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民币国际化
icon
搜索文档
以金融高水平开放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
金融时报· 2025-09-23 09:21
金融业开放进展 - 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稳步深化 有序推进金融服务业和金融市场高水平开放 拓展互联互通机制包括沪深港通、债券通和互换通 [2] - 境外投资者参与度显著提升 7月末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股票、债券、存贷款规模超过10万亿元 境外机构熊猫债券发行规模突破1万亿元 [2] 人民币国际化 - 人民币跨境使用基础设施持续完善 与32个国家和地区央行签订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清算行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3] - 人民币成为我国第一大跨境结算货币 全球前三大贸易融资货币和支付货币 在SDR货币篮子权重位列第三 [3] 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 支持上海打造人民币资产全球配置中心和风险管理中心 设立银行间市场交易报告库及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 [3] - 深化内地与香港金融合作 强化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功能 巩固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3] 跨境金融便利化 - 跨境贸易投融资便利化水平大幅提升 基本建成多元化跨境支付系统包括CIPS、商业银行行内系统及零售支付体系 [4] - 数字人民币在跨境支付中展现发展潜力 金融数据跨境流动管理持续优化 [4] 金融风险治理 - 加强跨境金融风险监测预警能力 推动构建全球金融治理新格局 [5] - 推进全球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参与区域金融安全网建设 [5]
21社论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齐升,积极助力高质量发展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3 07:41
"十四五"时期,金融部门围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升金融治理 能力,健全金融机构、市场与产品体系,增强了金融业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截至今年6月末,我国银 行业总资产近470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一,股票、债券市场规模位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规模连续20年 位居世界第一。 "十四五"期间,我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与质效大幅提升。以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通过深化金 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金融创新发展,打造现代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有效疏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 道,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等,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 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统计显示,5年来,银行业保险业通过信贷、债券、股权等多种方式,为实体经济提供新增资金170万亿 元,科研技术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基础设施贷款年均增长27.2%、21.7%、10.1%。普惠型小微企 业贷款余额36万亿元,是"十三五"末的2.3倍。 我国金融体系着眼于支持科技创新的能力、强度和水平,积极满足科技型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融资 需求。近年来,新上市企业中九成以上都是科技企业或者科技含量 ...
AI与离岸人民币“双向奔赴” 科技巨头扎堆发行点心债
长江商报· 2025-09-23 07:10
核心观点 - 点心债和可转债正成为中国科技企业境外融资的重要工具 替代了传统的美元债发行 这一转变由AI和云计算领域的巨额资本开支需求驱动 同时受益于人民币利率低位和美元融资成本高企的环境 有望重塑科技企业融资版图并助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1][2][4][5][6] 科技企业融资动态 - 腾讯发行80亿元离岸人民币债券 百度3月发行两期点心债融资100亿元人民币 其中5年期票面利率2.7% 10年期3% 并计划再次发行人民币优先无担保票据 美团酝酿首次发行点心债且投行已启动投资者兴趣测试 [2] - 阿里巴巴选择发行32亿美元零息可转债 其中80%资金用于云基础设施扩建和技术升级 20%投向国际业务拓展 该可转债票面利率为零 初始转股价193美元较现价需上涨30%才具备转股价值 同时通过购买限价看涨期权将转股价格抬高至235美元以控制股权稀释压力 [2][3] 融资转变驱动因素 - AI竞争加剧和云基础设施扩建推动融资需求 主要互联网企业2025到2026年资本开支年总额预计提升至至少340亿美元 重点投向AI能力建设、云基础设施和海外市场 企业虽账面现金充裕但多为境内人民币资金 境外扩张及技术投入需要外币 [4] - 以百度为例 二季度资本支出同比增长逾八成至38亿美元 主要用于大模型和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 尽管账面现金超过320亿美元 但短期债务压力陡增至33亿美元令融资需求紧迫 [4] 点心债优势分析 - 人民币资产吸引力增强带动离岸人民币债券收益率和发行成本下行 在美国降息及美元相对走弱的背景下 点心债较美元债具有明显成本优势 [5] - 债券通"南向通"机制覆盖范围扩大至证券公司、保险公司、银行理财子公司及资产管理公司等更多类型金融机构 增强了离岸人民币债券的投资主体并提升市场对点心债的需求 [5] - 美元融资成本高企而离岸人民币市场提供更具成本优势的融资窗口 债券融资相较于股权融资更具成本竞争力且有助于企业优化资本结构 [5][6] 行业影响与展望 - 科技企业境外融资形成新的结构性趋势 2025年以来境外融资主要集中在可转债和点心债 美元债发行规模为零远低于市场预期的89亿美元至115亿美元 [2][4] - 香港作为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中心是点心债交易成功的关键 随着更多科技巨头进入 点心债有望成为长期稳定的融资渠道 [2][6]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齐升,积极助力高质量发展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3 06:52
金融业总体发展成就 - 银行业总资产达470万亿元人民币 位居世界第一 [1] - 股票和债券市场规模位居世界第二 [1] - 外汇储备规模连续20年保持世界第一 [1] - 5年内通过信贷债券股权等方式为实体经济提供新增资金170万亿元人民币 [2]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成效 - 科研技术贷款年均增长27.2% [2] - 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年均增长21.7% [2] - 基础设施贷款年均增长10.1% [2] - 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6万亿元人民币 较"十三五"末增长130% [2] - 金融资源重点投向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领域 [1] 科技创新金融支持 - 新上市企业中科技型企业占比超过90% [2] - A股科技板块市值占比超过25% 显著高于银行非银金融房地产行业总和 [2] - 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和权益类基金超5.4万亿元人民币 较"十三五"末增长85% [2] - 科技保险提供风险保障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 [2] 金融改革开放进展 - 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股票债券存贷款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 [2] - 境外机构熊猫债券发行规模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 [2] - 与32个国家和地区签订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3] - 人民币成为我国对外收支第一大结算货币 [3] - 人民币位列全球前三大贸易融资货币和支付货币 [3] - 人民币在SDR货币篮子中权重位列第三 [3] 金融风险防控成果 - 高风险机构数量和高风险资产规模较峰值大幅压降 [3] - 部分省份实现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动态清零 [3] - 融资平台数量较2023年初下降超过60% [3] -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金融债务规模下降超过50% [3] - 通过调整首付比和房贷利率等政策推动地产市场止跌企稳 [3]
“北向互换通”,上新
证券时报· 2025-09-23 06:45
"北向互换通"再次扩容。 自2023年5月15日上线以来,"互换通"持续平稳运行,交易日趋活跃,已成为境外机构投资者管理人民 币利率风险的重要渠道。截至2025年8月底,已有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银行、证券公司、资产管 理机构等82家境外金融机构累计达成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1.5万余笔、合计名义本金约8.15万亿元人民 币。 香港交易所介绍,未来,三方基础设施将继续在两地监管机构指导下,与所有市场参与者紧密合作,不 断丰富"互换通"产品,完善风险管理框架,推动内地与香港金融市场共同发展,助力中国金融市场高水 平对外开放。 此外,从9月22日起,香港场外结算将现有的人民币不交收利率掉期(CNY NDIRS)合约的最长期限从 5.5年延长至11年,以方便境外投资者更好地管理利率风险。 9月22日,在两地监管机构的指导与支持下,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香港交易所")旗 下的香港场外结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香港场外结算")与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以下简称"外汇交易中 心")和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清算所"),联手在"北向互换通"下增加以一 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1Y)为参考利率的 ...
全球货币支付格局生变:美元跌破47%,欧元突破25%,人民币稳居第6
搜狐财经· 2025-09-23 00:45
全球支付市场份额变化 - 2025年8月美元在全球支付份额降至46.94%,环比下降1个百分点 [1] - 同期欧元份额大幅提升2.5个百分点至25.61% [1] - 美元份额较历史高点已明显下滑,但其主导地位短期内难以被取代 [3] - 英镑、日元和加元分别以6.76%、3.37%和未明确份额位居第三至第五位,增长动力不足 [3] 人民币国际化进展 - 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份额为2.93%,是前六位活跃货币中唯一的新兴市场货币 [3] -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已覆盖全球189个国家和地区 [3] - CIPS系统2025年上半年处理业务金额达90.19万亿元 [5] - CIPS直接参与者176家,间接参与者1552家 [5] - 中国近期续签三大货币互换协议总计5400亿元规模,包括欧洲央行3500亿、瑞士1500亿、匈牙利400亿 [5] 市场趋势与驱动因素 - 全球去美元化趋势加速,多国正在寻求替代支付方案 [3] - 欧元支付份额创下近年新高,显示出欧元区经济的韧性 [3] - 货币多元化的趋势已经确立,但美元霸主地位短期内难以撼动 [5]
“北向互换通”,上新!
证券时报· 2025-09-22 23:30
"互换通"通过两地清算所互联,在充分保留两地监管规则、市场结构和交易习惯的前提下,为境内外投 资者参与两地金融衍生品市场提供了更为便捷、高效、安全的渠道。 自2023年5月15日上线以来,"互换通"持续平稳运行,交易日趋活跃,已成为境外机构投资者管理人民 币利率风险的重要渠道。截至2025年8月底,已有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银行、证券公司、资产管 理机构等82家境外金融机构累计达成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1.5万余笔、合计名义本金约8.15万亿元人民 币。 香港交易所介绍,未来,三方基础设施将继续在两地监管机构指导下,与所有市场参与者紧密合作,不 断丰富"互换通"产品,完善风险管理框架,推动内地与香港金融市场共同发展,助力中国金融市场高水 平对外开放。 此外,从9月22日起,香港场外结算将现有的人民币不交收利率掉期(CNY NDIRS)合约的最长期限从 5.5年延长至11年,以方便境外投资者更好地管理利率风险。 据介绍,上述业务推出当日,31家境内外机构积极参与,累计交易笔数为53笔,名义本金规模达64.6亿 元人民币。三方基础设施顺利组织完成首日的交易、清算与结算,业务和系统运行正常平稳。 香港交易所表示,贷 ...
“北向互换通”,上新!
证券时报· 2025-09-22 23:28
北向互换通扩容 - 新增以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1Y为参考利率的利率互换合约 丰富境外投资者风险管理工具 [1] - 业务推出首日31家境内外机构参与 累计交易53笔 名义本金规模达64.6亿元人民币 [1] - 香港场外结算将人民币不交收利率掉期CNY NDIRS合约最长期限从5.5年延长至11年 便利境外投资者利率风险管理 [2] 互换通运行成效 - 自2023年5月15日上线以来累计达成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1.5万余笔 名义本金合计8.15万亿元人民币 [2] - 覆盖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82家境外金融机构 包括银行、证券公司及资产管理机构 [2] - 成为境外机构投资者管理人民币利率风险的重要渠道 交易持续平稳且日趋活跃 [2] 市场机制与未来发展 - 通过两地清算所互联机制 保留两地监管规则与市场结构 提供便捷高效安全的金融衍生品交易渠道 [1] - 三方基础设施将继续丰富产品种类 完善风险管理框架 推动内地与香港金融市场共同发展 [2] - 扩容举措有助于满足境外投资者多样化利率风险管理需求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1][2]
点心债等为何成为企业境外融资的“新宠”?
证券时报网· 2025-09-22 23:19
核心观点 - 在美元信用受损、人民币国际化加速及AI投资需求旺盛的背景下,点心债和零息可转债正成为企业境外融资的新工具,具有显著的成本优势和战略意义 [1][2][3] 融资工具兴起背景 - 全球货币周期转换、人民币国际化加速及AI浪潮等多重因素共同推动企业采用点心债、零息可转债等新融资工具 [1] - 美元信用受损促使全球投资者寻求更具稳定性和潜力的人民币资产,企业发行点心债可吸引国际投资者并拓宽融资渠道 [1] 融资成本优势 - 点心债融资成本显著低于中资美元债,今年发行的10年期点心债票面利率在2.80%至3.50%之间,而同期中资美元债票面利率在5%以上 [1] - 零息可转债通过“零票息+股权期权”设计大幅降低融资成本,存续期内不支付利息,到期按面值赎回 [2] - 发行点心债和零息可转债有助于企业节省利息支出,将资金用于研发、扩张等核心业务以提升竞争力 [1] 工具特性与优势 - 点心债以人民币计价有助于企业规避汇率风险,减少因汇率波动带来的财务损失 [2] - 债券“南向通”扩容增加了增量债券配置需求,为企业发行点心债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和更稳定的资金来源 [2] - 零息可转债通过设置初始转股价为企业提供灵活性,例如阿里巴巴发行32亿美元零息可转债,通过限价看涨期权抬升转股价,既满足低成本融资需求,又避免短期股权过度稀释,并向市场传递管理层信心 [2] 企业战略驱动 - AI浪潮推动互联网巨头进入资本开支高峰期,云计算、人工智能及海外扩张等领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2] - 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企业通过发行点心债和零息可转债储备资金,为AI业务发展提供充足资源 [1][2] - 企业利用新融资工具优化债务结构,缓解债务压力,并为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1][3]
“十四五”时期金融业成绩单揭晓 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新华财经· 2025-09-22 23:16
金融业总体成就与规模 - 截至6月末银行业总资产近470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一 [1] - 股票、债券市场规模位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规模连续20年位居世界第一 [1] - 金融体制改革全面深化,金融机构、市场、产品体系更加健全 [1] 金融体制改革与服务实体经济 - 设立中央金融委员会、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重塑金融治理效能 [3] - 坚持支持性货币政策,助力“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完成 [3] - “十四五”期间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普惠小微、绿色贷款年均增速超过20% [3] 重点领域风险化解 - 截至6月末融资平台数量较2023年初下降超过60%,金融债务规模下降超过50% [5] - 降低存量房贷利率,每年可为超过5000万户家庭减少利息支出约3000亿元 [5] - 高风险中小银行数量较峰值明显压降,金融风险总体可控 [4][5] 金融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 - 截至7月末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股票、债券、存贷款超过10万亿元 [6] - 境外机构熊猫债券发行规模超过1万亿元 [6] - 人民币成为我国对外收支第一大结算货币,在SDR货币篮子中权重位列第三 [6] 货币政策立场与展望 - 货币政策坚持以我为主、兼顾内外均衡,实施适度宽松的支持性立场 [7][8] - 将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证流动性充裕,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 [8] - 目标是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基本稳定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