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治理

搜索文档
从“沙阻路”到“路通沙止” 杭锦旗“以路治沙”模式亮眼
内蒙古日报· 2025-05-28 21:08
项目概况 - 鄂尔多斯市库布其沙漠S215穿沙公路沙化土地综合治理项目采用平铺式条带状、立式网格状与草方格沙障相结合的模式,对流动沙地与半固定沙地实施分类治理 [4] - 项目针对库布其沙漠东南部沙化治理难点与现有成果巩固需求,融合工程固沙与生物治沙措施,对S215道路两侧7公里范围内、总长60公里的56.7472万亩沙化土地展开综合治理 [4] - 该工程总投资约4.78亿元,目前主体工程正有序推进,即将进入收尾阶段 [4] 技术方法 - 通过科学配置乔灌草植被,构建稳固的防风固沙体系,逐步消除道路两侧流动沙地 [7] - 项目不仅要减少库布其沙漠南部沙化面积、降低沙化程度,更要为黄河安澜筑牢生态屏障 [7] - 这一实践是鄂尔多斯"以路治沙"模式的生动延续 [7] 历史背景 - 1998年内蒙古首条穿沙公路(锡乌公路)通车,开创了"以路治沙"的新形式 [9] - S215线南起锡尼镇,北跨黄河,串联起独贵塔拉镇、工业园区与新能源示范区 [9] - S215、S316、G242等线路构成的"两横四纵"穿沙路网总里程达930公里,已带动完成约600万亩生态治理 [9] 经济影响 - S215穿沙公路在承担资源外运功能的同时,正创新开发沙漠越野旅游新场景 [9] - 全力构建"交通+产业+文旅"深度融合的复合型经济走廊 [9] - 穿沙路网为加快沿黄经济带建设、推进乡村振兴及沿线旅游业发展、沙漠治理等提供了重要保障 [9] 战略意义 - 鄂尔多斯创建了全球荒漠化防治的新模式,探索出"路通沙止"的生态治理新路径 [10] - 库布其沙漠公路两侧植被葱郁,沙漠经济蓬勃发展,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10] - 杭锦旗以路网规划为先导,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深度融合 [10]
从“夺命口”到绿洲:新疆托里县书写生态治理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样本
中国新闻网· 2025-05-26 17:53
生态治理 - 老风口特殊地形构造形成"狭管效应",冬季最大风速达40米/秒,年均8级以上大风150余天[1] - 2000年启动生态综合治理工程,累计种植近2000万株抗逆性乔灌,建成南北长28公里、东西宽1.5-3公里的生态屏障[1] - 采用"乔灌草立体防护+林间经济作物"模式,防风阻雪效率提升70%,道路封闭次数由年均50次降至个位数[1] 生态经济 - 实施退化林改造,种植白蜡、沙棘和山桃等经济价值较高树种,利用3万亩林间地进行饲草轮作、红花等矮秆作物间种[3] - 生态区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中生、湿生植被覆盖率增长45%,野生动物种群扩大3倍[3] - 2023年实施国有资源市场化运营改革,发展林下复合种植、特色禽类养殖等产业[3] 新能源开发 - 依托年均6.0米/秒风能资源,规划建设总容量2180万千瓦新能源基地[5] - 华能集团50万千瓦风电项目采用10兆瓦级智能风机,单台机组年发电量可达2500万千瓦时[5] - 在建536万千瓦风电项目采用风光储一体化技术,预计2025年新能源装机占比达县域总装机的78%[5] 数字转型 - 利用自然风力散热优势建设绿色智算中心,数据中心PUE值控制在1.19以下,较传统机房节能40%[5] - 规划建设算力规模66000P(FP16)的绿碳智算产业园区,总签约金额超200亿元[7] - 绿电直供电价成本降至0.32~0.35元/度,吸引密合数字、鹏博士等行业头部企业入驻[7] 综合发展 - 形成"绿电-智算-产业"协同闭环,打造"AI+地矿装备""AI+生物医药"等七大垂直应用场景[7] - 在建万P级机房采用间接蒸发冷却技术,相比传统液冷方案节水60%,预计2025年底形成年产值20亿元数字经济集群[7] - 演绎"环境改善-资源增值-产业升级"的价值循环链,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动态平衡[8]
新华视点|生态治理绘就绿色发展画卷
新华社· 2025-05-24 15:27
武夷山市生态保护模式 - 创新"高空瞭望+无人机巡飞+智能河道巡查"的"空天地"一体化保护体系,科技赋能生态治理 [1] - 高空瞭望云台覆盖半径3公里区域,具备异常温度与烟雾火情AI自动识别功能,夏季在洋庄乡大安村安装调试 [1] - 针对山火高发地带及农户集中区域,每周进行3次以上无人机巡飞,今年以来发现并制止13起野外违规用火事件 [4] 重庆市秀山生态转型 - 曾因"一锰独大"产业结构导致生态环境严重破坏,2021年实施锰产业退出、治理、转型"三步走"计划 [6] - 当年淘汰退出29家锰矿开采企业和19家电解锰企业 [6] - 溶溪镇转型发展生态农业,形成万亩银花中药材、千亩粮油/蔬菜/水果/茶叶/瓜蒌种植及万头生猪养殖的产业布局 [9] 甘肃省武威市治沙与光伏产业 - 沙化土地占比46.7%,依托太阳能资源优势集中布局光伏产业,重点开发凉州区北部和古浪县南部 [12] - 甘肃省治沙研究所自主研发网膜沙障铺设机、手扶式麦草沙障压沙机等设备,提升防沙治沙效率 [15]
三天半跨越三盟市!看兴安盟如何下活区域协作"一盘棋"
内蒙古日报· 2025-05-16 19:44
区域合作深化行动 - 考察团行程覆盖锡林郭勒盟、鄂尔多斯市、赤峰市,重点围绕资源开发、产业发展、文化旅游、现代农牧业、城市建设与管理等领域寻求合作 [1][2] - 新能源转型与生态治理协同发展、科技创新与产业集群构建成为考察重点 [2] - 兴安盟将强化与相关地区的优势互补,在能源、化工等领域探索合作路径 [2] 招商引资与产业协同 - 兴安盟实施2025年招商引资攻坚行动,将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聚焦农产品加工、新能源、新型化工等领域 [5] - 已开展8次赴外省精准招商,协调推进项目洽谈、签约、投产各环节 [5] - 考察团实地走访远景鄂尔多斯现代能源装备产业园区等企业 [4] 产业发展方向 - 锡林郭勒盟奶产业发展情况成为考察内容之一 [4] - 兴安盟将依托资源优势,加快推动能源、农牧业等领域与周边地区深度合作 [6] - 区域经济合作局提出在产业发展、资源开发、文化旅游、社会事业等方面加强协作 [6]
湖南娄底:西阳河全域治理“治”出新气象
中国新闻网· 2025-05-14 08:33
生态环境治理成效 - 娄底经开区投入4900多万元资金启动西阳河全域治理项目[4] - 完成河道清障0.2万吨 建设生态护岸8公里 打造6.5公里滨河步道 构建8平方公里生态隔离带[4] - 新建0.5平方公里人工湿地 建立每日20吨垃圾转运体系[4] - 消除5处黑臭水体 栽植多种水生植物构建"水下森林"净化系统[6] - 西阳河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 银鲴鱼重现河道 白鹭繁衍生息[6] 旅游经济发展 - 华胜湿地成为市民"近郊游"热门目的地 节假日游客络绎不绝[1][6] - 沿岸5个行政村1万余居民直接受益 村民开办3家农家乐[6] - 典型农家乐年创收60余万元 带动就业20余人[6] 生态景观变化 - 西阳河从河道淤塞、垃圾堆积、水体恶臭变为"鱼翔浅底"的生态美景[3][6] - 湿地公园青草如茵 白鹭翩跹 构成现代田园山水画[1] - 河岸栽植水杉、柳树、桃树、紫薇花等植物 形成优美景观[6]
华北平原最大淡水湖白洋淀2018年以来累计入水超82亿立方
快讯· 2025-05-10 18:27
2018年以来,白洋淀累计入淀水量超82亿立方米,淀区水位保持在7米左右。今年以来,入淀水量已超 过4亿立方米,生态水量得到保障。雄安新区设立后,白洋淀迎来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系统性生态治 理。自2021年以来,白洋淀淀区水质已连续4年巩固保持在Ⅲ类,水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物多样 性水平显著提升,野生鸟类和鱼类分别达295种、48种,分别较新区设立前增加了89种、21种。(中新 社) ...
常州机场科扎实推进鸟防工作 筑牢飞行安全“生态屏障”
中国民航网· 2025-05-09 14:41
鸟击防范措施成效 - 4月以来观测鸟类947只 鸟情同比下降20% [1] - 通过生态调研 环境整治 设施升级与科技应用四维联动降低鸟击风险 [1] 生态调研与治理 - 每月至少1次外围鸟情观测 深入周边农田树林沟塘摸排鸟类活动规律 [3] - 4月开展飞行区虫害调研2次 喷洒杀虫剂14687万平方米 虫害密度下降60% [3] - 8公里范围内完成2次生态环境调研 识别潜在迁徙鸟类并提前部署驱赶措施 [3] 环境整治协作 - 联合驻场部队清理护场河7公里 提升泄洪能力并消除鸟类筑巢隐患 [4] - 军民联合工作组排查周边社区村庄 宣传净空法规规范家鸽养殖行为 [4] - 推进《常州机场周边生态环境和净空管控方案》制定 构建长效管理机制 [4] 科技设备应用 - 现有拦鸟网226扇 鸟杆227个 煤气炮25台 风棱镜220个 声波驱鸟器8台 [5] - 引入无人驱鸟机器人 采用激光声波技术智能驱鸟 提升效率并降低人力成本 [5] - 全向声波驱鸟器续航从7天延长至14天 阴雨天气可正常运行 [5] - 使用植保无人机抛洒草籽喷洒矮壮素21万平方米 改变植被结构减少鸟类栖息 [5] 未来规划方向 - 加大科技投入 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 完善鸟击防范体系 [7] - 强化与社区政府合作 推动鸟防从机场单点向区域协同升级 [7] - 加强人员培训 提升专业技能与应急处置能力 [7]
从“通信桥”到“生态链”:山东移动擘画黄河治理新图景
齐鲁晚报· 2025-05-09 10:35
5G技术赋能黄河流域生态治理 - 公司以5G技术为"通信桥",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体系,为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注入动能 [1] - 创新采用"船坞基站"方案解决黄河三角洲滩涂基站建设难题,铺设30公里光缆实现双路由保护传输 [3] - 5G+AI防汛监测预警平台缩短防洪响应时间50%,实现水位实时监测与危险行为隔空预警 [5][6] 数智化生态治理应用 - 水资源智能管护系统实现166处河闸自动化调度,节水效率提升30% [6] - 5G+VR生态监测平台实时追踪东方白鹳种群,2022年监测数量达3198只(增长20%) [8] - 数字孪生技术辅助湿地修复规划,5G专网监测使修复效率提升40% [8] 绿色经济与产业协同发展 - 农机云平台推动土地集约化经营,5G智慧灌溉使百亩农田成本从万元降至6000元 [9] - 5G+VR观景平台带动文旅经济,2025年五一假期山东景区接待游客2561.6万人次(+8.2%),营收12.5亿元(+8.3%) [9] - 茶业大数据平台实现全链条数字化,日照绿茶年产值提升25%同时碳排放减少10% [9] 技术创新与产业转型 - 从传统通信服务扩展到生态治理全链条,形成水资源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监测的完整生态链 [6][8] - 数据中心节点支撑沿线企业云计算需求,算力网络促进低碳转型 [9] - 技术应用覆盖农业、文旅、制造业,农民人均年收入增长15% [9][10]
拓展城市绿色空间
人民日报· 2025-04-30 06:31
核心阅读 伊通河,是吉林省长春市的母亲河,承载着沿岸市民的生活所需。曾经,由于沿岸开发原因,伊通河生 态环境遭到破坏。近年来,长春开展伊通河综合治理,全区域、全流域、全方位进行生态修复,让伊通 河不仅成为城市景观带,更成为地方发展活力源。 眼下的吉林长春,伊通河畔梅花大道,粉红色花朵缀满枝头,汇成一道绵延数里的花海长廊,市民争相 赏花打卡、流连忘返。 步道上,家住附近的市民刘博宇热身完毕,正准备开跑:"现在,伊通河附近环境不错,咱在家门口就 能健身。"4月20日,他还和千余位跑步爱好者一道参加了2025长春伊通河环伊春季赛。 伊通河贯穿长春城南北,一度遭到污染,水质恶化。经过系统治理,如今,伊通河水环境得到改善,成 为城市绿色空间新增量。 清污、建管网,消除黑臭水体 晌午日头正好,伊通河流经的长春市南溪湿地公园,朱光亭等几位鸟类摄影爱好者正聚在一块儿交流最 近拍到的好照片。"现在水鸟越来越多了。"朱光亭感慨。 然而,早些年,南溪湿地污水横流,水面日渐干涸萎缩,几乎被各类垃圾淹没的土地上,分散着数个黑 臭小河泡,这也是伊通河污染情况的缩影。 由于植被破坏、沿岸开发等多种因素,各类废水、垃圾等被排进河道、堆在河岸 ...
绿茵生态:中标7475.63万元项目
快讯· 2025-04-17 17:26
中标项目信息 - 公司中标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蒙冀界"浑善达克沙地综合治理项目正蓝旗2025年工程固沙一标段 [1] - 中标报价为7475 63万元 具体金额以合同签订为准 [1] 项目影响 - 项目履行将对公司未来经营业绩产生积极影响 [1] - 需注意合同条款尚存在不确定性 需与相关单位签署正式合同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