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值回归

搜索文档
指数回来了,钱却没回来
搜狐财经· 2025-03-25 17:58
指数回来了,钱却没回来 昨天市场出现了一个值得玩味的现象: 虽然三大指数最终收红,但微盘股却领跌全市场,明明指数是涨的,为什么自己反而亏了大钱? 这种指数与个股表现背离的情况,今天我来给大家好好分析一下。 文末有重要干货提示,千万不要错过! 一,微盘股领跌 表面上看,微盘股的下跌可以归因于监管边际趋严、缺乏热点题材等短期因素。 但究其根本,是市场内部的杠杆水平和真实赚钱效应之间的扭曲程度已经达到了一个极点。 过去一段时间,部分微盘股凭借资金推动和概念炒作积累了过高涨幅,而随着市场回归理性,均值回归的规律开始发挥作用。 值得庆幸的是,昨天下午两点半的那波强力拉升,避免了市场重演去年12月17日的单边下跌剧情,这显示出市场仍具备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 二,指数涨了,钱却亏了 这种指数与个股分化的现象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 单纯盯着指数涨跌来判断市场好坏是远远不够的。 即便指数上涨,如果选错了板块和个股,依然可能面临亏损。 这就是为什么专业投资者更关注机构资金的动向——因为机构往往能更早感知市场风向的变化。 机构掌握着股价的定价权,对于市场中稀有的有价值的信息能够提前掌握并分析。 当前市场正处于一个关键转折期,前期涨幅 ...
当组合缺AI时,我们如何能保持淡定?
雪球· 2025-03-16 10:36
文章核心观点 - 投资决策应个性化,组合选择注重企业长期价值,对中国科技发展乐观但需等待高概率赢家,同时要善用AI并保持好奇心 [1][2][3] 投资理念与组合情况 - 基金经理应将大部分精力放在组合之外,过去几年研究重点在互联网、新能源和人工智能相关赛道,但组合中缺乏这些 [1] - 投资决策因人而异,有人为不同阶段需求或利润买单,而其只愿为经历时间检验、能长期稳健发展的企业买单,组合多为老面孔 [2] 对中国科技发展的看法 - 认为中国科技已经崛起,未来会有更多领域从追赶变为领先,但价值分配并非赢家通吃 [2] - 相信中国会走出伟大科技公司,但目前难以判断高概率赢家,选择等待,错过机会好过买错 [3] 对人工智能的思考 - AI经过多年积累实现能力跨越,表现得越来越会“思考”,但并非真像人类一样思考 [3] - 善用AI有高技术难度,建议思考工作交给AI是否结果更好,若肯定则需加倍努力 [4] - 人类的创造力和好奇心是人工智能难学会的,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底层动力,应永葆好奇心 [4]
资产配置|定量指标看当前红利策略的底部特征
中信证券研究· 2025-03-12 08:19
红利策略的底部特征 - 当前红利策略呈现显著的底部特征:过去3个月形成罕见的"负收益-高波动"组合(超额收益率-7%,超额波动率12%),显著偏离长期中枢分布,蕴含修复动能 [1][3] - 红利40日超额低于年均线近-10%,历史规律显示较大概率出现超额回归 [1][3] - 红利ETF处于缩量净申购状态(当周净申购量缩减至0.3亿元),通常对应策略底部阶段 [1][3] - 红利风格量能指标低于警戒线(0.8),技术面触发买入信号,历史复盘显示后续超额收益反弹概率高 [4] - 中证红利成交额占比分位数回落至5%以下历史低位,处于近五年交易量"冷却"区域,配置安全边际凸显 [1][4][5] 红利策略的长期配置价值 - 2006年1月至2025年2月,红利指数年化收益14.14%、年化夏普0.64、年化卡玛0.20,均为各类风格指数中最高 [2] - 红利策略具备高收益、低波动和低回撤特点,在分红政策强化、低无风险收益率环境、长期资金入市背景下仍具吸引力 [2][3] 定量指标分析 - 收益风险比显示当前"负收益-高波动"组合偏离长期中枢,逆向布局窗口开启 [3] - 分红因素对股票长期收益影响有限,红利风格超额存在均值回归特征,短期超额偏离年均线-10%后回归概率高 [3] - 中证红利ETF资金流动呈周期波动,2024年以来一级申购呈"脉冲式"格局,当前净申购缩量反映筑底特征 [3]
中金:利率传导到了哪一步?
中金点睛· 2025-02-28 07:34
资金流动性状况 - 年初以来资金流动性持续偏紧,短端利率维持高位,DR007和D007阶段性冲破窄利率走廊上限,逼近旧宽走廊上限[2] - 春节后DR与R利率收敛并一度倒挂,非银金融机构流动性强于银行[2] - 10年期国债与短端利率倒挂程度加深,同业存单各期限利率整体倒挂(3M>6M>9M>1Y)[2][16] 短端利率传导不畅的三大原因 - 保险开门红带动长债配置需求:1月保险债券托管规模增499亿元(其中国债222亿元),中小银行因放贷能力弱转向债券配置[4][19] - 1月关税担忧推升安全资产需求:美国关税不确定性指数上升,IRS隐含降息预期超100bp,10年期国债收益率跌破1 60%[5][23] - 替代效应主导:短债负carry促使机构换仓长债,降息预期下非银通过拉久期博取资本利得[6] 短端向长端传导的三大逆转机制 - 脉冲性配置需求消退:保险/银行开门红效应减弱,非银存款自律调整完成[8] - 降息预期修正与股债跷跷板:IRS隐含降息预期从100bp收窄至35bp,Deep Seek带动股市重估[9][22] - 期限利差倒挂加剧:1年同业存单与10年国债倒挂26 8bp(2019年以来最大值),10Y-1Y利差压缩至24bp(2016年5%分位)[9][24] 长债收益率未来走势 - 调整根源:流动性趋紧防范金融风险,过度集中安全资产可能引发泡沫,寿险利差损风险上升[11] - 均值回归:10年期国债与7天Repo利差从10bp回升至26bp,若回归50bp中枢可能上行至1 8-1 9%[11] - 宽松预期:政府债发行需货币配合,经济回暖需政策呵护,流动性或重回宽松[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