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利差损风险
icon
搜索文档
今年的陆家嘴论坛会聊些啥?
表舅是养基大户· 2025-05-30 15:21
稳定币概念股波动 - 众安在线作为稳定币概念股昨日在香港市场暴涨30%,南向资金净买入7.5亿港元,占当日净买入总额的20%,仅次于美团 [1] - 今日股价一度暴跌15%,当前跌幅约10%,完全回吐昨日涨幅 [1] 2025陆家嘴论坛政策预期 - 中央金融管理部门将在6月18-19日论坛期间发布若干重大金融政策,潘行和外管局一把手确认出席并演讲 [3] - 2024年论坛提出的政策方向已基本落地,上证指数从3030点上涨至3350点,涨幅超10% [3] 2024年金融政策落地情况 金管总局政策 - 保险销售体系改革成效显著,新业务价值大增,银行保险代理收入腰斩(如招行) [6][7][8] - 人身保险定价机制调整推动分红险保费5年来首次同比增长 [8] - 保险资金试点投资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合约已落地 [9] 央行政策 - 银行存款端整顿推动银行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理财公司评级办法强调质量重于规模 [11] - M1统计口径调整于2024年1月落地 [12] - 7天逆回购利率确立为唯一政策利率,国债买卖于2023年四季度启动 [12][13] - 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4月银行结售汇逆差接近零,单边预期消失 [14] 证监会政策 - 科创板改革推出8条措施,同步推出科创债等支持工具 [16][17] - 近50项配套规则涵盖退市、分红、减持等,减持规模连续两年下降,企业分红创新高 [17] - 并购重组新规本月颁布,强化主渠道作用 [18] 2025年政策关注方向 - 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可能扩围,成为股市核心增量资金 [21] - 保险预定利率或于9月普降,需关注定价机制调整 [21] - 银行理财信息披露新规将重塑行业,保险资管协会或更名并纳入理财子公司监管 [21] - 上市银行回购政策、互换便利工具优化、科创企业IPO口径调整等议题受关注 [21] - 退市制度、中小投资者保护、市值管理指引后续措施可能强化 [21] 市场指标观察 - 铜油比与股市相关性数据持续跟踪,6月市场波动或带来布局机会 [24]
保险业深化转型 推进“三差平衡”是关键
证券日报· 2025-05-29 00:28
利率环境对保险业的影响 - 三季度普通型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将大概率调降,从4 025%逐步下调至2 5% [1] - 多数银行一年期定存利率已跌破1%,利率中枢持续下移导致保险业利差损风险加剧 [1] - 保险业利率调整滞后于市场,利率下行周期会放大利差损风险 [1] - 债券作为险资核心配置资产,其收益与市场利率紧密挂钩,利率下行直接压缩新增投资收益空间 [1] 保险业盈利模式转型 - 行业需从"利差依赖"向"三差平衡"转型,利差、死差、费差分别反映投资收益、风险发生率和运营效率 [2] - 负债端需加速产品结构转型,推广"低保证+高浮动"产品,减少对高保证产品的依赖 [2] - 引入挂钩国债收益率或LPR的动态定价机制,将产品收益与市场利率联动 [2] - 资产端需强化久期管理与多元配置,增持超长期利率债、基础设施REITs等长久期资产 [2] - 加大权益类、另类资产投资比例,增强收益弹性 [2] 提升死差益和费差益的措施 - 加大健康险、定期寿险等保障型产品销售力度,优化定价假设 [3] - 推动"医健险"深度协同,通过健康管理服务降低赔付支出 [3] - 严格落实"报行合一"监管要求,杜绝费用竞争 [3] - 推进组织架构优化与数字化转型,精简冗余环节以压降运营成本 [3] 行业发展趋势 - 低利率环境既是挑战也是重塑竞争优势的机遇 [3] - 需摒弃"规模至上"模式,通过产品创新、资产配置优化等构建新型盈利模式 [3] - 行业需回归风险保障本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3]
保险预定利率或将下调 险企一手抓销售一手备新品
证券日报· 2025-05-22 00:53
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下调预期 - 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和银行存款利率下调对保险行业产生深刻影响,预计三季度保险产品预定利率将下调 [1] - 2024年9月1日起新备案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2.5%,分红型为2.0%,万能型最低保证利率上限为1.5% [2] - 预定利率研究值从1月的2.34%降至4月的2.13%,10年期国债收益率跌破2%至1.7%,5年期以上LPR和存款利率下调进一步强化下调预期 [3] 预定利率动态调整机制 - 行业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机制,参考5年期以上LPR、5年定期存款基准利率、10年期国债收益率确定基准值 [2] - 当在售产品预定利率连续2季度高于研究值25个基点时需下调新产品利率,并在2个月内完成切换 [2] - 三季度预定利率研究值可能持平或低于2.13%,触发普通型产品利率上限从2.5%下调至2.25% [3] 行业应对策略 - 险企加大现有产品销售力度并储备新产品,一季度人身险保费1.66万亿元同比下降0.3%,寿险保费减少近1% [4] - 分红险占比显著提升,新上市终身寿险和两全保险中40.7%为分红型,年金险中29.7%为分红型 [5] - 泰康提出"三差平衡"策略,通过风险管控稳定利差、前后端协同增厚死差、控制销售成本优化费差 [6] 市场影响与产品转型 - 预定利率下调将降低险企负债成本但短期削弱产品吸引力,长期可减少利差损风险 [3] - 传统储蓄险需求透支叠加分红险接受度不足,"报行合一"政策限制佣金进一步影响销售 [4] - 保障类产品如健康险需求刚性,预计二季度保费环比回升,行业重点发展浮动收益型和非利率敏感型产品 [5]
一年期定存利率破1,储蓄险成“香饽饽”?这些信息很关键
南方都市报· 2025-05-20 19:13
存款利率下调对保险行业的影响 - 六大国有行年内首次调降存款利率,一年期存款利率跌破1%,活期存款利率为0.05%,3个月、6个月、1年期、2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分别为0.65%、0.85%、0.95%、1.05%,3年期、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分别为1.25%、1.3% [2][3] - 普通型人身险定价利率最高可达2.5%,分红险定价利率最高2.0%,万能险保底利率最高1.5%,储蓄型保险利率优势相对凸显 [3][4] - 存款利率下调压缩固定收益类资产收益率空间,险资资产配置难度上升 [2][6] 保险销售市场反应 - 保险从业者借利率下调宣传储蓄型保险,强调其长期收益优势,如养老年金搭配保底1.5%的万能账户 [3][4] - 业内对销售前景看法分化:部分认为中老年客户将转向储蓄型保险,另一部分认为保险仅是理财分支,需长期持有才能实现理想收益 [4] - 朋友圈刷屏行为具有"情绪放大"效应,短期内刺激市场关注,但储蓄型保险流动性差、锁定期长,不能简单替代银行存款 [5] 保险行业面临的挑战 - 利率下行导致资产端收益率下降,若负债端预定利率维持高位(如2.5%),可能引发利差损风险 [6][7] - 截至2025一季度末,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34.93万亿元,较2024年末增长5.03%,需寻找更多投资机会实现保值增值 [6] - 前期高预定利率产品存量较大的险企面临更大压力,需平衡产品吸引力与利差损风险 [5][6] 险企应对策略 - 投资策略:强化多元化配置,提高权益类、另类投资比例,加强久期和信用风险管理 [8] - 产品策略:逐步降低新单产品预定利率,发展保障型、服务型产品,减少利差驱动依赖 [8] - 战略布局:推进"保险+健康养老"生态建设,通过康养社区、健康管理服务提升客户黏性 [8]
负债端表现亮眼,公允价值变动影响下利润分化——保险行业一季报业绩综述暨观点更新
2025-05-13 23:19
纪要涉及的行业或者公司 行业:保险行业 公司:中国人寿、新华保险、中国平安、中国太保、中国人保、中国财险、中国太平、友邦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业绩表现** - 2025年一季度上市保险公司整体业绩分化,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1.4%,总规模约842亿元,低于预期的7.9%,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表现不及预期[2] - 2025年一季度A股上市保险公司总投资收益同比下降11%,投资业绩同比下降53.5%,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同比减少1092亿元,但各公司择机兑现收益使投资收益科目同比提升861.54亿元[1][7] - 2025年一季度A股上市险企整体保险服务业绩同比增长27.5%,主要由中国人寿带动,得益于亏损保险合同转回和保障性产品赔付改善[1][8] - 2025年一季度寿险NBV增长分化,新华保险同比增长67.9%,中国人寿增速4.8%,由新单增速分化和开门红压力导致[1][10] - 2025年一季度财险业务优异,大灾减少,部分公司降本增效,行业步入新发展周期[5] - **新会计准则影响** - 对利润来源详细拆解,2025年一季度保险服务及业绩、投资业绩、其他税前利润贡献占比分别为75.5%、16.7%、7.8%[4] - 促使各上市险企提升FVOCI股票和债券占比以实现资产负债匹配和再平衡,截至去年末,中国人寿FVOCI股票占比最高为88%[1][9] - **渠道表现** - 个险渠道分化,太保个险新单同比下降15.2%,新华保险增长122.8%,部分公司队伍规模有波动[13] - 银保渠道去年手续费率调整致银行销售意愿下降,今年低基数下新单高增长,行业集中度增强[2][13] - **监管政策影响** - 各地监管对头部保险公司设置增速和市场份额限制,促使公司优化业务结构,关注优结构、控风险[2][16] - 2025年4月以来出台政策促进保险资金入市,提升权益配置上限可带来约5055亿元配置增量,降低股票投资风险因子10个百分点[18] - **业务策略** - 中国太平分红险业务占比超90%,新华保险二季度启动开门红并将分红险调为拳头产品,中国人保开门红卖传统险,三季度主推分红险[10][11] - 多数保险公司提升FVOCI债券和权益资产占比,人保集团提出未来三年提升二级市场权益配置5个百分点[18][19] - **市场趋势** - 车险规模低位增长或成常态,车险进入存量市场竞争且受监管限制[15] - 非车险业务保费增速分化,关注非车报行合一政策和新能源车险新规[17]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2024年股票市场反弹带动上市保险公司投资业绩超预期,成核心利润来源[6] - 佣金调整影响代理人销售积极性,金融产品关注度变化影响保险公司经营[12] - 2025年多数保险公司NBV利润率同比正增长,新华保险因产品结构变化NBV利润率阶段性回落[14] - 一季度负债端表现亮眼,预定利率调整预期下新单增速边际改善,若二季度突破上限,预计三季度下调50个基点[20] - 化解利差损风险通过压降负债成本和分级分类监管、放开可投资资产范围等方案[21] - 推荐标的为首推新华保险,其次为中国平安、中国太保、中国人保及中国财险,中国平安可能由欠配转标配[22]
东吴证券:险企负债端持续改善 利差损风险逐步缓解
智通财经网· 2025-05-06 12:00
行业观点 - 负债端持续改善,行业利差损风险逐步缓解,市场储蓄需求旺盛,负债成本有望下降[1] - 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回落至1.63%,未来伴随经济复苏长端利率企稳或上行,新增固收类投资收益率压力缓解[1] - 公募基金对保险股持仓处于低位,估值对负面因素反应充分,2025年4月30日保险板块估值2025E 0.49-0.79倍PEV、0.88-1.95倍PB[1] 2025Q1经营回顾 - 净利润与净资产短期波动,受利率上行、债市下跌影响,公司间分化明显[2] - 新单结构改善明显,NBV延续较快增长,分红险占比显著提升,NBV margin显著改善[2] - 代理人队伍保持稳定,人均产能持续提高,银保渠道NBV贡献预计提升[2] - 产险COR同比大幅改善,受大灾赔付减少、降本增效及高风险业务出清影响,承保利润增长空间大[3] - 投资收益率略有承压,25Q1总、综合投资收益率同比下滑,但Q2起债券相关投资浮亏明显改善[3] 产品变革与发展 - 人身险产品从单一保障向多元保障+长期储蓄演变,当前重疾险转型但康养空间广阔,储蓄险向分红险转型[4] - 海外寿险市场产品发展本土化,美国英国以年金险为主,日本基于老龄化发展医疗险等第三领域产品[4] - 健康险创新发展潜力大,保险产品+康养服务成增长关键方向,分红险是当前兼顾保费增长与缓解利差损的最优选择[4]
新规本月起实施!五年期以下万能险告别市场
南方都市报· 2025-05-03 07:09
监管新规核心内容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关于加强万能型人身保险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允许万能险最低保证利率动态调整,禁止5年期以下产品,强化账户流动性管理,严控资金投向与期限错配风险 [2] - 新规自2025年5月1日起实施,不符合规定的存量业务需在2026年4月30日前完成整改 [2] - 监管围绕规范产品发展、提升保障水平、强化账户管理、资金运用监管、规范销售行为五大方面全面从严监管 [3] 产品设计规范 - 仅允许终身寿险、两全保险和年金保险设计为万能型,禁止开发5年期以下(不含5年)万能险 [3] - 鼓励通过调整退保费用、保单持续奖金等要素延长保单实际存续期限 [3] - 允许保险公司在满足约束条件时动态调整最低保证利率,打破此前固定保底收益模式 [4][8] 销售与资金运用监管 - 要求加强销售人员分级分类和产品适当性管理,制定销售行为"负面清单",禁止使用"利息""预期收益"等误导性宣传 [3] - 禁止通过调整退保费用或设置部分领取条款变相缩短产品存续期限 [3] - 强化资金运用集中度与非标投资监管,严禁通过嵌套、通道业务等方式规避关联交易监管 [4] 万能险历史表现与风险 - 2014-2017年部分产品结算利率达6%-8%,远超同期银行理财(4%-5%)和定期存款(3%),2015年保费同比增速95% [5][6] - 2016年万能险保费占人身险总保费比例达34%峰值,但暴露出保障功能弱化、资金运用激进等问题 [6] - 安邦保险曾因高收益万能险导致风险累积,2018年被接管,1.5万亿元存量保单最终由大家保险完成兑付 [6] 市场现状与未来趋势 - 2024年万能险保费(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5787亿元,同比下降2.8% [7] - 2024年12月818款万能险中56%结算利率≥3%,最高为3.5%(29款产品),358款低于3% [7] - 2025年一季度分红型、万能型人寿保险占新推产品近40%,年金保险中占比超30%(同比上升10个百分点) [8] - 行业预计新规后结算利率或进一步下调,产品将向"保障+轻理财"混合型及养老、教育金等长期需求转型 [9]
寿险变天,“3%保底”神话已终结
以下文章来源于阿尔法工场金融家 ,作者金妹妹 阿尔法工场金融家 . 追踪保险银行业圈内动态,剖析最新风向,分享有料、有价值的"内行人"洞察见解。 作者 | 金妹妹 来源 | 阿尔法工场金融家 导语 :万能险终结高保底时代,个险刮起"报行合一"旋风。 在寿险"最冷开门红"寒意未散之时,监管短时间内连发两道文件,剑指寿险两大柱石——万能险和 个险代理人队伍。 4月25日,监管发布《关于加强万能型人身保险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简称"14号文")而在一周 之前,4月18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官网发布《关于推动深化人身保险行业个人营销体制改革的通 知》(简称"13号文")。 监管核心管理思路是降低风险。其实现途径是从"三差"入手——死差上,主要是此前调整生命表; 利差上,主要是预定利率动态调整机制;费差上,管控行业整体销售费用过高的问题。 在利率不断下行之时,监管为压降行业负债端成本,可谓用心良苦。 但,也或是刮骨疗毒。 金妹妹从第一个发布财报的中国平安(601318.SH)的代理人数据中发现,2025年3月底寿险代理人 数为33.8万,相比去年末的36.3万人,环比下降了6.9%。"清虚"代理人的风,还在继续吹。 同时 ...
寿险变天,“3%保底”神话已终结
36氪· 2025-04-29 09:06
在寿险"最冷开门红"寒意未散之时,监管短时间内连发两道文件,剑指寿险两大柱石——万能险和个险代理人队伍。 4月25日,监管发布《关于加强万能型人身保险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简称"14号文")而在一周之前,4月18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官网发布《关于推动 深化人身保险行业个人营销体制改革的通知》(简称"13号文")。 监管核心管理思路是降低风险。其实现途径是从"三差"入手——死差上,主要是此前调整生命表;利差上,主要是预定利率动态调整机制;费差上,管控 行业整体销售费用过高的问题。 在利率不断下行之时,监管为压降行业负债端成本,可谓用心良苦。 但,也或是刮骨疗毒。 金妹妹从第一个发布财报的中国平安(601318.SH)的代理人数据中发现,2025年3月底寿险代理人数为33.8万,相比去年末的36.3万人,环比下降了 6.9%。"清虚"代理人的风,还在继续吹。 同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3个月保险业实现人身险原保险保费收入1.79万亿元,增速仅有0.24%。 而今寿险再迎来剧变,究竟几家欢喜几家愁? 01 "3.0%保底"终结 14号文最被广泛讨论的点是,保险公司应明确万能险最低保证利率,允许保险公司 ...
保险业2025Q1经营数据点评:财险增长强劲,寿险降幅收窄
华西证券· 2025-04-28 19:34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保险Ⅱ行业评级为推荐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负债端保险行业协会下调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险企产品向分红险转型、渠道推进报行合一,从成本和费用端缓解利差损风险;受益于新车销量增长和险企费用管控,财险保费有望稳健,COR或改善;维持行业“推荐”评级,推荐中国人保、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和中国人寿 [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人身险 - 2025Q1人身险公司原保费收入16,590亿元,同比-0.3%,其中寿险、意外险、健康险原保费收入分别为13,832、117、2,641亿元,分别同比-1.0%、 -4.5%、 +3.7% [1] - 3月单月人身险公司原保费收入4,639亿元,同比+6.3%,其中寿险、意外险、健康险原保费收入3,623、47、969亿元,分别同比+6.9%、 -9.0%、 +5.0%;3月寿险增速环比2月提升4.5pp [1] - 2025年1 - 3月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2,605亿元,同比-7.8%,其中3月单月同比-12.7%;1 - 3月投连险独立账户新增交费34亿元,同比+4.5%,其中3月单月同比+24.8% [1] - 2025Q1人身险保费不佳原因:去年产品预定利率下调使投保需求提前释放;预定利率降低吸引力下降;险企推广分红险销售难度大,市场接受需时间 [1] 财产险 - 2025Q1财产险公司原保费收入5,155亿元,同比+5.1%,其中车险、非车险原保费收入分别为2,234、2,921亿元,分别同比+4.3%、+5.7% [2] - 车险在新车销售推动下稳健,2025Q1全国狭义乘用车零售销量512.7万辆,同比+6.0%;非车险增速贡献主要来自意外险和健康险,分别同比+8.6%、7.7% [2] - 3月单月财产险公司原保费收入1,952亿元,同比+5.7%,其中车险原保费收入803亿元,同比+4.2%;非车险原保费收入1,149亿元,同比+6.8%,其中健康险、意外险、责任险、农险分别同比+11.6%、+4.7%、+0.9%、 -2.6% [2] 资产 - 截至2025年3月末,保险业资产总额达378,425亿元,较2024年末+5.4%,预计源于保费收入增长和投资资产增值 [3] - 人身险公司资产总额达330,630亿元,较2024年末+4.8%;财产险公司资产总额达30,813亿元,较2024年末+6.2%;再保险公司资产总额8,423亿元,较2024年末+1.7%;保险资管公司1,326亿元,较2024年末+3.8% [3] - 截至2025年3月末,保险业净资产总额达35,237亿元,较2024年末+6.0% [3] 盈利预测与估值 |股票代码|股票名称|收盘价(元)|投资评级|2023A EPS(元)|2024A EPS(元)|2025E EPS(元)|2026E EPS(元)|2023A P/E|2024A P/E|2025E P/E|2026E P/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01601.SH|中国太保|30.47|买入|2.83|4.67|4.73|4.80|10.77|6.52|6.44|6.35| |601318.SH|中国平安|51.21|买入|4.84|7.16|8.28|9.34|10.58|7.15|6.18|5.48| |601628.SH|中国人寿|36.39|买入|1.81|3.78|3.75|3.84|20.10|9.63|9.70|9.48| |601336.SH|新华保险|48.30|买入|2.79|8.41|8.41|8.55|17.31|5.74|5.74|5.65| |601319.SH|中国人保|7.19|买入|0.51|0.97|1.03|1.11|14.10|7.41|6.98|6.48|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