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融资
搜索文档
前三季度新增社融超30万亿元,背后信号很大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5 21:50
社会融资规模总量与结构 - 2025年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30.0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4.42万亿元 [1] - 9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437.08万亿元,同比增长8.7% [1] - 政府债券净融资11.46万亿元,同比多4.28万亿元,是社融增长的主要支撑 [1] - 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4.54万亿元,同比少增8512亿元 [1] - 企业债券净融资1.57万亿元,同比少151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3168亿元,同比多1463亿元 [1] 社会融资规模结构变化 - 9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占社融存量61.1%,同比低1.3个百分点,政府债券余额占比21.2%,同比高2.1个百分点 [2] - 企业债券余额占比7.7%,同比低0.3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占比2.8%,同比低0.1个百分点 [2] - 前三季度超过一半的新增社融由贷款以外的多元化融资渠道提供 [2] - 银行体系平均持有25%的债券资产,全市场约七成政府债券和两成公司信用类债券由银行持有 [2] 存款与贷款情况 - 9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324.94万亿元,同比增长8%,前三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22.71万亿元 [4] - 住户存款增加12.73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1.53万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4.81万亿元 [4] - 9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70.39万亿元,同比增长6.6% [7] - 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6.09万亿元,同比增长12.2%,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5.02万亿元,同比增长8.2%,增速均高于各项贷款 [7] - 9月份企业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为3.1%,比上年同期低约40个基点 [7] 货币供应与市场活动 - 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35.38万亿元,同比增长8.4% [9] - 9月末狭义货币(M1)余额113.15万亿元,同比增长7.2%,增速比今年2月末低点提升7.1个百分点 [9] - M1-M2剪刀差明显收敛,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跃度提升和个人投资消费需求回暖 [9] - 在资本市场回暖与利率下行背景下,出现居民存款向股市等非银机构“搬家”的现象 [4][6] 金融环境与政策导向 - 当前宏观经济处于需求不足状态,低通胀、低利率是基本特征 [11] - 未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将主要通过利率路径,需关注不同市场利率之间的协同 [12] - 金融总量规模庞大,社会融资规模存量超430万亿元,M2余额超330万亿元,人民币存款余额超320万亿元,贷款余额超270万亿元 [11][12] -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保持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高于5%左右的经济增速 [12]
前三季度新增社融超一半来自非贷款渠道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更多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5 21:23
社会融资规模总量与增量 - 2025年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30.0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4.42万亿元 [1] - 9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437.08万亿元,同比增长8.7%,增速延续高位 [3] - 政府债券净融资11.46万亿元,同比多4.28万亿元,是社融增长的主要支撑 [1][3] - 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4.54万亿元,同比少增8512亿元 [1] - 企业债券净融资1.57万亿元,同比少151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3168亿元,同比多1463亿元 [1] 社会融资规模结构变化 - 9月末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61.1%,同比低1.3个百分点 [3] - 企业债券余额占比7.7%,同比低0.3个百分点,政府债券余额占比21.2%,同比高2.1个百分点 [3] - 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占比2.8%,同比低0.1个百分点 [3] - 今年前三季度超过一半的新增社融由贷款以外的多元化融资渠道提供 [4] - 直接融资加快发展,单一的贷款指标难以完整反映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成效 [4] 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 银行是债券投资的主要参与方,债券在银行资产中占比25%左右 [4] - 全市场约七成政府债券和两成公司信用类债券由银行持有 [4] - 通过券商、基金等非银机构参与股权市场,金融体系支持实体经济的渠道远不限于贷款 [4] - 9月份企业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为3.1%,比上年同期低约40个基点 [9] - 个人住房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为3.1%,比上年同期低约25个基点 [9] 存款与货币供应情况 - 9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332.18万亿元,同比增长8.3%,人民币存款余额324.94万亿元,同比增长8% [5] - 前三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22.71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2.73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1.53万亿元 [5] - 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35.38万亿元,同比增长8.4% [10] - 9月末狭义货币(M1)余额113.15万亿元,同比增长7.2%,增速比今年2月末的年内低点提升7.1个百分点 [10] - M1-M2剪刀差明显收敛,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跃度提升和个人投资消费需求回暖 [10] 存款搬家与资产配置 - 居民存款增速较前期高位有所回落,非银存款保持较快增长,出现存款“搬家”到股市的现象 [6] - “存款搬家”是居民根据资产回报率变化将储蓄存款转换成其他资产的表现 [8] - 存款利率与其他金融资产收益率之间的利差弹性增大,导致存款“搬家”和“回流”现象时有发生 [8] - 当预期债券、股票收益率走高时,资金会由低收益资产流向高收益资产 [8] 贷款结构特点 - 9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274.33万亿元,同比增长6.5%,人民币贷款余额270.39万亿元,同比增长6.6% [9] - 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为36.09万亿元,同比增长12.2%,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为15.02万亿元,同比增长8.2% [9] - 普惠小微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均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 [9] 金融总量与政策导向 - 社会融资规模存量超过430万亿元,M2余额超过330万亿元,人民币存款余额超过320万亿元,贷款余额超过270万亿元 [12] - 金融总量规模庞大,较好地满足了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但难以再实现以往的快速增长 [12] - 未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将主要通过利率路径,需关注量价协同以及不同市场利率之间的协同 [12] - 9月社会融资规模、M2、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速都明显高于5%左右的经济增速,金融支持力度整体稳固 [12]
央行重磅数据发布
中国基金报· 2025-10-15 21:06
社会融资规模 - 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30.0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4.42万亿元 [1] - 9月末社融存量同比增长8.7%,比上年同期高0.7个百分点 [1] - 前三季度政府债券净融资11.46万亿元,同比多4.28万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1.57万亿元,政府和企业债券净融资合计占社融增量比重升至43% [3][4] 货币供应量 - 9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8.4%,比上年同期高1.5个百分点 [1] - 9月末狭义货币M1同比增长7.2%,比今年2月末的年内低点大幅提升7.1个百分点 [1][9] - M1与M2增速“剪刀差”收窄至1.2个百分点,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跃度提升和个人投资消费需求回暖 [1][9] 人民币贷款 - 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4.75万亿元 [1] - 9月单月新增人民币贷款近1.29万亿元,还原地方专项债置换影响后增速约7.7% [6] - 9月企业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为3.1%,比上年同期低约40个基点 [6] 信贷结构 - 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6.09万亿元,同比增长12.2% [6] - 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5.02万亿元,同比增长8.2%,增速均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 [6] - 人民币贷款在社融规模增量中占比降至48%,超过一半新增社融由其他多元化融资渠道提供 [4] 存款与资产配置 - 前三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22.71万亿元 [1] - 前三季度居民存款增加12.73万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4.81万亿元 [10] - 存款“搬家”本质是居民根据资产回报率变化进行的资产重新配置 [10]
前三季度新增社融超一半来自非贷款渠道,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更多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5 20:41
社会融资规模总量与增量 - 2025年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30.0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4.42万亿元 [1] - 9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437.08万亿元,同比增长8.7%,增速延续高位 [3] - 政府债券净融资11.46万亿元,同比多4.28万亿元,是社融增长的主要支撑 [1][3] 社会融资规模结构分析 - 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4.54万亿元,同比少增8512亿元 [1] - 企业债券净融资1.57万亿元,同比少151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3168亿元,同比多1463亿元 [1] - 9月末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占社融存量61.1%,同比低1.3个百分点,政府债券余额占比21.2%,同比高2.1个百分点 [3] 存款与贷款情况 - 9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324.94万亿元,同比增长8%,前三季度增加22.71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2.73万亿元 [4] - 9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70.39万亿元,同比增长6.6%,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2.2%,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8.2% [8] - 9月份企业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为3.1%,比上年同期低约40个基点 [8] 货币供应与市场动态 - 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35.38万亿元,同比增长8.4%,狭义货币(M1)余额113.15万亿元,同比增长7.2% [8] - M1-M2剪刀差明显收敛,反映出企业生产经营活跃度提升、个人投资消费需求回暖 [8] - 在资本市场回暖与利率下行背景下,居民存款增速有所回落,非银存款保持较快增长,出现存款“搬家”现象 [5][7] 融资渠道多元化与政策支持 - 前三季度超过一半的新增社融由贷款以外的多元化融资渠道提供 [4] - 银行是债券投资主要参与方,平均债券在银行资产中占比25%左右,全市场约七成政府债券和两成公司信用类债券由银行持有 [4] - 政策端对科创债、民企债支持力度加大,叠加发债利率处于低位,企业发债融资增多 [3]
M2-M1剪刀差收窄至1.2% 多组金融数据释放经济积极信号
第一财经· 2025-10-15 18:48
金融总量指标 - 2025年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35.38万亿元,同比增长8.4%,比上年同期高1.5个百分点 [1] - 2025年9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437.08万亿元,同比增长8.7%,比上年同期高0.7个百分点 [1] - 2025年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30.09万亿元,同比多增4.42万亿元 [1] 货币供应结构 - 2025年9月末狭义货币M1余额113.15万亿元,同比增长7.2%,增速比今年2月末的年内低点提升7.1个百分点 [1][9] - M1增速上行带动M1-M2剪刀差收窄至-1.2%,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跃度提升和个人投资消费需求回暖 [1][9] 社会融资结构 - 2025年前三季度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4.54万亿元,在社融增量中占比降至48.32% [3] - 政府和企业债券融资在社融增量中占比升至43.3%,而今年一季度该比例为28.95% [3] - 前三季度政府债券净融资约11.46万亿元,同比多4.28万亿元,是社融的主要支撑 [2] 信贷投放情况 - 2025年9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70.39万亿元,同比增长6.6%,还原地方专项债置换影响后增速约7.7% [5][6] - 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4.75万亿元,其中住户贷款增加1.1万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3.44万亿元 [7] - 住户贷款中,短期贷款减少2304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33万亿元 [7] - 企(事)业单位贷款中,短期贷款增加4.53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8.29万亿元 [7] 信贷结构优化 - 9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6.09万亿元,同比增长12.2% [7] - 9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5.02万亿元,同比增长8.2%,以上增速均高于各项贷款增速 [7] - 某国有大行制造业贷款在公司贷款中占比过半,多数为制造业中长期贷款 [7] 利率水平 - 9月份企业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为3.1%,比上年同期低约40个基点 [8] - 9月份个人住房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为3.1%,比上年同期低约25个基点 [8] 政策与需求驱动 - 政府债券发行提速用于支持"两重""两新"、置换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等 [2] - 政策端对科创债、民企债的支持力度加大,叠加发债利率处于低位,企业发债融资增多 [2] - 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等重点行业维持高景气度,企业融资需求有效释放 [7] - 个人消费贷贴息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利息成本下降推动消费贷款需求释放 [7]
央行,最新发布!前三季度社融增量突破30万亿,M1攀升至7.2%,什么信号?
券商中国· 2025-10-15 18:17
金融总量指标 - 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达30.0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4.42万亿元 [1] - 9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8.7%,比上年同期高0.7个百分点 [1] - 9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8.4%,比上年同期高1.5个百分点 [1] 社会融资规模结构 - 前三季度政府债券净融资11.46万亿元,同比多4.28万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1.57万亿元 [3] - 政府和企业债券净融资在社融增量中占比升至43% [3] - 人民币贷款在社融规模增量中占比降至48%,超过一半新增社融来自多元化融资渠道 [3] 货币供应与资金活化 - 9月末狭义货币(M1)同比增长7.2%,比今年2月末的年内低点大幅提升7.1个百分点 [1][6] - M1与M2增速的“剪刀差”明显收敛,9月收窄至1.2个百分点,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跃度提升和个人投资消费需求回暖 [1][6] 信贷增长与结构 - 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4.75万亿元,9月单月新增人民币贷款近1.29万亿元 [1][4] - 9月末还原地方专项债置换影响后的人民币贷款增速估算为7.7% [4] - 前三季度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6.09万亿元,同比增长12.2%,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5.02万亿元,同比增长8.2%,增速均高于各项贷款 [5] 利率水平 - 9月份企业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为3.1%,比上年同期低约40个基点 [5] - 9月份个人住房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为3.1%,比上年同期低约25个基点 [5] 存款变动分析 - 前三季度居民存款增加12.73万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4.81万亿元 [7] - 存款在不同部门间的流动是居民资产根据收益率重新配置的表现,而非必然影响股市的原因 [6][7] 政策与展望 - 金融体系通过贷款、债券投资等多种渠道支持实体经济,需观察社融等全面指标 [3] - 四季度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保持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财政和产业政策积极发力,为全年经济实现5%左右增长目标奠定基础 [7]
前三季度社融增量突破30万亿元,M1增速攀升至7.2%有何信号?
证券时报· 2025-10-15 17:54
社会融资规模总量与增速 - 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达30.0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4.42万亿元 [1] - 9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8.7%,比上年同期高0.7个百分点 [1] - 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8.4%,比上年同期高1.5个百分点 [1] 直接融资贡献与结构变化 - 前三季度政府债券净融资11.46万亿元,同比多4.28万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1.57万亿元 [8] - 政府和企业债券净融资在社融增量中占比升至43% [8] - 人民币贷款在社融规模增量中占比降至48%,超过半数新增社融由多元化融资渠道提供 [8] 信贷增长与结构优化 - 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4.75万亿元,9月单月新增人民币贷款近1.29万亿元 [1][10] - 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2.2%至36.09万亿元,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8.2%至15.02万亿元 [10] - 9月份企业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为3.1%,比上年同期低约40个基点 [11] 货币供应与资金活化 - 9月末狭义货币(M1)同比增长7.2%,比今年2月末的年内低点大幅提升7.1个百分点 [6][13] - M1与M2增速“剪刀差”收敛至1.2个百分点,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跃度提升和个人需求回暖 [6][13] - 前三季度居民存款增加12.73万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4.81万亿元 [13] 政策环境与市场展望 - 低利率环境持续,个人住房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为3.1%,比上年同期低约25个基点 [11] - 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将主要通过利率路径,需关注不同市场利率之间的协同 [11] - 四季度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将继续对实体经济形成支撑 [14]
前三季度社融增量突破30万亿元 M1增速攀升至7.2%有何信号?
证券时报网· 2025-10-15 17:40
金融总量指标 - 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30.0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4.42万亿元 [1] - 9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8.7%,比上年同期高0.7个百分点 [1] - 9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8.4%,比上年同期高1.5个百分点 [1] - 9月末狭义货币(M1)同比增长7.2%,比今年2月末的年内低点大幅提升7.1个百分点 [1][6] 社会融资规模结构 - 前三季度政府债券净融资11.46万亿元,同比多4.28万亿元 [3] - 前三季度企业债券净融资1.57万亿元 [3] - 政府和企业债券净融资在社融增量中占比升至43% [3] - 人民币贷款在社融规模增量中占比降至48% [3] 信贷状况 - 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4.75万亿元 [1] - 9月单月新增人民币贷款近1.29万亿元 [4] - 9月企业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为3.1%,比上年同期低约40个基点 [4] - 9月个人住房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为3.1%,比上年同期低约25个基点 [4] - 前三季度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6.09万亿元,同比增长12.2% [4] - 前三季度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5.02万亿元,同比增长8.2% [4] 货币供应与存款 - 前三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22.71万亿元 [1] - 前三季度居民存款增加12.73万亿元 [7] - 前三季度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4.81万亿元 [7] - M1与M2增速"剪刀差"明显收敛,9月收窄至1.2个百分点 [1][6] 政策与市场观点 - 金融统计数据报告发布形式调整,将原有三篇报告合并为一篇,内容不做删减 [2] - M1增速回升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跃度提升和个人投资消费需求回暖 [1][6] - 低通胀、低利率是当前宏观经济基本特征,未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将主要通过利率路径 [4][5] - 四季度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保持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全年经济实现5%左右预期增长目标有较好基础 [7]
刚刚!央行重磅数据发布!
证券时报· 2025-10-15 17:34
社会融资规模 - 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达30.0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4.42万亿元 [1] - 9月末社融存量同比增长8.7%,比上年同期高0.7个百分点 [1] - 前三季度政府债券净融资11.46万亿元,同比多4.28万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1.57万亿元,政府和企业债券净融资合计占社融增量比重升至43% [7] 货币供应量 - 9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8.4%,比上年同期高1.5个百分点 [1] - 9月末狭义货币M1同比增长7.2%,比上月末提升1.2个百分点,比今年2月末的年内低点大幅提升7.1个百分点 [6][10] - M1与M2增速“剪刀差”明显收敛,9月收窄至1.2个百分点,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跃度提升及个人投资消费需求回暖 [6][10] 人民币贷款 - 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4.75万亿元 [1] - 9月末新增人民币贷款增速为6.6%,还原地方专项债置换影响后估算增速约7.7%,9月单月新增人民币贷款近1.29万亿元 [8] - 前三季度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6.09万亿元,同比增长12.2%,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5.02万亿元,同比增长8.2%,增速均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 [8] 利率水平 - 9月份企业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为3.1%,比上年同期低约40个基点 [9] - 9月份个人住房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为3.1%,比上年同期低约25个基点 [9] - 低利率环境有助于更好激发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意愿 [9] 存款情况 - 前三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22.71万亿元 [1] - 前三季度居民存款增加12.73万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4.81万亿元 [11] - 存款在不同金融市场间的重新配置是资产收益率相对变化的结果 [11]
郭田勇: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
经济日报· 2025-10-10 08:03
文章核心观点 - 科技创新是当前大国竞争的核心,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支撑 [1] - 科技金融作为连接金融资本与科技创新的桥梁,被置于“五篇大文章”之首,是推动经济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重要力量 [2] - 发展科技金融旨在引导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以金融力量激发创新效能,确保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赢得全球竞争主动 [1][3] 科技金融的战略重要性 - 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加速重构全球创新版图,科技金融通过引导资本投向关键领域,能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优化产业结构并创造新增长点 [2] - 金融资本是创新成果转化的“催化剂”,能及时将科技创新应用于产业,激活创新生态,为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奠定基础 [2] - 发展科技金融是确保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支撑 [3] 科技金融发展成效 - 顶层设计持续完善,2024年央行等七部门印发《关于扎实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的工作方案》,同年5月科技部等七部门发布政策举措,为科技金融制度安排和工具创新指明方向 [4] - 产品体系日益丰富,央行增加科技创新再贷款额度,推出债券市场“科技板”,允许发行科技创新债券并创设风险分担工具 [5] - 资金规模显著扩大,截至今年6月末,全国科技贷款余额达44.1万亿元,同比增长12.5%,增速比同期全部贷款高5.8个百分点,债券市场已有288家主体发行约6000亿元科技创新债券 [5] 科技金融发展面临的挑战 - 融资结构以间接融资为主,银行信贷偏好抵押充足、现金流稳定的企业,而轻资产、盈利模式不成熟的科技型企业难以满足传统信贷要求,导致“不敢贷”或“不会贷”问题突出 [5][6] - 风险投资市场活力有待激发,市场化程度和投资效率有提升空间,资本结构需优化,民间资本参与度偏低 [6] - 政府投资基金的运行机制尚需优化,在资金投向和管理流程上存在改进空间,存在“重投轻管”现象 [6] 构建科技金融支持机制的建议 - 充分发挥银行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主渠道作用,我国银行业总资产占金融业比重约90%,需推动其理念、机制、产品、风控全面优化以适配科技型企业特征 [7] - 提升银行服务科技创新能力,需构建适合科技型企业的全面风险评估体系,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多维度信用评估模型,适当提升风险容忍度,探索数据资产入表 [8] - 完善投贷联动机制,银行可通过设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开展股权投资,将贷款与股权结合,享受企业成长收益并解决其现金流需求,实现长期共赢 [8] - 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构建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发展耐心资本,强化对创新生态和新质生产力的支持,坚持市场化运作并提升投后管理 [9] - 畅通科技型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深化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改革,鼓励发行科技创新债券,完善信息披露与信用评价机制,调动民间资本积极性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