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融资
搜索文档
芦哲:M2增速或见顶——2025年8月金融数据点评
搜狐财经· 2025-09-14 16:07
社会融资规模 - 2025年8月社会融资规模新增2.57万亿元 同比少增4630亿元 社融存量同比增速回落至8.8% [1] - 政府债券融资新增1.37万亿元 同比少增2519亿元 人民币贷款增加6233亿元 同比少增4178亿元 [1] - 表外融资合计增加2158亿元 同比多增998亿元 其中未贴现票据融资同比多增1323亿元 [1] 贷款投放结构 - 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新增5900亿元 同比少增3100亿元 贷款余额同比增速降至6.80% [1] - 居民短期贷款增加105亿元 同比少增611亿元 中长期贷款增加200亿元 同比少增1000亿元 [6] - 企业短期贷款增加700亿元 同比多增2600亿元 中长期贷款增加4700亿元 同比少增200亿元 [6] 货币供应特征 - M2同比增速持平于8.8% M1同比增长6.0% 较上月回升0.4个百分点 M2-M1剪刀差收窄至2.80% [2][7] - 财政存款新增1900亿元 同比少增3687亿元 非银金融机构存款新增1.18万亿元 同比多增5500亿元 [2][7] - 居民存款增加1100亿元 同比少增6000亿元 企业存款增加2997亿元 同比少增503亿元 [2][7] 直接融资表现 - 企业债券融资1343亿元 同比少增360亿元 股票融资新增457亿元 同比多增325亿元 [4] - 未贴现票据融资增加1974亿元 同比多增1323亿元 连续六个月同比多增 [4] - 直接融资市场稳健增长 融资结构趋于多样化 [4] 政府债融资节奏 - 一般国债和特别国债净融资8489.2亿元 地方政府债净融资2938.73亿元 [5] - 特殊再融资券累计净融资1.84万亿元 超长期特别国债累计净融资1.296万亿元 [5] - 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累计净融资2.98万亿元 三季度后期发行强度将继续下降 [5] 政策影响展望 - 消费贷贴息和以旧换新政策或推动居民短期融资需求回暖 [6][8] - 政策性金融工具蓄势待发 可能撬动企业部门融资需求 [8] - 四季度可能提前发行2026年化债额度 对社融增长形成托底 [5]
【浙商宏观||李超】存款非银化“提速”,怎么看此后“搬家”?
搜狐财经· 2025-09-13 00:41
存款非银化趋势 - 存款搬家加速 8月非银存款增加1.18万亿元 同比多增5500亿元 [1][9][10] - M1-M2剪刀差收窄至-2.8% 反映资金活性增强 定期存款转向活期用于投资理财 [1][9][10] - 居民超额储蓄预测降至3.57万亿元 资本市场成为核心外溢方向 [1] 信贷结构变化 - 8月人民币贷款新增5900亿元 同比少增3100亿元 存量同比增速回落至6.8% [2] - 居民贷款新增303亿元 同比少增1597亿元 其中短期贷款新增105亿元(同比少增611亿元) 中长期贷款新增200亿元(同比少增1000亿元) [2][3] - 企业贷款增加5900亿元 同比少增2500亿元 其中短期贷款多增2600亿元 中长期贷款少增200亿元 票据融资少增4920亿元 [3][4] 社融结构分析 - 8月社融增加2.57万亿元 同比少增4630亿元 增速回落至8.8% [6] - 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新增1974亿元 同比多增1323亿元 成为最大正贡献项 [7] - 政府债券增加1.37万亿元 同比少增2519亿元 转为核心拖累项 [8][9] 货币政策展望 - 央行强调金融稳定与支持经济平衡 预计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等渐进式手段引导降杠杆 [12] - 四季度末预计有一次50BP降准和20BP降息 维持宽松政策基调 [12] - 物价回升将是缓慢过程 需多部门协同发力 [12] 经济环境影响因素 - 制造业PMI连续五个月低于荣枯线(8月49.4%) 内需低迷外需边际减弱 [4] - 房地产销售持续低迷 TOP100房企8月销售金额2070.4亿元 同比降低17.6% [3] - 地方政府特殊再融资债发行548亿元 环比减少310亿元 化债拖累逐步减弱 [4]
中国8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433.66万亿元 同比增8.8%
中国新闻网· 2025-09-12 20:53
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与增长 - 2025年8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达433.66万亿元 同比增长8.8% [1] - 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65.42万亿元 同比增长6.6% [1] 社会融资增量结构 - 2025年前8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26.56万亿元 较上年同期多4.66万亿元 [1] - 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2.93万亿元 同比少增4851亿元 [1] 政策与融资结构变化 - 积极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形成合力 政府债券发行节奏靠前且力度提升 [1] - 政府债券与企业债券为主的直接融资在社融存量中比重逐步上升 与经济转型适配性增强 [1] 未来融资与政策展望 - 四季度增量政策预计同步推出 基建及房地产领域有望迎来更多利好 [2] - 政府债券发行保持较快增长及房地产"金九银十"因素影响 融资规模预计保持稳定增长 [2]
兴业证券张忆东:A股、港股会走出20年超级牛市 类似地产20年牛市
智通财经网· 2025-09-05 07:22
核心观点 - A股与港股将迎来长达二十多年的超级长牛 主要基于时代红利和国家有形之手引导两大维度 [1][20][45] -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从债务驱动转向科技创新驱动 资本市场将替代房地产成为盘活社会财富的核心枢纽 [24][32][45] - 港股具备四大特色:国家赋能、资金再配置、生态环境改善、投资逻辑从离岸转向在岸市场 [15][16][84] 时代红利与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 中国旧动能(债务扩张型增长)效率持续降低 企业部门债务率达142% 居民部门债务率接近60% 中央政府债务率仅26% [24][27][29] - 新动能聚焦科技创新(AI、机器人、创新药等) 资本市场将通过直接融资优化资源配置 驱动高质量发展 [30][36][45] - 超200万亿居民储蓄及理财资金需从低效避险资产转向权益市场 以形成财富效应 [41][42][71] 国家有形之手引导与市场特征 - 国家吸取2014-2015年杠杆牛教训 强调"以义取利"的中国特色金融模式 避免疯牛快牛 [5][46][61] - 市场呈现"小白兔式长牛"特征:阶段性快涨后政策调控 震荡上行 类似1998-2020年房地产长牛周期 [6][8][52] - 中国特色做空机制体现为IPO、再融资及资产注入提速 抑制过度投机 [63][64] 港股市场特色与投资逻辑转变 - 国家明确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政治经济面貌进入"由治及兴"阶段 [69][70] - 资金面受益于内地居民财富再配置 7月居民储蓄减少1.1万亿 定存利率从3%降至1.7% [15][70][71] - 生态环境改善:民企退场论、科技落后论、经济硬着陆论三大悲观预期被证伪 [74][76][77] - 投资逻辑从外资主导的离岸市场转向泛中资主导的在岸市场 成长股将获估值溢价 [16][84][87] 宏观与产业支撑 - 中国商品消费规模已成为全球最大内需市场 经济结构类似1980s-1990s初的美国 [77][78][81] - 宏观环境温和趋稳 聚焦结构性产业亮点(科技、新消费、创新药)而非总量波动 [18][79][83] - 中东、欧洲等外资将随赚钱效应逐步回流 形成资金良性循环 [19][75][84]
李扬:改革的重点在于将居民储蓄转化为企业资本金
和讯· 2025-08-29 17:15
利率下行趋势与金融结构变化 - 中国各类利率指标(债券收益率、Shibor、LPR)均呈下行态势且未来大概率延续[2] - 全球已历近二十年超低利率乃至负利率时代 中国当前面临类似局面[2] - 2025年前7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多增5.12万亿元 但主要贷款规模增速出现不同程度下降[3] - 资金出现"脱媒"现象 从银行资产负债表流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3] 银行机构转型方向 - 银行需从金融产品销售商转向金融服务提供商 突破收费及费率审批限制[5] - 发展资产管理业务 资管属于直接融资范畴 仅需一份资金交易合约即可达成融资[5] - 强化资产交易业务 通过公开市场交易、资产证券化、基金投资及数字化技术应用实现资源动态优化[6] - 推行综合化经营 分业经营监管局限性凸显 需研究新监管框架[6] 资本市场发展机遇 - 利率下降、息差收窄和脱媒趋势为资本市场创造有利发展环境[7] - 中国居民部门是储蓄主要来源 企业部门长期存在巨大资金缺口[7] - 改革重点在于将居民储蓄转化为企业资本金 资本市场是实现转化的核心机制[7] - 需增强国内资本市场吸引力和包容性 巩固回稳向好势头[7] 国际经贸环境变化 - 国际经贸格局转向"一对一谈判" 全球治理机制趋弱[9] - 特朗普政府"逐国定关税"导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调0.5个百分点至2.8% 下调幅度达17%[9] - 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不可替代地位 部分领域关税翻倍甚至翻两番仍有利可图[10] - 中美暂停相互实施24%关税90天 体现美方务实态度[10] 经济政策与展望 - 政治局会议部署宏观政策持续发力 实施更积极财政与货币政策[10] - 推进政府债券发行 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10] - 城市更新专题会议蕴含多项可挖掘潜力[10]
存款搬家是好事
北京商报· 2025-08-25 00:29
住户存款向非银存款迁移趋势 - 7月住户存款同比减少7800亿元 非银存款同比增加1.39万亿元 [1] - 资金通过银行理财、基金、保险等渠道流向资本市场 [1] - 国有大行一年期定存利率跌破1% 10万元年利息不足千元 [1] 资本市场表现与资金流向 - A股三大指数7月全线上涨 两市成交额创年内新高 [1] - 银行理财规模环比有望增长约2万亿元至32.67万亿元 [1] - 资金主要通过"固收+"等稳健型产品间接入市 [1] 对金融市场的结构性影响 - 直接融资渠道拓宽 从间接融资转向直接融资 [2] - 为资本市场带来长期资金 支持科技创新企业发展 [2] - 符合国家经济结构转型战略方向 [2] 资金使用效率提升 - 资金从静态存款变为动态投资 提高货币流通速度 [2] - 央行货币政策工具注入流动性用于投资和消费 [2] - 激活经济增长 [2] 未来趋势驱动因素 - 超额存款形成速度放缓 [2] - 居民经济预期好转及房产投资属性弱化 [2] - 广谱利率下行推动储蓄向权益市场迁移 [2] 金融机构应对策略 - 需创新优化财富管理产品提升服务吸引力 [3] - 加强风险评估与投资者教育 [3] - 确保产品与客户风险偏好匹配 [3]
【西街观察】存款搬家是好事
北京商报· 2025-08-24 23:17
住户存款流向变化 - 7月住户存款同比减少7800亿元 非银存款同比增加1.39万亿元 [1] - 资金通过银行理财、基金、保险等渠道转向资本市场 [1] - 国有大行一年期定存利率跌破1% 10万元年利息不足千元 [1] 资本市场表现与资金流向 - A股三大指数7月全线上涨 两市成交额创年内新高 [1] - 资金主要通过"固收+"等稳健型产品间接入市 [1] - 银行理财规模预计环比增长约2万亿元至32.67万亿元 [1] 经济结构转型意义 - 资金从间接融资转向直接融资 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2] - 为资本市场带来长期资金 支持科技创新企业发展 [2] - 提高货币流通速度和资金使用效率 激活经济增长 [2] 居民资产配置演变 - 超额存款形成速度开始放缓 [2] - 房产投资属性弱化与利率下行催化资金向权益市场迁移 [2] - 居民可根据风险偏好选择理财、大额存单、基金等多元化产品 [2] 金融机构与市场建设 - 银行需创新优化财富管理产品并提升服务水平 [3] - 需加强风险评估与投资者教育 落实适当性管理 [3] - 政策需完善投资者保护机制并引导长期资金入市 [3]
「经济发展」李扬:金融要想好 实体经济必须好
搜狐财经· 2025-08-21 22:26
资产管理行业定位与作用 - 资产管理行业属于直接融资 通过信托和资管转换将债务变为权益 有助于改变中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的格局[3] - 资管行业弥补了权益资本形成机制不畅的不足 资金来源类似借款但投资权益类资产 满足实体经济对资本的需求[3] - 资管本质是资金信托 上位法建议为信托法 但目前信托法局限于信托投资公司 需进一步完善以适应整个资管行业[6] 融资结构现状与挑战 - 截至2023年6月人民币贷款存量达228.86万亿元 较2022年12月增加16.43万亿元[4] - 2023年上半年A股股权融资规模5871亿元 较2022年下半年减少3530亿元[4] - 全球危机后间接融资出现复归趋势 需关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 通过多种机制支持资本形成包括银行中长期贷款和基础设施REITs等[5] 投资者信任与行业改革 - 资管机构应坚持受托人定位 以开展融资业务和服务获取报酬 而非赚取利差[6] - 建立投资者信任需实体经济好转 金融资源配置遵循"物跟钱走"原则 经济好转则金融不会差[6] 全球与中国经济环境 - IMF预测全球经济增长从2022年3.5%放缓至2023年3.0%和2024年2.9% 低于3.0%视为衰退[8] - 中国9月CPI同比持平 环比上涨0.2% PPI同比下降2.5% 环比上涨0.4%[8] - 全球化趋势逆转出现逆全球化和集团化 产业链分割导致效率下降 科技革命对经济促进作用不确定[9][10] 中国经济结构性挑战 - 人口面临老龄化、参与率下降和总人口下降三个节点 对房地产等行业产生不利影响[11] - 房地产拉动经济模式难持续 需转向城乡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11] - 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链转移交织 需形成以内循环为主的有效产业链[11] 金融风险管理与汇率 - 金融通过延长债务期限和降息等跨期配置手段管理风险 用时间换取结构调整空间[12] - 2023年前三季度人民币对美元贬值4.8% 9月8日在岸汇率报7.3415创2008年以来新低[12] - 外汇储备比汇率更重要 建议保储备不保汇率 汇率波动在合理水平且对进出口非最关键因素[12][13] 利率环境与资产配置 - 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达4.848%创16年新高 收益率曲线理顺可能为好事但整体利率上升增加经营成本[13][14] -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金融适配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 "三率"是市场经济下资源配置的主要信号[13]
经济日报文章:不宜过度炒作单月信贷数据波动
搜狐财经· 2025-08-19 08:50
7月金融数据表现 - 7月末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长6.9% 增速较上月回落[1] - 社会融资规模和M2增速保持在较高水平 体现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取向[1] - 6月和7月贷款平均增速远高于经济增速 反映银行对实体经济有力支持[1] 信贷波动原因分析 - 7月是传统信贷小月 因银行6月末为考核时点推动信贷增量前移[1] - 单月贷款数据不足以准确反映经济活跃程度或金融支持力度[3] - 政府债券发行加速对贷款形成替代效应[3] 融资结构变化 - 债券融资增速整体快于信贷融资增速[2] - 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中比重逐步上升 融资结构持续优化[2] - 贷款难以完整反映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成效 因企业融资渠道多元化[1] 金融指标有效性 - 社会融资规模指标包含贷款 政府债券 企业债券 股票和非标等广泛融资渠道[1] - 该指标于2010年前后推出 能更全面刻画金融总量增长全景[1] - 分析经济金融形势应更多观察社会融资规模和M2等全面指标[1] 金融机构行为转变 - 银行正从比规模比增速转向比服务比精准[2] - 金融机构破除内卷式竞争会挤出虚增空转贷款[2] - 金融机构需适应经济结构转型 加快转变经营思路并下沉服务重心[3] 政策效果与需求变化 - 上半年人民银行出台一揽子增量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回升向好[3] - 财政政策积极发力可拉动总需求 进而撬动增量信贷需求[3] - 传统信贷需求减少 新动能领域信贷需求增加[3]
不宜过度炒作单月信贷数据波动
搜狐财经· 2025-08-19 04:52
7月金融数据表现 - 7月末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长6.9%,增速较上月有所回落 [1] - 社会融资规模和广义货币(M_2)增速均保持在较高水平,体现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取向 [1] - 7月为传统信贷小月,6月与7月合并贷款平均增速远高于经济增速,反映银行对实体经济的有力支持 [1] 融资结构优化趋势 - 债券融资增速整体快于信贷融资增速,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中比重逐步上升 [2] - 融资结构持续优化,直接融资占比提升有利于满足企业多元化融资需求 [2] - 企业融资渠道日益多元化,贷款难以完整反映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成效,社会融资规模指标更具分析价值 [1] 金融机构经营转型 - 银行经营思路从"比规模、比增速"转向"比服务、比精准",以更可持续方式支持实体经济 [2] - 金融机构破除内卷式竞争挤出虚增空转贷款,促进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质效提升 [2] - 金融机构需适应经济结构转型,加快下沉服务重心挖掘新动能领域信贷需求 [3] 政策协同与数据解读 - 政府债券发行加速对贷款形成替代效应,但财政政策发力有助于撬动增量信贷需求 [3] - 单月贷款数据不足以准确反映经济活跃度,不宜过度炒作单月信贷波动 [3] - 人民银行2023年上半年出台增量货币政策,支持宏观经济指标总体表现良好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