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积极的财政政策
icon
搜索文档
重磅!财政部:根据形势变化及时推出增量储备政策
天天基金网· 2025-06-25 11:19
2024年中央决算报告核心数据 - 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046206亿元 完成预算的981% 收入总量达10884406亿元 [1] - 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10559亿元 完成预算的979% 支出总量14224406亿元 [1] - 新增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 2024年完成2万亿元置换额度发行 [1] - 发行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 配套制定资金监管办法推进"两重"项目建设 [1] 财政政策实施重点 - 国家奖助学金标准提高 助学贷款额度上调 惠及学生3400万人次 [1] - 中央财政本级科技支出增长74% 科技投入持续增加 [1] - 前5个月国债发行629万亿元同比增长385% 新增地方政府债券198万亿元增长366% [3] - 再融资债券发行163万亿元 完成年度隐性债务置换限额815% [3] 财政资金配置方向 - 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1034万亿元 已下达903万亿元 [3] - 政策聚焦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领域 强化"两重""两新"项目支持 [3] - 超长期特别国债与专项债券将加速发行 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效应 [3] 财政管理改革措施 - 严格落实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要求 兜牢基层"三保"底线 [2] - 推进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 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2] - 提升财政资金使用绩效 强化财经纪律约束 [2]
重磅!财政部:根据形势变化及时推出增量储备政策
证券时报· 2025-06-25 10:53
2024年中央决算报告核心要点 - 2024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0462.06亿元 为预算的98.1% 收入总量108844.06亿元 [1] - 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1055.9亿元 完成预算的97.9% 支出总量142244.06亿元 [1] - 增加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 2024年2万亿元置换额度已全部发行 [1] - 发行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 制定资金监管暂行办法 推进"两重"项目建设和"两新"政策实施 [1] - 中央财政本级科技支出增长7.4% 国家奖助学金资助标准提高 惠及学生3400多万人次 [1] 财政政策实施情况 - 2024年前5个月发行国债6.29万亿元 同比增长38.5% [3] - 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1.98万亿元 增长36.6% [3] - 发行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再融资债券1.63万亿元 完成今年2万亿元限额的81.5% [3] - 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10.34万亿元 已下达9.03万亿元 [3] 财政政策方向 - 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 提质增效 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 [2] - 谋划推进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 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2] - 加快政策落地 尽早发行和使用超长期特别国债 专项债券等 [3] - 支持做好"两重""两新"工作 推动促消费 扩投资 稳外贸 惠民生等政策 [3]
人大常委会丨决算情况总体较好 加力实施财政政策——聚焦2024年中央决算报告
新华网· 2025-06-24 22:51
财政收支情况 - 2024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0462.06亿元,为预算的98.1%,收入总量108844.06亿元 [1] - 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1055.9亿元,完成预算的97.9%,支出总量142244.06亿元 [1] - 财政收支运行总体平稳,财政政策靠前发力 [3] 财政政策实施 - 增加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2024年2万亿元置换额度已全部发行 [1] - 发行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制定资金监管暂行办法 [1] - 前5个月发行国债6.29万亿元同比增长38.5%,新增地方政府债券1.98万亿元增长36.6% [3] - 发行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再融资债券1.63万亿元,完成今年2万亿元限额的81.5% [3] 重点领域投入 - 中央财政本级科技支出增长7.4% [1] - 提高国家奖助学金资助标准并扩大覆盖面,上调国家助学贷款额度,惠及学生3400多万人次 [1] - 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10.34万亿元,已下达9.03万亿元 [3] 财政管理措施 - 坚决落实党政机关坚持过紧日子要求 [2] - 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 [2] - 谋划推进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 [2] - 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2] -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 [2]
银行投资国债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
搜狐财经· 2025-06-24 15:46
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政策统一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提升政策目标、工具、时机、力度、节奏的匹配度 [1] - 当前M1和M2剪刀差从2024年初的-2.8%扩大至年末的-8.7%,显示宽松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作用未达预期 [1] - 国债作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同的重要纽带,银行投资国债有助于将私人储蓄转化为公共投资,提升政策一致性 [1] 银行投资国债现状与趋势 - 2020年以来投资国债和地方债成为银行重要利润增长点,用于应对息差收窄 [2] - 2024年债券市场发行规模达79.3万亿元(同比增长11.7%),其中国债12.4万亿元、地方债9.8万亿元 [2] - 截至2024年末债券市场托管余额177万亿元(同比增长12.1%) [2] - 商业银行持有国债21.78万亿元(占总量66.55%),地方债34.65万亿元(占78.03%) [3] - 国债和地方债利息收入分别占商业银行总收入的10%-15%和15%-20% [3] 2025年国债市场展望 - 2025年拟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同比增加3000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4.4万亿元(同比增加5000亿元) [4] - 合计新增政府债务规模11.86万亿元(同比增加2.9万亿元),为历史新高 [4] - 拟发行5000亿元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资本 [4] - 实际赤字率水平相当于8.4%(4%赤字率+4.4个百分点国债发行) [6] 银行投资国债与政策传导 - 商业银行在国债承销、做市、交易等环节都是最重要参与者 [7] - 2024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8.09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32.26万亿元,债券市场贡献近半 [9] - 商业银行买卖国债可直接影响基础货币投放量和市场利率 [9] - 国债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联结纽带,可提升政策一致性 [10] 改进策略与建议 - 加强国债发行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研究,创新发行品种和期限 [13] - 建立跨市场统一托管结算系统,引入做市商制度提升二级市场活跃度 [14] - 银行应适当减少长期国债持有比例,扩大中短期国债交易频率 [14] - 建议强化多部门政策协调,制定银行参与国债环节的联动规则 [15] - 完善流动性调节机制,与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配合 [15]
财政政策组合拳给力 政府债券保持快节奏发行可期
证券日报· 2025-06-24 00:27
财政政策组合拳发力显效 - 2025年上半年财政政策靠前发力,债券投资在稳增长中发挥关键作用,政府新增债务总规模达11.86万亿元,同比增加2.9万亿元 [1] - 超长期特别国债和专项债等工具协同发力,推动基建投资同比增长5.6%,增速较2024年全年提升1.2个百分点 [4] - 财政政策通过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土地储备等领域,形成财政乘数效应,促进投资与消费双向联动 [2][4] 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提速 - 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规模达1.3万亿元,同比增加30%,截至6月23日发行进度达37.2%,首发时间较2024年提前近一个月 [2] - 资金用途明确:8000亿元支持"两重"项目,5000亿元用于"两新"政策扩围,其中1620亿元已下达消费品以旧换新领域 [2] - 中央金融机构注资特别国债5000亿元已发行完毕,用于补充国有大行核心一级资本,增强银行体系稳健性 [3] 地方政府债务置换与专项债进展 - 置换债发行进度达88.6%(1.77万亿元/2万亿元额度),有效缓解地方政府偿债压力,释放基建投资动能 [3] - 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1.81万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6.1%,重点投向土地储备(1140亿元)、存量商品房收购及拖欠账款化解 [4][5] - 专项债募集资金用途创新突破,浙江发行专项债收购存量商品房,云南披露拖欠账款化解专项债额度 [5] 下半年政策展望 - 预计三季度末新增专项债和超长期特别国债将基本发行完毕,为增量财政政策预留空间 [5][7] - 财政政策将持续聚焦稳投资、促消费,超长期特别国债和专项债发行或在三季度形成高峰 [6][7] - 科技创新财税优惠政策有望加码,进一步支撑全年经济增长目标实现 [7]
5月经济数据点评:稳内需主要政策加力提效
中银国际· 2025-06-16 17:42
工业增加值 - 5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环比上升0.61%,较4月下降0.3个百分点,略好于万得一致预期[3][4][6] - 1 - 5月采矿业、制造业、公用事业、高技术产业累计同比增速分别为6.0%、6.9%、2.0%、9.5%[3][6] - 5月上中下游行业工业增加值当月增速大多较4月下降,仅汽车、有色金属和下游电力行业同比增速较4月上升[9] 社零消费 - 5月社零同比增长6.4%,除汽车外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7.0%,服务消费累计同比增长5.2%[3][10] - 1 - 5月限额以上企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增长6.3%,商品消费增速好于餐饮消费[3][13] - 5月网上零售额累计占比29.7%,网上商品和服务零售额累计同比增速8.5%[13] 固定资产投资 - 1 - 5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3.7%,民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持平[3][18] - 制造业、基建、地产投资1 - 5月累计同比增速分别为8.5%、5.6%、 - 10.7%[3][21] - 1 - 5月房地产新开工、施工、竣工面积累计同比分别下降22.8%、9.2%、17.3%[3][22] 整体经济 - 5月经济数据延续分化,内需表现亮眼,外需影响未体现在出口增速和主要出口行业工业增加值增速中[3][29] - 下半年外需不确定性大,实现5%经济增长目标需稳内需,政策仍有发力空间[3][30]
智库要论丨马海涛:以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应对外部不确定性
搜狐财经· 2025-05-26 09:02
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分析 -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导致出口压力加大,美国"对等关税政策"抬高中国商品进入美国市场的门槛,削弱价格优势,机械、电子等行业出口压力显著上升[3] - 全球需求疲软抑制经济增长,IMF将2025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从3.3%下调至2.8%,中国面临终端需求不足、中间品订单减少等挑战[3] - 产业链重构风险加剧,发达国家推动"去中国化"战略,东南亚国家以优惠政策承接中低端制造业转移,形成对中国制造业的"双向挤压"[4] 财政政策应对措施 - 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扩大内需,通过加大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直接拉动社会总需求[7] - 中国财政政策空间充足,2023年政府负债率仅67.5%,显著低于G20国家118.2%的平均水平[8] - 强化财政支出导向,重点支持民生消费、就业保障和科技创新领域,加快政府债券发行使用进度[9][10] 政策协同与实施路径 - 加强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通过财政贴息、政府性融资担保等方式支持中小微企业[11] - 央行需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配合国债发行期间的公开市场操作[11] - 聚焦"两重"项目(重大战略、重大工程)和"两新"政策(新型城镇化、新兴产业),加速释放投资消费需求[9] 制造业发展挑战 - 发达国家实施"中高端制造回流+限制高端制造流出"策略,发展中国家推进"低端制造承接+中端制造升级",挤压中国制造业空间[4] - 技术封锁风险加剧,发达国家在产业链核心环节实施技术垄断措施[4] - 需通过财政支持弥补科技创新短板,推动新旧动能转换[10] 金融领域风险传导 - 全球避险情绪上升加剧中国跨境资本流动波动性,短期增加人民币贬值压力[5] - 美国强化中概股监管限制融资渠道,提高金融机构合规要求导致资本外流[5] - 关税政策通过汇率、资本流动等渠道冲击国内股市、债市及房地产市场[5]
李强出席在印尼中资企业座谈会
快讯· 2025-05-25 23:42
中资企业在印尼的座谈会 - 国务院总理李强在雅加达出席在印度尼西亚中资企业座谈会 [1] - 参会企业包括国家能源集团、华为公司、上汽集团、新希望集团、青山控股集团、TCL科技集团等 [1] 国际经贸环境 - 国际经贸秩序正在遭受严重冲击 [1] - 产业链供应链碎片化程度加深 [1] - 贸易壁垒增多 [1] 中国经济政策与表现 - 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 [1] - 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1] - 今年以来经济延续回升向好态势 [1] - 外贸保持了较强韧性 [1] 政策应对措施 - 针对外部冲击作了充分准备 [1] - 正陆续推出稳就业稳经济相关举措 [1] - 研究储备新的政策工具包括一些超常规措施 [1] - 将根据形势变化及时推出新政策 [1]
刘尚希:地方财政扩张力度不足,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有力
华夏时报· 2025-05-24 21:06
财政政策与内需拉动 - 内需成为经济增长主要驱动力,但财政收入下滑需优化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2] - 积极财政政策效应边际递减,投资收益率下行,需向消费转型 [2] - 投资与消费需协同发力,政府投资与消费应形成合力以扩大内需 [5] 地方财政与基建现状 - 地方财政支出扩张不足(1-4月中央支出增9%,地方仅增3.9%),制约积极财政政策实施 [2] - 中国基建规模全球领先:高速公路占全球45%,地铁占13%,5G基站占60% [3] - 部分中西部基建项目(如机场、高速公路)因客流量不足亏损,需调整投资方向 [4] 财政支出结构调整 - 地方支出占比过高(一般公共预算86%,加基建预算达90%),中央调控能力受限 [6] - 专家建议中央支出比例应从15%提升至50%以增强宏观调控效率 [7] - 财政支出需转向"人本逻辑",聚焦教育、健康、养老等民生需求 [5][6] 财政政策空间与工具 - 财政政策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内需不足、外需不稳)比货币政策更有效 [9] - 可通过扩大财政赤字、基建投资、消费补贴及社会保障支出刺激需求 [10] - 需建立黑名单制度避免低效投资,同时推动消费端政策加速见效 [10]
“适度宽松”基调稳市场稳预期
经济日报· 2025-05-22 06:31
货币政策措施概述 - 近期公布的一揽子金融政策包含10项货币政策措施 分别从总量、价格、结构三方面发力 政策超预期、力度大、工具组合多 在关键时点稳住市场预期 体现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立场 [1] -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 包括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尽管一季度经济金融数据表现亮眼 但扩内需促消费仍需更多努力 [1] 降准与降息措施 - 降准措施覆盖大中型银行 并阶段性调降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存款准备金率 降息方面不仅下调政策利率 还下调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 首次全面下调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 [2] - 通过降准调整市场流动性结构 减少短期流动性工具滚动续作 加大中长期流动性供给 降低银行负债成本 增强负债稳定性 弱化高息揽存动力 压缩非银机构资金空转套利空间 [2] - 公积金贷款利率下调叠加LPR下降 降低居民住房消费支出 有助于提振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 [2]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创新 - 创设并加力实施系列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既有数量增加又有价格优惠 首次全面下调各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 包括支农支小再贷款等长期性工具和碳减排支持工具、科技创新再贷款等阶段性工具 [3] - 余额5.9万亿元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已成为重要基础货币投放渠道 结构性降息有利于强化对商业银行的政策激励 引导信贷投向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3] - 新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等工具 激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住宿餐饮、文体娱乐、教育等服务消费重点领域和养老产业的金融支持 释放服务消费和养老市场活力 [3] - 政策工具从消费供给端发力 满足消费升级需求 未来与财政及行业政策配合将产生更多协同效应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