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价策略

搜索文档
热搜第一!刘强东回应“凑76个鸡蛋上大学”,称在中国人民大学度过最重要四年,还谈到企业的价值......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06 13:52
刘强东个人经历与价值观 - 刘强东回忆大学时期因家境贫困携带76个鸡蛋作为主要食物来源 [4] - 中国人民大学求学经历被描述为塑造价值观最重要的四年 创业起点始于该校 [8] - 强调企业存在价值在于为社会创造价值 改善员工及其家庭生活尊严 [10] - 人大"实事求是"校训成为其商业决策基本原则 [10] 京东集团薪酬改革 - 2024年实施16薪向20薪过渡计划 采销部门平均23薪且上不封顶 [11] - 计划2026年实现平均26薪 客服人员薪酬福利即将再次升级 [11] - 2023年双11后多次上调采销员工薪资 旨在激发创业热情 [11] 京东组织架构与战略调整 - 2022年末进行组织架构重组 推行扁平化管理适配低价策略 [11] - 采取"拆墙提效 放权增产"措施 强化内部创新活力 [11] - 通过采销直播等新业务模式应对电商行业激烈竞争 [11] 京东财务表现 - 2024年全年收入达11,588亿元人民币 季度收入同比增长13.4% [12] - 带电品类 日百品类实现双位数增长 商超品类连续四季增长超10% [12] - 服务收入同比增长10.8% 商品收入增速达14.0% [12]
吉利长城比亚迪,教外资如何挣钱
36氪· 2025-03-31 15:33
文章核心观点 - 外资车企在中国面临销量、市场份额下滑和利润受损问题,而比亚迪、吉利、长城三家自主品牌上市车企2024年营收和利润双增长,不同发展路线使它们业绩增长,但也都面临挑战,竞争未到终局机会仍在 [2][3][4][17] 行业现状 - 外资车企在中国面临销量和市场份额下滑、价格战致利润受损问题,而“自主四强”中已上市的比亚迪、吉利、长城营收和利润双增长 [2] - 2024年比亚迪营收再创新高,首次超越同期特斯拉,成为全球第一大新能源车企 [3] 企业业绩情况 比亚迪 - 2024年销量427.21万辆,同比增长41.26%,营收6173.82亿元,同比增长27.70%,净利润402.54亿元,同比增长34%,单车均价14.45万元,单车利润0.85万元 [3] - 2024年供应链单车成本降低1000元,单车均价从2023年的15万元降至14.5万元,单车净利润从8000元增至8500元,预测今年单车成本还将下降近1000元 [7] 吉利 - 2024年销量217.66万辆,同比增长32%,营收2401.94亿元,同比增长34.03%,净利润166.32亿元,同比增长213.34%,单车均价11万元,单车利润0.76万元 [3] - 2024年下半年新能源板块摆脱亏损,交出“史上最佳财报”,净利润暴涨213%,2024年成为自主品牌燃油车销冠 [4][9] 长城 - 2024年销量123.33万辆,同比增长0.27%,净利润124 - 130亿元,同比增长76% - 85%,单车均价16.66万元,单车利润1.22万元,2024年毛利率前三季度数据为20.8% [3][8] - 依靠海外市场拉动,2024年全年销量实现增长,海外市场表现比吉利、比亚迪更好 [15][16] 企业竞争策略 比亚迪 - 竞争策略为“疯狂降本”和“低价”,从“油电同价”到“电比油低”再到“智驾平权”,低价是重要杀手锏 [5][6] 吉利 - 对待利润和市场份额,愿意牺牲部分利润扩大市场份额,采用跟进比亚迪价格战的策略,2018 - 2022年毛利率下降,目前未回到2021年水平 [7] - 新能源产品“银河”系列对标比亚迪,车型和价格策略相似,综合考虑技术先进性与成本平衡,部分车型销量曾超越比亚迪 [8][9] 长城 - 经营基调为“保利润”,2022年初主动停产不赚钱的新能源品牌欧拉,近两年专注插混和越野车型,拓展摩托车、重卡和海外市场 [13][14][15] 企业面临挑战 - 长城需找到更多蓝海,在摩托车、重卡和海外市场取得更多成绩,以延续“小而美”发展路线,因汽车行业讲求规模效应,无规模利润难持续增长 [17] - 吉利和比亚迪高端品牌面临亏损和销量压力,在价格战下需持续降本,根源是形成技术护城河 [17] 行业趋势 - 进入2024年,不少合资品牌新能源车型定价向自主品牌看齐,收获口碑和订单,竞争未到终局机会仍在 [18][19]
要兄弟还是要姐妹,刘强东的世纪难题?
商业洞察· 2024-11-17 12:37
京东三季度财报表现 - 公司三季度整体营收增速连续八个季度不足10% 虽同比回暖但增长乏力 [4] - 3C业务收入1225.6亿人民币 同比仅增长2.7% 受"国补"政策推动仍低于预期 [7][10] - 新业务板块营收49.7亿人民币 同比下滑25.7% 达达等子业务面临美团即时零售竞争 [7][8] 低价战略执行效果 - 营销开支达100亿人民币 同比增长25.71% 远超营收增速 但佣金及广告收入仅增6.3%至208亿 [7] - 平台活跃用户数及购物频次连续三季两位数增长 但未披露具体数据 [7] - 零售板块经营利润116亿人民币 同比增长5.5% 但利润率同比下滑 [11] 3C业务困境与转型 - 3C业务占营收比例从上市初98%降至不足50% 2024年前九个月同比增速仅0.6% [10][11] - 受拼多多百亿补贴冲击 3C业务增长停滞 拖累公司整体增速 [11] - 家电"国补"政策带动行业线上零售额增25.1% 但公司未能充分受益 [10] 品类拓展与战略调整 - 重点扶持服饰、美妆等3P商家 日用百货商品收入同比增8.4%至256.2亿人民币 [11][14] - 采销团队加薪并转向非3C品类直播 但战略执行中引发目标用户冲突 [14][16] - "双十一"期间因杨笠事件导致男性用户流失 投诉量达1.5万件居行业榜首 [16][17] 行业竞争格局 - 电商行业2024Q3平均营收增速约6% 公司零售板块2250亿收入同比增长6% 与大盘持平 [7] - 美团即时配送Q2交易笔数62亿笔 同比增长14.2% 对达达业务形成压制 [8]
拼多多牺牲短期利润,投入百亿扶持商家和加强平台治理
晚点LatePost· 2024-08-30 21:53
核心观点 - 公司为维持长期增长和应对竞争压力,主动牺牲短期利润,加大投资力度[2][4] - 电商行业进入精耕细作阶段,平台需在生态建设、商家治理等方面持续投入[3][4] - 低价战略成为行业竞争焦点,公司通过补贴和技术优化维持价格优势[2][3] 财务表现 - 二季度总收入970亿元,同比增长29%,其中在线营销收入491亿元(增速29%),交易服务收入479亿元(增速234%)[2] - 收入增速较前几个季度三位数增长有所放缓,但仍高于行业平均水平[2] - 华尔街预期收入应超过千亿元,实际表现低于预期[2] 战略调整 - 重新增加百亿补贴预算至百亿元以上,优化系统工具如先用后付、抢单神器等功能[3] - 从早期0佣金自补转为部分商品由品牌或商家补贴,平台提供流量扶持并收取佣金[3] - 不进行股票回购或分红,管理层一致认为当前仍处于投资阶段[2] 跨境电商业务 - Temu面临销售增速放缓和更严格的合规要求,启动半托管模式降低履约成本[3] - 被欧盟列为超大型在线平台,需遵守《数字服务法》相关规定[3] - 应对跨境小包直邮免税政策取消风险,加强合规性管理[3] 商家生态建设 - 未来一年投入百亿资源包扶持新质商家,同时加强商家生态治理[3][4] - 优化商家入驻和商品上架流程,通过技术手段主动巡查商品[4] - 推出服务费退返权益,促进商家提质增效[4] 行业竞争 - 低价成为电商平台主要竞争策略,行业普遍牺牲利润换取增长[3] - 公司通过年框、包销和对赌协议保证整体低价心智[3] - 部分商品价格受到竞争对手挑战,需持续加大投入[3]
晚点独家丨抖音电商弱化低价,GMV 重回第一优先级
晚点LatePost· 2024-07-23 18:40
抖音电商战略调整 - 抖音电商近期调整经营目标优先级,不再将"价格力"放在首位,下半年重点追求GMV增长[3] - 年初时抖音电商目标排序为:低价>完美订单率>月成交客户数>GMV,目前GMV已升至首位[3] - 战略调整背景是GMV增速持续下滑:1-2月GMV达5000亿元(同比+60%),3月降至40%以下,二季度跌破30%,而2023年单月增速普遍超50%[4] 行业低价竞争趋势变化 - 淘宝天猫年初已弱化低价战略,将销售额和平均消费额设为最重要目标,取消五星价格力评估体系[5] - 阿里巴巴高管会议强调要聚焦战略、明确自身优劣势,显示行业正从价格战转向差异化竞争[5] - 电商平台集体意识到低价只是过程目标,无法持续带动GMV增长时开始战略转向[5] 抖音低价实验措施 - 升级产业带商家扶持政策,最高返还GMV的50%作为激励[6] - 建立比价系统将商品分为"全网低价/同款低价/同款高价"三类,通过流量分配引导降价[6] - 5月内测"自动改价"功能,允许平台根据竞品价格实时调价,比拼多多更早上线类似功能[9] - 广告策略转向指导商家拆分大规格商品,通过小规格低价刺激消费[9] 战略调整后的运营变化 - 非标品(如女装)已弱化比价要求,部分类目取消价格标签[10] - 引导商家提供差异化套装或赠品,提高比价难度[10] - 商家运营部门统一转向GMV导向,原注重订单量的白牌商家组也调整目标[10] - 标准品仍维持比价要求,但整体策略从单纯压价转向差异化竞争[10] 直播电商模式困境 - 直播电商因达人分销环节增加10%-20%成本,难以实现拼多多级别的极致低价[11] - 流量分配需兼顾内容质量,导致低价商品不一定获得曝光,与拼多多"压价=流量"机制存在本质差异[11] - 618大促期间近180家商家中仅20家盈利,显示低价策略下商家普遍亏损[11] - 比价系统忽视质量差异,导致劣质商品获得流量,推高退货率(商家通过延长发货周期应对)[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