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创新药BD交易
icon
搜索文档
创新药突围战:从烧钱到兑现,还需过几道坎?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6 19:55
行业表现 - 恒瑞医药港股首日上市收涨25%,带动A股和H股创新药板块显著上涨 [2] - 恒生医疗保健业指数年初至今涨幅超30%,三生制药涨幅210.86%、远大医药涨幅94.17%、科伦博泰生物-B涨幅87.88% [2] - 港股未盈利生物科技指数年初至今涨幅超39%,德琪医药-B涨幅456.92%、和铂医药-B涨幅358.60% [2] 政策与市场环境 - 2024年创新药全产业链支持政策逐步落地,包括保险增量资金、集采纠偏等组合拳 [3] - 2018-2024年医保谈判新增药品销售额超5400亿元,仅占医保基金总支出的2%,仍有提升空间 [3] - 行业分析师认为2025年创新药企需坚持创新,BD交易收益推动股价大涨,市场环境比去年更乐观 [3] 研发与国际竞争力 - 中国原研创新药数量2015-2024年超过美国,FIC药品全球占比24%,仅次于美国的43% [5] - 2025年ASCO年会上,科伦博泰、正大天晴、泽璟制药、恒瑞医药等多款国产创新药受关注 [5] - 本土药企转向探索新靶点,如多肽偶联药物、分子胶等,国际多中心试验数量从2020年207项增至2023年286项 [6] 全球化与BD交易 - 2025年1-4月全球药企发生21笔超10亿美元交易,总金额596亿美元,中国药企贡献42%的MNC首付超5000万美元引进交易 [9] - 恒瑞累计达成14笔创新药对外授权,交易金额约140亿美元,三生制药因辉瑞60亿美元BD大单股价涨超35% [10] - BD谈判价格取决于产品质量、需求程度及企业资金状况,优质产品能获得更高首付款 [11] 估值与商业化 - 未盈利Biotech公司估值转向商业化能力考量,德琪医药-B因核心产品亚太商业化及BD预期股价大涨 [13] - 市场采用"终局思维"定价,容忍短期亏损,估值逻辑与美股Biotech趋同 [13] 挑战与风险 - PD-1/PD-L1抑制剂赛道拥挤,全球市场规模增速从2021年30%降至2024年8% [14] - 2024年港股18A再融资规模200亿港元,临床数据或BD不及预期可能导致融资窗口收紧 [15] - 中国创新药企Ⅰ期至Ⅲ期临床成功率分别为65%、42%、28%,核心管线失败将导致估值大幅下滑 [15] 未来展望 - 行业处于从"本土创新"到"全球创新"转折点,未来3-5年可能出现年销售额超60亿美元的重磅药物 [16] - 需构建全球化商业体系,应对监管变化并通过"头对头试验"证明临床价值 [15][16]
40%退货率,卖到海外的国产创新药遭遇“分手”危机?
36氪· 2025-04-29 09:17
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交易现状 -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药企全球授权交易已超20笔,包括罗氏10亿美元合作信达生物、乐普生物12亿美元ADC合作等[2] - 2023年百利天恒与BMS达成84亿美元天价协议,首付8亿美元,推动公司净利增长575%至37.08亿元[2] - 映恩生物成立六年通过license-out累计交易超60亿美元,港交所上市首日涨幅达113%创纪录[2] License-out交易风险与终止情况 - 2020年完成的62起交易中40%已终止(25起),2021-2022年退货率约20%[5] - 典型终止案例包括诺诚健华奥布替尼、石药集团ADC项目EO-3021等[5] - 2023年中国创新药里程碑达成率仅22%,后期阶段达成率更低[9][11] 交易终止核心原因 - 临床数据不及预期:石药Claudin18.2 ADC美国I期ORR仅22.2%,较初期47.1%大幅下降[6] - 管线同质化竞争:默沙东退回科伦博泰SKB315因全球已有4款同类产品进入III期[7] - 买方战略调整:Coherus收购后终止君实生物TIGIT项目以优化资源分配[7] - FDA政策变化:信迪利单抗因仅基于中国临床数据被拒,礼来退回信达生物[8] 终止交易的影响 - 石药集团Claudin18.2 ADC仅获2700万首付(占总额2.3%),11.68亿里程碑款落空[11] - 天境生物终止CD47合作后砍管线至3条,暂停CD73单抗开发[12] - 市场信心受损导致后续融资困难,需优异临床数据才可能重启合作[12] NewCo模式兴起 - 2024年通过NewCo模式交易额突破600亿元,同比增长54%[12] - 康诺亚半年完成3笔NewCo交易,潜在总额11.4亿美元占营收95%[14] - 与License-out相比,NewCo模式实现风险共担、利益长期化,含股权收益[13] 行业趋势与建议 - 2024年1-11月BD首付款62.73亿美元,超直接融资额(39.77亿)近一倍[17] - 成功出海需具备全球领先研发进度、优质临床数据或显著商业前景[18] - 早期管线交易风险极高,辉瑞等MNC临床成功率不足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