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平替
icon
搜索文档
平替时代:一家车企、一个行业如何被自己的成功困住
创业邦· 2025-11-14 18:24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核心逻辑是“平替”,即以更低价格提供更高价值或相似体验的产品 [9] - 随着技术快速扩散和供应链成熟,产品同质化加剧,竞争焦点最终回归到价格战 [22][25][26][28] - 行业陷入“无限平替”的循环,车企难以通过技术或品牌建立持久优势,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 [37][38][42][44] 理想汽车竞争态势变化 - 理想汽车市值被小鹏超越,10月销量在新势力中排名第七,落后于零跑、小鹏、小米、问界、蔚来、深蓝 [5] - 高价纯电车型MEGA和i8(定价超32万元)市场表现不及预期,i8上市后工厂生产线仅开一班 [7][8] - 公司调整策略,推出定价更低(近10万元价差)的i6,虽快速锁定8万辆订单,但首销毛利率仅约10%,远低于其此前20%的目标 [8] 新能源汽车“平替”成功案例 - 比亚迪秦PLUS DM-i以10.58万元起售价,提供B级车尺寸和超过1200公里续航,实现对同级燃油车的平替 [9][10] - 理想ONE通过增程式动力和“冰箱彩电大沙发”等舒适配置,以30多万元价格平替BBA六七十万元级豪华SUV,成为首款该价位月销过万的自主车型 [15][16][19] - 理想L9将平替推向极致,以45.98万元定价对标百万级豪华SUV,并长期稳居大型SUV细分市场前列 [20] - 小米SU7以20万出头价格提供类似保时捷造型和性能,腾势D9以丰田埃尔法三分之一价格提供更佳体验 [21] - 零跑C16以15.18万元起售价(比同级理想L6便宜近10万元)提供相似配置,10月销量突破7万辆 [47] 行业竞争维度演变 - 电动化颠覆燃油车性能差异,20多万元电动车加速性能可比百万燃油跑车,动力系统成为同质化起点 [22] - 竞争从动力电池性能(如能量密度、充电速度)扩展到豪华配置(如Nappa真皮、空气悬架、多屏幕)和智能驾驶 [22][25][26][28] - 高级辅助驾驶曾被视为护城河,但华为ADS 2.0系统助力问界M7上市首月大定超6万辆,技术领先窗口期缩短 [28] 市场竞争加剧表现 - 同一车型不同版本相互平替,如享界S9增程版较纯电版降价10万元,旅行版S9T售价再降1至2万元 [36] - 同一级别内卷加剧,乐道L90将纯电大六座SUV价格做到25万元级别,第三代蔚来ES8起售价降至40万元级别 [33] - 价格战持续全年,比亚迪将秦PLUS起售价降至7.98万元,引发行业跟进 [42] - 合资品牌经过学习,带着更本土化和智能化的产品重新加入市场竞争 [48] 产业链价值转移与行业困境 - 电动车时代产业链核心价值向上游转移,宁德时代上半年净利润超过赛力斯与比亚迪之和 [42] - 成熟的供应链体系加速技术扩散,创新领先窗口期缩短,外资投资者更关注上游有话语权的供应商 [42][44] - 汽车产业是规模和效率的比拼,但中国地方行政力量有动力维持本地产能,导致市场参与者无法退出,竞争陷入无限循环 [38][39]
平替时代:一家车企、一个行业如何被自己的成功困住
晚点LatePost· 2025-11-14 00:16
理想汽车当前困境 - 理想汽车市值被小鹏汽车超越,蔚来汽车股价年内上涨73%,市值差距缩小至三成以内[4] - 2024年10月卖车旺季,理想销量仅排新势力第七名,落后于零跑、小鹏、小米、问界、蔚来、深蓝[4] - 纯电SUV i8定价超32万元,销售不及预期,国庆期间常州工厂停车场停满数百辆i8,生产线仅开一班[6][8] - 后续上市的i6轴距比i8短5公分但价格低近10万元,快速锁定8万辆订单,首销毛利率仅约10%,基本无净利润[8] 新能源车成功逻辑:平替 - 新能源车爆款核心逻辑是“平替”,即用更低价格提供媲美甚至超越更贵车型的体验[9] - 比亚迪秦PLUS DM-i 2021年补贴后售价10.58万元,车长和轴距达B级车水平,满电满油续航超1200公里,零百加速比同级燃油车快2-3秒[9] - 特斯拉Model 3/Y尺寸性能不输同价位BBA入门豪华车,且具备智能车机和辅助驾驶优势,Model 3美国单季销量曾超雷克萨斯、宝马、奔驰、奥迪轿车总和[11][12] - 理想ONE 2019年底交付,以30多万元价格平替宝马、奔驰、奥迪六七十万元级豪华SUV,采用六座布局及丰富舒适配置,成为首款30万元级月销过万自主车型[15][16][19] - 理想L9 2022年定价45.98万元,对标百万级全尺寸豪华SUV,配备空气悬挂等高端配置,长期稳居大型SUV细分市场前列[20] 行业竞争加剧与同质化 - 电动化颠覆燃油车性能差异,20多万元电动车加速可比百万燃油跑车,动力成为同质化竞争起点[22] - 电池技术快速普及,800V高压平台、4C超充等原属高端的配置已下放至20万元级产品[25] - 豪华配置内卷,Nappa真皮、空气悬架、座椅加热通风按摩等成为20万元以上车型标配,扬声器数量、工艺细节成为比拼点[26] - 智能驾驶成为重要差异化点,2023年华为与理想展开“开城”竞赛,问界M7搭载华为ADS 2.0后首月大定超6万辆[29] 价格战与产业链价值转移 - 理想推出L6填补20万至30万元区间空白,乐道L90将纯电大六座SUV价格做到25万元级别,8-10月累计销量超3.3万台[30][34] - 吉利系银河M9尺寸与理想L9相当但售价不到一半,比亚迪汉起售价从2021年24万元降至不足15万元[34] - 2023年初湖北补贴引发价格战,2024年几乎全年降价,秦PLUS起售价降至7.98万元[39][43] - 电动化导致产业链价值向上游转移,宁德时代2024年上半年净利润超赛力斯与比亚迪之和,丰田利润超中国所有车企之和[43] 市场格局与未来挑战 - 零跑C16中大型SUV定价15.18万元,比同级理想L6便宜近10万元,2024年10月销量突破7万辆,锁定新势力年度销量第一[49][50] - 合资品牌经过五年学习后重返市场,产品更具本土化设计和智能化能力,如大众与小鹏合作系列、奔驰新一代纯电平台等[50] - 地缘政治风险、关税壁垒和合规问题使出海路径充满挑战,供应链成熟和技术扩散快导致所有参与者卷入平替循环[50]
管清友:年轻人选择沙金做黄金平替说明有独立思考,不跟风不追风
凤凰网财经· 2025-09-16 16:41
消费行为趋势 - 年轻消费者在选择贵金属饰品时,出现以沙金作为黄金替代品的现象 [1] - 类似的消费替代选择广泛存在于其他消费类别中 [1] - 该现象反映出年轻消费者更务实的选择和预算约束下的现实考量 [1] 消费态度分析 - 年轻消费者的“平替”选择体现了不盲目跟风、保持独立思考的消费态度 [1] - 专家观点认为“平替”其实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1]
一条评测引发的互撕大戏:徕芬的中产平替剧本,为何越写越崩?
凤凰网财经· 2025-08-19 14:10
评测风波与商业互撕 - 评测博主楼斌Robin横评视频指出699元徕芬剃须刀性能不及399元飞科,引发徕芬创始人叶洪新公开质疑评测公正性并指控前员工潘坚存在利益输送[2][6] - 潘坚反击称叶洪新未兑现承诺的5%股权(估值过亿),仅以500万现金补偿,双方就离职协议及商业竞争行为展开激烈交锋[7] - 事件最终以叶洪新宣布"翻篇"、潘坚呼吁回归产品告一段落,但暴露第三方评测灰色地带及徕芬内部管理矛盾[8][9] 徕芬的崛起与市场策略 - 徕芬以"戴森平替"定位切入高速吹风机市场,凭借599元价格、11万转高速马达等技术参数迅速打开市场,2022年销售额达15亿,市场份额反超戴森至30%[10][12] - 公司通过创始人IP营销(如抖音千万级信息流投放)及"技术普惠"概念实现爆发增长,2023年销售额突破30亿,价格策略从LF01的599元下探至SE的399元[10][12] - 创始人叶洪新早期创业经历(淘宝服装、飞行器电机研发)为徕芬技术积累奠定基础,但当前营销过度依赖"平替"标签[15] 行业竞争与价格战危机 - 2024年飞科、追觅等品牌推出199元高速吹风机,行业均价同比下降34.4%,200元以下产品份额达10.4%,百元级白牌产品进一步挤压徕芬市场空间[16] - 竞争对手技术迭代加速(如追觅20万转/分钟电机),直白、米家等品牌跟进10万转机型,徕芬面临"平替的平替"围剿[15][16] - 2025年618期间徕芬GMV同比缩水近40%至3亿,远低于60亿年度目标,反映价格战下增长乏力[19] 产品质量与多元化困境 - 徕芬吹风机被曝安全指标不达标,黑猫投诉平台累计千条投诉涉及漏电、机体开裂等问题,电动牙刷亦出现故障频发[17][19] - 消费者曝出LF03吹风机使用中爆炸致人灼伤案例,质量失控直接影响品牌口碑与业绩[19] - 公司尝试通过电动牙刷、剃须刀等新品突围,但被指设计模仿苹果、松下,多品类扩张未达预期[19][20]
剃须刀外观引争议,徕芬困在了“平替”标签里?
犀牛财经· 2025-08-19 11:38
公司产品策略与市场定位 - 公司以“平替”策略进入市场,其吹风机产品以数百元的价格对标两三千元的戴森产品,部分参数表现更强 [3] - 公司产品线快速扩张,从吹风机延伸至吸尘器、电动牙刷及剃须刀等多个领域 [5] - 公司剃须刀新品T1 Pro与松下Air TM20在外观设计、技术理念及宣传方式上存在相似之处,但公司专利申请时间早于竞争对手 [2] - 公司电动牙刷产品在包装材质、设计及官网UI界面等方面与苹果产品风格相似 [3] 公司财务与运营表现 - 公司高速吹风机上市首年交易额达1.3亿元,2022年飙升至15.6亿元,出货量接近300万台,2023年交易额突破30亿元 [4] - 在2024年618大促期间,公司全网销售额达5.3亿元,同比增长60%,高速吹风机销量突破105万台 [4] - 公司宣称4年投入1亿元用于研发,但其专利结构中发明授权专利仅7项,占比2.2%,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专利占比约90% [7] 行业竞争与市场趋势 - 小家电市场竞争激烈,新兴品牌纷纷争夺“高性价比”赛道,可能导致价格战并压缩利润空间 [9] - 高端剃须刀市场长期被飞利浦、博朗、松下等国际品牌垄断,消费者对高性价比产品存在需求 [8] - 市场和消费者对“平替”概念可能产生审美疲劳,更关注产品品质、性能及售后服务而非营销标签 [9] - 行业观察家认为真正的“技术普惠”应是通过合理价格提供创新价值,而非制造廉价替代品 [10] 公司面临的挑战 - 公司产品在社交平台及投诉渠道出现负面评价,涉及按键失灵、异响等品控问题 [5] - 公司被质疑过于侧重营销投入而忽视研发,其创始人曾公开表示在投放上花费不少资金 [7] - 过度依赖“平替”策略可能导致品牌陷入同质化困境,并难以在现有市场格局中持续突围 [9]
优衣库,被9块9平替「偷家」
36氪· 2025-07-16 21:37
行业趋势 - "平替"成为年轻消费者主流选择,85%受访者在2024年购买过平替产品 [17] - 消费者偏好从品牌溢价转向"质价比",注重面料、做工和裁剪等实用价值 [26][27] - 1688平台年度活跃买家突破1亿,反映工厂直购模式兴起 [29] 优衣库市场表现 - 优衣库在小红书话题浏览量达60亿,成为时尚领域长期热点 [13][15] - 公司大中华区CEO承认平替浪潮冲击,消费者更倾向价格实惠且质量接近品牌的产品 [17] - 母公司迅销集团定期公布合作工厂清单,但主要代工厂如申洲国际等未入驻零售平台 [51][53] 平替市场特征 - 消费者对平替容忍度高,接受"价格优先"带来的品控随机性 [19][21][23] - 部分商家利用"代工厂同源"概念营销,实际多为虚假宣传或劣质产品 [44][46][47] - 11.53%消费者遭遇过"同源服装"货不对板问题,如羽绒服填充物造假等 [43][46] 消费行为分化 - 学生群体对平替接受度最高,视其为低成本试错方式 [67] - 收入稳定人群倾向"长期主义",减少购买频次但提升单品质量 [67] - 三线城市因缺乏品牌参照系,对平替性价比感知更强 [67] 市场乱象 - 直播间存在低价劣质商品,如9.9元T恤实际价值不足3元 [37][40][41] - 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警方曾查获涉案700万的零绒量假冒羽绒服 [46][47] - 部分测评博主与商家合作美化劣质产品,加剧信息不对称 [54][56]
一年狂卖100亿,这家人均30元的外国“沙县”越赚越嗨
创业家· 2025-07-09 18:01
公司概况 - 萨莉亚是一家日本创办的意大利风格连锁餐厅,以极致性价比著称,被称为"意大利版沙县小吃"[4] - 2024年营收突破100亿人民币,其中近80%来自中国市场[3] - 全球门店数量达1600家,2024年在中国大陆新增42家门店,2025年计划新增136家[38][39] - 采用中央厨房统一配送模式,后厨无菜刀和厨师,员工仅需简单加热即可上菜[1][26] 商业模式 - 采用"113选址策略":一流城市、一流商圈、三流地段,租金成本仅占营业额13%[21][24] - 门店运营高度标准化:300平米店面仅需4名员工,同等面积必胜客需15人[28] - 自建完整供应链:自有农场种植蔬菜大米,自建工厂生产肉酱,甚至培育种子[30] - 通过极致成本控制实现超过60%的高毛利率[31] 发展历程 - 1967年创立于日本,初期经营传统西餐厅但生意惨淡[7] - 转型意式料理并通过大幅降价(最低3折)打开市场[9][10] - 1995年后进入快速扩张期,平均每6天开一家新店[15] - 1999年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开始全球化扩张[16] - 2003年进入中国市场,初期通过降价策略打开市场[32][34] 行业启示 - 日本"失落的三十年"期间涌现出优衣库、711、萨莉亚等消费冠军企业[44] - 日本消费市场两大趋势:刚需产品持续升级、平价替代品大量出现[45][47] - 中国企业可借鉴三点:极致性价比、线下零售创新、高效执行降低成本[49]
平替、贵替、体验替,从3个行业看消费者的“花钱理由”
虎嗅· 2025-05-14 22:46
消费市场宏观数据 - 2025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6%,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5% [1] - 春节旅游总花费同比增长7% [1] - CPI和PPI双双走低,显示产品和原材料价格持续下降 [1] - 个人短期贷款(2/3为消费贷)和个人长期贷款(3/4为房贷)下降,反映消费能力不足 [1] 运动服饰行业 - 2024年中国运动鞋服市场规模5425亿元,2021-2024年复合增长率15.9% [7] - 运动品类面临"平替"和"贵替"双重挑战,消费者更倾向于攒钱购买3000元档的时尚品牌如miumiu或New Balance [2] - Sneaker文化吸引力下降,新兴运动如攀岩、拳击、钓鱼等未被主流品牌充分捕捉 [3][4] - 00后运动方式更注重轻松体验而非竞技性,品牌精英化沟通策略失效 [5][6] - 消费者炫耀点从装备转向独特体验,如阿尔卑斯山越野跑等 [6] 啤酒行业 - 2024年中国啤酒产量3521.3万千升,同比下降0.6%;2025年1-3月产量854.1万千升,同比下降2.2% [13] - 高档啤酒(零售价10元以上)需求增长,华润推喜力、红爵等高端品牌,德国宝莱纳国内体量达2万吨 [10] - 啤酒企业库存压力缓解,但对年轻消费者洞察不足,团队年龄结构老化影响产品开发 [8][11][12] - 行业通过结构升级实现逆势增长,本土品牌优势扩大、高端化加速 [14] 户外用品行业 - 京东数据显示2024年户外运动用户数较2019年增长90%,消费次数增长超100% [18] - 天猫数据表明1000-1500元高价格带冲锋衣成交人数同比增长超100% [18] - 外资高端户外品牌通过本土化策略保持增长,但警惕短期潮流化风险 [15][17] - 专业户外人群渗透率仍低,对比发达国家有显著增长空间 [16] - 外资品牌在华成长性受限,中国品牌替代空间大 [17]
一样是“穷鬼乐园”,为什么迪卡侬过得比优衣库好?
创业邦· 2025-05-09 11:02
迪卡侬与优衣库在中国市场的战略对比 核心观点 - 迪卡侬通过高端化与专业化战略实现增长 中国成为其增长引擎 计划未来两年新开或升级20-30家门店 [6][7] - 优衣库在中国面临消费降级挑战 关停50家门店 2025财年上半年中国大陆市场营收下滑4% 利润大降11% [8][10] - 两者应对策略差异显著:迪卡侬升级产品线与品牌定位 优衣库聚焦低价竞争与渠道下沉 但前者目前更具潜力 [5][10] 迪卡侬的高端化战略 产品与品牌升级 - 挖角lululemon前中国区品牌负责人 对露营椅、防晒服等老产品提价 推出专业登山鞋、瑜伽服等高价新品 [6] - 营销转向专业赛事赞助 重点投入巴黎奥运会 开设自行车专卖店等垂直品类门店 [6][9] - 保留部分高性价比产品(如40元速干衣) 同时推出近5万元公路自行车 覆盖多元价格带 [12][14] 渠道与运营调整 - 拓店策略转向"新标店" 面积从4000-5000平米缩至1000-2000平米 更聚焦专业化品类 [6] - 2024年全球销售额增长3.8%至162亿欧元 但净利润大跌15.47%至7.87亿欧元 中国区表现突出 [7] - 考虑出售中国业务30%股权(估值至少10亿美元) 但强调长期发展承诺 [16] 优衣库的市场困境 业绩下滑原因 - 中国消费者转向平价替代品 基础款产品与竞品差异缩小 功能性创新不足 [10][19][27] - 材料科技优势减弱 近年推出的舒芙蕾针织、PUFFTECH羽绒等新品未复制早期HEATTECH的成功 [19][22] - 运动品类(如速干衣)面临迪卡侬、安德玛等专业品牌竞争 价格相近但功能不占优 [27] 战略调整 - 叫停每年80-100家门店扩张计划 转向关店与聚焦大店 审查产品价格竞争力 [5][8] - 保留设计师联名系列(如U系列、C系列)作为高端线 但整体品牌价值感提升有限 [20][21] - 签约费德勒等体育明星推广运动产品 但未能扭转消费者认知 [26] 行业竞争格局 - 迪卡侬试图复制安踏多品牌战略 通过覆盖全价格带争夺市场份额 安踏近期收购狼爪进一步施压 [14] - 中国户外运动市场持续增长 迪卡侬受益于行业红利 但消费者对其高端化感知仍有限 [15] - 优衣库需解决"基础款可替代性"问题 需在功能或设计上重建差异化壁垒 [19][27]
“始祖鸟平替”一年卖17亿,中产又捧出一个IPO
凤凰网财经· 2025-05-01 11:24
行业背景与公司定位 - 户外运动风潮带动冲锋衣销量激增,行业出现"运动奢侈品"趋势,始祖鸟成为标杆品牌 [2] - 公司定位为"中国高性能户外生活方式第一股",主打性价比路线,经典冲锋衣定价500元仅为始祖鸟同类产品十分之一 [2][4] - 腾讯在IPO前1个月投资3亿元持股10.7%,成为最大机构投资方 [2] 财务表现与业务结构 - 2024年营收17.66亿元(同比+94.5%),净利润2.83亿元(同比+86%),三年复合增长率显著 [3][5] - 服装收入占比从2022年80.7%升至2024年91.1%,冲锋衣为核心产品 [6][8] - 整体毛利率从2022年54.3%提升至2024年59.6%,单件冲锋衣平均售价710元,净利约110元 [10][11] - 三年累计销售冲锋衣380万件,服装业务累计收入27亿元,毛利15.9亿元 [9] 销售渠道与营销策略 - 线上渠道贡献76.5%收入(2024年13.51亿元),但占比逐年下降 [12][13] - 2024年广告及推广费用同比+104%,三年累计达7.45亿元 [13] - 明星代言效应显著,成毅代言后14小时GMV突破6000万元 [14] - 线下门店146家(2024年),90%为联营模式,直营仅14家 [14] 研发与供应链 - 研发团队40人占比4.5%,远低于销售人员475人(占比53.2%) [15][16] - 研发投入占比从2022年29.2%降至2024年23.7%,代工模式为主 [15] - 存货同比增长150%至5.95亿元(2024年),制成品存货激增180% [16][17] - 周转天数从189天(2023年)回升至213天(2024年) [17] 市场竞争与挑战 - 高端产品线"北极星"系列(售价超2000元)市场接受度低,实际以6-7折销售 [20] - 面临始祖鸟技术壁垒与品牌溢价压制,同时被骆驼、探路者等大众品牌价格战挤压 [20][21] - 行业同质化严重,消费者心智仍停留在"始祖鸟平替"认知层面 [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