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合成生物
icon
搜索文档
东星医疗前三季度营收2.84亿元 收购骨科公司延伸产业链布局
证券时报网· 2025-10-28 20:56
公司财务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2.84亿元,同比下降10.21% [1] - 扣非归母净利润为-0.7亿元,同比下降263% [1] - 利润大幅下滑主要系三季度计提孜航精密商誉减值损失约1亿元 [1] 核心业务与产品 - 公司主要从事以吻合器为代表的外科手术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1] - 业务分为外科器械板块(吻合器)和外科设备板块(手术床、无影灯) [1] - 近年来重点发力电动吻合器领域,2024年该业务营收实现超130%的同比增长 [1] - 自主研发的全电动腔镜吻合器获得Ⅲ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1] 行业前景与增长动力 - 我国吻合器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98.2亿元增长至2030年的166.7亿元 [1] - 电动腔镜吻合器是主要增长动力,预计期间年复合增长率达16% [1] - 到2030年,电动腔镜吻合器市场规模占比将提升至70% [1] 新业务拓展:合成生物 - 公司积极拓展合成生物新赛道,与常州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科研机构合作 [2] - 重点布局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贻贝粘蛋白等高技术壁垒原料的研发 [2] - 未来有望推出止血、疤痕修复等系列创新医疗耗材,与现有业务形成临床协同 [2] 平台化战略与并购 - 2025年9月26日,公司宣布拟收购武汉医佳宝90%股权,借此切入高端骨科赛道 [3] - 收购将有效延伸公司在外科医疗器械领域的产业链布局 [3] - 有助于公司加速拓展合成生物材料的产业化路径,进一步完善平台化建设 [3]
瑞普生物(300119):2025Q3业绩稳健增长 布局合成生物赛道
新浪财经· 2025-10-28 18:35
2025Q3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 1.06亿元,同比增长 23.02%公司公布2025 年三季报:2025 年1-9 月,公司 营业收入25.4 亿元,同比+13.50%;实现归母净利润3.62 亿元,同比+45.64%;扣非后归母净利润2.69 亿元,同比+24.92%;2025Q3 公司单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1.06 亿元,同比增长23.02%。2025 年前三季 度公司归母净利润增长显著,主要由于收入规模扩张与产品结构优化,以及产品毛利率有一定程度的提 升。 业绩稳健增长,费率持续下降 分季度看,2025 年Q1-Q3 公司营业收入分别是8.22 亿元、8.86 亿元、8.37 亿元,同比+20.0%、 +21.02%、+1.44%;归母净利润分别是1.16 亿元、1.41 亿元、1.06 亿元,同比+28.45%、+93.89%、 +23.02%;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分别是9,346 万元、9,428 万元、8,154万元,同比+22.0%、+52.81%、 +7.64%。 我们预计2025-2027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5.12 亿元、40.10 亿元、44.78 亿元,同比增长14.4%、 14.2%、1 ...
瑞普生物(300119):畜禽动保基本盘稳健增长 布局前沿产品研发
新浪财经· 2025-10-28 16:40
业绩概览 - 公司1-3Q25营收同比增长14%至25.4亿元,3Q25营收同比增长1%至8.4亿元 [1] - 1-3Q25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46%至3.6亿元,3Q25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3%至1.1亿元 [1] - 1-3Q25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6%至2.7亿元,3Q25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8%至0.8亿元 [1] - 业绩符合预期,主要驱动因素为产品结构优化、收入增长以及投资收益贡献 [1] 分板块业务表现 - 禽用板块1-3Q25收入同比增长8-10%,3Q25因下游养殖低迷而略有承压 [2] - 畜用板块1-3Q25收入同比增长约25%,增长主要来自必威安泰并表带来的增量 [2] - 制剂及原料药板块1-3Q25收入同比增长约5%,3Q25原料药毛利率同比提升10个百分点 [2] - 宠物板块1-3Q25药苗收入同比增长约15%,供应链收入同比增长约20% [2] 盈利能力分析 - 1-3Q25毛利率为41.2%,同比提升0.3个百分点,得益于收入扩张与产品结构优化 [2] - 1-3Q25销售及管理费用率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原因在于生产效率提升与运营成本降低 [2] - 1-3Q25非经常性损益为0.93亿元,主要来自处置非流动金融资产及转让子公司湖南中岸部分股权收益 [2] - 1-3Q25净利率同比提升3.1个百分点至14.2%,扣非归母净利率同比提升1.1个百分点至10.6% [2] 研发与战略布局 - 禽用板块在3Q25获得新支二联活疫苗等单品新兽药注册证书,基本盘稳固 [2] - 畜用板块推进集团客户战略合作,并前瞻性布局mRNA疫苗研发 [3] - 制剂及原料药板块计划改善生产工艺、加强集采以降本,并加速拓展海外市场及增加高毛利产品 [3] - 宠物板块立足"三瑞"优势布局线上销售渠道,研发储备包括猫三联活疫苗、猫四联mRNA疫苗等 [3] - 公司正探索合成生物赛道及拓展反刍动物疫苗研发生产 [3] 盈利预测与估值 - 维持2025年及2026年归母净利润预测不变,分别为4.0亿元和4.8亿元 [4] - 当前股价对应2025年及2026年市盈率分别为25倍和21倍 [4] - 维持目标价23元,对应2025年及2026年市盈率分别为26倍和22倍,隐含8%上行空间 [4]
富祥药业:研发营销双轮驱动 三大板块协同激活增长新动能
全景网· 2025-10-28 16:24
10月27日晚,富祥药业(300497.SZ)发布2025年三季度报告。公告显示,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7.69亿元。报告期内,富祥药业厚积业务底蕴,发挥集群协同效应,以研发突破技术壁垒,以营销打开 市场空间,精准落地各项举措,在竞争白热化的化学制药赛道中,走出一条差异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营销拓界 国内国际双市场打开增长空间 富祥药业紧密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与行业竞争新态势,完善产销研协同机制,不断深化与核心客户的战略 合作关系,稳步提升客户黏性与合作深度。在巩固现有存量业务基本盘的同时,积极协同开拓重点国际 市场,以增量市场的快速渗透打开增长新空间。 近年来,富祥药业在合成生物微生物蛋白业务领域持续布局,在核心菌株、生产技术、质量认证、产能 规划、市场准入及产学研协作等方面做了充分准备。目前,公司正加速推进技术转化与市场拓展,构建 国内与国际市场协同发展的新格局,持续推进未冉新质蛋白的产业化与国际化进程。 报告期内,富祥药业在上海市设立未冉商盟(上海)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依托上海地处长三角经济带和 国际经济文化中心的区位优势,建设行业唯一开放性技术转化的商业化主体,并联手每日食品、百图生 科和高瞻投资为核心 ...
合成生物技术重构秸秆价值链:中农秸美的产业跃迁之路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27 21:20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农秸美通过其“高活性复合酶+智能装备+全流程工艺”的合成生物技术方案,成功实现了对秸秆的高值化利用,为秸秆产业提供了技术升级和商业范式重构的中国方案 [1] - 该技术方案被认定为国际领先水平,具备全球独占性,能够将秸秆废弃物完全分解转化为高价值工业产品,实现零废弃、低耗能、高值化利用 [1] - 公司技术是对秸秆利用范式的底层重写,显著改善了产业账本与环境账本,正从示范阶段迈向规模化复制新阶段 [2] 秸秆资源现状与行业痛点 - 我国秸秆理论资源量达9.77亿吨,可收集量约7.37亿吨 [1] - 传统利用方式如还田、发电等存在经济效益低、能耗水耗高、污染负担重等痛点,难以承担产业升级之任 [1] - 传统化学法存在能耗高、废水废渣处置重与安全环保成本攀升等问题 [2] 公司核心技术优势 - 创新高活性酶解聚秸秆木质纤维素三组分分离技术通过专家鉴定,整体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1] - 核心技术具备全球唯一的独占性,通过“四级酶解”体系实现对九大类农作物秸秆的完全分解转化 [1] - 技术体系包含三大创新引擎:酶制剂技术的原创突破、AI赋能的装备系统集成、工艺流程的智慧再造 [3][4] - 对比传统化学法,该技术生产过程中能耗下降约70%,水耗下降约80%,秸秆利用率接近100% [2] 产品与市场应用 - 现阶段三组分分离产出两大类核心产品:生物基纤维与可溶性黄腐酸 [5] - 生物基纸浆的生产成本比化学纸浆低30%以上,可替代进口,解决纸浆短缺难题 [6] - 可溶性黄腐酸可作为有机肥用于农业还田,具有绿色环保、性能卓越、综合成本低等特点,可替代市场上现有的矿源黄腐酸和生化黄腐酸 [6] 产业化进展与战略规划 - 公司已在安徽宿州成功建成2万吨级原料产业化示范线并稳定运行,完成了从0到1的突破 [2] - 提出“一个平台、双轮驱动”产业蓝图,计划在“十五五”期间通过模块化复制,在全国布局约几十个酶解秸秆产业基地 [2] - 12万吨原料标准化酶催化降解秸秆智能化工厂模块被确认为进行推广的极佳单体规模 [6] 社会与行业价值 - 方案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土壤健康—粮食安全的链式问题给出可落地的工程化解法 [7] - 以工业化还田替代粗放还田,减少秸秆露天焚烧污染风险,并通过酶解黄腐酸提升土壤理化性状 [7] - 生物基纤维的国产替代效应,有望缓解纸浆长期进口依赖,改善国际大宗波动对国内产业链的冲击 [7]
研报掘金丨国海证券:维持瑞普生物“买入”评级,公司经营业绩持续向好
格隆汇APP· 2025-10-27 14:41
财务业绩 - 2025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达3.62亿元,同比增长45.64% [1] - 2025年第三季度单季归母净利润为1.06亿元,同比增长23.02% [1] - 前三季度确认非经常性损益0.93亿元,同比增加0.60亿元 [1] 业务运营 - 2025年第三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速较第二季度有所放缓 [1] - 公司深化合作以开拓反刍动物疫苗市场 [1] - 公司布局合成生物技术赛道,旨在打造中长期增长点 [1] 整体趋势与评级 - 公司前三季度经营业绩实现较快增长,整体向好趋势不变 [1] - 基于公司积极拓展新业务,维持"买入"评级 [1]
德州打造千亿元级 “北方生物谷”
大众日报· 2025-10-27 11:19
产业战略与布局 - 德州市生物产业聚焦生物制造、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医学工程、生物质能五大领域 [2] - 产业确立"一核引领、三极支撑、多园协同"的空间布局,即以禹城市为核心,齐河、乐陵、平原为三极,天衢新区等多园协同 [2] - 生物产业被列为德州市11条先进制造业标志性产业链之一,采用"链长统筹、牵头部门主抓、领建园区主战、关联园区协同"的工作格局 [2] 产业规模与集群地位 - 2024年全市生物产业链规上企业达153家,实现营业收入404亿元 [2] - 产业内产值过10亿元企业8家、过亿元企业41家 [2] - 生物产业入选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入选山东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产业规模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2] 技术创新与研发实力 - 德州市拥有18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和96个省级创新平台,并与40余家高校院所保持合作 [3] - 累计手握近300个生物制备发明专利,为产业创新提供坚实技术支撑 [3] - 保龄宝公司拥有近百项发明专利,其中关于赤藓糖醇的专利有十几项,其产品纯度达99.5%以上 [3] 企业发展与产品应用 - 保龄宝公司新建成的年产3万吨赤藓糖醇项目自投产以来保持满负荷运行,产品远销70多个国家和地区 [3] - 山东百龙创园公司正开发母乳寡糖、乳果糖、低甜糖醇等新产品,以满足低糖、低热量市场需求 [1] - 企业寻求深化与科研机构合作,以打通技术转化"最后一公里" [1] 产业生态与支持体系 - 德州市建立常态化路演与成果转化两大机制,实现"产学研金服"五大要素高效对接 [4] - 巩固"研发在外地、转化在德州"的"科创飞地"模式,探索设立生物产业专项基金 [4] - 成立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协会,36家生物产业体系企业及社会组织加入,旨在抱团发展、自律协同 [4] 未来发展方向 - 未来将瞄准合成生物、基因细胞治疗、AI制药等前沿赛道,布局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和中试基地 [4] - 计划通过靶向招商、产业链招商,引进引领性头部企业和重大项目,加快形成产业集群生态 [4] - 发展目标是打造千亿元级"北方生物谷" [4]
德州|德州打造千亿元级 “北方生物谷”
大众日报· 2025-10-27 09:15
产业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 德州市将生物产业列为11条先进制造业标志性产业链之一,确立“链长统筹、牵头部门主抓、领建园区主战、关联园区协同”的工作格局[3] - 产业发展目标是打造千亿元级“北方生物谷”[1][6] - 系统构建“一核引领、三极支撑、多园协同”的生物产业空间布局,以禹城市为核心,齐河、乐陵、平原为三极,天衢新区等多园协同[3] 当前产业规模与基础 - 2024年全市生物产业链规上企业达153家,实现营业收入404亿元[3] - 产业内产值过10亿元企业8家、过亿元企业41家[3] - 生物产业入选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入选山东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产业规模稳居全省第一方阵[3] 重点发展领域与区域分工 - 聚焦生物制造、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医学工程、生物质能五大领域[3] - 禹城市重点发展生物制造,齐河县侧重医疗器械,宁津县主攻生物育种,形成链条完整、特色鲜明的发展格局[5] 创新能力与科研支撑 - 拥有18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和96个省级创新平台,例如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保龄宝功能性生物配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4] - 与中国科学院、山东大学等40余家高校院所保持长期稳定合作,累计手握近300个生物制备发明专利[4] - 保龄宝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拥有发明专利近百项,其中关于赤藓糖醇的专利有十几项[4] 企业动态与产品创新 - 山东百龙创园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开发母乳寡糖、乳果糖、低甜糖醇等新产品,为消费者提供低糖、低热量选择[2] - 保龄宝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新建成的年产3万吨赤藓糖醇项目自投产以来保持满负荷运行,产品纯度达99.5%以上,远销70多个国家和地区[4] 发展机制与支持体系 - 建立常态化路演与成果转化两大机制,覆盖技术、资本、市场、政策四个维度,实现“产学研金服”五大要素高效对接[5] - 巩固“研发在外地、转化在德州”的“科创飞地”模式,探索设立生物产业专项基金[5] - 成立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协会,36家生物产业体系企业及社会组织加入,抱团发展[5] 未来发展方向 - 瞄准合成生物、基因细胞治疗、AI制药等前沿赛道,布局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和中试基地[6] - 深化靶向招商、产业链招商,引进引领性头部企业和重大项目,加快形成空间集聚、功能互补的产业集群生态[6]
“万亿级”生物制造,如何“换道超车”重塑医药等产业格局
第一财经· 2025-10-26 20:25
产业战略定位 - 生物制造被视为通过技术颠覆对传统工业体系进行“换道超车”的战略选择,而非简单的“弯道超车”[1][2] - 生物制造被列为应前瞻布局的新增长点,并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作为未来产业提出[2] - 已有上海、北京、江苏、广东等20余个省份出台了生物制造产业提振政策,多个相关专项基金陆续建立[2] 市场规模与竞争力 - 中国生物制造产业总规模已经接近1万亿元,据预测到2030年市场规模将增长至1.8万亿元,占全球市场规模近25%[3] - 中国成为全球生物制造中心之一,最近5年以39所高校为代表累计申请相关专利超过12万件,占历史专利记录的39.5%[3] - 中国100个主要生物制造企业累计申请专利数量达到13680件,占到历史总申请量的52.2%[3] 技术瓶颈与突破路径 - 当前领域需要突破技术、模式与制度相结合的瓶颈,例如微生物菌株构建依赖传统路径耗时漫长且成本高昂[4] - 建议通过加入AI预测模型、提升实验自动化程度等方法,从“反复试错”跨越到“理性设计”[4] - 需要构建自主创新的技术底座,突破底层技术壁垒,并推动全链条协同和跨界融合[4] 产业链构建与关键环节 - 生物制造全流程链路包括底盘细胞筛选构建、发酵优化放大、分离纯化、质控包装等环节[6] - 国产生物反应器市场份额已从不足30%提升至50%以上,但关键传感器及软件仍依赖进口[6] - 中游工艺开发面临“放大效应”挑战,高纯度生物制品纯化所需色谱介质主要依赖进口,但中国科研力量正利用先进工具进行优化[6] - 下游需要建立严格在线实时的质控体系,并考虑将AI技术应用于实时质量控制和预测性维护[7] 应用领域与未来趋势 - 生物制造意味着用“生物法”替代“化工法”,可应用于塑料降解、香精香料、石化等较大品类[8] - 合成生物下的发酵工艺改进(如川宁生物将头孢菌素C发酵水平提升8.28%)和酶催化工程优化正在重塑医药产业模式[8] - 除ADC药物、PD-1抗体、CAR-T细胞治疗受益外,对长链二元酸、氨基酸等的合成路径探索将推动护肤、医美领域应用[9] - 生物制造可优化外泌体纯度和制剂工艺,助力癌症治疗和皮肤抗衰等医美场景落地,并可能在人造肉领域得到进一步应用[9]
2025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北京论坛全体大会举行,尹力、雷海潮致辞,殷勇出席
新京报· 2025-10-26 09:13
论坛背景与核心观点 - 2025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北京论坛举行 主题为"创新无国界 健康共未来" [1] - 论坛核心观点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医药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 "十五五"规划部署将为国际健康合作注入新动能 [2] - 核心观点强调北京将依托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积极打造现代化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2] 北京生物医药产业现状与优势 - 北京是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高地 教育科技人才资源丰富 [2] - 北京在合成生物 细胞基因治疗 数字医疗等领域形成领先优势 [2] - 北京医药健康产业规模超万亿元 连续两年推出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的32条措施 [2] 未来产业发展方向与举措 - 未来方向为联合开展科研攻关 实现技术新突破 支持在京高校 科研院所 医院 创新企业密切合作 [2] - 举措包括推动科学装置 中试平台 临床试验等共建共享 加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运用以提升研发效能 [2] - 加快创新成果应用 用好罕见病药品保障先行区等政策优势 优化创新药审批和全流程服务 [2] - 加强医药产业协作 营造优良产业生态 强化政策支持 要素投入和知识产权保护 [2] - 建好国际医药创新公园等产业园区 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 [2] 国家政策支持与市场机遇 - 国家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 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3] - 加快建设健康中国 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等重要任务将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广阔空间 良好机遇和巨大市场潜力 [3] - 国家将健全医疗 医保 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机制 加强政企交流 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3] 国际合作与现场活动 - 深化国际交流合作 落实全球治理倡议 在医疗服务 公共卫生等领域加强经验互鉴 [2] - 坚持开放共融 共同营造开放合作的创新环境 拓展合作空间 共享创新资源 [3] - 论坛现场向重点医药企业负责人颁发"服务包" 向国际医药创新公园国际战略顾问委员会顾问颁发聘书 [4] - 现场发布国际医药创新公园规划方案 北京市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实践成果 医药健康产业重点项目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