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财税体制改革
icon
搜索文档
近2.3万亿化债资金快速落地,下半年地方还有哪些新举措
第一财经· 2025-07-14 22:30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化解进展 - 2024年上半年地方政府发行用于化债的政府债券额度达22607亿元,占全年28000亿元总额度的81% [1] - 截至2023年末全国隐性债务余额为14.3万亿元,较2018年底减少50% [3] - 2024-2028年计划发行10万亿元专项债券置换存量隐性债务,预计5年可节约利息支出6000亿元 [3][5] 专项债券发行情况 - 2024年计划发行2.8万亿元专项债券用于化债,包括2万亿元再融资专项债券和0.8万亿元新增专项债券 [4] - 上半年再融资专项债券发行1.79万亿元,完成进度90%;新增专项债券发行4648亿元,完成进度58% [4] - 专项债券利率约2%,较隐性债务利率平均下降2.5个百分点 [5] 化债政策效果 - 融资平台数量去年减少7000多家,今年继续减少,债务风险水平显著下降 [5] - 广西等省份出台一揽子化债方案支持重点市县化解债务 [8] - 2026-2028年计划分别发行2.8万亿元、0.8万亿元和0.8万亿元专项债券用于化债 [8] 后续工作建议 - 建议加快存量隐性债务置换工作,将化债总额度靠前使用 [1][8] - 建议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加快市场化转型,引入社会资本和优质资产 [9] - 建议通过盘活国有资产、提高财政收入质量等方式筹集化债资金 [11]
近2.3万亿化债资金快速落地,下半年地方还有哪些新举措
第一财经· 2025-07-14 20:43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化解进展 - 2024年上半年地方政府发行用于化债的政府债券额度合计约22607亿元,占全年化债总额度(28000亿元)比重约81% [1] - 截至2023年末全国隐性债务余额为14.3万亿元,较2018年底摸底数减少了50% [2] - 2024年至2028年五年间计划合计发行10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于置换10万亿元存量隐性债务 [2] - 2025年计划发行2.8万亿元专项债券用于置换隐性债务,其中2万亿元再融资专项债券和0.8万亿元新增专项债券 [2] 专项债券发行情况 - 上半年发行用于化债的再融资专项债券约1.79万亿元,占2万亿元额度比重约90% [3] - 上半年发行用于化债的新增专项债券约4648亿元,占8000亿元额度比重约58% [3] - 7月1日至7月14日已完成1772亿元用于化债的专项债券发行,剩余3621亿元待发行 [6] - 2026年、2027年和2028年用于化债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额度分别是2.8万亿元、0.8万亿元和0.8万亿元 [6] 债务置换效果 - 2024年发行的2万亿元再融资专项债券利率较隐性债务利率下降平均超过2.5个百分点 [3] - 10万亿元置换隐性债务政策5年内累计可节约6000亿元左右利息支出 [3] - 融资平台数量去年减少7000多家,今年继续减少,债务风险水平显著下降 [5] 政策建议与地方实践 - 建议下半年加快存量隐性债务置换工作,将化债总额度靠前使用 [1] - 广西壮族自治区举全区之力支持柳州化解债务,审议通过一揽子化债方案 [7] - 建议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加快市场化、专业化发展,增强自我造血能力 [8] - 地方政府可通过盘活国有资产、提高财政收入质量等方式筹集化债资金 [8] 行业影响 - 专项债券置换隐性债务对于解决政府长期拖欠的各类资金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1] - 化债进度快缓解了地方财政压力,让地方腾出更多资金用于经济建设 [3] - 土储专项债的发行能够为土地储备工作提供资金支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6]
把扩内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经济网· 2025-07-14 17:39
全球经济环境与增长前景 - 全球经济增速预计将维持在3%左右水平至2030年 较疫情前2000-2019年年均增速3.8%明显下降 [1] - 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别将2025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下调0.4和0.5个百分点至2.3%和2.8% [1] - 低增长和高债务并存将抑制全球需求扩张并增大经济金融风险 主要经济体政府债务规模扩张明显且通胀率难以降到2%以下 [1] 中国居民消费率现状与国际比较 - 中国居民消费率长期偏低 2023年为39.6% 大幅低于美国68%和欧盟52%的水平 也显著低于日本55%和韩国48%的水平 [4] - 居民消费率在2010年后大体在35%~40%区间波动 [4] - 需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从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增长转向消费和创新拉动增长 [4] 扩大居民消费的具体措施 - 通过增加劳动报酬提高居民收入 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 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 [5] - 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 建立生育和育幼补贴制度 释放年轻群体消费潜力 [5] - 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将部分投资资金转用于增加公共服务和民生支出 [5] 服务消费潜力与投资结合 - 2024年居民服务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总支出46.1% 中心城市比重更高 [6] - 建议放宽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旅游养老家政服务等领域准入限制 通过理顺服务价格吸引社会资本进入 [6] - 通过重点支持科技创新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等领域投资 释放新型消费数字消费绿色消费潜能 [6] 深化制度改革形成长效机制 - 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稳定下划地方 激励地方政府推动扩大消费积极性 [8] - 推进医疗交通运输教育城市公用事业等领域价格改革 通过理顺价格吸引社会资本进入 [8] - 新增财政赤字部分用于提高工资水平 确保职工生活不因价格改革而降低 [8]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与消费潜力 - 近3亿农业转移人口若按城市居民消费方式消费 人均消费支出将增加30%左右 [9] - 加快落实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 解决社会保险住房保障随迁子女教育等问题 [9] - 建立有效激励机制提高常住地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积极性 [9]
显微镜下的中国经济(2025年第26期):财税体制改革在价格治理中能发挥什么作用
招商证券· 2025-07-14 16:31
财税体制改革 - 增值税占比长期稳定在35 - 40%,2022 - 2024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7.4%、4.5%和17.0%,2024年在广义地方财政收入中占比达49.5% [3] - 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至销售环节,或提高地方政府对消费的重视度 [3] - 财税体制优化可降低地方供给冲动,缓解价格压力 [3] 开工率 - 上周沥青样本企业开工率32.7%,环比升1.0个百分点,同比增32.9% [9] - 全国电炉开工率57.05%,环比降1.92个百分点,同比降6.3% [11] - 主要钢企高炉开工率77.4%,环比降0.5个百分点,同比增3.2% [16] 产能利用率 - 上周钢厂产能利用率87.02%,环比降0.5个百分点,同比降0.7% [43] - 热卷产能利用率82.55%,环比降1.28个百分点,同比增2.5% [46] - 浮法玻璃产能利用率79.06%,环比升0.25个百分点,同比降6.1% [53] 产量 - 6月下旬重点企业粗钢日均产量212.9万吨,较中旬降1.9万吨,同比降1.8% [71] - 钢材日均产量225.7万吨,比中旬升13.6万吨,同比降1.2% [73] - 全国建材钢厂螺纹钢产量216.66万吨,环比降4.42万吨,同比降3.0% [77] 价格 - 华东地区水泥均价436元/吨,环比跌8元/吨,西南地区461元/吨,环比跌13元/吨 [94] - 螺纹钢价格指数环比涨26.6元/吨至3257.6元/吨 [102] - 热卷价格指数环比涨24.6元/吨至3319.4元/吨 [107] 库存 - 上周水泥库容比61.82%,环比降0.94个百分点 [131] - 港口铁矿石库存环比降139.01万吨至14346.89万吨 [140] - 纯碱库存环比升1.53万吨至186.34万吨,同比增106.4% [148] 房地产市场 - 上周30城商品房成交面积137.27万平方米,环比降127.25万平方米,同比降19.6% [161] - 土地成交面积1441.15万平方米,环比降355.37万平方米 [164] - 成交土地溢价率4.88%,环比降2.83个百分点 [168] 出行与物流 - 上周地铁客运量42150.69万人次,环比升195.87万人次,同比增0.8% [178] - SCFI为1733.29,环比跌1.7%,CCFI为1313.7,环比跌2.2%,NCFI为1218.03,环比跌3.2% [180] - 铁路货运量7845.2万吨,环比降3.18% [188]
扩大内需,政策发力和改革加力相结合
搜狐财经· 2025-07-11 15:12
宏观政策调整 -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确保广义财政支出增速大于名义GDP增速以拉动总需求 [1] -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重点投向惠民生和促消费领域 [1] - 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 [1] - 创设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银行加大对科技创新、消费、外贸领域支持 [1] 财税体制改革 - 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改革激励地方政府扩大消费积极性 [3] - 增强税收调节功能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并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 [3]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 清理市场准入壁垒破除地方保护优化新业态准入环境 [4] - 放宽教育、卫生、养老等行业准入限制优化服务业经营主体资质要求 [4] - 支持服务消费场景创新和产业集聚增加高品质服务供给 [4] 消费与投资协同 - 通过政府投资带动科技创新、新基建、绿色消费等领域释放新型消费潜能 [5] - 加强民生领域补短板投资形成扩大投资与提振消费的良性循环 [5][6]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 完善城乡融合机制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受基本公共服务 [6] - 建立激励机制释放近3亿农业转移人口的消费潜力 [6]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迈向纵深
中国新闻网· 2025-07-02 00:41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部署 -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明确"路线图",旨在稳定市场主体信心和发展大局 [1] - 从2022年《意见》印发到2024年《指引》公布,政策推进呈现连续性 [1] - 会议部署包含三大核心看点:规范市场竞争、破解体制难题、强调对内开放 [2] 市场竞争规范 - 会议明确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退出 [3] - 重点整治汽车等领域"内卷式"恶性竞争,要求规范地方政府招商引资行为 [3] - 专家指出治理低价竞争需明确标准,地方政府补贴需透明化 [3] 经济体制深化改革 - 会议提出健全财税体制、统计核算制度和信用体系 [4] - 需理顺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增加地方政府对消费端投入 [4] - 改革干部考核制度,从侧重GDP转向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 [4] - 过往考核导向导致企业盲目扩产,引发供过于求和低价竞争 [4] 对内开放战略 - 会议提出"五统一、一开放"基本要求,包括统一市场制度和监管等 [5] - 强调对民营企业和各类所有制主体开放国内市场 [5] - 中国拥有14亿人口(含4亿中等收入群体)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5] - 建设目标是将"大市场"升级为"强市场",增强经济稳定性 [5]
破局深层矛盾 适应改革所需 业界期待预算法大修按下加速键
证券时报· 2025-06-30 02:00
预算法修改背景与紧迫性 - 2014年《预算法》完成首次大修后,2024年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明确"健全预算制度",修法具有必要性[1] - 财政部将《预算法》修改纳入2025年立法工作计划,加速推进修法进程[1] - 现行《预算法》存在预算管理碎片化、地方财力失衡、绩效约束缺位等深层矛盾,需大修以适应财政收支"紧平衡"态势[1] 修法核心目标 - 为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提供制度保障,现行条款难以适应改革目标,需在法律层面落实宏观经济治理体系顶层设计[2] - 现行《预算法》未涵盖数字经济新业态的税收治理及预算统筹规则,需回应新经济发展命题[2] - 中央通过转移支付统筹近70%地方财政支出,但专项转移支付项目繁杂,挤压地方财政自主空间[3] 央地财政关系改革 - 现行《预算法》未规定政府间事权、财政支出责任及收入划分,修法需系统规定央地事权划分与转移支付机制[3] - 建议新增条款细化央地支出责任类别、分税收入划分原则,设定转移支付分类标准与透明公开机制[3] 预算绩效管理问题 - 绩效结果与预算调整、部门问责联动不足,"花钱无效不担责"现象突出,需通过修法解决预算绩效管理"软约束"[4] - 绩效管理法治化不足导致激励约束机制缺失,加剧预算调整与责任虚化现象[5] 税式支出监管 - 税式支出未被纳入《预算法》调整范围,缺乏监督形成"财政黑箱",地方政府通过税收返还等"政策洼地"招商引资[6] - 建议将税式支出纳入全周期监管,使税收优惠与创新实效刚性挂钩,避免"减税竞赛"[6] - 税式支出规范重点在于纳入预算治理范围,通过预算监督确保符合统一大市场建设要求[6]
国务院部署下一步财政政策五大重点任务,有何看点?
第一财经· 2025-06-27 19:06
财政政策重点 - 加快政策落地,强化部门协同,多措并举帮扶困难企业,尽早发行和使用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债券等,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带动效应,支持做好"两重""两新"等工作,推动促消费、扩投资、稳外贸、惠民生等政策早见效、多见效 [1] - 今年合计新增政府债务总规模11.86万亿元、比上年增加2.9万亿元 [2] - 今年1—5月,已发行国债6.29万亿元,同比增长38.5%;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1.98万亿元,增长36.6% [2] - 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力度为3000亿元,前2批共1620亿元资金已按计划分别于1月、4月下达,将在7月下达今年第三批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 [2] - 截至6月27日全国已经发行新增专项债券2.16万亿元,今年全年新增专项债额度为4.4万亿元,后续还将有2.24万亿元待发 [2] - 今年新增专项债有望基本在前三季度完成发行,以尽早形成实物工作量,发挥资金稳投资促消费作用 [3] 民生保障 - 强化民生导向,加大对稳定和扩大就业的支持,落实好教育、养老、医疗、优抚、生育等方面的补助政策,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3] - 今年前5个月超14万亿元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与民生相关的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约2万亿元)、教育支出(约1.7万亿元)、卫生健康支出(约0.9万亿元)规模位居前三 [3] - 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支持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加强消费激励 [3] 债务风险防范 - 指导督促地方做好隐性债务置换、融资平台改革转型、违规举债查处问责等工作,强化"三保"动态监测和应对处置 [4] - 财政风险工作要点是防范地方债务风险和地方"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风险 [5] - 去年融资平台数量减少7000多家,债务利率平均水平下降超过2.5个百分点,预计这部分置换债券5年利息减少2000亿元以上 [6] - 地方政府前5个月发行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再融资债券1.63万亿元,完成今年2万亿元限额的81.5% [6] - 截至6月27日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及偿还拖欠企业账款的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约4648亿元 [6] 财税体制改革 - 一体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和财政科学管理试点,在零基预算改革、部分品目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下划地方、完善转移支付体系等方面取得更多进展 [6] - 今年零基预算改革在不少地方推开,打破现行预算编制"基数"观念和支出固化僵化局面 [7] - 推动部分品目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下划地方改革 [7] 产业支持 - 加强对教育、科技的支持,统筹运用专项资金、税收优惠、政府采购等政策,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壮大 [7] - 积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提高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水平 [7]
为促改革谋发展凝聚智慧和力量——全国政协常委围绕“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协商议政
新华社· 2025-06-25 13:32
经济体制改革 - 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刚性约束 加强竞争执法和合规引导 完善要素市场化体系建设 [1] - 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 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1] 科技成果转化 -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技术转移体系 创新利益捆绑机制 精准对接供给需求 [2] - 探索定制化研发服务模式 推动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 [2] 财政与金融改革 - 规范中央和地方共同财政事权设置 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下划地方 [2] - 推动转移支付向财力薄弱地区倾斜 [2] - 创新"贷款+外部直投""投贷保担联动"等科创服务模式 [2] - 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 保险和证券化"三位一体"机制 [2] 未来产业培育 - 对人工智能 量子计算等创新领域创新"风险分层定价"工具 [2] - 设立国家级科技创新风险补偿池 [2] 农业技术改革 - 推进基层农技推广管办分离 设立农技服务创业扶持基金 [3] - 建立农技服务保险制度 推行"农民点单 机构派单 专家接单"服务模式 [3] - 建设全国统一农技服务大数据平台 [3] 人才与就业 - 推动国有企业和公共部门就业资源向高校毕业生倾斜 [3] - 发挥民营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潜力 [3] - 调整学科专业设置 将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育全过程 [3] 外贸与外资 - 吸引外资重点转向高端服务业 鼓励本土优势制造企业出海 [3] - 在重点国家设立多层次"海外商务服务中心" [3]
重磅!财政部:根据形势变化及时推出增量储备政策
证券时报· 2025-06-25 10:53
2024年中央决算报告核心要点 - 2024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0462.06亿元 为预算的98.1% 收入总量108844.06亿元 [1] - 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1055.9亿元 完成预算的97.9% 支出总量142244.06亿元 [1] - 增加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 2024年2万亿元置换额度已全部发行 [1] - 发行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 制定资金监管暂行办法 推进"两重"项目建设和"两新"政策实施 [1] - 中央财政本级科技支出增长7.4% 国家奖助学金资助标准提高 惠及学生3400多万人次 [1] 财政政策实施情况 - 2024年前5个月发行国债6.29万亿元 同比增长38.5% [3] - 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1.98万亿元 增长36.6% [3] - 发行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再融资债券1.63万亿元 完成今年2万亿元限额的81.5% [3] - 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10.34万亿元 已下达9.03万亿元 [3] 财政政策方向 - 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 提质增效 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 [2] - 谋划推进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 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2] - 加快政策落地 尽早发行和使用超长期特别国债 专项债券等 [3] - 支持做好"两重""两新"工作 推动促消费 扩投资 稳外贸 惠民生等政策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