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搜索文档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
证监会发布· 2025-10-23 17:31
会议基本情况 -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 [2] - 出席全会的有中央委员168人,候补中央委员147人 [2] - 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3] “十四五”时期成就评估 - 全会高度评价“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认为这一时期发展历程极不寻常、极不平凡 [4] - 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5] - “十四五”主要目标任务即将胜利完成 [3] “十五五”时期发展指导原则与目标 - “十五五”时期被定位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 [6] - 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人民至上、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等原则 [7] - 主要目标包括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等 [8] - 到2035年目标为实现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9]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等 [9] - 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9] - 要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9] 科技创新与自立自强 - 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 [9] - 要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9] - 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9] 国内市场与新发展格局 -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促进消费和投资、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 [10] - 大力提振消费,扩大有效投资,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卡点堵点 [10] - 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 [10] 区域协调发展与城乡融合 - 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等叠加效应 [11] -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11] - 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12] 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 -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 [13] -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13] - 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和生态系统优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13] 当前经济工作重点 - 强调坚决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 [16] - 宏观政策要持续发力、适时加力,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 [16] - 积极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切实抓好民生保障 [16]
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发布
新华社· 2025-10-23 17:15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 (2025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168人,候补中央委员147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 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会议。党的二十大代表中部分基层同志和专家学者也列席了会议。 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 遇,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要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 业创新深度融合,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 全会提出,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坚持惠民生和促消 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促进消费和投资、供 给和需求良性互动,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要大 ...
发挥财政作用服务和支撑中长期规划
经济日报· 2025-10-21 12:20
财政在“十五五”规划中的基础性作用 - 财政需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着眼于积蓄发展动力、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发展格局、提升发展效益 [1] - 为积蓄发展动力,财政政策需着力激发科技创新潜力,加大对战略性、关键性领域的科技投入力度,鼓励多元主体支持创新 [2] - 为转变发展方式,财政需积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构建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落实相关税收优惠 [3] - 为优化发展格局,财政需有效提高国内大循环的覆盖面,引导投资转向惠民生、促消费,短期可通过消费券等方式激发活力,长期需提升居民消费能力 [4] - 为提升发展效益,财政需推进共建共享共富,加强普惠性民生保障,健全收入分配制度,履行好再分配调节职能 [5]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以发挥制度性作用 - 使财政有效服务和支撑规划部署需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将其作为解决重点领域问题的突破口 [6] - 需持续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全面规范透明的预算制度,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以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7] - 需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财政关系,适当加强中央事权并增加地方自主财力 [8] - 需完善现代税制体系,健全有利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落实税收法定原则,优化税收征管方式 [9] 发挥财政保障性作用确保规划实施 - 发挥财政的保障性作用需强化对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的财力保障,加强规划实施保障和政策协同 [9] - 需强化财政资源管理,健全财政资源统筹机制,加强资金整合协调以支持重大工程项目和公共服务等领域 [10] - 需优化财政金融互动政策,统筹财政金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使二者同向发力、相互补位,并防止风险传导 [11] - 需完善财政相关体制机制以打通规划实施卡点堵点,包括健全有利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税收制度,建立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 [12]
推动“颜值指数”和“幸福指数”同步提升
中国经济网· 2025-10-14 08:27
美丽中国建设“十四五”成就 - 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降至29.3微克/立方米,较2020年下降16.3% [1] - 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7.2%,较2020年上升2.4个百分点 [1] - 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为90.4%,首次超过90% [1] - 长江、黄河全线干流水质连续多年保持Ⅱ类 [1] - 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比例超30% [1] - “山水工程”累计完成生态保护修复面积超1.2亿亩 [1] - 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连续4年保持在90%以上 [1] 绿色低碳发展与经济支撑 - 以年均3.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超过6.1%的经济增长 [2] - 成为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 [2] - 截至2024年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增长至28.6% [2] -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2] - 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需加快全面绿色转型 [2] 未来美丽中国建设方向 - 需着力破解区域性、流域性生态环境问题 [3] - 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3] - 需补齐环境基础设施和治理能力的短板 [3] - 建设美丽中国是“口碑工程”,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3] - 让人民群众感受到美丽中国建设的实际成果 [3]
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十五五”时期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网· 2025-09-15 09:39
全面深化改革主线 - 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2] - 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 发挥对其他领域改革的传导作用 [2] - 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改革领域 [2] 新质生产力发展 - 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置于突出战略位置 [2] - 建立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型生产关系 [2] 市场体系改革 -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推动国内市场由大到强转变 [2] -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2] - 营造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2] 民营经济发展 - 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2] - 落实和完善《民营经济促进法》 [2] 创新体系建设 -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 [2] - 统筹教育发展 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变革 [2] 绿色转型机制 - 协同推进降碳 减污 扩绿 增长体制机制改革 [2] -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2] 改革议题研讨 - 聚焦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 [2] - 探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国企改革 [2] - 研究提振消费等重大改革发展议题的对策 [2] 论坛背景 - 国家发展改革委指导举办第二十二届中国改革论坛 [1] - 论坛聚焦"十五五"时期高质量发展改革路径 [1]
张铭慎:奋力抢抓试点机遇
经济日报· 2025-09-12 08:09
文章核心观点 -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支撑 [1] - 近期公布的10个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方案标志着改革迈出坚实一步 [1] - 改革旨在通过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 引导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 [1] 优化新型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意义 - 新型生产要素范围除传统土地 劳动 资本外 还包括数据 空天 深海 频谱 新能源等 [2] - 新要素高效市场化配置将催生庞大新产业新赛道 如数据要素对应数字经济时代 [3] - 激活新要素能推动科技成果商业化 参考电动汽车 移动互联网 光伏发电和人工智能的普及历史 [3] - 试点涉及海洋碳汇与林业碳汇改革 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3] 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亮点 - 试点区域选择在各自区域有较强代表性 培育新质生产力基础好 落实国家战略意义大 [4] - 试点举措内容新颖 旨在突破技术 数据等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体制机制痛点 [5] - 北京城市副中心试点对研发投入国有资本免增值保值考核 苏南探索大科学计划组织模式 [5] - 粤港澳大湾区推进国有创投机构改革 长株潭 重庆等地推进高价值数据集向社会开放 [5] - 试点推进方式强调综合改革 通过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结合 形成可复制推广经验 [6][7]
官宣!万亿央企总经理换人
中国基金报· 2025-08-20 20:14
公司管理层变动 - 国家电投集团于8月20日调整总经理职务,徐树彪被任命为公司董事、总经理、党组副书记,免去栗宝卿的相关职务 [1] - 新任总经理徐树彪出生于1972年,长期在能源电力系统工作,2021年3月任国家电投集团副总经理、党组成员,2024年11月任集团董事、党组副书记 [4] - 前任总经理栗宝卿出生于1965年,于2022年8月加入国家电投集团任董事、党组副书记,2023年8月升任董事、党组副书记、总经理 [4] 公司基本情况 - 国家电投集团是中央直接管理的特大型国有重要骨干企业,资产规模达1.90万亿元 [4] - 公司总装机规模为2.7亿千瓦,其中清洁能源装机占比高达72.96%,是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发电企业 [5] - 公司具有清洁发展快、产业结构好、创新责任重三个鲜明特点 [5] 公司战略方向 - 公司致力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展现新担当 [5]
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访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马健
河南日报· 2025-08-15 09:45
双碳政策与绿色转型 - 双碳顶层制度框架已基本搭建完成,产业结构正朝着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方向发展 [1] - 能源结构优化步伐加快,整体转型取得积极成效 [1] - 下一步将聚焦"1+2+4+N"目标任务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1] 碳排放管理 - 将扎实做好"十五五"碳排放数据测算,科学设置碳排放强度降低约束性目标 [1] - 完善行业碳管控、企业碳管理、项目碳评价、产品碳足迹等政策举措和管理机制 [1] - 推动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要举措落地见效 [1] 产业体系升级 -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培育未来产业 [1] -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体系融合 [1] - 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优化产能规模布局,强化标准约束 [1] 能源体系转型 - 实施风、光、地热、生物质等多种清洁能源协同开发 [1] - 深化源网荷储一体化及"千乡万村驭风行动"试点建设 [1] - 拓展外电外气入豫通道,创建国家级零碳园区,探索绿电直连新模式 [1] 资源节约与循环经济 - 加强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 [2] - 健全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2] - 优化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延伸资源循环产业链条 [2] 重点领域低碳转型 - 构建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 [2] - 发展内河集装箱运输、河海直达运输,推进城乡建设绿色转型 [2] - 优化建筑用能结构,突出公共机构示范引领 [2]
绘就美丽中国画卷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人民日报· 2025-08-07 06:49
美丽中国建设战略部署 -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被置于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 [1] - 国家发展改革委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展深入学习,全面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和绿色转型 [1] - 强调保持生态环境保护战略定力,推动重大政策、工程和举措落地 [1][2] 生态优先与绿色发展 -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将生态环境保护视为生产力发展的核心 [2][3] - 要求严守资源安全底线、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3] - 支持重点区域将发展重心转向生态保护和优质生态产品供给 [3] 生态保护成效与数据 - 2024年煤炭消费占比降至53.2%,较2012年下降超15个百分点 [5] - 全国能耗强度同比降低3.8%,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3% [5] -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超4亿吨/年,用水总量控制在6000亿立方米以内 [5] 生态系统修复进展 - "十四五"期间完成国土绿化4.5亿亩,治理沙化土地1.05亿亩 [6] - 全国森林覆盖率超25%,自然保护地占陆域国土面积18%以上 [6] - 长江禁渔成效显著,四大家鱼卵苗量达禁渔前6.2倍,江豚种群止跌回升 [6] 生态补偿机制创新 - 2024年中央生态补偿资金超2000亿元,覆盖全国半数以上森林草原 [6] - 建立30个跨省流域横向补偿机制,推动"新安江模式"升级为全流域共治 [6] - 探索碳排放权、水权交易市场建设 [6] 绿色转型政策方向 - 推动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完善碳统计核算与交易市场衔接 [7] - 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强化矿产资源利用率提升和粮食减损 [7] - 研究设立市场化生态保护补偿基金,拓展资金来源 [8] 重大生态工程规划 - 统筹推进"三北"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大项目,采用自然与人工修复结合策略 [8] - 创新生态综合补偿路径,推动"面上保护+点上发展"模式 [8] - 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促进生态资产增值 [8]
“十四五”的高分成绩单(望海楼)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12 05:25
经济发展成果 - 经济总量连跨3个10万亿元台阶,增量预计在35万亿元以上,超过世界经济排名第三国家的经济总量 [1] - 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 [1] - 货物贸易进出口额较2020年增长超10万亿元 [2] 绿色转型与能源效率 - 成为全球能耗强度下降最快的国家之一 [1] - 贡献了全球新增绿化面积的1/4 [1] - 能源转型走在了世界前列 [1] 民生福祉与社会发展 - 全国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惠及4亿多人次 [2] - 托位数达到574万个,比"十三五"末增长125% [2] - 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2 [34][2] 对外开放与外资政策 - 关税总水平降至7 [3%][2] - 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全面"清零",全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限制措施缩减到29项 [2] - 外商累计对华直接投资4 [7万亿元,超过"十三五"期间的总额][2] 创新与物质基础 - 制度优势更加巩固、创新活力更加强劲、物质基础更加雄厚 [3] - "十四五"在中国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