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振内需

搜索文档
重要转载(4月29日)
搜狐财经· 2025-04-30 21:53
经济总量与增速 - 2025年一季度广东、江苏GDP总量分别达33525.51亿元和33088.6亿元,进入"3万亿俱乐部",山东以23466亿元位列第三 [2] - 19个省份GDP增速超过全国5.4%的平均水平,西藏以7.9%领跑,湖北、甘肃、安徽、宁夏等地增速显著 [1][2] - 广东、江苏、山东三省GDP总量占全国近30%,对稳就业和产业链稳定起到关键作用 [2] 区域经济发展特点 - 东部地区通过产业升级、创新驱动和外向型经济保持优势,中部地区实现工业与农业协同发展,西部地区依托资源与政策发展新兴产业 [3] - 西藏、甘肃等地通过基建和光伏电站项目拉动增长,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湖北聚焦半导体和电池产业 [3] - 广东与广西共建产业园区,江苏对口支援西藏,实现跨区域资源互补 [2] 新质生产力与工业动能 - 广东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9%和5.3%,新能源汽车、储能电池等产量增长29.9%-83.5% [4] - 四川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5%,工业机器人等产品产量大幅提升 [4] - 数字经济、绿色经济成为多地经济增长核心驱动力 [4][6] 消费与外贸表现 - 江苏"以旧换新"政策带动家电、文化办公用品零售额增长25%-51.4%,山东以旧换新拉动消费超310亿元 [5] - 甘肃外贸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49.4%,"新三样"出口增长13.6倍,山东外贸进出口达8203.4亿元创历史新高 [5] - 消费升级趋势明显,政策推动文旅体消费和入境消费增长 [7][8] 政策部署与投资方向 - 多地二季度聚焦提振内需,江西推进"十百千万"工程,上海打造文商旅体融合消费场景,山东推动服务消费扩容 [7] - 国家计划更新改造燃气、排水管道60万公里,创造4万亿元投资需求,设备更新换代年需求超5万亿元 [18] - 新型城镇化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拉动万亿元投资,充电设施"倍增"行动和停车位建设将加速 [18][19] 低空经济与文旅融合 - 重庆无人机灯光秀常态化带动夜消费,美团数据显示"无人机表演"搜索量增长50倍 [22][25] - 2024年国内夜间旅游总花费预计达1.91万亿元,"无人机+夜景"模式激活餐饮、住宿消费 [27][29] - 政策推动低空旅游、航空运动发展,无人机表演成为"科技+文旅"消费新场景 [25][29]
31省(自治区、直辖市)一季度经济“成绩单”出炉:经济大省表现突出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证券日报· 2025-04-29 03:10
文章核心观点 2025年一季度全国31个省份发布经济“成绩单”,多数地区稳定增长,经济大省表现突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内需提振政策加码是关键看点,各地积极布局二季度,通过提振内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1] GDP总量与增速情况 - 广东、江苏一季度GDP总量进入“3万亿俱乐部”,广东、江苏、山东位列前三,三省GDP总量占全国近30% [1][2] - 19个省份一季度GDP增速高于“全国线”,西藏以7.9%领跑,湖南、内蒙古与全国增速持平 [1][2] 区域经济发展特点 - 东部地区是产业升级先锋,产业结构优化、创新驱动发展以及外向型经济优势明显 [3] - 中部地区工业与农业协同发展成效显著,推动区域经济稳定增长 [3] - 西部地区推动资源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3] 工业新动能与新质生产力 - 一季度各省份高新技术、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产业较快增长,新质生产力成多地经济发展关键驱动力 [4] - 广东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9%、5.3%,高技术产品产量快速增长 [4] - 四川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5% [4] 消费市场增长情况 - “以旧换新”政策叠加春节假期,促进各地消费市场持续增长,带动经济稳步增长 [5] - 江苏限上家电类、文化办公用品类、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5%、51.4%、20.2% [5] - 山东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6%,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以旧换新带动消费超310亿元 [5] 外贸基本盘情况 - 甘肃一季度外贸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49.4%,“新三样”出口增长13.6倍 [6] - 山东一季度外贸进出口实现8203.4亿元,同比增长5.9%,高于全国4.6个百分点 [6] 二季度政策部署 - 多地积极部署二季度重点工作,明确通过出台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加快重大产业项目落地等举措提振内需 [7] - 各地政策进一步向促消费与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方向倾斜,释放消费潜力 [7] - 2025年各地政策聚焦基建与工业投资、消费升级等领域,推动内外需协同增长 [8]
日本提振内需启示录
投中网· 2025-04-23 14:35
核心观点 - 日本提振内需的政策演变历程为中国提供了重要参考,其经验与教训具有相似经济结构下的借鉴意义 [6][7] - 内需提振政策需在公共投资、资本市场刺激与居民收入提升之间寻找动态平衡,不存在单一解决方案 [45][55]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 1960年池田勇人内阁推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核心措施包括扩大生产投资与充实社会资本,重点投向农业现代化、中小企业及落后地区开发 [10][11] - 计划实施期间(1961-1970)国民收入年均增速达11.5%,人均消费支出复合增速9.4%,但伴随通胀压力 [12] - "春斗"劳资协商机制在此期间达到高峰,1962年覆盖1600万劳动者 [11] 地产周期的影响 - 1970年代低利率政策(利率从6%降至4.75%)刺激地产繁荣,1973年地价同比涨幅达30.9% [16] - 1968年日本套户比已达1.01,地产增值使人均住房数升至1.15,初期带动消费但后期因房价过高反噬内需 [16][18] - 内需对经济贡献占比从9.9%骤降至3.3%,显示资产价格与消费需求的复杂关系 [18] 前川报告时期 - 1985年《前川报告》试图通过资本市场刺激内需,但日本居民金融资产中权益类占比仅8%,传导机制失效 [21][23] - 创新性提出"消费时间需求"概念,通过削减劳动时间(1992年确立双休制)和发放地方振兴券刺激消费 [23] 泡沫经济后对策 - 1990年代政府累计举债14次,公共投资规模从10.7兆日元(1992)增至24兆日元(1998),形成"水面法"政策循环 [27][28] - 2001-2006年基础货币投放量增加61%,财政政策持续承压 [28] 安倍经济学实践 - 三支箭政策包含负利率+QQE(量化质化宽松)、财政刺激及结构改革,2012年短暂拉动经济突破90年代高点 [32][34] - 居民股票资产占比不足美国1/3,资本市场繁荣未能有效传导至消费端 [39][40] - 消费税上调(3%→5%)与企业减税形成政策抵消,最终导致消费市场熵增 [40] 政策效果评估 - 公共事业投资见效慢但副作用小,重点方向包括基建、医疗、教育等 [48] - 资产增值手段需精密设计,地产与股市可能反噬消费市场 [49] - 居民收入提升效果最佳但实施最难,消费券等短期措施治标不治本 [50] - 政策效果金字塔显示:公共投资为基础,资产增值为中短期手段,收入分配为长期核心 [51][53]
日本提振内需启示录
创业邦· 2025-04-22 11:25
日本提振内需的政策演进 -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通过扩大生产投资和充实社会资本提升国民收入分配占比,1961-1970年国民收入年均增速达11.5%,人均消费开支复合增速9.4% [5][6][7][8][9] - 70年代低利率政策意外刺激地产繁荣,1973年地价涨幅达30.9%,套户比升至1.15,但后期高房价反噬消费,内需贡献占比从9.9%降至3.3% [11][12][13] - 广场协议后《前川报告》尝试通过资本市场刺激内需,但居民金融资产仅8%配置权益类资产,效果有限 [14][15] 政策工具与实施效果 - 公共投资方向聚焦医疗/教育/基建/科研,成效慢但副作用小,日本60年代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中农业现代化投资带动消费力提升 [34][35] - 资产增值手段中地产短期刺激效果显著但易反噬消费(1970年代),股市虹吸效应可能导致企业基本面透支(安倍经济学中期) [36][37] - 消费者端政策中收入分配改革效果最佳但周期长,消费券等短期措施难治本,税制调整易陷入政策反复(1990年代日本) [38] 典型政策案例研究 -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虽引发通胀但开创收入分配改革路径,为后续政策提供新思路 [9][10] - 安倍经济学三支箭中负利率+QQE短期带动2012年经济小阳春,但居民金融资产结构差异(股票占比不足美国1/3)限制传导效果 [24][25][26][28][31] - 90年代"水面法"政策循环:桥本政府削减赤字→小渊政府扩大投资→小泉政府忍受低增速→安倍再扩张,反映财政政策两难 [20][23] 政策效果制约因素 - 人口结构变化是内需不振深层原因,战后婴儿潮(1970年代)与老龄化(安倍时期)均影响政策实效 [32] - 外部冲击削弱政策效果:石油危机(197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桥本时期)、输入型通胀(安倍后期) [12][20][29] - 政策时滞与过度反应:三重野康迟缓降息加剧泡沫破裂,2001-2006年基础货币增发61%导致财政承压 [19][20]
中国中免(601888):渠道价值彰显 提振内需多措并举
新浪财经· 2025-04-14 14:25
文章核心观点 - 波动国际环境下提振内需重要性凸显,“即买即退”政策利好入境游消费,中免有望受益,维持“买入”评级,上调A/H股目标价 [1] 政策动态 - 4月8日起国家有关部门发布《“即买即退”公告》、调整对原产于美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税率等公告,叠加此前《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旨在提振内需 [1] - 4月8日晚税务总局将离境退税“即买即退”服务措施从多地试点推广至全国,境外旅客办理信用卡预授权后可现场申领退税款 [2] - 2024年8月发布《关于完善市内免税店政策的通知》鼓励国货潮品入驻市内店渠道 [2] 中免情况 - 中免占据国内免税市场份额的81.74%,旗下免税店作为旅游零售和承接消费回流重要窗口,有望受益于入境游需求增长 [1] - 2024年中免推进6家市内店转型升级、中标6家新增市内店经营权,重点挖掘国货品牌潜力、助推品牌出海 [2] 免税行业 - 免税渠道因免除进口关税、消费税、增值税预计暂不受关税风波影响,或较国内其他渠道具备价格优势,有望承接部分需求转移 [3] - 海南既是最大自贸试验区也是唯一自贸港,封关预计2025年底前完成,战略意义或进一步提升 [3] - 2025年1月/2月离岛免税销售额31.3/52.8亿,同比-13.3%/-13.4%;2024年12月 - 2025年2月人均消费分别同比+7%/16%/25%,销售额同比降幅收窄,人均消费现企稳信号 [3] 目标价调整 - 维持盈利预测,预计2025/2026/2027E EPS为2.26/2.56/2.91元,上调A/H股目标价至79.1元/73.08港币 [4]
两会|券商展望全国两会 热议挖掘消费潜力
证券时报· 2025-03-03 08:34
宏观经济政策预期 - 全国两会将以"稳增长"为中心,强调宏观政策支持以提振内需,并将"提振居民消费"列为重要任务 [2] - 预计加大对消费及居民部门的财政支出力度,措施包括以旧换新补贴规模扩大一倍以上、设立生育和育儿补贴计划、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支付水平等 [2] - 货币政策保持"适度宽松",可能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及政策利率,加强逆周期调节,推动通胀"合理反弹" [2] 财政政策重点方向 - 财政政策可能侧重四个方面:向地方政府转移支付、支持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计划、为房地产行业提供资金助力、为低收入家庭和生育鼓励提供财政支持 [3] - 经济增长目标或维持5%,提振消费是重中之重,财政货币与各项产业、区域、环保等政策协同配合助力广义财政扩张 [4] 科技创新与产业趋势 - "创新""科技""现代化"等词汇在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频次较高,AI+、首发经济等在全国两会上提及的概率较大 [3] - 预计到2035年,AI核心产业规模将突破1.73万亿元,占全球30%以上 [3] - 2025年产业主题关注五大领域:AI及AI+、品质消费、新型城镇化、基建出海、粮食及食品安全 [4] 国有企业改革与并购重组 - 2025年是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冲刺、收官之年,央国企并购重组有望持续加快,科技、能源、农业、金融、物流等或是重点 [3] - 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牵引作用包括统一全国大市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和改善消费环境、营商环境 [4] 房地产与消费市场 - 房地产行业表现略好于预期,股市回升显现财富效应 [2] - 首发经济在多元化消费场景、服务消费和文化旅游业中的落地是消费潜力挖掘的重点方向 [3]
如何提振内需?学者集中建言:财政支出不松劲,深化改革增动能
券商中国· 2025-02-27 18:28
经济政策与内需提振 - 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被列为今年经济工作首位任务,长短结合、双管齐下是核心思路 [1] - 短期需坚持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加大支出力度并转向惠民生、促消费领域 [1] - 长期需推进户籍制度、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改革以释放发展红利 [1] 宏观经济展望 - 2025年一季度宏观经济将平稳开局,全年季度间波幅小于2024年,呈现平稳运行特征 [2] - 消费需求不足叠加出口下行压力可能增大经济下行压力 [2] - 汇率稳定对重振内需意义重大,央行稳定汇率的政策导向有助于稳定资产价格和提振消费 [2] 短期政策建议 - 传统投资拉动模式面临基础设施空间收窄、地方债务压力增大等问题 [3] - 财政政策需加大力度并调整支出结构,将部分投资资金转用于惠民生、促消费 [3] - 货币政策应提升社会融资增速,将金融市场流动性导入实体经济 [3] - 破除汽车限购等不合理限制性措施可快速释放消费潜力 [3] 长期改革方向 - 户籍制度改革是促进内需的关键门槛,3亿农业转移人口消费潜力待释放 [4] - 需建立中央财政补助机制激励地方政府落实常住地户口登记和基本公共服务 [4] - 收入分配改革可通过国有资本划转社保基金增加居民分红,测算显示10万亿元划转可创造1.5万亿元年收益 [5] - 向月收入低于1000元群体分配社保收益可带动超1万亿元消费 [5] 农村社会保障 - 新农保政策直接向60岁以上农村老人发放补贴可提高家庭劳动效率 [6] - 研究显示若补贴金额提高5倍,可带来4.5%的GDP增长 [6] - 农村消费尤其是养老保障支出对提振内需具有显著作用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