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栈自研

搜索文档
10天展期百万观众!折射出行业转变的标志性意义
中国经济网· 2025-05-07 11:44
展会规模与影响力 - 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为期十天 展出总面积超过36万平方米 展出车辆1366台 其中新能源车占比超70% 首发车163台 [1] - 展会共吸引海内外观众101万人次 包括来自97个国家和地区的6.3万人次海外观众 其中海外经销商超1.2万人次 [1] - 14000余名中外媒体工作者参与报道 媒体日期间举办193场新闻发布会及近20场论坛活动 [1] 行业生态与战略布局 - 车展优化"豪车馆"和"新势力馆"布局 促进整车、供应链与科技企业联动 形成全球汽车产业未来趋势观察窗口 [2] - 中国引领的汽车智能化竞速从整车延伸至科技与供应链领域 为全球生态链重构提供前瞻性机遇 [2] - 外资合资企业加速智能化战略本土化 自主品牌强化全球化布局 形成中外车企双向奔赴竞争格局 [4] 技术创新与产业转型 - 中国品牌"全栈自研"技术成为焦点 增程式技术、兆瓦级超充、沉浸式人机交互及AI融合推动行业转型 [3] - 汽车科技与供应链展区达10万平方米 展现中国产业链韧性和成熟度 推动市场角色重新定义 [4] - 行业从"电动化上半场"向"智能化下半场"过渡 绿色制造、飞行汽车、人形机器人等跨界技术涌现 [6] 全球化与产业定位升级 - 上海车展国际化特征显著 前四天接待海外观众近3万人次 凸显中国作为全球创新策源地地位 [4][6] - 行业完成从"世界工厂"到"创新策源地"的转变 汽车成为连接能源、出行、数据等多维度的移动终端 [6] - 展会作为产业"超级接口"链接全球 见证中国汽车工业全球化进程 推动中外产业深度融合 [6]
上海车展解码“中国智造”新范式
证券日报· 2025-04-28 00:40
上海车展规模与影响力 - 上海车展参展面积从1.5万平方米增长至36万平方米,参展商从73家增至近1000家,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汽车行业展会[1] - 2025上海车展汇聚2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家企业,展示中国汽车产业从"市场跟随者"到"标准定义者"的跨越式蜕变[1] 技术创新与产品突破 - 比亚迪推出"兆瓦闪充"技术实现5分钟补能400公里,改写补能效率标准[1] - 小鹏汽车展示"陆地航母"分体式飞行汽车,打破陆空出行边界[1] - 广汽埃安与滴滴联合推出L4级自动驾驶车型,推动高阶智驾从实验室走向街头[1] - 长安汽车"天衡底盘"与奔驰"驾控超级大脑"实现毫秒级动力响应与复杂路况预判[2] - 华为乾崑智驾ADS4系统与鸿蒙座舱HarmonySpace5落地,标志"人—车—家"生态闭环成熟[2] - 商汤绝影R-UniAD技术方案通过世界模型与强化学习,推动智驾系统向"主动思考"进化[2] 产业生态重构 - 华为、地平线等科技企业与车企深度耦合,使汽车演变为移动智能终端[2] - 蔚来推行"油电同质同价"策略打破能源形式藩篱[2] - 沃尔沃XC90展示透明车身硼钢闭环结构,将安全强化为品牌基因[2] 国际化进程 - 比亚迪e平台3.0Evo通过欧盟ECER135标准,为进军欧洲高端市场铺路[2] - 小鹏、蔚来宣布加速布局60个海外市场,中外技术合作转向"共创共生"模式[2] - 中东客商对比亚迪的赞叹、挪威经销商对小鹏飞行汽车的关注,反映中国车企"技术+文化"双输出战略[2] 行业发展趋势 - 中国汽车工业正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跃迁,定义汽车文明新高度[3] - 飞行汽车、人形机器人等创新产品勾勒未来出行图景,标志新时代来临[3] - 世界汽车工业进入"中国时代",中国成为创新策源地[4]
佑驾创新首发记忆行车方案与座舱智能管家,以驾舱融合共守安全出行
IPO早知道· 2025-04-23 18:25
核心观点 - 公司围绕"驾舱融合"战略,推出记忆行车量产方案与座舱大模型智能管家BamBam,展现从技术研发到生态共建的全维竞争力 [5] - 公司以L2全场景辅助驾驶方案的稳健落地、大模型赋能下的智舱交互升级及出海战略纵深推进,助力智能汽车产业迈向更安全、更普惠的新征程 [5] 全场景辅助驾驶与量产记忆行车方案 - 公司推出记忆行车解决方案,深度融合安全与效率,针对城市通勤高频刚需场景 [8] - 基于BEV+MapTR+时空联合规划算法,系统可实现点到点领航辅助驾驶,灵活应对拥堵跟车、自动避让加塞车辆等复杂场景 [10] - 记忆行车方案基于辅助驾驶域控制器iPilot 4打造,搭载地平线征程6E芯片,支持80TOPS高效算力,已获定点并将于2024年Q3量产交付 [10] - iPilot 4 plus搭载征程6M芯片,采用激光雷达多传感器融合方案,覆盖城区/高速/停车场全场景,将搭载于某新能源车企30万元级别高端车型并于年内交付 [10] - 截至2024年,公司已累计为35家整车厂量产,规模化落地验证市场竞争力 [11] 大模型赋能座舱交互 - 推出座舱大模型智能管家BamBam,通过多模态技术实现全维度舱内感知,提供个性化、全场景智能服务 [15] - BamBam满足E-NCAP 26法规对安全带监测、乘员体型识别的安全要求,支持遗落儿童与物品监测 [15] - 大模型可监测驾驶员双手脱离方向盘等复杂行为,为L3有条件自动驾驶落地提供关键支撑 [16] - BamBam能实时解析用户意图,结合环境光线/行驶状态等变量提供主动服务,具备记忆/理解/决策/反思能力 [16] - 公司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已获知名车企合资品牌与豪华品牌定点,2024年智能座舱收入同比增长467.8% [16] 全球化战略推进 - 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达641万辆,公司展出符合ADDW/DDAW/E-NCAP等国际法规的iCabin 1系列DMS产品及iSafety前视一体机 [18] - 量产产品已搭载多款出口车型销往欧盟、澳大利亚、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区 [18] - 公司与全球知名Tier 1建立深度合作,切入国际供应链体系,并在新加坡成立子公司 [20]
智驾下半场:有人掉队 有人渐入佳境
和讯· 2025-04-23 18:07
行业趋势变化 - 上海车展前智驾营销热度明显下降,安全功能展示成为主流且高度同质化[4] - 新规导致智驾落地节奏延缓,但技术军备竞赛仍在持续[6][7] - 行业洗牌加速,2024年主机厂自研赛道普遍出现裁员潮与业务收缩,部分供应商如纵目科技已倒在IPO门前[8] 车企战略调整 - 多数车企放弃全栈自研路线,重启与头部智驾供应商合作,仅特斯拉、鸿蒙智行等少数企业坚持自研[11] - 比亚迪采用混合方案:天神之眼A/B版本由Momenta提供,C版本采用自研算法+外部芯片[13] - 主机厂对"嫡系"供应商投资全面放缓,禾多科技、毫末智行等面临裁员,需参与公平竞争[15] 智驾行业挑战 - L2+中阶智驾需1-2年数千人级投入,高阶智驾年算力成本达10亿级,初期回报率低[17] - 消费者购车决策中智驾功能权重较低,付费意愿不明确,车企优先关注整车销量[18] - 产业共识转向专业化分工,智驾被视为标准化技术产品,类似消费电子发展轨迹[18][19] 头部供应商案例 - Momenta通过智己合作实现突围,其方案搭载超140款车型,CEO曹旭东频繁出席车企发布会[22][27][28] - 形成"数据-技术-商业"闭环:量产车型数据反哺算法迭代,技术优势吸引更多合作[32] - 多数供应商因研发体系薄弱或错失窗口期难以突破,与车企合作门槛高且周期长[32] 竞争格局演变 - 奇瑞、长城、蔚小理等车企与轻舟智航、元戎启行等外部供应商加强合作[14] - 行业分化加剧,技术实力与抓机会能力成为关键,如"地大华魔"拉开差距[9] - 新规提高测试验证与OTA成本,资金链薄弱企业加速退场[8]
两家具身智能机器人赛道新面孔,先后完成新一轮融资!
Robot猎场备忘录· 2025-04-23 00:19
具身智能赛道融资动态 - 影身智能完成数千万元种子轮和种子+轮融资 种子轮由卓源亚洲独投 种子+轮由卓源亚洲与杭州西湖科创投联合投资 资金将用于机器人右脑开发训练和商业化落地[3] - 动易科技完成天使+轮融资 累计融资额超亿元 由清智资本领投 普超资本跟投 老股东峰瑞资本等超额追投 资金用于技术研发和产品商业化[3] - 有鹿机器人已完成超1亿元天使轮融资 ELU AI完成数亿元Pre-A轮融资 两家公司均为阿里系团队创立[5] 公司核心技术路线 - 影身智能采用"时空智能大模型+工业机器人"路线 通过Real to Real构建四维真实世界模型 具备物理世界理解和映射能力[6] - 动易科技采用"通用运控模型×具身本体"全栈自研路线 构建端到端运动控制模型架构 直接输出关节控制指令[10] - 阿里系创业团队普遍采用"一脑多形"路线 同时涉及具身智能大模型和机器人本体 商业化进展领先[5] 产品商业化进展 - 影身智能已拿下千万级产业订单 发布"影身"系列工业机器人 预计2025年交付上百台 聚焦工厂场景并向快递酒店行业拓展[6] - 有鹿机器人发布基于LPLM-10B的Master 2000具身大脑 2025年3月完成6亿元订单 1月订单突破6000万元[7] - ELU AI发布全球首创FORCE-01充电机器人 累计签约近亿元订单[7] - 动易科技首款全尺寸双足人形机器人原型机开发完成 即将发布[10] 行业发展趋势 - 资本开始偏好具备AI能力且涉及本体的初创公司 如星海图 它石智航等 这些公司在2025年接连完成大额融资[9] - 具身智能投资方向从人形机器人本体转向具身智能大模型 因具身智能不仅限于人形机器人 还包括自动驾驶车辆等[11] - 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必须具备基础大模型自研能力 仅依靠科技大厂赋能难以在万亿市场中立足[11] 创始团队背景 - 影身智能CEO闵伟曾任阿里机器人团队技术负责人 核心成员多来自清华大学[6] - 动易科技两名创始人均毕业于清华机械工程系 CEO任晓雨曾任优必选运动控制算法工程师 联创毛书翰有头部券商投行背景[10] - 优必选早期离职员工已成为各初创公司中流砥柱 如源络科技创始人谢铮曾负责Walker系列产品线[9]
为了四季度的盈利,李斌的换人还在继续
36氪· 2025-04-14 17:58
李斌对蔚来和乐道人事调整还在继续。 4月10日,蔚来发布内部邮件宣布大量人事变动。 蔚来方面: 原用户关系(UR)负责人沈泓因个人原因将离开公司。 任命孙明担任用户关系(UR)负责人,向高级副总裁魏健汇报,孙明不再担任蔚来上海区域公司总经理。 任命夏庆华担任蔚来上海区域公司总经理,向公司总裁秦力洪汇报,夏庆华不再担任乐道用户运营及服务负责人。 品牌与传播(BC)车型与技术传播部(VTC)、区域市场协同部(RMD)、营销策划部(MPD)等部门合并,成立蔚来营销活动策划部(NMA),由 马麟兼任部门负责人。 马磊不再担任品牌与传播(BC)媒介与传播部(MCD)负责人,该部门负责人由马麟兼任。 乐道方面: 乐道事业部(OV)乐道品牌与传播部(OBC)更名为乐道营销活动策划部(OMA),负责乐道品牌建设、传播、用户增长、市场活动的策略策划及官方 媒体平台运营,并支持区域公司市场营销相关工作。原乐道品牌与传播部(OBC)媒介、用户增长、舆情等执行职能并入蔚来品牌与传播(BC)相关部 门。 原乐道品牌与传播部(OBC)负责人纪昊因个人原因离职。 在此之前的4月2日,乐道汽车原总裁艾铁成通过乐道App发表文章宣布离职,不再 ...
卢放:不卷话术卷技术,不追流量追留量,不搞封闭搞合作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3-16 21:26
公司战略与领导力 - 岚图汽车CEO卢放近期密集参与战略合作签约、外交交车仪式及行业对话活动 凸显公司积极拓展智能化合作与海外市场布局 [5] - 卢放强调负责任的企业应明确智驾能力边界 主张通过透明标尺和责任框架实现从"能用"到"敢用"的跨越 [7] - 公司2025年将All in智能化 冲刺20万辆销量目标 通过研发投入、渠道服务升级和用户价值深化三方面发力 [7] 技术研发与合作 - 坚持核心技术全栈自研 已打造全球首个多动力ESSA原生智能电动架构及天元电子电气架构 [7][8] - 与华为合作采用深度共创模式 实现"企业个性+技术共性"融合 通过体系创新重塑成本结构 [7] - 在三电硬件领域实现5C超级快充和800V碳化硅高压平台量产 软件领域推出鲲鹏智驾与逍遥座舱 [19] - 自研兆瓦级超快充桩"岚图VP1000"实现充电1秒续航1.7公里 全新梦想家搭载自研技术后上市5个月订单达65000辆 [19] 市场拓展与用户运营 - 成为国内首家直营模式销售新能源汽车的央企品牌 通过全链路触达增强用户信任度 [8] - 成立用户共创委员会促进产品服务优化 梦想家销量位居自主高端MPV市场冠军 全系产品获湖北精品认定 [8] - 2025年将重点开拓拉美市场 已向哥斯达黎加驻华使馆交付车辆作为官方用车 [5] 企业管理哲学 - 提出"不卷话术卷技术 不追流量追留量 不搞封闭搞合作"三大原则 拒绝低水平价格战 [10][29][30] - 实行扁平化管理架构 打通决策到执行的超级链接 并实施骨干员工股权激励激发创新活力 [15] - 推动从To B向To C的转型 带动产业链共同研究用户需求 实现买卖关系向朋友关系转变 [21][23] 行业认知与发展目标 - 认为汽车行业已进入"不进则沉"阶段 需通过创新驱动破局价格战与利润压缩困境 [12][17] - 定位为"央国企新能源第一品牌" 承担东风公司品牌向上与体制机制改革双重使命 [23] - 通过技术创新与管理效率提升实现高质量发展 让用户以更低成本获得超值产品服务 [23][29]
下周见!余承东官宣!
证券时报· 2025-03-12 12:22
华为原生鸿蒙新产品发布 - 首款搭载原生鸿蒙正式版的"想不到的产品"将于下周发布 [1][2] - 该产品被描述为"第一款为原生鸿蒙而生的新形态手机" 具有硬件 软件 生态全新突破 [3] - 公司计划2025年使手机 平板 穿戴新品全部出厂默认搭载原生鸿蒙操作系统 [3] 原生鸿蒙系统进展 - 原生鸿蒙(HarmonyOS NEXT)是鸿蒙操作系统5 0版本 为最大升级版本 [3] - 系统删除安卓开放源代码 替换Linux内核为微内核LiteOS 实现全栈自研 [3] - 系统不再兼容安卓应用 深度融入AI技术赋能手机应用 [3] - 自去年10月公测以来 已收到400万条优化建议 迭代30多个版本 [3] - 新增150多项功能特性 已有2万多个鸿蒙原生应用和元服务上架 [3] - 微信 抖音 高德地图等App下载量已超200万 [3] 公司战略规划 - 除新品外 旧款产品也将逐步完成原生鸿蒙升级 [3] - 原生鸿蒙全面开启公测标志着公司操作系统自主化进程加速 [3]
教育公司们的硬件新战场,猿辅导做到了销量第一
晚点LatePost· 2024-09-02 23:40
教育公司转型学习平板市场 - 2021年初教育公司集体转向学习平板市场 与步步高 优学派 读书郎竞争 主要因政策环境变化需寻找新增长方向[3] - 学习机市场逆势增长 2023年上半年销量同比增长23.4% 售价增长15% 同期手机和平板出货量连续两年下滑[4] - 教育科技公司快速改变市场格局 2023年上半年猿辅导 作业帮 学而思三家公司合计市场份额超40% 而2021年步步高等三家公司占39.3%[4] 猿辅导的小猿学练机表现 - 小猿学练机2023年5月发布 采用墨水屏 一年内售出80万台 收入30亿元 远超中国其他墨水屏公司15万台的年销量纪录[4] - 产品定位差异化 主打练习场景而非听课 解决传统学习机需重复听课 无法精准定位知识薄弱点的问题[8] - 用户测试显示小学生能快速适应墨水屏 专注完成作业 验证了产品设计理念[8] 产品开发策略与挑战 - 选择全栈自研路线 包括硬件结构 驱动 定制Android系统 应用软件和云服务 与行业主流采用成熟供应链方案不同[14] - 自研决策基于用户数据 智能练习本用户每周使用超4.5天 每天使用几十分钟 期末粘性更高[12] - 自研初期面临4000万元采购成本和库存压力 定制零部件无法二次销售[12] - 找到为小米 华为代工的龙旗科技合作 说服其接受三年300万台的目标[16] 市场定位与竞争策略 - 定价3899元 介于学习机(5000元)和墨水屏阅读器(1500元)之间 避开红海竞争[12] - 采用单一产品持续迭代策略 而非行业常见的多型号多价格带产品线[16] - 坚持从公开市场获取增长 拒绝利用集团现有资源进行推广[9] 技术积累与创新 - 利用12年积累的批改 语音识别 合成技术构建护城河[11] - 解决墨水屏延迟问题 增加摄像头实现作业批改功能 突破传统墨水屏仅用于阅读的限制[10] - 产品经理认为个性化练习市场潜力可达百亿规模 类比录播课650亿元市场规模[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