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

搜索文档
一边提现困难,一边投流拉新,"闲置经济"标杆摇摇欲坠
观察者网· 2025-05-26 15:36
公司经营危机 - 凹凸租车首次公开承认经营困难并发布《致车主伙伴的重要通知》[1] - 黑猫投诉平台累计1789条投诉直指提现难题 提现周期普遍超过三个月 最长拖延达半年[6] - 公司运营主体上海乐享似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增3.5万元强制执行记录 上月因欠税11.41万元被公告催缴[6] - 创始人张文剑持有的536.59万元股权于4月21日被宁波法院冻结三年[6][18] 用户维权现状 - 社交平台涌现多个维权群组 部分车主提现申请拖延半年未果[6] - 车主黄小姐反映平台承诺反复无常 1月承诺8月底结清历史收益 5月又改为30天内优先处理新订单[12] - 维权群显示自2024年初起提现时间从最快7天延长至普遍超半年 已有用户提起法律诉讼[14] - 黄小姐4月提现5月到账 仍有2万多元未结算 实体租车商家同样面临欠款问题[16] 公司运营异常 - 上海原办公地点华鑫中心园区已人去楼空 新办公面积缩减但仍展示历史成就[7][10] - 官方微信公众号停更于4月25日 小红书账号因违规营销消失 抖音持续投放广告但大众点评已下架[16] - 平台采取"优先确保新订单结算"策略并配合大幅优惠活动 被质疑挪用新用户资金填补旧债[6] 资本与股权结构 - 公司股东以外资机构为主导 经纬中国持股13.95% 外资机构合计持股超30%[17] - 创始人张文剑与陈韦予合计持股15.9% 董事会席位资本方占优 决策受短期盈利压力驱动[18] - 累计完成8轮融资 其中4轮过亿 投资方包括经纬创投、中信建投、中国太保、京东科技等[20] 行业模式问题 - 共享租车平台普遍存在"高成本运营+低毛利抽成"结构 服务费15%-25%难以覆盖风控等隐性成本[21] - 为争夺市场自建车管团队和承担保险 演变为类传统租车模式但缺乏批量采购成本优势[22] - 2014-2017年为行业融资高峰期 此后资本市场转向谨慎 更关注盈利能力和可持续性[22] 历史案例对比 - 凹凸租车轨迹与WeWork相似 后者估值曾达3400亿但市值蒸发超99%并于2023年申请破产[21] - 国内PP租车、友友租车等同期平台均因资金链断裂倒闭 友友用车2017年倒闭时用户押金无法退还[21]
一汽南京被曝全员解散,赔偿N+4;OpenAI将以65亿美元收购AI初创企业io;阿里大文娱更名为虎鲸文娱丨邦早报
创业邦· 2025-05-22 08:08
一汽南京解散事件 - 一汽南京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近日宣布全员解散,赔偿方案为N+4,受影响员工约100多名,原员工200多人从去年开始陆续裁员[3] - 该公司成立于2020年4月,主营业务包括开发红旗第三代L4级Robotaxi,已完成10万公里以上自动驾驶公开道路测试[3] 天猫养车高管内斗 - 江苏康众汽配发布声明解除罗方晔等三人劳动关系,称其擅自以天猫养车总裁等职务自居[3] - 天猫养车次日发内部信称该声明无效,系法定代表人蔡永志擅自发布,显示内部管理矛盾激化[4] 阿里大文娱更名 - 阿里大文娱集团更名为虎鲸文娱集团,旗下阿里影业拟更名为大麦娱乐[4] - 更名与阿里巴巴"回归初心,重新创业"战略一脉相承,以优酷和大麦娱乐为核心引擎[4] 蜜雪集团市值表现 - 蜜雪集团市值突破2042亿港元,股价达538港元/股,超过腾讯控股,居河南上市公司第二[6] - 当日成交量为21.62万股,成交额1.16亿港元,市盈率(TTM)42.63[7] 小米YU7预售情况 - 小米YU7未发布即出现黄牛代抢,加价1000-5000元不等,最高达1.2万元,号称成功率99%[10] 特斯拉相关动态 - 马斯克回应收购Uber建议称"没必要",计划建立自动驾驶车队实现共享出行[12] - "擎天柱"机器人展示家政技能,能自主倒垃圾、炒菜、清扫等,通过人类语言学习新任务[16] 百度一季度财报 - 百度Q1营收324.52亿元同比增3%,调整后营业利润53.3亿元超预期[15] - 研发费用45亿元同比下降15%,主要因人员相关费用减少[15] 小鹏汽车业绩 - Q1营收158.1亿元同比增141.5%,净亏损6.60亿元,预计Q2营收175-187亿元[16] - 预计Q2交付量10.2-10.8万辆,同比增237.7-257.5%[16] 沃尔玛裁员计划 - 沃尔玛计划裁员约1500人以精简开支,主要影响全球技术团队部分职位[16] 软银AI投资布局 - 软银获21家银行150亿美元贷款支持AI投资,计划以65亿美元收购Ampere Computing[19] 谷歌AI进展 - Gemini AI应用月活超4亿,AI概览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15亿用户[19] OpenAI动态 - 最大数据中心获116亿美元投资,将扩建至8栋楼[20] - 拟以65亿美元收购前苹果设计师Jony Ive创办的AI设备公司io[22] 英伟达市场预测 - 黄仁勋预计2026年中国AI市场规模将达500亿美元[20] 融资并购事件 - 美图获阿里2.5亿美元战略投资,将在电商领域合作[22] - 面壁智能完成数亿元融资,由洪泰基金等联合投资[22] - 空中云汇完成3亿美元F轮融资,估值达62亿美元[22] - 光帆科技三个月内完成两轮累计1.3亿元融资[22] - 玟昕科技完成近亿元B+轮融资,由方广资本领投[22] 新产品发布 - 智元发布灵犀X2全智能机器人,定价10-40万元,预计今年出货数千台[25] - 2025款东风奕派eπ007上市,售价11.59-14.99万元,最大续航1230km[27] - 丰田新款RAV4首配自研车载系统Arene,取消燃油版本[29] - Google联合XREAL推出全球首款基于Android XR的AR眼镜Project Aura[23] 行业数据 - 2025Q1智能手表销量251.6万台同比增45.9%,华为居首[31] - Q1全球新能源车销量402万辆同比增39%,占汽车销售18.4%[31] - 1-4月前十SUV企业共销售311万辆,占SUV总量69%[31]
马斯克:特斯拉(TSLA.O)将推出类似Uber、Airbnb的服务,让车主出租自动驾驶汽车。
快讯· 2025-05-21 02:16
马斯克:特斯拉(TSLA.O)将推出类似Uber、Airbnb的服务,让车主出租自动驾驶汽车。 ...
中国GDP被低估20万亿?为何统计数字差这么大?答案在这些产业
搜狐财经· 2025-05-19 18:24
中国经济体量衡量方法差异 - 按汇率算法计算2024年中国GDP约19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65% [5] - 按购买力平价计算2024年中国GDP达38万亿美元,反超美国20% [10] - 两种算法结果差异显著,反映统计方法和经济结构深层问题 [12] 实体经济硬实力表现 - 农业产量连续十年全球第一,年产量超美国近1亿吨 [14] - 工业原材料产量占比:钢铁超50%、电解铝60%、铜45%、水泥50%+ [18] - 制造业优势领域:汽车占全球30%、家电(冰箱50%+/空调80%/洗衣机70%)、电子产品(笔记本80%/手机90%) [20] 新兴产业全球主导地位 - 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产量占全球80%+ [22] - 动力锂电池市场份额达70%,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超全球60% [22] - 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全球占比普遍超过50% [24] 服务业统计缺口分析 - 平台经济(外卖/快递/网约车)规模超万亿但统计覆盖不全 [30] - 灵活就业人数达2亿,个体服务价值难精准计量 [32] - 2024年新增市场主体超2000万户,小微实体现金交易导致统计遗漏 [34] 汇率因素影响 - 人民币汇率可能被系统性低估,导致美元折算GDP"缩水" [36] - 国际货币体系复杂性影响汇率波动与GDP比较 [38]
五个日常小事让外籍教授感知中国经济大势
搜狐财经· 2025-05-17 17:41
共享经济 - 共享单车和网约车等共享经济模式在中国普及,体现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推动力 [3] - 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加速应用,推动更多行业加入共享经济,实现技术、产品、数据高度融合 [3] - 《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明确支持共享经济等消费新业态发展 [3] 基础设施与新兴产业 - 中国高铁时速达350公里,5G网络全覆盖,城乡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 [4] - 全球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近50%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占比超50%,数字支付规模占全球近50%,高铁运营里程超其他国家总和 [4] - 新型基础设施和新兴产业发展强劲,得益于政府集中协调与市场高效资源配置 [4] 经济韧性 - 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加速融合,增强经济韧性 [6] - "五年规划"提供长期稳定发展框架,"十四五"规划重点投资新能源等高科技领域,推动创新 [6] - 经济政策连续性保障产业稳定发展,形成国际竞争与合作优势 [6] 消费市场潜力 - 宠物经济快速增长,2024年宠物犬猫数量预计达1.87亿只,市场规模突破3000亿元 [7] - 首发经济、银发经济、情绪经济等新业态兴起,反映庞大人口规模和消费能力 [7] - 中国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消费潜力持续释放 [9] 经济基本面 - 经济规模全球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第一,制造业规模连续15年全球第一 [9] - 研发人员数量世界首位,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世界第二,支撑科技竞争力 [9] - 稳居全球第二大进口市场,具备应对外部挑战的坚实底盘 [9]
经济日报:共享平台莫忘普惠初衷
快讯· 2025-05-14 06:43
文章称,近日,有些消费者发现,在购买共享单车骑行月卡后,规定时长内骑行仍被超时计费,还有单 次支付变成了购买会员卡。此类平台诱导现象在不少共享经济消费场景中存在。普惠是共享经济的出发 点。共享经济的价值在于让更多人以便捷、低成本的方式享受服务,而非通过信息不对称榨取用户利 益。平台若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优化会员机制,确保规则透明、计费合理、退订自由,真正让消费 者感受到实惠。勿忘普惠初衷,共享平台才能真正发挥社会价值,实现与消费者的共赢。 ...
共享平台莫忘普惠初衷
中国经济网· 2025-05-14 06:09
共享经济会员制消费问题 - 部分共享单车平台存在诱导消费现象 消费者购买骑行月卡后仍被超时计费 单次支付被强制转为会员卡购买 [1] - 共享经济平台通过会员制吸引用户增加黏性 消费者期望降低单次使用成本 但实际执行中因逐利心态导致投诉激增 [1] - 行业商业模式依赖规模效应摊薄成本 用户基数扩大可降低边际成本 但部分平台设置模糊计费规则 强制自动续费等隐性门槛 使消费者实际支出超预期 [1] 低价陷阱对行业的影响 - 平台通过复杂规则设计诱导额外付费 短期增加收入但导致用户流失 与会员制提升忠诚度的初衷相悖 [2] - 共享经济核心价值应为普惠 当前部分平台利用信息不对称获利 背离了便捷低成本的行业初衷 [2] - 可持续发展需优化会员机制 包括规则透明化 合理计费 自由退订等 才能真正实现平台与消费者共赢 [2]
归还难、计费乱 共享充电宝成投诉热点
中国青年报· 2025-05-13 08:39
共享充电宝行业现状 - 共享充电宝因"归还难"和"计费异常"被中消协列为一季度投诉热点,黑猫投诉平台相关投诉高达28717条[1] - 消费者反映普遍存在设备满载无法归还、客服响应滞后问题,导致被迫支付超时费或押金买断[1][2] - 行业存在同品牌同区域不同门店收费标准差异显著现象,如餐馆3元/小时而景区达10元/小时[4] 消费者痛点分析 - 近六成受访者认为收费不合理,15.23%认为价格不透明,部分企业计费规则苛刻(不足60分钟按60分钟计)[5] - 京津冀三地消协调查显示,系统漏洞和管理问题侵蚀消费者信任,影响行业健康发展[5] - 消费者维权困难,需辗转多个渠道才能联系人工客服,且部分企业涉嫌通过后台干预制造"满柜"假象[2][3] 行业规范建议 - 律师建议企业应避免霸王条款,建立便捷纠纷解决机制,并细化计费单位(如按5分钟计费)[6][7] - 中消协呼吁制定统一服务标准,要求平台建立自动终止机制和系统纠错机制[7] - 深圳市消委会推出行业自律公约,设定5分钟免费充电时长作为参考标准[7] 监管与法律框架 - 现有法律法规对具体使用细节覆盖不足,需通过行业自律规范细化定价、归还规则等关键环节[8] - 京津冀三地消协建议企业避免不公平格式条款,加强售后服务渠道建设[7] - 律师指出若企业故意阻碍归还则涉嫌欺诈,应承担违约责任或侵权责任[3][5]
今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练兵100万人次
辽宁日报· 2025-05-10 08:58
专项培训行动总体规模 - 2025年度专项培训行动覆盖全省 计划开展线上线下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练兵活动100万人次以上 [1] - 培训重点包括装备制造 石油化工 康养托育 现代农业 文旅产业 数字经济等辽宁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 [1] 企业职工技能培训 - 全年培训企业职工目标20万人次以上 推行"岗位需要+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四位一体项目化培训模式 [2] - 重点开展"技能兴企·强链增收"行动 覆盖企业新录用职工 转岗职工 新型学徒和一线高技能人才 [2] - 扩大"新八级工"覆盖面 提高一线技能人才待遇 包括高级工 技师 高级技师 特级技师 首席技师培养 [2] 重点产业工匠培育 - 聚焦4个万亿级产业基地 12个优势产业集群(含数控机床 船舶与海工装备)和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含新能源汽车 集成电路装备) [2] - 针对关键技术升级和高端品牌建设的紧缺职业领域开展大规模高技能人才培养 [2] - 实施"人工智能+"数字技能提升行动 覆盖大数据 人工智能 智能制造 集成电路 数据安全等新业态 [2] 重点群体就业帮扶 - 全年培训农民工 退役军人 失业青年等重点群体24万人次以上 配套人岗对接服务 [3] - 为高校毕业生和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供6个月内的短平快专业转换培训 方向包括数字经济 平台经济 文体旅融合等 [3]
小拉出行如何“虎口求生”?
虎嗅APP· 2025-05-09 21:14
网约车行业现状 - 多地交通运输局发布市场饱和预警 深圳、海口等地网约车市场已进入饱和状态 [1] - 网约车司机收入两极分化严重 部分司机月入两万 部分日均仅80元 [1] - 司机数量激增 2023年增加148万 2024年又增91万 总数达748万人 [2] - 行业从"供给荒"转向"司机过剩" 司机陷入内卷式接单竞争 [2] 小拉出行商业模式 - 采用"自主抢单模式" 司机可自由选择订单 避免强制派单压力 [6] - 抽佣比例显著低于行业 会员司机最高10% 非会员最高20% 部分城市低至1% [16] - 独创预付制"一口价"模式 价格透明度高 避免行程中加价 [27] - 拒绝加入聚合平台 避免二次抽佣 降低运营成本 [19] 小拉出行市场策略 - 定位为司机补充收入渠道 不追求行业垄断 专注提高司机效率 [11] - 背靠货拉拉资源 采用车贴广告、支付宝/抖音端口等低成本获客方式 [21] - 拓展"四轮小件"业务 在广深等地贡献司机70%以上收入 [23] - 2024年9月新增顺风车业务 已覆盖145座城市 [23] 小拉出行市场表现 - 在贵阳、成都等非一线城市获得司机青睐 成为滴滴替代选择 [4] - 南方城市订单量明显优于北方 存在地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29] - 客单价较低 被类比为"网约车界拼多多" [25] - 部分城市面临运力过剩问题 司机反映抢单困难 [30] 行业竞争格局 - 头部平台平均抽佣22% 聚合平台平均20% 部分订单抽佣超30% [14][15] - 小拉出行开创行业第三种商业模式 不同于滴滴直营和聚合模式 [13] - 采取"三低策略"(低抽佣、低单价、低补贴)平衡平台、司机、乘客利益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