海,高端正餐聚焦欧美高端市场,当前已从单一品类拓展至全产业链竞争[20] 中餐连锁品牌出海产业链上下游生态 - 形成覆盖原材料供应、品牌运营、消费市场及配套服务的完整链条,上游保障原料供应,中游通过数字化和本地化物流扩张,下游依托线下和线上渠道触达客群,还有辅助支撑体系[22][23] 中餐出海的三次浪潮 - 从19世纪中叶至今经历三次浪潮,从移民谋生到现代品牌全球化布局,市场从集中在欧美华人社区拓展至新兴市场,在发展中面临挑战与机遇[25][26] 中国餐饮行业国内市场竞争 - 国内餐饮市场竞争激烈,连锁化率逐年提升但低于美国,部分细分赛道饱和,商家寿命短,消费者需求变化快,促使部分商家出海[29] 政策支撑与市场需求驱动 - 政策红利、海外华人数量增长和目标市场经济活力驱动中餐出海,东南亚GDP增速高、年轻人口占比高,美国是高消费市场[30] 中国餐饮行业供应链驱动 - 国内中餐连锁品牌供应链成熟,受益于连锁化需求、技术创新、产业协同和国际经验本土化,为出海供应链提供支撑[34][35] 中餐出海规模与分布 - 国际中餐规模不断扩张,预测2027年达4452亿美元,出海选择集中在东南亚和欧美地区,分别成为规模化与高端化核心战场[41] 东南亚市场 - 是中餐出海首选,文化上华人多、饮食文化相似、多元包容、数字化消费习惯好,政治上与华经贸关系稳定、政策红利降低成本,市场规模增长快但供应链体系差异大[44][45][52] 北美市场 - 饮食文化多元,中餐增长势头强劲,在亚餐中占比高,有移民、留学政策利好,餐饮供应链集中度高、数字化进程快[56][60][61] 日韩市场 - 对中餐持开放态度,区域营业额呈增长趋势,但食材供应受限,需因地制宜,日本进口关税高、食品安全规定严,韩国农业产品关税高、特定食材难获得[67][68][70] 欧洲市场 - 餐饮市场准入门槛高,中餐是第二大受欢迎外国菜系,市场规模大且增长快,供应链体系有冷链物流、本地化资源整合和国际化认证标准化等优势[75][77][78] 出海品类特征与生态分析 - 火锅品牌影响力易扩散、市场教育程度高、本土化调整明显;正餐对原材料和厨师要求高、文化输出性强;快餐扩张速度快、标准化程度高、易于连锁化发展,品牌普遍采用本地化策略[80][81] 出海标杆案例分析 火锅赛道(海底捞) - 经营情况:2024年海外收入7.78亿美元,同比增长13.4%,在14个国家经营122家餐厅,餐厅层面经营溢利率提升,平均翻台率为3.8次/天[89] - 市场策略:品牌定位中高端,通过特色服务传播文化,采用“全球品牌框架,本地内容创作”营销战略,有数字化运营优势,通过师徒制等培养人才,遵守当地法规,建立全球采购与本地化结合的供应链体系[91] - 加盟商与供应链:采购以餐厅顾客数量为依据,底料以颐海集团为主要供应商,食材和易耗品多渠道采购,重视物流安排和库存管理[94][95] - 本地化策略:菜品结合本土情况创新,采用内部开发与客户定制结合等方式提升本地化能力,开展主题活动、优化餐厅设计等[97][98] 正餐赛道(探鱼) - 经营情况:截至2025年初全球门店总数突破350家,海外门店选址核心商圈购物中心,海外营收占比提升,平均利润率超13%,营收以堂食为主,成本主要是人工和食材成本[101] - 市场策略:采取差异化品牌定位策略,针对不同市场层级有不同定位、价格、传播渠道和店型,与当地企业合作,结合线上线下推广[103][104] - 加盟商与供应链:全球化加盟体系分层分级,不同市场有不同合作模式、投资门槛等,供应链有全球化布局、冷链物流与品控创新、区域化适配等特点[106][109] - 本地化策略:未提及完整内容 破局策略及趋势预测 未提及相关具体内容
文化破壁、标准建立、供应链先行 中国餐饮加速“出海”破浪扬帆
证券日报· 2025-05-30 00:09
行业现状与趋势 - 2024年全国餐饮收入同比增长5.3%,规模达5.57万亿元,行业整体保持扩容态势,但面临客单价与利润双降的压力 [1] - 行业发展逻辑正从国内竞争转向海外市场布局,形成以"文化破壁、标准建立、供应链先行"为核心的"出海"浪潮 [1] - 国际餐饮服务市场预计2026年达3.8万亿美元,2022-2026年复合年增长率5.9%,中式餐饮占比将提升至10.8% [2] 出海动因与政策支持 - 餐饮品牌国际化主要考量:市场拓展需求、文化传播、海外华人及当地消费者接受度提升 [2] - 商务部等9部门发布政策支持中餐"走出去",包括检验检疫合作、厨师境外从业、原辅料出口等 [3] - 行业全球化进程从单店模式转向体系化、规模化发展,如快乐小羊已在10个国家开设100多家门店 [3] 头部企业案例与供应链优势 - 蜜雪冰城覆盖11个国家,门店超4.6万家,依托标准化产品体系和强大供应链实现海外扩张 [4] - 海底捞、蜜雪冰城等头部企业通过成熟供应链和标准化运营复制"中国速度" [4] - 古茗、蜜雪冰城、沪上阿姨等企业通过港股上市融资支持国际化战略 [8] 出海挑战与解决方案 - 文化差异导致经营困境,如酸菜检测问题造成30吨库存报废,三国主题装修引发负面评价 [5][6] - 需构建中餐厨师全球认证体系和科技赋能供应链(如区块链溯源、智能补货算法) [6] - 数智化赋能可缩短产品研发周期(如薄荷巧克力从概念到上市仅2.5个月),提升竞争力 [7] 战略建议与行业支持 - "出海"本质是重新创业,需针对目标客群打造新品牌并本地化改良产品 [7] - 企业需储备供应链、人才与法律法规知识,避免跟风,深耕国内市场是基础 [7] -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成立海外拓展工作委员会,帮助突破文化、法律和供应链壁垒 [8]
“一盘辣椒炒肉180元,还要加10%服务费” 中餐出海是一门好生意吗?|深度调研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08 19:53
中国餐饮品牌出海趋势 - 截至2024年6月底,32个中国餐饮品牌已进军新加坡,共经营184间门店,坚持原味呈现的品牌占比达63% [2][6] - 海外中餐厅数量从2019年42万家激增至近70万家,市场规模近3万亿元 [6] - 疫情后餐饮企业出海咨询量从10%暴涨至150%,下沉市场小镇品牌也加入出海潮 [6] 品牌出海策略与定位 - 甬府新加坡门店人均消费500新币(约2750元),定位高端商务宴请,80%食材需国内空运 [5][8] - 农耕记新加坡门店复刻湖南土菜馆风格,包括装潢、菜单和每日空运的湖南食材 [5] - 品牌普遍采用"原汁原味"策略,认为中餐文化火候和调味技艺是核心竞争力 [5] 出海成本与运营挑战 - 新加坡食材成本极高,萝卜从国内5元/斤升至空运后50元/斤 [8] - 服务员月薪1.5万元人民币(3000新币),约为国内3倍,租金是国内一倍 [9] - 供应链稳定性是最大痛点,生鲜通关需经AVA双重检验,磨合期达半年 [8][9] 市场竞争与淘汰风险 - 2024年前三季度新加坡2465家餐饮企业歇业,较2023年增加19.7% [7] - 火锅、茶饮赛道出海成功率高但淘汰率也高,部分品牌生命周期仅两年 [8] - 本地法规要求禽肉类必须从指定国家进口,增加合规难度 [9] 行业扩张与模式创新 - 美团黑珍珠指南首次出海,计划发布AI Agent推动全球餐饮智能化 [13] - 货拉拉、瑞幸、喜茶等消费品牌与泡泡玛特等文化IP共同重构新加坡消费景观 [12] - AI、区块链技术应用被视为提升出海企业效率的关键驱动力 [13]
逃离外贸的人,涌入了中餐
投中网· 2025-04-30 12:11
餐饮出海趋势 - 服务贸易取代商品贸易成为出海新方向,餐饮行业成为典型代表 [7] - 海外中餐厅数量达70万家,市场规模近3万亿元 [9] - 茶饮、火锅、粤菜等品类在东京、悉尼等城市核心商圈实现翻倍定价且客流量激增 [8] 中餐文化输出与本地化创新 - 中西融合菜式(如包子配红酒、腐乳炒西蓝花)受海外消费者追捧,打破传统中餐认知 [12][13] - 大闸蟹等高端食材通过差异化烹饪方式(清炒蟹粉、醉蟹)打开日本市场 [13] - 东南亚市场偏好仪式感用餐,需调整经营策略(如搭配高价茶饮提升客单价) [14] - 法式中餐厅以刀叉用餐形式降低西方消费者门槛,融合菜在欧美流行度攀升 [14] 市场机遇与挑战 - 东南亚华人年轻群体依赖中国APP(大众点评)种草中餐厅,带动平台下载量直追本地应用 [16][17] - 国内连锁品牌(如茶仙子、老虎堂)在东南亚焕发第二春,验证品类重做潜力 [17] - 供应链难题突出:新加坡禁止生肉进口导致炸鸡品类成本失控 [19][20] - 调料依赖中国进口(如镇江醋)、高额物流费用(年运费3-4万元)挤压利润 [21] 客群特征与营销策略 - 中国外派员工及游客为核心高净值客群,消费力强(人均点菜量超本地人20%) [25][26] - 黑珍珠餐厅指南境外榜单中传统/融合中餐占比达41%,高端中餐需求激增 [14][31] - 国内平台(大众点评、抖音)成为海外餐厅引流主阵地,232家境外餐厅入选必吃榜 [29][31] - 中国游客推动日本清酒分级消费,Omakase价格因需求上涨2-3倍 [32][33] 经营策略与品牌溢价 - 分层定价(引流款、利润款、口碑款)及社交场景打造(高端接待)提升盈利能力 [23] - 海外中餐厅通过入驻中文互联网(小红书、抖音)实现品牌曝光,预订周期达3-4个月 [31][33] - 华裔主厨主动学习中国营销玩法(如Zor转型中文博主),强化本土化运营 [33]
把中餐送到印度尼西亚
吴晓波频道· 2025-04-29 09:19
印尼市场潜力 - 印尼人口2.87亿,其中一半在30岁以下,人均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比重常年维持90%以上,若GDP增速达标有望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4] - 印尼被中餐行业视为"具有万店潜力的市场",尤其适合作为开拓伊斯兰市场的跳板,其穆斯林人口占比接近80%,全球穆斯林人口达18亿[30][31] - 印尼政府近期推出多项利好政策,包括废除TDKN要求、取消民生必需品进口限制,将极大促进中餐供应链出海[15] 中餐出海模式 - TOMORO COFFEE通过采用全自动咖啡机实现效率革命,3年内在印尼开出700多家门店,借鉴了瑞幸在中国的成功经验[7][11][12] - 快乐小羊通过供应链创新,与英国威尔士绵羊供应商合作,为海外60多家直营店奠定基础[19][20] - 中小品牌可通过展会等渠道寻找当地合作伙伴,由对方承担运营和供应链工作,总部只需提供产品研发支持[23][24] 市场环境变化 - 印尼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包括废除机场小费潜规则、辞退涉事官员等举措,显示政府构建亲中商业环境的决心[14] - 新马越等传统中餐出海目的地已陷入内卷,印尼正成为新热点,2023年有超过150万人次赴印尼考察[13][15] - 中国企业在产品、营销、设计方面已接近欧美日韩水平,但价格优势明显,开价可能低一半[14] 出海战略思考 - 出海要趁早,以便获得挑选当地合作方的主动权,否则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26] - 印尼适合作为"重兵布置的第一站",可培养国际化团队并建立供应链基础,为进军欧美市场做准备[32] - 中餐出海已从服务华人转向本土化经营,因全球华人仅6000-7000万,市场天花板较低[32]
全球贸易格局变动下,中餐出海面临哪些变与机?
第一财经· 2025-04-28 20:26
全球贸易格局变动与中国企业出海 - 当前世界贸易格局面临挑战,但中国企业正通过互联网平台和服务自信地"走出去"[1][2] - 全球贸易挑战反而促使其他国家与中国加强连接,为中国与韩国、日本、东南亚及欧洲深化合作创造机会[4] - 中国产能和供应链出海趋势明显,这是提升全球供应链体系影响力的内在需求[4] 中国餐饮业出海现状与趋势 - 东南亚成为中国餐饮出海首选,34.8%品牌选择东南亚作为首站[5] - 新加坡因其96亿美元餐饮市场规模和74%华裔人口成为中餐品牌出海重要跳板[5] - 海外中国餐饮门店已近70万家,市场规模达3万亿元,预计将持续增长[5] - 中国饮品品牌如蜜雪冰城、霸王茶姬、喜茶等纷纷选择东南亚作为出海首站[5] 餐饮出海驱动因素 - 中国消费市场难以迅速扩大,促使企业通过产能和供应链出海创造价值[7] -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2024年商务部等九部门两次发文鼓励餐饮企业开拓海外市场[7] - 海外消费者对中餐接受度提升,东南亚中餐门店从2022年2000家增至2024年6100多家[7] - 中国出境游恢复至1.46亿人次,东南亚等周边目的地保持高热度为中餐出海带来客流[7] 餐饮出海细分赛道表现 - 火锅、现制茶饮已完成海外市场教育,蜜雪冰城海外门店突破4000家[7] - 中式正餐成为出海新力量,但受制于重门店模型,海外直营门店多在10家以下[7] - 高端餐饮出海表现亮眼,2025年黑珍珠境外榜单中传统或融合中餐占比升至41%[8][9] 餐饮品牌国际化策略 - 部分品牌加强本土化策略,从产品、口味、环境等方面创新迎合当地消费者[9] - 采用"线上+线下"双轨传播策略,线上社交媒体推广,线下与当地代言人合作[9] - 黑珍珠榜单助力品牌提升认知度,上榜餐厅日均访问量增长超86%[10] 平台赋能与数字化发展 - 美团黑珍珠覆盖海外6城114家餐厅30种菜系,成为跨境美食指引[10] - 平台积累26.7亿用户评价,2024年超85%用户在春节前查询海外黑珍珠餐厅[10] - 未来将发布AI Agent提供跨境行程规划、餐厅智能预订等个性化服务[11]
“黑珍珠”出海,出境游终于能满足“中国胃”
中国经营报· 2025-04-28 15:14
出境游餐饮市场趋势 - 2024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市场达1.46亿人次,接近2019年水平,主要流向港澳地区(30%)、东南亚(14.7%)及东北亚(10.6%)[3] - "五一"黄金周出境游搜索热度同比增长超两倍,餐饮消费占旅行总消费28%[3] - 中国游客境外餐饮需求未被满足,传统海外中餐厅菜品和服务落后于国内精致餐饮水平[4][5] 黑珍珠榜单的国际化布局 - 黑珍珠首次海外发布会落地新加坡,以"中国味蕾"标准评选餐厅,填补境外中餐指南空白[1][14] - 2025年黑珍珠榜单覆盖中餐及融合菜系,吸引华人消费者,如新加坡甬府60%晚餐客群为中国游客[5][6] - 美团"吃住行游"榜单体系已覆盖170国近1000城,未来将推出AI Agent提供跨境餐饮智能服务[14][15] 海外中餐厅升级策略 - 新出海餐厅注重正宗中国味:甬府新加坡店90%食材从中国进口,蟹王府东京店采用全中国厨师团队[10] - 融合创新成突破口:中法融合餐厅Restaurant Born通过川味法餐结合吸引华人,营收30%来自中国客群[11] - 本土化服务升级:配备中文菜单、中文服务员,通过大众点评等国内平台营销触达目标客群[13] 华人消费行为特征 - 境外中餐消费呈现高端化趋势,商务宴请偏好包厢服务,客单价高于本地消费者[5] - 年轻群体依赖大众点评选店,60%海外餐厅华人顾客通过平台导流[13] - 黑珍珠奖牌成引流利器,上榜餐厅中国客流量年均增长超40%[6][8]
张亮麻辣烫:全球领先者的野心和「慢哲学」
36氪· 2025-04-21 17:16
中餐出海概况 - 张亮麻辣烫海外门店数量已超100家,遍布全球21个国家和地区,消费者从华人扩展至当地主流人群[2] - 公司2019年启动国际化战略,5年内建立100多家海外门店,覆盖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市场[10] - 海外单店业绩突出,如圣马特奥店月均客流超2万人,年流水超2500万人民币[2] 国际化战略布局 - 多目标市场布局:初期高调进驻核心商圈(如曼谷Siam店)与学校周边(如Salaya店),逐步延伸至写字楼区域[10][12] - 巴黎老佛爷店作为欧洲战略枢纽,联动已布局城市加速全域渗透[14] - 与国际奢侈品牌同区位布局,强化全球领先地位[15] 产品与口味创新 - 通过6-8款差异化汤底满足不同地域需求,如川蜀牛油锅、东南亚Laksa汤底等[18] - 发布三款"大师汤底":经典麻辣骨汤(川菜名厨推荐)、阳光番茄浓汤(米其林主厨研发)、醇香干汁麻辣拌(川菜领军人物设计)[20] - 汤底工艺考究,如选用甘肃红花椒、格鲁吉亚月桂等顶级原料,采用低温锁香等独家技术[20] 供应链与运营体系 - 与联合利华等国际供应商合作构建全球供应链,执行属地化优选机制[24] - 标准化运营体系覆盖采购、后厨、服务环节,设立区域管理团队提升本土响应能力[24][25] - 数字化运营+仓储全覆盖支撑4500家全球门店(2019年数据)[7] 行业竞争格局 - 截至2024年9月,仅7家非茶饮中餐品牌海外门店破百家,公司为其中之一[27] - 出海三阶段论:公司处于从规模扩张(第二阶段)向深度本土化(第三阶段)过渡期[27] - 全球门店超6000家,年销量超2亿碗,但战略重心为长期稳健而非短期规模[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