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京津冀协同发展
icon
搜索文档
京冀联手科研公关,坝上“金种子”开出“致富花”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10-18 16:15
沽源藜麦能从"坝上杂粮"成长为"高端有机粮",背后离不开北京科研力量的助力。为破解藜麦在高寒、 多风环境下的种植难题,沽源县与中国科学院、河北省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共建3个良种培育科研试验基 地,建成国内最大的藜麦联合育种基地。其中,中科院团队带来的分子育种技术、抗逆性研究成果,成 为突破产业瓶颈的关键。 "以前种的藜麦品种,遇到坝上的大风天容易倒伏,亩产只有300多斤。现在种的'坝藜2号',是和中科 院一起育的,秆子粗、抗风强,亩产最高能到550斤,还比传统品种增产三成。"张庆军手里的"坝藜2 号",正是京冀科技协同的结晶。截至目前,双方累计试验1051个藜麦品种资源,选育出151个适配坝上 气候的新资源,其中"坝藜2号""冀藜5号"等6个品种获省级认定。 "坝上有机粮"走进北京商超 "以前种莜麦,一亩赚600多块;现在种藜麦,一亩能赚1500多块,还不愁卖。"在张庆军的账本里,藏 着沽源藜麦与北京市场的紧密联结。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17日,来自白河源头的沽源藜麦亮相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张家口市沽源县以有机藜麦守 护白河清流,当地向外界揭开北方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密码,这背后还藏着京津冀地区"生态 ...
天津武清:站产城融合流量变留量
经济日报· 2025-10-18 05:57
交通网络与区域协同 - 京津城际铁路武清站日最高开行列车达70列,日发送旅客高峰期达1.3万人次 [2] - 武清区构建多层次交通体系,8条京津定制快巴覆盖北京主要工作区域,与4条联通河北的定制公交无缝衔接,累计运送乘客16.6万余人次 [3][4] - 便利的交通推动“流量”变“留量”,上半年全区累计落地项目390个,预计投资额118亿元,签约项目41个,预计投资额135亿元 [4] 数字科技产业发展 - 高村数智创新园占地1.58平方公里,是中国联通京津冀数字科技产业园所在地,其南区10万平方米智算大楼内81兆瓦算力资源满载运行 [5] - 园区已汇聚多个算力中心及300余家数字经济核心企业,带动武清区数字经济类企业数量突破7500家 [5] - 项目北区占地54亩,建筑面积逾10万平方米,建成后将通过大带宽网络实现京津区域内时延小于0.5毫秒 [5] 汽车产业集群构建 - 京津产业新城京清汽车产业园与北京顺义、河北廊坊协作,打造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科技生态港 [6] - 园区内法雷奥汽车空调公司每日有几千套零部件发往京津冀地区,其中发往北京大兴近2000套 [6] - 园区集聚300余家上下游企业,自去年11月开园以来累计落地项目12个,在谈项目62个,重点对接项目39个 [6] 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 - 上半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492.61亿元,同比增长5.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5.03亿元,同比增长13.40% [7] - 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7.70%,限上批零业销售额同比增长17.60%,规模以上服务业同比增长11.80%,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增长8.30% [7] - “十四五”以来,武清区新建学校20所、新增学位17100个,与北京医疗机构建立9个医联体 [7] 消费与文旅产业融合 - 以京津佛罗伦萨小镇为核心,聚集300多家国内外知名品牌,打造高端时尚消费和车文化体验为主题的“新商圈” [8][9] - 围绕大运河文化生态发展带建设,推动休闲农业旅游,“新十景”和10条旅游线路吸引游客600余万人次 [9][10] - 构建“赛展演食住购乐训游”九大功能体系,推动农工商文旅体深度融合发展 [10]
天津东丽:培育新质生产力打造百亿级产业链
中国经济网· 2025-10-17 15:56
创新驱动与新质生产力发展 - 东丽区五年来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26家,专精特新企业达到133家 [1] - 技术合同交易额达430亿元,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3.9%,位居天津市前列 [1] - “十四五”期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30%,培育3个百亿级产业链 [1] - 新材料产业集群产值接近5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达30.8% [1] - 围绕龙头企业培育航空航天产业,产业链产值同比2022年增长60% [1] - 成立低空经济产业联盟,设立5亿元专项引导基金,237项科技成果完成转化 [1] - 天开东丽园已吸引202家科技型企业入驻,聚焦低空经济、航空航天等产业 [1]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 33个项目争取国债资金12.4亿元,带动企业在智能化改造、节能降碳等领域投资近百亿元 [2] - 近三年来培育推动“智改数转”项目85个,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2] - 天钢、钢管公司等12家企业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 [2] - 平高智能电气、置信电气获评全国卓越级智能工厂,引领区内企业升级 [2] 区域协同与资源引进 - 东丽区精准承接北京新质生产力资源,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机构合作 [2] - 引进优质项目122个,协议投资额超400亿元 [2]
打造医药创新高地 国家级药械审评中心落地北京
北京商报· 2025-10-17 10:44
京津冀分中心成立与定位 - 国家药监局药品和医疗器械审评检查京津冀分中心于9月21日在北京亦庄揭牌运行 服务北京 天津 河北 山东四地 [1] - 该中心将依托三大中心 链接四家服务站 打造三个平台 完善首都生物医药产业服务立体网络 [1] - 设立该中心是深入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 旨在促进医药健康技术创新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2] 核心职能与服务模式 - 中心综合开展药品和医疗器械审评事前事中指导 咨询受理 审评沟通等技术服务 并承担注册核查 巡回检查等工作 [2] - 按照提前介入 一企一策 全程指导 研审联动要求 审评资源向临床急需的重点创新药和医疗器械倾斜 [2] - 建立多维度和灵活便捷的咨询沟通渠道 强化技术指导 就研发关键技术问题深入探讨 帮助企业提速增效 [3] - 业务工作纳入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 器审中心 核查中心的统一工作体系 统一业务流程 统一审评检查尺度 [3][7] 产业服务网络与资源整合 - 构建3+1+4+N立体式医药产业服务网络 连接国家药监局三大中心和北京市4家药械创新服务站 [5] - 推动四地药品检查标准统一和资源互认 通过联合检查整合区域检查资源以缩短检查周期 [3][7] - 北京市设立4个创新服务站 截至2025年已服务企业超过1200家次 解决咨询问题超过3000件 [6] - 更有效联动京津冀鲁四地的研发 生产 临床资源 引导产品开发符合临床实际与区域健康需求 [7] 对企业发展的具体支持 - 为企业提供与专家零距离沟通的优势 可就早期研发技术难点和临床试验方案设计进行深度探讨 [4] - 审评专家可更早介入区域内人工智能等重点发展前沿领域 提供量体裁衣式的前置辅导 [5][6] - 针对性设置年度系列专题培训课程 满足多样化培训需求 帮助企业提高研发申报质量 [3][7] - 在临床试验 注册申报 核查检验等环节加快审评审批速度 增强企业新药研发投入信心 [2][4]
助力首都打造医药创新高地,国家级药械审评中心落地北京
北京商报· 2025-10-16 19:41
京津冀分中心设立与定位 - 国家药监局药品和医疗器械审评检查京津冀分中心于9月21日在北京亦庄揭牌运行,服务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四地 [1] - 该中心将依托三大中心,链接四家服务站,打造三个平台,完善首都生物医药产业服务立体网络 [1] - 在京设立该中心是深入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旨在促进区域医药健康技术创新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3] 核心职能与服务模式 - 中心综合开展药品和医疗器械审评事前事中相关研发指导、咨询受理、审评沟通等技术服务,并承担相关注册核查、巡回检查等工作 [3] - 按照提前介入、一企一策、全程指导、研审联动要求,审评资源更多向临床急需的重点创新药和医疗器械倾斜,加快审评审批速度 [3] - 与企业建立多维度和灵活便捷的咨询沟通渠道,强化技术指导,就研发关键技术问题进行探讨,帮助企业少走弯路、提速增效 [4] - 业务工作纳入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器审中心、核查中心的统一工作体系、统一业务流程、统一审评检查尺度 [4][8] 服务网络与资源整合 - 中心构建3+1+4+N立体式医药产业服务网络,协助国家药监局三大中心开展技术服务 [7] - 北京市在全国首创设立省级药械创新服务站,在亦庄、昌平、大兴、海淀分设4个站点,形成协同布局的服务网络 [7] - 2025年创新服务站已服务企业超过1200家次,解决咨询问题超过3000件 [7] - 通过联合检查整合区域检查资源,缩短检查周期,推动四地药品检查标准统一、资源互认 [4][8] 对企业研发与创新的影响 - 企业可就早期研发技术难点、临床试验方案设计细节与中心专家进行深度探讨,更清晰把握政策与技术要
京津冀三省市加快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 | 都市圈2.0
第一财经· 2025-10-15 19:24
首都都市圈是目前我国唯一一个拥有两个直辖市的都市圈。 首都都市圈是目前我国唯一一个拥有两个直辖市的都市圈,同时承载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疏解北京非首 都功能、建设河北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等重大使命,在政治、经济、生态、安全等各方面均具有 独一无二的战略机遇和治理逻辑。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首都都市圈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站在京津冀协同发展10周年 的新起点上,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牵头,会同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河北省自然资源厅 共同组织编制了《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2023~2035年)》(下称《规划》),为建设以首 都为核心的世界一流都市圈、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提供重要支撑。 基于首都都市圈的特殊性,《规划》定位为首都规划体系中区域层面的专项规划、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框架下的子规划,既突出国土空间规划的特点,又包含发展规划内容,还创新性地将产业、交通、生 态、公共服务、文化旅游、安全韧性等重点领域"多规合一"统筹在同一张空间底图上。 空间布局上,《规划》聚焦更好服务保障首都功能,统筹首都都市圈与京津冀城市群、首都都市圈与城 市群内其他都市圈、首都与首都都市圈的关系,科学划定首都 ...
从“好邻居”到“超级合伙人” 安阳如何成为河南对接京津冀的“桥头堡”
河南日报· 2025-10-15 07:01
安阳的战略定位与协同发展 - 安阳市是河南省唯一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城市,成为该省对接京津冀的“独一份窗口”[5] - 安阳致力于构建“研发在京津、智造在安阳”、“资源在京津、市场在安阳”的互补格局[5] - 安阳从创新、智造、文旅、生态、人才“五条链”上精准对接京津冀[5] 新型显示与智能终端产业链 - 河南旭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是河南省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产业链的“链主”,其高端显示材料用于智能手机、智能汽车等终端产品[3] - 旭阳光电为京津冀下游企业提供关键材料支撑,并借助其市场和技术资源加速自身迭代升级[3] - 鸿阳科技等10余家上下游企业已落地安阳,安阳巨赛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近三成产品销往京津冀地区,交货周期缩短30%[4] - 旭阳光电牵头成立河南精密玻璃产业研究院,并与北京、天津的高校建立技术合作,共同攻克显示材料关键技术[4] 低空经济与无人机产业 - 安阳拥有3000米以下自由飞行空域,面积4420平方公里,以及覆盖1200平方公里的3000米以下5G对空专网[9] - 2024年2月,安阳市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向锦武院士团队合作建成省级蓝天实验室,该实验室是全省唯一聚焦低空经济领域的省级实验室[11] - 蓝天实验室已开发出33个应用场景,输出14项全国性标准[11] - “安阳造”无人机在河北省邢台市的禁种铲毒行动中,效率提升8倍,漏检率低于1%,1小时可扫描1平方公里,AI算法2秒锁定疑似点位[7][8] 创新资源对接与科技成果转化 - 安阳在北京构建“双中心”科创格局:安阳(北京)离岸创新中心链接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20余家高校院所;启迪(安阳)科创中心推动成果转化[11] - 截至目前,两地已发布安阳技术需求634项,260项精准匹配创新资源,116项技术合同落地转化[11] - 近三年,安阳累计承接京津冀项目121个,总投资达1047.57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33个[11] - 通过“龙头企业+产业链”模式,华能、中核等12家央企落地,总投资299亿元;未势能源、铭镓科技等9个技术密集型项目扎根[12] 文旅生态与人才引进 - 安阳依托殷商文化、红旗渠精神等世界级IP在京津冀进行高密度推介,签约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等项目[12] - 来安阳的省外游客中,京津冀地区占比近三分之一[13] - 2024年安阳优良天数达到226天,同比增加14天,得益于深度参与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13] - 2023年以来,安阳从京津冀引入各类人才3403名,其中博士172人、硕士1037人,采用“领军人才+创新团队+项目孵化”模式[13] 河南省内区域协同 - 安阳的优质工业产品可通过郑州航空港区的多式联运体系快速辐射全国及全球,郑州的物流资源也为安阳产业升级提供支撑[14] - 洛阳市的轴承产品与安阳的钢铁产业协同,其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产业是河南对接东部沿海先进制造业的先锋[15][16] - 南阳市利用中药材资源与长三角医药企业协作,打开了河南对接南方市场的“南大门”[16]
天津河北区:做好四篇“文章” 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中国发展网· 2025-10-14 01:47
转型发展 - 以大意风区1.55平方公里为主要承接平台,五年来累计引进北京新设机构198家,落地北京项目49个、投资额109.3亿元 [2] - 大意风区集聚13座高端楼宇,华为天津区域总部、中远海运等5家龙头企业,18家央企二、三级总部 [2] - 五年来累计引进优质项目208个,产业项目到位额417.1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9亿美元 [2] - 经营主体达6.4万家,"四上"企业数量552家,比"十三五"末分别增长11.3%、64.3% [2] - 共建共享国家级和市级创新平台18个、创新联合体5个,培育垂类大模型25个,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技术合同成交额分别比"十三五"末增长56.2%、95.3%、100% [2] 改革创新 - 率先成立区数字经济发展办公室、数字产业发展集团,创新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办公室 [3] - 区属国企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50%,市场化引进职业经理人、总会计师14人 [3] - 2024年以来累计盘活闲置资源57.4万平方米、实现收入37.3亿元 [3] - 创新建设数智金融法庭,累计审结案件约2.7万件,较民事案件平均审限缩短62% [3] 文化产业 - 拥有不可移动文物110处,历史风貌建筑85幢,红色资源28处,非物质文化遗产83项 [4] - 2024年全区15个A级景区接待游客2041.9万人次,实现文旅综合收入8.6亿元,人均消费同比增长37.8% [4] - 打造文创园区,聚集游戏研发、创意设计等相关企业近800家 [4] 城市治理与民生 - 推进金钟河大街南侧等5个城更项目,改造老旧小区65个,总建筑面积136.7万余平方米,惠及群众约3.2万户 [5] - 成为全国首批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代表全市首批通过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评估 [6] - 首创党建引领"阳光物业"小区治理新模式,已建成示范小区73个 [6]
决胜“十四五” 打好收官战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新华网· 2025-10-13 07:39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 京津冀地区2024年生产总值达11.5万亿元,2025年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4% [2] - 北京城市副中心所在的通州区2025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2.5%,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8.7%,增速均高于北京市平均水平 [2] - "十四五"以来北京输出至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达2308.7亿元,是"十三五"时期的近两倍 [2] - 三地共同绘制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6条重点产业链图谱,开展跨区域强链、补链、延链工作,产业协同由传统转移承接向深度合作转变 [2] 产业布局与企业动态 - 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总部正式迁驻雄安新区,使入驻新区的央企总部达到3家 [2] - 日资企业SMC(中国)公司将总部和研发中心设在北京经开区,生产配套布局在津冀,借助便利轨道交通实现"研发+生产"高效协同并推动销售额大幅增长 [6] 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 "十四五"时期京唐城际、津兴城际等开通运营,基本形成京津雄半小时通达、京津冀主要城市1至1.5小时交通圈 [6] - 京雄快线进入运营筹备阶段,未来与北京地铁大兴机场线贯通后,雄安新区半小时可达大兴机场、1小时通达北京丽泽商务区 [8] -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加紧建设,建成后雄安、天津滨海新区旅客1小时内可达,唐山旅客35分钟内抵达 [8] - 京津冀已实现3900多条交通线路"一卡通乘" [5] 公共服务与民生共享 - 京津冀已共建医联体115个,临床检验结果互认医疗机构1300余家,8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落户河北 [4] - 自2022年合作以来,已有300多名北京专家定期入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石家庄医院 [4] - 314所京津中小学、幼儿园与河北学校开展多元合作办学 [4] - 京津冀实现44项人社服务事项"一卡通办"、193家旅游景区"一卡通游"、193家图书馆"一卡通阅",截至今年6月底社保卡持卡人数达1.17亿 [5]
【雄安之声】张国华与中国中化董事长李凡荣、总经理焦健一行举行工作座谈
搜狐财经· 2025-10-13 07:37
雄安新区发展定位 - 雄安新区首要定位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 [2] - 雄安新区着力增强城市八大发展能力 努力打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实践地 国家重大战略的执行者 先进产业的集成地 未来生活模式的展示区 [2] 中国中化入驻雄安 - 中国中化总部及相关二 三级子公司正式入驻雄安新区 [2] - 中国中化是首批疏解落户的中央企业 [2] - 中国中化以总部搬迁入驻为契机 持续加大在雄安新区的投资布局力度 落地更多重点工程和创新示范项目 [2] 雄安新区支持措施 - 雄安新区在施工环境 办公条件 周边配套和员工住房 交通 医疗 子女就学 生活服务等方面给予中国中化全方位保障 [5] - 雄安新区将一如既往做好服务保障 主动对接 精准响应企业发展需求 为中国中化在雄安实现常态化办公 高效化运营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方位 全过程支持保障 [2] 中国中化发展计划 - 中国中化以迁驻雄安为新起点 加速集聚创新要素 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双向赋能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