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传感
icon
搜索文档
Science Robotics|耶鲁大学开源视触觉新范式,看出机器人柔性手的力感知
机器人圈· 2025-07-08 18:36
机器人视触觉传感技术突破 - 耶鲁大学提出" Forces for Free "( F3 )新范式,仅用标准 RGB 摄像头和优化柔性手爪即可实现精准力感知,硬件成本接近零 [1][2] - 系统能完成小孔插销(精度0.2N)、曲面擦拭(恒力1N)和书法写作等精细力控任务,平均力误差低至0.15N [14][15][17][19][21] - 相比传统F/T传感器(昂贵且笨重)和触觉传感器(易磨损),该方案通过软件算法解锁力感知能力 [2][5] F3柔性手设计优化 - 基于开源T42手爪改进,通过等长连杆设计和90°关节角优化运动学可操纵性,远离奇异构型确保形变可见性 [6][9] - 采用滚珠轴承替代金属销钉,将内部摩擦力从4.0N降至0.6N,减少迟滞效应提升力估算精度 [7][9] 视觉力感知算法架构 - CNN-Transformer模型处理20帧历史图像序列,通过时空关联解决"同形不同力"问题 [10][11] - 集成SAM视觉基础模型分割手爪区域,消除背景干扰并增强抗遮挡能力 [11][13] 应用前景与局限性 - 当前支持二维力感知(10Hz响应),未来可扩展至三维力/力矩估算及多指灵巧手应用 [22] - 完整开源方案包含硬件设计、算法代码和数据集,显著降低研究门槛 [22][23]
机器人赛道狂揽融资!星动纪元、云深处科技、小雨智造、模量科技获资本押注
机器人圈· 2025-07-08 18:36
具身智能企业融资动态 - 星动纪元完成近5亿元A轮融资,由鼎晖VGC和海尔资本联合领投,厚雪资本、华映资本等跟投,资金将用于人形机器人软硬技术研发与量产落地[3] - 云深处科技完成近5亿元新一轮融资,由达晨财智、国新基金等联合领投,资金将用于四足机器人产线扩建和人形机器人技术研发[4][5] - 小雨智造完成亿元级A+轮融资,由滴滴领投,资金将用于工业具身智能领域技术研发[8][10] - 模量科技完成千万级天使轮融资,资金将用于多模态多维力触觉传感技术研发[13] 企业技术路线与产品 - 星动纪元坚持软硬一体技术路线,致力于打造物理世界中的通用智能体[3] - 云深处科技聚焦四足机器人领域,其山猫M20是全球首款行业应用轮足机器人[5][7] - 小雨智造以Xiaoyu Brain通用机器人大脑为技术底座,推出智能焊接机器人并与松下合作[10] - 模量科技专注多模态多维力触觉传感技术,产品包括机器人触觉传感器和工业压力检测设备[13][14] 行业发展趋势 - 具身智能企业加速产业化布局,推动"模型-本体-场景数据"闭环发展[3][4] - 人形机器人技术研发成为多家企业重点投入方向[5][10] - 机器人技术在电力巡检、应急救援等B端应用领域已取得突破[5] - 工业具身智能领域开始探索"平台+场景"的商业模式[10] 企业背景与团队 - 星动纪元是清华大学唯一持股的具身智能企业[3] - 小雨智造核心团队来自小米、华为等科技企业,创始人曾任小米MIUI研发负责人[10] - 云深处科技已成长为"杭州六小龙"之一,代表"中国智造"新锐力量[5]
国泰海通|机械:机器人产业深度(十三):无触不成手,触觉传感或迎万亿蓝海
触觉传感器行业核心观点 - 触觉传感器是通用人形机器人硬件侧的关键瓶颈,未来具备从手部向全身渗透的潜力,成长空间巨大[1] - 灵巧手是人形机器人落地的硬件侧核心,触觉传感或迎万亿蓝海市场,当人形机器人年产量达1亿台时市场规模或达1.3万亿元[1][2] - 触觉传感技术路线呈现百家争鸣态势,多技术路线融合的平台公司更具竞争力[1] 触觉传感器技术路线 - 主流技术路线包括压阻(占37%)、电容(占28%)、磁电霍尔效应和视触觉(VBTS)[2] - 当前国内产业落地端电容与磁电霍尔效应占优,未来或为多技术路线融合取长补短[1] - 柔性触觉传感器生产需要材料、制造与算法端复合能力,切入壁垒较高[1] - 柔性触觉传感器未来发展方向包括阵列化、多模态融合、边缘计算和自供电等[1] 市场规模与增长潜力 - 全球触觉传感器市场规模2024年为153.3亿美元,预计2031年将达355.9亿美元,CAGR12.8%[2] - 当人形机器人产量达1000万台时,触觉传感器市场规模约0.24万亿元;达1亿台时约1.3万亿元[2] - 单一技术路线占据全部市场时,1亿台产量对应市场规模:压阻3010亿元、电容1.25万亿元、磁电霍尔效应2.5万亿元、视触觉3.76万亿元[2] 应用场景与发展阶段 - 当前主要下游为制造业/航空航天&国防等,人形机器人应用方兴未艾[2] - 人形机器人灵巧手尚处触觉落地初期阶段,整体处于L3及以下水平(类似4-7岁儿童)[2] - 伴随任务复杂度提升,触觉或从手向手臂、足部、躯干和脸部等部位延伸[2]
港科大与比亚迪成立具身智能联合实验室,聚焦机器人技术与智能制造;混合量子系统实现超精密传感丨智能制造日报
创业邦· 2025-07-08 11:23
三星电机墨西哥工厂计划搁置 - 三星电机因美国关税不确定性放弃在墨西哥新建制造厂计划并解散当地子公司[1] - 该公司2023年在墨西哥克雷塔罗成立子公司投资49亿韩元建设汽车摄像头模块生产设施原为拓展全球电动汽车零部件业务[1] - 该工厂原计划为特斯拉供应电动汽车摄像头模块[1] 混合量子系统技术突破 -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团队开发新型可调量子传感技术混合量子系统可提升多领域测量精度[2] - 技术应用涵盖引力波探测环境监测及生物医学诊断与成像[2] - 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杂志标志量子传感技术进入新阶段[2] 日本人形机器人研发计划 - 村田制造与特姆库公司联合成立"京都仿生人协会"产学研组织研发全本土制造人形机器人[3] - 重点开发救灾机器人目标重振日本在机器人领域地位[3] - 协会计划2024年底在京都府正式成立[3] 港科大与比亚迪成立联合实验室 - 香港科技大学与比亚迪共建"具身智能联合实验室"聚焦机器人技术与智能制造前沿研究[4] - 比亚迪未来数年将投入数千万港元整合港科大AI学术优势与产业经验[4] - 实验室重点攻关具身智能领域推动全球产业升级[4] 其他产业动态 - 谷歌推出医疗保健领域人工智能计划[4] - Stability AI发布3D视频生成工具SV3D可基于单图像生成多视角3D网格[4]
自研多模态触觉传感技术,「模量科技」获千万级天使轮融资 | 36氪首发
36氪· 2025-07-08 09:32
融资与公司概况 - 公司完成由德宁资本投资的千万级天使轮融资 北深资本担任长期顾问 资金主要用于产品研发 市场推广以及团队建设 [1] - 公司成立于2024年底 专注于多模态多维力触觉传感技术及触觉模型研发与应用 产品包括机器人触觉 工业压力分布检测 织物类柔性传感器以及柔性薄膜传感器 [1] - 产品应用领域涵盖机器人触觉 工业检测(新能源 3C制造业) 消费电子以及医疗健康 [1] 行业背景与技术挑战 - 全球触觉传感器与柔性传感器市场处于快速发展期 驱动因素包括消费电子(智能穿戴 VR/AR) 医疗健康(假肢 手术机器人) 工业自动化(灵巧手 智能检测)及人形机器人产业爆发 [3] - 行业痛点包括技术路线不统一 产品标准化低导致定制化需求高 传统工业检测方法依赖人工观察(如压敏纸) 存在误差大 无法实时监测等问题 [3] 核心技术突破 - 从材料端切入 自主研发高灵敏度敏感材料与微结构工艺 采用耐高压弹性体+微结构设计 最大压力量程达20 MPa 线性度99.9% [4] - 打通多维触觉感知链路 构建三维力 切向力 摩擦力算法及触觉模型 各向交叉干扰<10% 实现法向力和切向力的精准解析 [4] - 温度自补偿敏感材料技术实现压力-温度双模一体化感知 改善环境稳定性 通过微纳立体印刷技术实现低成本大批量制造柔性压力传感阵列 [5] 产品线与应用场景 - 核心产品包括机器人触觉(S系列 T系列 M系列)和工业压力分布检测 服务具身智能企业(人形机器人 灵巧手 机械臂)及锂电池 储能 3C制造业 [5] - 织物类柔性传感器应用于智能座舱 智能床垫 智能枕头 智能服装等领域 [5] 商业化进展与团队 - 供应链完成小批量到大批量验证 预计今年订单金额达千万元 已与机器人 灵巧手 工业客户等头部客户建立合作并批量交付 [6] - 团队近20人 研发人员占比超80% 创始人官华有纽交所智能穿戴上市公司背景 联合创始人周建林熟悉高分子材料与3D打印 高立波为柔性传感器领域专家 [6] 投资方观点 - 触觉传感器是机器人灵巧操作的核心部件 电子皮肤未来可覆盖机器人全身 行业尚无巨头但空间大 公司产品在人形机器人 灵巧手及3C 新能源制造业场景具发展潜力 [7] - 多模态传感器融合与AI模型驱动智能化是未来趋势 公司团队跨学科背景强(高分子材料 电子工程 算法等) 工程化量产能力已验证 [7]
见证历史!全球领先!基于叠铖·利扬 TerraSight芯片的无人矿卡成功演示!
财富在线· 2025-07-07 14:29
行业发展趋势 - 中国已成为全球首个突破1000台无人驾驶矿卡落地规模的国家 截至2024年年底已在超过50个露天煤矿部署2500辆 占全球市场份额65% [1] - 无人矿卡作为智慧矿山"最后一公里"迎来快速发展大机遇 受5G 人工智能 大数据等技术驱动及政策引导 [1] - 鄂尔多斯一地拥有超过2 7万辆矿用车辆 若实现智能感知升级将撬动千亿级市场 未来5年可替代10万台以上传统矿卡 [20] - 国内中重卡年规模80万辆 保有量500万 重卡电动化比例较低 无人矿卡发展潜力巨大 [23] 技术突破 - 超宽光谱图像传感器覆盖紫外至远红外多个波段 获取数十至上百个光谱维度信息 基于多层堆叠芯片工艺实现物质成分 深度等物理属性的图像级融合感知 [12] - 超宽光谱传感器具备强穿透能力 可穿透浓雾粉尘逆光 单个像素点包含RGB+IR+SWIR+热红外等多维度信息 识别准确率大幅提升 [12][13] - 搭载TerraSight芯片的无人矿卡实现全球首个真正全天候解决方案 在烟尘逆光炫光等复杂场景下完成动态障碍检测 仅需30TOPS算力 [5][13][15] - 超宽光谱传感器动态范围达240dB 灵敏度0 0000001LUX 穿透性比普通视觉芯片远50倍 [15] 应用场景验证 - 无人矿卡在模拟浓雾中准确识别银色汽车并有效制动 在弱光无光逆光炫光环境下通过真人"鬼探头"测试 [7][8] - 对地上衣物做出准确判断不减速通过 成为市场上唯一只撞假人不撞真人的解决方案 显著提升作业效率 [5] - 成功应对矿山复杂路况如翻浆路面 车辆加塞 快速切入 严重雾霾等场景 采取与老司机相同措施 [5] 公司战略与合作 - 叠铖光电与利扬芯片联合打造超宽光谱叠层图像传感芯片 光瞳芯独家提供晶圆异质叠层 测试等工艺技术服务 [17][18] - 利扬芯片形成"一体两翼"战略布局 聚焦AI 高算力及车规级芯片测试 未来将享受叠铖光电成长过程中的利润分成 [17][18] - 叠铖光电采用强感知弱算力路径 解决自动驾驶在雨雾烟霾雪尘等极端天气的感知挑战 显著降低算力消耗 [13] 市场前景 - 超宽光谱技术从实验室迈向矿区 未来将随成本下降和体积优化扩展至乘用车及消费电子领域 [18][24] - 矿山存在招工难问题 政策规定作业平台不能多于29人 推动无人矿卡需求 海外市场潜力巨大 [23] - 商用车自动驾驶核心是降低成本 需实现驾驶员完全离开驾驶室 无人矿卡已实现0到1突破 [22]
混合量子系统实现超精密传感
快讯· 2025-07-07 07:21
混合量子系统技术突破 -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尼尔斯·玻尔研究所团队开发出新型可调量子传感技术——混合量子系统 [1] - 该技术能实现更高精度的测量 应用领域包括引力波探测 环境监测 生物医学诊断和成像 [1] - 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杂志 标志着量子传感技术迈入新阶段 [1] 应用前景 - 技术革新领域涵盖医疗 天文 信息等多个行业 [1] - 潜在应用场景包括宇宙探测 环境监测 医学诊断等 [1]
新股速递|从累计亏损10亿到市占率37.7%:希迪智驾如何领跑自动驾驶矿卡赛道?
贝塔投资智库· 2025-07-02 12:04
公司简介 - 公司为专注于商用车自动驾驶技术的高科技企业,成立于2017年,总部位于湖南长沙 [1] - 主要产品包括自动驾驶矿卡解决方案(如"元矿山"系统)、V2X车联网技术及高性能智能感知系统(如TAPS) [1] - 产品应用于矿山、港口、物流园区等封闭或半封闭场景 [1] 财务状况 收入 - 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0.31亿、1.33亿、4.10亿人民币,两年复合增速达268% [4][5] - 自动驾驶矿卡业务收入分别为2799.8万、7441.8万、2.47亿人民币,2024年占比60.1% [4][5] - V2X业务收入分别为305.8万、3681.2万、1.02亿人民币,2024年占比24.8% [4][5] - 客户数量从2022年44名增至2024年131名,单客户贡献收入从70.6万增至312.9万人民币 [5] - 2024年底积压订单总价值8.31亿人民币,较2023年3.45亿显著增长 [5] 利润和毛利 - 2022-2024年净亏损分别为2.63亿、2.55亿、5.81亿人民币 [5] - 研发支出分别为1.11亿、0.9亿、1.93亿人民币 [5] - 销售成本从2022年0.37亿增至2024年3.09亿,占收入比例从119.3%降至75.3% [5] - 行政开支从2022年0.69亿激增至2024年3.01亿 [5] - 综合毛利率逐年改善,分别为19.3%、20.2%、24.7% [6] - 自动驾驶业务毛利率从2022年-25.1%提升至2024年23.1% [6] 偿债能力 - 2024年底现金储备3.06亿人民币,增长30% [7] - 经营性现金流为负(-1.48亿人民币) [7] - 存货周转天数从2023年513.6天改善至2024年121.8天 [7] -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147天,占营收33.4% [7] - 流动比率1.8x,低于行业平均水平2.0x-2.3x [7] 公司优势 市场份额与商业化能力 - 中国最大商用车自动驾驶公司,2024年市场份额16.8% [7] - 自动驾驶矿卡市场排名第一,市占率37.7%,预计2025年提升至46% [7] - 2018年实现商业化,中国最早落地自动驾驶矿卡企业之一 [7] - 全球最大混编矿卡车队,效率达人工驾驶的104% [8] 技术壁垒 - 全球少数实现零事故运营的矿区自动驾驶方案 [8] - "多传感器融合感知+车路协同"方案成本3-6万元/车,比激光雷达方案低30%以上 [8] - "元矿山"系统覆盖车端+路端+云端,竞品仅提供单一车辆自动驾驶方案 [8] - 2024年积压订单包括446辆自动驾驶矿卡及230套独立系统,总价值8.31亿人民币 [8] 政府背书与标杆项目 - 与阿联酋、沙特达成合作,中国首批自动驾驶出海企业之一 [8] - 参与中国7个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中的5个,V2X业务收入3年增长1103% [8] 资本与创始人优势 - 创始人李泽湘曾孵化大疆科技(估值1250亿)和固高科技(市值116亿) [9] - 股东包括红杉(10.61%)、百度(2.39%)、联想(3.49%)等 [9] - 2024年C+轮融资后估值90亿人民币,较2022年增长9% [9] 财务增长潜力 - 2022-2024年收入年复合增速263%,远超行业平均50% [9] - 积压订单8.31亿人民币可支撑未来1-2年收入 [9] - 毛利率从2022年-19.3%提升至2024年24.7% [9] 行业现状 - 2025年中国矿山智能化改造需求超600亿人民币,自动驾驶矿卡仅占13亿(2%) [12] - 2030年自动驾驶矿卡市场规模预计50亿人民币(CAGR 31%) [12] - 矿卡寿命长(8-15年),更新换代慢 [12] - 矿区改造投资回报周期超3年,客户采购意愿低 [12]
福特CEO:特斯拉很好,我选别人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7-02 07:03
自动驾驶技术路径分歧 - 福特CEO吉姆·法利公开支持Waymo基于激光雷达的多传感器融合方案,认为激光雷达在摄像头失效时仍能提供精确探测能力 [2][4] - Waymo第六代系统配备13个摄像头、4个激光雷达、6个毫米波雷达及音频接收器,特斯拉则仅依赖8个摄像头实现360度视野 [3][5] - 马斯克坚持纯视觉路线,称激光雷达"很蠢",认为其成本过高且人类驾驶仅需视觉,特斯拉通过优化摄像头与AI简化制造并降低成本 [4][7] 技术路线对比与成本差异 - Waymo系统成本高昂,激光雷达单件成本达数万美元,特斯拉FSD系统因摄像头集成设计使整车售价维持在4万-6万美元区间 [7] - 马斯克估算特斯拉汽车成本仅为Waymo的20%-25%,主要因后者产量低且传感器昂贵 [7] - 激光雷达在暴雨、低光照等极端场景提供冗余安全,纯视觉路线依赖AI模拟人类驾驶但被质疑安全性不足 [4][5] 商业化进展与竞争动态 - Waymo当前运营1500辆无人车,覆盖旧金山等4城,计划2025年扩展至2000辆并新增亚特兰大等3城 [16] - 特斯拉Robotaxi在奥斯汀试点10-20辆Model Y,运行时段为6点至午夜,避开复杂路况,Cybercab预计2026年投入使用 [9][14] - Waymo早期聚焦自动驾驶叫车服务,现与丰田/现代合作进军消费级车型;特斯拉从量产车转向Robotaxi服务,两者路径趋近 [9] 福特战略调整 - 终止Argo AI项目(与大众联合投资10亿美元),放弃自研L4转向外部合作,重点开发BlueCruise系统(支持13万英里高速公路脱手驾驶) [18][19] - 未来或集成激光雷达以提升城市自动驾驶安全性,可能增加成本但强化电动车安全保障 [19] - 法利强调福特品牌需谨慎对待新技术,激光雷达被视作安全关键组件 [17][18] 行业分化趋势 - 技术路线分歧体现安全性与成本的权衡:Waymo/福特选择多传感器冗余,特斯拉押注纯视觉降本 [4][5][19] - 监管复杂度影响扩张速度,特斯拉需应对加州严格审查,Waymo已通过多城市运营积累数据 [14][16] - 早期试乘反馈显示特斯拉Robotaxi操控性获分析师满分评价,但NHTSA正审查其异常驾驶事件 [13][14]
中国芯片首富掌舵,国产手机CIS巨头豪威集团冲刺A+H
观察者网· 2025-07-01 18:20
公司概况 - 公司前身为韦尔股份,由董事长虞仁荣于2007年在上海成立,2025年6月正式更名为豪威集成电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完成工商登记 [3] - 初始注册股本为人民币500万元,A股上市前注册股本达人民币3.744亿元,2017年5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发行4160万股A股占发行后股本10% [4] - 公司市值突破1500亿元,董事长虞仁荣持股27.4%被称为"中国芯片首富" [4] 业务与市场地位 - 按2024年图像传感器解决方案收入计,公司是全球第三大数字图像传感器供应商,市场份额10.5%,同时也是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CIS供应商 [3] - 终端客户涵盖全球领先智能手机OEM/ODM、汽车制造商、笔记本电脑OEM/ODM、医疗设备公司、安防设备制造商及消费电子产品制造商 [3] - 2024年图像传感器解决方案业务收入191.90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74.76% [5] 财务数据 - 2022-2024年总收入分别为200.40亿元、209.84亿元、257.06亿元,年内利润分别为9.51亿元、5.44亿元、32.79亿元 [5] - 2022-2024年研发费用分别为25.19亿元、22.39亿元、26.86亿元 [5] - 2022-2024年图像传感器解决方案收入分别为136.75亿元、155.36亿元、191.90亿元,占总收入比例分别为68.3%、74.0%、74.7% [6] 技术与知识产权 - 截至2024年底拥有超过5300名全球员工及超过4800项知识产权 [6] - 主要产品线包括图像传感器解决方案、显示解决方案和模拟解决方案,覆盖智能手机、汽车、医疗、安防等高增长行业 [6] 行业格局 - 全球CIS市场高度集中,2024年前五大参与者市场份额合计84.1%,公司稳居全球前三 [8] - A股半导体龙头企业正掀起赴港上市潮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