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型储能
icon
搜索文档
全球单机最大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冲刺并网
搜狐财经· 2025-06-25 12:12
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发展 - 压缩空气储能(CAES)凭借大规模、长寿命、环境友好等特性成为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技术 [1] - 中国能建主导的山东泰安350兆瓦盐穴压缩空气储能项目"能储一号"是全球单机最大功率的示范项目 [1] - 项目采用非补燃技术突破性应用,计划2025年底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 [1] 项目核心技术原理 - 利用电网负荷低谷时段富余电力驱动压缩机,将空气高压注入地下盐穴储存电能 [2] - 压缩过程中产生的热能同步收集存储于地面储热系统,避免能量浪费 [2] - 用电高峰时释放高压空气并利用储存的热能加热,驱动透平膨胀机发电回馈电网 [2] 非补燃技术突破 - 首次工程化实现"非补燃"运行,摒弃传统补燃方式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3] - 通过热力学优化和高效储热技术构建内循环热利用体系,实现全过程零碳排放 [3] - 空气循环过程具有过滤净化作用,去除部分粉尘杂质增加环境友好附加值 [3] 规模效应与资源利用 - 350兆瓦超大单机规模可有效摊薄单位投资成本并提升能量转换效率 [4] - 项目盘活山东大汶口地区75亿吨岩盐矿床形成的废弃盐穴资源 [4] - 该模式可推广激活全国90%以上盐穴资源,支撑能源转型 [4] 项目进展与战略意义 - 2024年5月28日开工后已完成建筑工程主体、关键设备安装等节点 [5] - 项目是国家能源战略和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实践载体 [5] - 中国能建致力于打造全球领先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解决方案 [5]
高特电子IPO:63岁董事长徐剑虹控股46%,年薪49万元仅为副总杨昊一半
搜狐财经· 2025-06-25 09:25
IPO及募资计划 - 公司创业板IPO获受理,保荐机构为中信证券,保荐代表人为孟夏、庞雪梅,会计师事务所为天健会计师事务所[2] - 公司拟募集资金8.5亿元,其中6亿元用于储能电池管理系统智能制造中心建设项目,2.5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2] - 储能电池管理系统智能制造中心建设项目投资总额为6.741383亿元,补充流动资金投资总额为2.5亿元,合计9.241383亿元[3] 公司业务及产品 - 公司成立于1998年2月,主要从事新型储能电池管理系统产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2] - 产品广泛应用于电源侧/电网侧大型高压储能电站、工商业储能、户用储能等领域,同时涵盖后备电源BMS、动力电池BMS及电力检测业务[2] 财务业绩 - 2022年至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3.46亿元、7.79亿元、9.19亿元,净利润分别为5375.26万元、8822.92万元、9842.23万元[3] - 2024年资产总额为11.608444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为7.987856亿元,资产负债率(合并报表)为31.19%[4] - 2024年营业收入为9.19042亿元,净利润为9842.23万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3.15%[4] - 2024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994.5万元,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为6.94%[4] 股权结构及管理层 - 董事长、总经理徐剑虹通过贵源控股、吾尔是投资合计控制公司46.17%的股份,为公司实际控制人[5] - 2024年副总经理杨昊薪酬为100.95万元,位列董监高薪酬首位,董事长徐剑虹薪酬为48.85万元[7] - 徐剑虹1961年9月出生,毕业于浙江大学无线电系半导体器件专业,本科学历,高级工程师,1998年2月至今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8] - 杨昊1985年9月出生,大专学历,2019年10月至今历任公司销售经理、新能源业务部总监,现任副总经理、营销总监[9]
易成新能(300080) - 300080易成新能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624
2025-06-24 18:17
公司发展规划 - 围绕集团“东引、西进、出海”战略,聚焦主责主业,优化产业布局 [3] - “十五五”期间,以高端碳材降本增效夯实产业根基,用新型储能技术融合打开千亿市场,凭“东引西进出海”构建全球布局 [6] 产业布局 高端碳材 - 按照成本壁垒 + 规模制胜原则,上半年并购重组山西梅山湖公司,凸显规模效应,削减能源要素成本 [3] - 能源价格高时,能源成本在石墨电极生产成本中占比超 25%,梅山湖所在区域工业电价较河南平均水平低 30%以上 [3] 新型储能 - 按照技术融合 + 场景贯通原则,近期收购储能公司,结合全钒液流电池 12 小时长时储能技术与磷酸铁锂电池短时调频能力 [3] 源网荷储项目推进 - 利用多元化融资渠道为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加速推进项目落地 [5] - 拥有建成风光电站规模 1GW 左右,年发电量 10 亿度左右 [5] - 拥有全钒液流电池年产能 1GW [5] 降本增效措施 - 开发上线作业成本管理系统,实现上市公司内主要子公司全覆盖,完善数据分析,利用成本模型分析产品竞争优势 [7] 与集团协同效应 - 利用集团产业链资源,实现从煤焦油到针状焦、再到超高功率石墨/负极材料等产品的协同发展 [9] - 集团与安标国家中心合作,助力宁德时代合作项目推进,为公司拓展业务、优化产业结构提供机遇 [9] ESG 战略措施 - 下属中原金太阳预计至 25 年底并网电站总量达 1GW,年绿电供应量达 10 亿度以上 [10] - 下属高耗能企业引进光伏发电项目,增加绿电使用比例,部分子公司引进全钒液流电站调峰调频 [10] 财务管理与股东回报 财务管理 - 秉持稳健高效原则,加强成本控制,优化资本结构,强化财务风险管理 [11][12] 股东回报 - 依据盈利与现金流状况制定合理股息政策,提升公司业绩带来资本增值,加强与股东沟通 [12] 资本运作与并购重组 - 聚焦“高端碳材”“新型储能”主业,寻求产业链上下游并购机会 [12] - 围绕石墨电极产业开展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加快下属企业负极材料一体化运营进程 [12]
眉山5亿未来产业基金启动
FOFWEEKLY· 2025-06-24 18:01
眉山未来产业基金启动 - 基金规模为5亿元 由眉山市产业引导基金 四川省科技创新投资集团和彭山区共同发起设立 [1] - 主要投资方向包括低空经济 新型储能 生物制造等前沿产业领域 [1] - 眉山市凭借交通区位优势 优越空域条件和丰富旅游资源 已成为四川省低空经济试点城市 [1] 低空经济战略布局 - 基金将重点聚焦空域试点 低空制造业和人才培养三大领域 [1] - 目标助力低空经济产业项目落地 打造西南地区低空制造协同配套高地 [1] - 推动眉山市低空经济竞争力快速提升 [1] 基金运作规划 - 眉山产投私募基金公司将发挥资本撬动作用 引导社会资本支持战略性新兴行业 [1] - 持续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加速未来产业布局 [1] - 推动低空经济领域实现技术突破 应用场景拓展和产业集群发展 [1] 其他行业动态 - 2025投资机构软实力排行榜评选启动 [2] - 2025母基金年度论坛即将举办 主题为汇聚中国力量 [2] - 上市公司当前热衷于设立并购基金 [2]
我国首个四类技术融合的新型储能项目投产,集成磷酸铁锂+钠离子+全钒液流+飞轮
复合储能电站项目 - 国家能源集团山东公司蓬莱电厂101MW/205MWh复合储能电站完成全部充放电试验和涉网试验,标志着我国首个集成磷酸铁锂、钠离子、全钒液流及飞轮四类储能技术的共享储能电站正式进入商业化运营阶段 [1] - 该项目是国家能源局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及集团级科技项目,开创了"磷酸铁锂+钠离子+全钒液流+飞轮"四维储能技术深度融合的行业先河 [1] - 项目位于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区渤海之滨,由山东蓬莱公司与国能信控公司共同建设,总装机容量为101MW/205MWh,规划建设31个储能单元 [1] 技术特点 - 全部储能单元通过七条集电线路接入主变压器35千伏母线侧,升压后接入蓬莱公司220千伏母线,以220千伏电压等级接入山东电网 [1] - 项目依托共同研发的"复合能量管理-运维诊断-电力交易辅助-智能售电"四大数字化平台,通过AI算法实现电力交易与能量管理动态联动 [1] - 储能电站将被纳入统一调度管理,具备毫秒级控制功能 [1] 运营效益 - 投入商业运营后预计年充放电电量达1.2亿千瓦时,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提供创新性行业标杆样本 [2] - 储能电站将全容量参与电力现货市场交易,通过电力交易平台报量报价实现次日深谷充电和尖峰放电 [2] - 项目将获取最大化电价差收益和容量补偿收益,成为公司新的效益增长点 [2] 行业动态 - 国家能源集团塔拉储能电站全容量并网发电,规模达255MW/1020MWh [3] - 国家能源集团十大新型储能项目总规模达8.7GWh [3] - 5月新型储能项目新增装机15.85GWh,同比增长228% [3] - 5月共发布48项新型储能政策,136号文配套政策成各地关注重点 [3]
新签新型储能65个、107.5亿元!中国电建披露1-5月经营情况
中国电建2025年1-5月经营情况 核心数据 - 2025年1-5月新签合同总额4740.07亿元,同比微降0.93% [1][4][5] - 境内合同金额3776.08亿元(占比79.66%),同比下降6.67%;境外合同金额963.99亿元(占比20.34%),同比大幅增长30.51% [1][5] - 新型储能业务表现突出:新签项目65个,合同金额107.5亿元,同比实现从零突破 [1][2] 分业务板块表现 能源电力(占比63.55%) - 总合同金额3012.48亿元,同比增长4.44% [2] - **水电**:653.87亿元(+60.66%),其中抽水蓄能256.51亿元(+4.63%) [2] - **风电**:1018.01亿元(+67.33%),增速领跑全板块 [2] - **太阳能发电**:854.81亿元(-32.61%) [2] - **火电**:146.99亿元(-62.28%),收缩明显 [2] 水资源与环境(占比12.83%) - 总合同金额607.96亿元,同比下降17.06% [2][4] - **水利**:413.16亿元(+2.61%) - **水务**:65.6亿元(-17.65%) - **水环境治理**:45.98亿元(-70.1%) [4] 城市建设与基础设施(占比21.46%) - 总合同金额1017.11亿元,同比增长4.71% [4] 重大单体项目 - **境外项目**:埃及1100MW风电(59.72亿元)、尼泊尔水电站(35.73亿元)、尼加拉瓜水电站(32.71亿元) [6] - **风电项目**:中绿电十三间房300万千瓦(32.18亿元)、邯郸建投新能源(21.06亿元/20.39亿元) [6][7] - **新型储能**:玉门200MW/800MWh项目(10.16亿元)、巴中科发410MW混合储能(8.1亿元) [2][7] - **抽水蓄能**:湖北南漳(13.57亿元)、陕西佛坪(10.48亿元)等4个项目合计42.15亿元 [6][7][8] 行业动态关联 - 新型储能领域政策密集发布,5月行业新增装机同比增长228%,与公司107.5亿元储能订单形成印证 [9]
特斯拉储能项目迎大单,总投资40亿元储能项目落户上海临港
观察者网· 2025-06-22 11:34
项目签约与合作 - 上海市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奉贤区人民政府、中国康富国际租赁股份有限公司、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签约合作建设构网型零碳能源国际合作示范中心项目,总投资40亿元 [1] - 项目将采用特斯拉储能产品Megapack建设吉瓦时级电网侧独立储能电站示范项目,是特斯拉在中国大陆的首个电网侧储能电站项目 [3] - 中国康富旗下康岙能源作为项目实施主体,将打造适用于全球的"临港零碳能源方案" [5] 特斯拉储能业务进展 - 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是特斯拉在美国本土以外的首个储能超级工厂项目,于2024年5月在上海临港开工 [3] - 2025年2月特斯拉超大型商用储能电池Megapack首台产品下线,从正式动工到正式投产用时仅8个多月 [3] - 特斯拉规划上海储能超级工厂年产Megapack1万台,储能规模近40GWh [3] - 目前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生产的Megapack已出口数百台至欧洲、大洋洲的多个国家及地区 [3] - 单个Megapack可以存储超过3900度电,最大重量超过38吨 [3] 项目意义与影响 - 储能电站示范项目投产后可参与当地电网调峰调频及电力市场现货交易,为电力系统提供灵活性调节资源 [5] - 项目将促进临港地区新能源消纳,解决上海市每年迎峰度夏、迎峰度冬的调节需求,保障地区用电安全的稳定性 [5] - 项目将为上海和临港新片区面向未来能源发展、保障城市能源安全运行、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5] 临港新片区储能发展规划 - 临港新片区计划到2025年储能应用规模达到5万千瓦时,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到2030年应用规模达到30万千瓦时,产业规模达到千亿级 [6] - 临港新片区已集聚储能相关企业20余家,构建起了集示范应用、储能系统、关键设备、电芯材料的完备产业链 [6] - 下一步将重点聚焦终端集成、新型储能技术、核心材料研发等赛道,力争成为中国储能产业发展的国际标杆地、创新策源地和产业集聚地 [6] 中国储能行业发展 - 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功率规模达7376万千瓦,能量规模达1.68亿千瓦时,较2023年底增长超过130% [6] - 根据CNESA预测,2025年新型储能累计装机功率规模预计将突破一亿千瓦 [6]
一线调研 | 从亏损到独角兽!液流电池突破“卡脖子”技术,迎来吉瓦时时代
风电光伏与储能需求 - 风电光伏发电增长迅速但具有波动性、随机性和间歇性,无法做到随用随发,对新型储能需求迫切 [1] - 钒液流电池储能可将可再生能源储存并在需要时释放到电网中,起到巨型"充电宝"作用 [1] 公司发展历程 - 公司从钒化学品提纯转型至钒液流电池储能,敏锐抓住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契机 [4][6] - 公司曾十几年经营亏损但仍坚守主业,投入大量资金研发,最终成为新型储能赛道全球"独角兽"企业 [1][11] - 公司拥有全球最大钒电解液生产基地,钒电池产品占全球市场60%,钒电解液销售占全球市场80% [19] 技术创新与突破 - 钒液流电池寿命周期达20多年,安全性高且绿色环保,但成本高导致国内外未大规模应用 [7] - 公司与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成立联合实验室,探索钒电池大规模产业化生产 [7] - 攻克电化学基础技术、核心材料技术、电堆技术等核心技术,实现技术自主可控和产业链全国产化 [17] - 关键材料如膜材料最初依赖进口,1平方米近600美元,5兆瓦项目成本达300万美元 [9] - 电极材料从6.35毫米降至2.52毫米,电堆仅用原先三分之一材料即可达到同样储能效果,性价比大幅提升 [13] 政府支持与行业地位 - 当地政府指导公司承担国家、省、市级科技项目,给予科研经费支持,获批中央补助资金3392万元 [15][17] - 公司牵头制定全钒液流电池行业标准及国际标准,申请及授权500多项国内外专利 [17][19] - 独立承接三峡200兆瓦/1吉瓦时储能电站并交付完成,推动行业进入吉瓦时时代 [19] 市场前景 - 随着新能源装机容量扩大,储能需求市场将越来越广阔 [21] - 公司订单量急剧增加,新型储能赛道迎来发展春天 [4][21]
265个并网、149个储能项目在建!四川加快布局“超级充电宝”
新型储能发展现状 - 截至2024年5月底,四川省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规模84.7万千瓦/164.2万千瓦时 [1] - 四川省计划到2027年底实现新型储能装机规模500万千瓦,其中成都不低于200万千瓦 [1][8] -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已服务265个储能项目并网,149个项目在建 [8] 新型储能技术原理 - 新型储能被称为"超级充电宝",通过低谷储电、高峰放电实现电网调峰 [2] - 电网侧储能电站可类比为"水池"调节系统,平衡电力供需波动 [5] 用户侧储能应用案例 - 攀钢集团成都钢钒公司建设1.25万千瓦/2.5万千瓦时储能电站,预计12年生命周期节约用电成本5000万元,年均节省400万元 [4] - 巨石集团成都公司建设1.5万千瓦/3万千瓦时储能项目,年用电量3.3亿千瓦时,兼具降本和备用电源功能 [4] 电网侧储能示范项目 - 蜀香储能电站为四川省首批示范项目,规模10万千瓦/20万千瓦时,单次充电可支持10万台1.5匹空调运行2小时 [5] - 配套建设20台5500千伏安变压器和110千伏变电站,年调峰电量5800万千瓦时 [5] 政策支持与行业提速 - 2024年新型储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四川省出台专项实施意见和价格机制文件 [8] - 全省遴选19个示范项目,制定独立储能电站和用户侧项目充放电价格政策 [8] - 行业进入建设快车道,企业加速布局用户侧和电网侧储能项目 [6]
对话大秦数能董秘刘鑫:新型储能破局在于服务与场景整合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1 19:00
行业现状与政策环境 - 国内储能产业经历近两年"草莽生长"后达到规模化新高度 但新型储能产业链各环节竞争激烈 [1] - 2025年2月八部门联合印发《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提出优化供需关系和拓展示范应用场景 [1] - "136号"和"394号"文件出台带来双重影响:取消"强制配储"将加速行业洗牌 电力市场交易机制强化储能市场地位 [1] 竞争格局演变 - 2023年被称为工商储能元年 上游锂电芯价格下降和电力现货市场出现促成商业模式闭环 [2] - 行业初期陷入恶性价格竞争 但单纯低价策略已无法维系企业生存 [2] - 竞争焦点从产品价格转向交付能力与服务能力 因储能是10-15年长期资产 客户看重全生命周期质量 [2][3] - 2023-2024年数千家新企业涌入储能行业 但交付能力不足导致部分玩家退出 [2] 未来发展趋势 - 2025年行业格局将逐步固化 户储已进入洗牌期 工商储能紧随其后 [3] - 下一阶段洗牌将是产品、服务和场景综合能力的竞争 需避免产品同质化 [3] - 部分企业提出"向运维端要价值"战略 计划建立储能资产全生命周期增值服务体系 [3] - AI等数字化技术将重塑产品生态并提升服务价值 [3] 行业转型方向 - 行业将从价格红海转向价值蓝海 高效合规交付和长期高质量运维能力成为企业生死线 [4] - 差异化破局路径为"产品为基、服务为本、场景创新" [1] - 上游原材料价格下降和终端AI技术融合带来新发展机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