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icon
搜索文档
滨州博兴:以创新制度与多元举措,打造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示范标杆
齐鲁晚报· 2025-07-30 12:24
土地集约利用 - 博兴经济开发区通过司法拍卖引入国有平台公司,将山东天宏新能源化工有限公司破产闲置的443亩土地改造为黄河智谷产业园,容积率从0.6提升至1.02,并配套建设综合服务楼、工业邻里中心,形成"科技 + 产业 + 服务"的立体化园区 [2] - 博兴县严格执行"投资强度不低于300万元/亩、亩均税收不低于20万元"的准入标准,推行"标准地"改革,三年来通过"标准地"改革供应土地2091亩,建设标准厂房67万平方米,项目落地周期缩短60%以上 [2] 产业绿色转型 - 博兴县投资15亿元实施麻大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治理工程,拆除房屋110处,流转土地1.1万亩,构建"表流 + 潜流"复合湿地系统,水质从Ⅴ类提升至Ⅲ类,吸引200余种鸟类栖息 [3] - 乔庄镇渔业循环产业园通过构建"豆渣 - 豆清水 - 豆粕 - 大豆蛋白 - 鱼虾饲料"的循环链条,实现原料利用率100%,尾水经三级净化后回用,节水率超90% [3] 能源结构优化 - 黄河智谷产业园采用屋顶光伏板、地源热泵系统和储能装置,形成24小时稳定绿电供应,每度电成本比市电低0.15元,年减少碳排放1.2万吨 [4] - 博兴县可再生能源占比达35%,较2020年提升23个百分点 [4] 制度创新保障 - 博兴县出台《工业用地弹性年期出让办法》,允许企业根据生命周期选择10-50年出让年限,对增容扩产企业免收土地出让金差价 [7] - 博兴县推行"田长制 + 数字化"监管模式,开发"博兴耕地保护"APP,近三年查处自然资源违法案件下降42% [7] - 博兴县依托麻大湖湿地、打渔张森林公园等生态资源开发"黄河文化 + 生态旅游"精品线路,2024年生态旅游收入突破8亿元 [7]
因地制宜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咱这儿的碳汇能生金(美丽中国)
人民日报· 2025-07-30 05:55
碳汇项目发展现状 - 贵州从江单株碳汇项目通过科学计量方法测算树木固碳量并赋予市场价值,2019年在7个村试点,盘活林地资源[2] - 项目面向脱贫户,胸径5厘米以上乔木可纳入,每棵树年碳汇收益3元,资金直达个人账户[2] - 2024年贵州金元茶园发电公司出资15万元与110户签约采购碳汇,农户吴学勇凭450株树获1350元收益[3] - 截至2024年底从江县参与农户达7962户,累计获得碳汇资金近1200万元[3] 农业碳汇实践案例 - 福建惠安采用土壤调理剂改良酸化土壤,甜瓜试验田亩产比其他地块高400-500斤[4] - 土壤改良减少氧化亚氮排放(1千克相当于298千克二氧化碳当量),形成碳汇权益归企业所有[4] - 玛塔公司通过出让改良土壤碳汇权益获益10万元,二期项目正在三县试点预计9月后产生碳汇[5] - 农业碳汇通过减少化学品投入/土壤改良/保护性耕作等措施提升土壤碳储量[5] 海洋碳汇创新模式 - 山东长岛推行"固藻集鱼"模式,投放12万空方人工鱼礁和50万株海草,年固碳量超280吨[6] - 长岛农商银行推出"海草床碳汇贷",以远期收益权质押贷款解决海洋牧场升级资金缺口[6] - 东源海洋牧场改造后褐牙鲆鱼苗存活率提升30%,年捕捞量增至1000吨[7] - 项目累计为村集体带来754.6万元分红,户均年增收约8000元[7] 碳汇价值实现路径 - 单株碳汇项目实现"生态-经济"双赢,企业购买碳汇抵消排放同时拓展绿电捆绑销售服务[2] - 农业碳汇交易具有公益属性,目前多处在碳普惠体系,精准计量方法仍在探索[5] - 海洋碳汇通过量化海草床固碳价值进行融资,形成"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循环[7]
广元:守护绿水青山 走好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四川日报· 2025-07-25 15:26
文化旅游发展 - 蜀道翠云廊暑期日均吸引1.3万人次游客 [4] - 广元规划推出6条蜀道徒步精品线路,吸引超80万人次徒步体验 [11] - 背诵《蜀道难》免门票活动吸引近28万人次参与 [11] - 2024年4A级及以上景区接待游客4100万人次,同比增长13.89%,旅游总花费613.25亿元,同比增长25.67% [15] - 依托蜀道资源开办特色民宿、酒店近1500家 [12] 工业与产业经济 - 广元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7%,连续7个季度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2] - 铝基新材料产业产值连续三年保持30%以上增长,2023年达419亿元,企业超100家 [14] - 铝锭贸易中心累计贸易额231亿元,铝期货交割库累计交割1350吨 [14] - 硅基新材料产业加速发展,规划高纯石英砂等三大方向,招引通威等头部企业 [14] - "1+3+3"工业优势主导产业增加值增长14.6%,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98.9% [15] 农业与乡村振兴 - 培育粮油、生猪、蔬菜3个两百亿产业集群和6个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 [16] - 建成世界最大红心猕猴桃生产基地、全国最大黄茶生产基地 [16] - 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率达72%以上 [16] - 上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3.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4% [16] 生态保护与绿色经济 - 林草覆盖率达69.2%,主要河流水质稳定达优 [17] - 培育规模以上饮料及饮用水企业22家,食品饮料产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 [19] - 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552个 [19] - 广元经开区入选国家级绿色示范园区、全省近零碳排放园区试点 [18] 物流与营商环境 - 建成全国首个高铁快运物流基地,常态开行新疆—广元铝锭图定班列 [13] - 营商环境排名中国地方政府行政效能"百高市"第37位 [16] - 审批效率提升85%以上 [19]
广东广州:印发湿地保护规划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25 14:29
广州市湿地保护规划核心内容 - 广州将构建"三区六廊三核九芯"湿地空间格局 到2035年省级以上重要湿地将不少于8处 湿地公园不少于26处 [1] - 规划提出分阶段保护目标 2025年省级以上重要湿地不少于5处 红树林面积不少于322公顷 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9% [1] - 2035年全面建成智慧湿地管理体系 打造广州特色示范湿地城市 [1] 空间格局规划 - "三区"包括北部山地河湖湿地涵养区 中部城镇平原湿地品质提升区 南部滨海水网湿地功能优化区 [1] - "六廊"以珠江前后航道等为骨架强化湿地生态连通 [1] - "三核"为海珠湿地 花都湖湿地 南沙湿地 "九芯"包括麓湖—东濠涌湿地等关键节点 [1] 重点任务部署 - 落实湿地面积总量管控 推进分级分类保护 完善湿地公园保护体系 [2] - 实施北部水源涵养林提升 中部河涌生态修复 南部红树林扩面等专项工程 [2] - 计划修复流溪河115千米生态岸线 2025年前营造红树林43公顷 [2] - 建设高质量小微湿地 发展湿地生态农业和文旅产业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2]
河北 让绿水青山有颜值更有价值
人民日报· 2025-07-21 05:39
生态修复治理 - 河北省"十四五"期间完成矿山修复治理13572公顷,其中责任主体灭失矿山4436公顷,历史遗留矿山9136公顷 [2] - 唐山冀东水泥石灰石矿采用边坡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等技术,实施临时覆土循环工程,形成"矿山生态循环修复"新模式 [2] - 沧州南大港湿地通过退养还湿等措施恢复自然湿地结构,现有鸟类272种(国家一级保护17种),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提升 [2] 生态价值转化模式 - 雄安新区千年秀林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国有造林企业累计销售苗木15.6万株实现收入超4000万元 [3] - 邢台市七里河实施"五态"一体化治理形成生态文体产业链,2024年接待游客5482.31万人次(同比+20.76%) [3] - 承德市开发全国首单跨区域碳汇交易(丰宁千松坝项目),围场县构建"林业碳汇+"体系探索"碳汇+金融/旅游"模式 [4] 海洋生态保护 - 唐山曹妃甸区累计修复海草床938公顷,显著提升松江鲈、海参等经济物种资源量 [4] - 河北省系统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为海洋生物提供良好生长环境促进渔业资源增殖 [4]
资源分散型地区如何实现“两山”转化?看看安徽宁国的做法
中国环境报· 2025-07-18 14:40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 安徽省宣城市宁国市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突破口,创新推动"小山变大山"山核桃产业改革和"皖南川藏线"交旅融合发展示范带建设 [1] - 通过制度创新打破资源碎片化桎梏,深度整合生态资源,以产业融合激活资源禀赋,构建产业生态 [5] - "小山变大山"和"皖南川藏线"的实践诠释了"两山"转化的多元可能性,为乡村振兴注入绿色动能 [6] 山核桃产业改革 - 20世纪80年代林业生产责任制导致山核桃产业面临资源碎片化、管理粗放化和效益分散化三重困境 [2] - 2021年启动"小山变大山"林权改革,通过托管、置换、租赁等方式整合零散山场 [2] - 杨狮村茶厂组71户林农置换地块328块,总面积376亩,户均地块数减少4.6块 [2] - 梅村村高山组和前山组将565块山场整合为222块,整合面积343亩,户均减少6块 [2] - 改革成效: - 林农可选择全程托管,获得40%基础收益,托管大户收入增长30%以上 [2] - 杨狮村集体经济突破70万元,梅村村被评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 [2] - 已完成改革的村民组79个,涉及9个乡镇,参与林农近2000户,参与率85%,涉及山场总面积8万余亩 [3] - 培育58个全程托管经营主体,机械化率提高3-5倍,户均节约人工成本超3000元 [3] - 建成63个现代化山核桃科技示范基地,全产业链产值达24.6亿元 [3] - "宁国山核桃"地理标志品牌价值达21亿元 [3] - 2024年产业规模: - 种植面积超40万亩,年销售量超1万吨 [3] - 面积和产量位居全国第二、全省第一 [3] - 产业从业人数2.6万人,直接带动就业8万余人 [3] 交旅融合发展 - "皖南川藏线"东起宁国市青龙乡、西至泾县蔡村镇,沿线散落青龙湾水库等生态资源 [4] - 过去因交通闭塞、缺乏统筹,沿线40个村庄年均游客不足千人 [4] - 改造措施: - 投资1.3亿元改造68公里主干道 [4] - 新增两千余个停车位、12处驿站 [4] - 开发智慧导览系统,抖音话题播放量达1.4亿次 [4] - 引入313家精品民宿,打造7处露营地、4条越野线路 [4] - 发展成效: - 2024年接待游客840万人次 [4] - 沿线农家乐从2014年不足10家增至300余家 [4] - 村民人均增收2.8万元 [4]
三色绘就城乡美
经济日报· 2025-07-12 08:21
红色旅游发展 - 红兴谷研学营地自2022年试营业以来累计接待研学研修游客超40万人次[1] - 兴国县已开发5条红色精品路线和50多门特色课程,2023年上半年红培和研学学员超13.5万人[1] - 江西通过重塑红色资源形成城乡融合、错位发展的新格局,推动革命老区转型[1] 绿色生态经济 - 湖陂村依托2000余棵水杉林生态优势打造"水杉秘境"等景点吸引游客[2] - 该村实施"三新计划"招引新村民,发展民宿、咖啡店等创新业态,利用距南昌40公里的区位优势提升客流[2] - 江西作为全国唯一双试点省份,通过"三原"模式将生态颜值转化为价值,带动乡村旅游发展[3] 古村落保护与活化 - 竹桥村现存109栋明清古建筑,通过"拯救老屋行动"和基建改造重焕活力[4] - 江西省拥有413个中国传统村落(全国第八)和50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全国第四)[4] - 政府通过盘活闲置资源、融合现代元素,将传统村落转化为振兴发展的文化动能[5]
江苏银行:“VEP+EOD”融合创新,助力“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中金在线· 2025-07-11 15:41
江苏银行创新金融产品 - 江苏银行成功投放"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VEP)"质押贷款,支持安吉"两山"未来科技城(一期)EOD项目建设 [1] - VEP核算特定地域单元内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产品价值,用于生态影响评估、绿色融资信贷和生态权益交易 [1] - 江苏银行以VEP作为抵质押担保条件之一,为安吉锦安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授信银团贷款16亿元 [2] 安吉县EOD项目 - 安吉县位于长三角经济圈中心地带,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源地 [2] - 项目依托山水景观资源,构建数字经济、健康产业、研发载体等特色产业 [2] - 项目以生态环境治理为导向,通过科创产业运营收益补贴生态环境治理 [2] 项目预期效益 - 预计实现VOCs减排量390吨,提高区域内污水处理率98%,生态驳岸治理7800米,绿地面积38万平方米 [4] - 新增办公面积1557556平方米,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超20%,新增就业人数3000人以上 [4] 江苏银行绿色金融发展 - 江苏银行绿色融资余额突破7000亿元,服务绿色企业超12000家 [4] - 绿色贷款占比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直管的24家银行中位居前列 [4]
金融如何助力唤醒沉睡的生态资源
金融时报· 2025-07-01 11:11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 - 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推出全国首张"草票",牧民呼和将5000亩草场经营权流转给当地国企,获得流转租金、劳务费和增值分红 [1] - "草票"制度未来可扩展为草原碳票、草原沙票等"草票+"产品,促进草原生态价值全面转化 [2] - 金融力量成为撬动生态价值变现、赋能产业低碳转型的重要支撑 [2] 生态资源金融化创新案例 - 湖州银行投放7400万元全国首笔水生态产品经营权质押贷款,用于安吉县梅家堂小流域水生态项目 [5] - 贵州单株碳汇项目覆盖9个市州33个县668个村,1.2万林户参与,户均增收1475元 [6][7] - 林业碳汇质押贷款在商业银行广泛应用,地方政府将林业碳汇与扶贫结合 [6] 试点地区创新实践 - 全国设立10个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地区 [8] - 江西抚州构建政银企担保机制,浙江丽水以GEP核算为信用支撑创新金融产品 [8] - 山东蒙阴构建"资源-资产-资本-资金"转化机制,福建三明通过碳资产开发实现生态价值 [8]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瓶颈 - 全国缺乏明确碳资产属性的法律文件和业务规范,限制林业碳汇金融产品推广 [9] - 各地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不统一,缺少全国统一信息发布平台 [9] - 生态产品变现周期长、收益有限,资金支持不足 [9] 未来发展建议 - 推进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标准化,建设全国性核算和信息发布平台 [10] - 建立生态产品交易中心,发展特色生态产品形成差异化竞争 [10] - 将生态产品总值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实行经济与生态"双考核"机制 [11] - 构建生态资源管理应用服务体系,提升居民生态价值认知 [11]
资源“引流” 文旅“出圈”
金融时报· 2025-06-24 11:20
重庆云阳世界地质公园金融支持与文旅发展 核心观点 - 中国人民银行万州分行通过三维赋能机制(融资对接培育、信贷模式创新、配套服务升级)为云阳"恐龙+文旅"产业注入金融活水,激活乡村振兴 [1] - 云阳世界地质公园凭借恐龙化石资源实现转型发展,银行机构累计投放12.54亿元信贷资金支持景区及化石遗址建设 [2] - 创新金融模式(如全国首笔自然资源资产委托经营贷款1.8亿元)盘活生态资源,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3] - 支付服务升级(外卡POS机、数字人民币等)提升游客体验,2025年"五一"期间游客量同比增长19.08%,收入增长27.24% [4] 金融支持措施 - 专项信贷投放:重庆银行云阳支行授信1.3亿元用于农耕体验项目,重庆三峡银行授信1.5亿元支持博物馆等6个子项目 [2] - 创新融资模式:以自然资源资产经营权为标的物发放1.8亿元贷款,覆盖岐山草场超8亿元生态资源价值 [3] - 支付基础设施:农业银行云阳支行联合银联商务部署30台外卡POS机,覆盖19个售票窗口及11家重点商户 [4] 文旅产业成效 - 恐龙化石资源开发:18.2公里"恐龙化石长城"及侏罗纪单体化石墙成为核心吸引力 [2] - 生态资源变现:智慧草原乐园、云上森林主题乐园等项目通过金融支持落地 [3] - 游客增长数据:2025年"五一"接待游客145.87万人次,综合收入11.2亿元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