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CVC投资
icon
搜索文档
腾讯、京东出局,为什么星巴克中国要卖给他们
东京烘焙职业人· 2025-09-22 16:33
以下文章来源于茶咖观察 ,作者蒙嘉怡 茶咖观察 . 壹览商业旗下,茶饮、咖啡、饮料研究机构 导读: P E 是 更优 选 择 。 值得关注的是, 此前市场传言腾讯、京东等 C VC ( 产业投资基金 ) 机构也参与竞购, 但 "决赛圈"内的玩家 没有 他们, 而 全是 PE ( 私募基金 ) 机构 。 一般来讲, PE 机构通常通过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盈利能力和增长潜力,在几年后通过上 市或出售实现退出。 C VC 机构一般带有战略协同目的,即让被投企业更好地服务于母公司 的大生态。 蒙嘉怡 丨 作者 木鱼 丨 编辑 茶咖观察 丨 出品 星巴克中国业务出售又有新进展了。 近日,茶咖观察了解到,星巴克已将博裕资本、凯雷集团、 EQT 、红杉中国、春华资本列 为中国业务出售的最终候选方,这项收购案已在最后一轮谈判阶段,将在 1 0 月底前敲定结 果。 星巴克首席执行官 Bri a n Ni c c o l 曾明确表示 ,希望保留相当比例的股权。 市场普遍传言, 星巴克计划保留的股份是 3 0% 。出售的 7 0% 股份由多个买家分摊,单一买方持股不会超过 3 0% 。这样的股份安排,既能获得资金和资源支持,又通过 ...
CVC也不玩了?超6成机构未出手,90家“已退圈”丨投中嘉川
投中网· 2025-08-12 15:03
CVC行业概况 - 国内共有705家CVC机构,其中574家参与过少数股权投资,2025年新增3家[5][6][11] - CVC设立高峰出现在2015-2017年,三年共成立197家,占2010-2024年总量的35%[9][11] - 574家CVC累计投资16,310起,总规模达1.16万亿元,形成2018年和2021年两个投资高峰[4][13] 投资高峰特征 - 2018年投资达1,565起/1,614亿元,互联网巨头主导(腾讯168起、阿里64起、百度74起),新能源汽车CVC开始布局[16] - 2021年投资2,106起/1,246亿元,参与者多元化:汽车产业链(上汽系62起、比亚迪15起)、半导体(哈勃36起、中芯聚源57起)、传统企业及央国企[17][18] 行业分化趋势 - 2024年投资降至不足1,000起/482亿元,较2021年腰斩,金额缩水60%[4][20] - 375家(65.3%)CVC在2025年前7个月未出手,90家(15.7%)自2021年起完全退出市场[20][21] - 头部20家CVC保持活跃,2024年尚颀/联想/腾讯等6家机构出手超20次,2025年前7月仍为市场主力[22] 发展驱动因素 - 2015年设立高峰源于风险投资成熟度提升、"双创"政策及移动互联网机遇,代表性机构包括快手/蔚来/汇川[11] - 2021年后投资下滑反映一级市场整体收缩,但新能源汽车/半导体产业链CVC仍保持延续性投资[19][20]
聚焦创新融通,30+跨国公司、50+CVC机构、112家科技公司亮相!2025DEMO WORLD上海松江开幕
创业邦· 2025-07-03 21:55
大会概况 - 2025 DEMO WORLD企业开放式创新创投大会于7月3日在上海松江开幕,主题为"创新融通 无限可能",由创业邦主办,摩根大通为战略合作伙伴 [1] - 大会汇聚30+跨国公司、50+CVC机构、112家科技企业,设置产业链对接、闭门会、颁奖典礼等环节,村田制作所、康宁显示、正泰集团等企业参与Banglink闭门对接会 [1] - 大会持续两天,聚焦智能终端、新能源设施、智算服务等松江重点产业赛道,促进大中小企业资源融通 [7] 松江区产业布局 - 松江构建"2+7"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发展新能源电力装备、卫星互联网2个国家级产业集群及消费级智能终端、信创2个市级产业集群 [6] - 区内拥有8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93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达2717家,规上工业企业1757家连续三年全市第一 [6] - 松江经开区推动智算服务、新能源设施等产业落地,正泰智电港等园区提供配套支持 [31][33] CVC投资动态 - 2024年中国CVC参与1027起投资事件,占一级市场总量13.8%,新晋独角兽中55%获CVC投资,存量独角兽72.5%有CVC背景 [9] - 《2025企业创投(CVC)100强》显示民营CVC占63家,智能制造(51%)和人工智能(35%)为两大核心投资方向 [10] - 联想创投等机构强调CVC需通过产业资源赋能被投企业,聚焦AI、算力、具身智能等领域 [17][24] 行业趋势与创新实践 - 比亚迪提出汽车产业电动化为上半场、智能化为下半场,投资将聚焦能源变革、高端装备等"卡脖子"领域 [12] - 脑机接口领域面临实验室到市场转化挑战,需构建类似制药业的完整转化链条 [16] - 智能制造领域需聚焦运动控制、AI大模型等核心技术,优先选择SMT、精密装配等标准化工业场景 [22] 产业对接活动 - 大会设置智能终端、智算服务、新能源设施三大行业专场,通快光学、潞晨科技等60余家企业展示技术方案 [28][30][32] - Banglink闭门对接会累计促成58家企业发布需求、339家投资机构对接标的,本届49家科技企业与9家产业龙头深度对接 [12][37] - 创业邦将发布《2025中国企业全球化新势力100强》,探索AI、新能源等赛道出海机遇 [37]
深圳华强:深度链接电子产业链上下游 开展CVC投资
搜狐财经· 2025-06-23 14:57
公司调研活动 - 东北证券和易方达基金组织40余名投资者对公司进行调研 [1][3] - 公司董事、董事会秘书王瑛介绍最新业务发展情况 [1][3] - 公司基于电子元器件交易服务平台开展CVC投资 [1][3] 公司背景与业务发展 - 公司成立于1994年 1997年在深交所上市 [3] - 公司深耕电子元器件产业 打造中国本土最大综合性电子元器件交易及服务平台 [3] - 2015年战略转型切入电子元器件交易环节 转型后7年实现营收10倍增长 [3] 竞争优势 - 电子元器件交易及服务平台业务布局完整 覆盖核心场景与主要环节 [3] - 集聚国际国内原厂资源 百万级大中小企业客户及中小贸易商资源 [3] - 拥有过亿条供求信息资源 海量交易数据资源 完备仓储物流报关配套资源 [3] CVC投资进展 - 已通过CVC方式小比例参股多家优秀半导体IDM或设计企业 [3] - 投资标的包括初创企业及长期合作的海外设厂中国公司 [3] - 尝试投资下游具有较高技术门槛的细分领域 [3] 财务表现 - 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52.29亿元 同比增长17.24% [3] - 归母净利润1.06亿元 同比增长83.91% [3] - 截至6月23日午间收盘 股价24.08元/股 总市值251.85亿元 [3]
深圳华强(000062) - 2025年6月20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6-22 15:58
公司活动概况 - 活动类别为特定对象调研和现场参观 [1] - 参与人员为东北证券、易方达基金组织的42人投资者团队 [1] - 活动时间为2025年6月20日,地点在华强电子世界和深圳华强会议室,形式为线下 [1] - 上市公司接待人员为董事会秘书王瑛 [1] 业务价值与合作 - 电子元器件授权分销商是产业链重要纽带,全球超一半电子元器件通过授权分销渠道流通,公司为原厂和客户提供有价值服务,包括产品定位、应用方案研发等 [1] - 公司控股子公司深圳淇诺科技有限公司和全资子公司深圳华强半导体集团有限公司是海思的代理商 [2] 市场经营情况 - “深圳华强北”客流量提升,华强电子世界引领“时尚电子产品热”,吸引众多客商和消费者,“潮品电子区”铺位满租 [2] 投资战略 - 公司从2019年开始开展CVC投资,目标是集聚产业资源、建立合作关系、获得投资收益 [3] - 已小比例参股多家半导体IDM或设计企业,尝试开展对下游细分领域投资,投资是产业链延伸服务和产业升级战略的组成部分 [3][4]
“寒王”出手!豪掷3800万元联手台州国资做投资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4-23 21:40
寒武纪产业投资布局 - 寒武纪通过子公司寒武纪(台州)科技有限公司认缴出资3800万元人民币参与设立台州嘉道智能壹号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持股比例为19% [1][2] - 基金其他出资方包括浙江永宁股权投资基金有限公司(出资6000万元 持股30%)、台州市黄岩经济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出资5000万元 持股25%)等地方国资机构 [2][3] - 该基金经营范围涵盖股权投资、投资管理及资产管理活动 执行事务合伙人为北京诚美嘉道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2] 寒武纪历史融资与投资轨迹 - 公司自2016年成立后获得超20家投资机构的7轮融资 投资方包括元禾原点、涌铧投资、联想创投等国內知名风投机构 [3] - 2021年寒武纪曾联合涌铧投资成立南京寒武纪涌铧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并通过该平台投资南京三叶虫创业投资合伙企业等基金 [5] - 三叶虫创投已完成22笔投资 重点布局芯片与AI领域 被投企业包括芯岩光半导体和山景智能等 [5] 公司经营业绩表现 - 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1.11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4230.22% 接近2024年全年营收规模 [4] - 当期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3.55亿元人民币 较上年同期亏损2.27亿元实现扭亏 为连续第二个季度盈利 [4] 产业资本投资趋势 - 2024年内已有超过70家上市公司参与设立产业投资基金 案例包括万凯新材出资2.5亿元设立新材料领域基金 腾讯出资上海杏泽川禾创业投资基金等 [5] - 产业资本(CVC)通过直投或作为LP出资参与投资的现象日益活跃 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并向头部企业集中 [6] - 龙头企业通过战略投资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 已成为提升行业竞争力的重要路径 [6]
LP周报丨一周出手两次,超级CVC回归了?
投中网· 2025-04-12 13:27
腾讯投资动态 - 腾讯2021年投资业务半年利润达400亿元,平均每1.3天投资一家公司[3] - 2022年起投资节奏放缓,但本周连续投资两只基金:3亿元入股杏泽资本生物医药基金,2.49亿元在苏州成立澹益创投合伙企业[4][8][9] - 近期招聘投资岗位,显示重新发力一级市场的信号[4][9] 募资亮点 - 追创创投完成绍兴百亿产业基金首期募集,MOIC达2.5倍,基金内项目100%估值翻倍[6] - 追觅生态链产业基金三个月完成10亿首关,半年超募,与厦门国资深度绑定[6] - 2024年设立两只基金合计目标规模110亿元(成长期战略基金+中早期孵化基金)[6] 新设基金 产业基金 - 湖北长江铁路上市高质量投资基金50亿元,推动当地企业上市[13] - 洛阳光电产业CVC基金3亿元,聚焦产业链,中航光电提供支持[14][15] - 龙岗云图产业基金9亿元,100%投资本土AI/数字经济/低空经济企业[16] 政府引导基金 - 洛阳天使母基金存续期15年,容忍40%亏损,重点投AI/生物制造[20] - 浙江省科创母基金三期30亿元,聚焦人工智能及五大产业生态圈[21] - 福建专精领航母基金3.03亿元,设置50%损失容忍机制[22] 专项领域基金 - 广西兴桂农业产业基金20亿元,升级制糖业+布局智慧农业[23][24] - 重庆生物医药QFLP基金1亿美元,引入境外资本技术资源[25] - 吉安武功山文旅基金5亿元,支持景区开发[26] GP招募 - 安徽科技成果转化基金要求子基金规模≥1亿元,返投1倍,50%投早期[29] - 四川成果转化基金50亿元,子基金70%资金需投早/小/硬科技[30] 其他机构动向 - 君实生物设股权基金,围绕创新药产业链布局[12] - 伊利健瓴资本新设2亿元安徽基金,专注健康食品早期项目[18][19] - 奥飞数据5亿元专项基金支持南沙数据中心建设[27][28]
AI融资的明路、暗路、崎岖路
36氪· 2025-03-11 21:48
行业融资现状 - 2024年美国AI领域风险投资额达808亿美元,是中国的十倍以上 [2] - 头部美元基金仅通过club deal方式投资少数高潜力创业者,初创企业融资周期缩短但单轮完成时间延长 [3] - AI融资呈现"朋友圈/美元基金→产业方/CVC→国资"的递进模式,国资成为最活跃出资方 [3] - 资方关注商业化能力,创业者普遍强调ARR(年度经常性收入)和PMF(产品市场匹配)指标 [3] 国资主导路径 - 智谱AI股权架构包含40余个主体,清华系和国有资本占主导,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首投该公司 [9][10] - "六小虎"中除Kimi外均获国资投资:阶跃星辰绑定上海国资,MiniMax与上海国投紧密合作,百川联动北上深三地政府 [10][11] - 北京市8支政府产业基金规模达千亿,已决策投资167个项目/170亿元,人工智能基金投资超30家AI企业 [12] - 国资偏好北上深地区,2024年三地AI融资事件分别为213/123/110起,显著高于其他城市 [13] 国际化融资策略 - Sapient通过新加坡Vertex、日本JAFCO等机构完成千万美元融资,估值超2亿美金,规避国内竞争压力 [16] - 典型出海模式:中国创始人+全球市场定位+中国工程师团队+新加坡主体注册,利用人力成本差异 [17] - HeyGen案例:ARR从100万增至3500万美元,估值达5亿美元,Benchmark领投6000万美元A轮 [18][19] - 硅谷投资门槛极高,需满足架构/创始人国籍/肉身在美三条件,成功案例多为连续创业者或大厂背景 [17] 替代性融资方案 - CVC成为重要资金来源:阿里重仓月之暗面,腾讯领投Monica,蚂蚁投资秘塔科技等AI企业 [25] - 并购案例涌现:OPPO收购波形智能、蚂蚁收购边塞科技,交易结构多为本金返还+股票激励 [26] - 创新融资模式出现:"出海去"采用类滴灌通债权投资,为独立开发者提供"份子轮"资金支持 [27] 行业挑战与趋势 - 算力成本高企导致前期积累可能成为负担,持续融资能力成为生存关键 [5] - 国际环境与资本收缩双重压力下,融资选择直接影响后续轮次成败 [4] - 2024年AI应用层初创企业面临剧烈波动,部分选择被并购变现 [26][27] - DeepSeek和Manus的崛起可能改变欧美投资人对中国AI项目的态度,2025年或成关键转折点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