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战略性新兴产业
icon
搜索文档
浙江工业经济向高向新向智发展成效显著
科技日报· 2025-07-22 08:48
浙江2025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 - 浙江全省地区生产总值45004亿元 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 8% [1] - 工业经济向高 向新 向智发展成效显著 高技术制造业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2 7% 12 0% 11 1%和9 8% [1] 工业经济高端化发展 -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 7% 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 2% [1] -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 0% 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 1% [1] - 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 1% 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 5% [1] -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 8% 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 5% [1] 工业经济新型化发展 - 1至5月规模以上企业研发费用同比增长7 0% 增速比营业收入高2 1% [1] - 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为3 08% 同比提高0 06% [1] - 六大科创走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为3 84% [1] 工业经济智能化转型 - 人工智能核心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速明显快于规模以上企业 [2] - 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 可穿戴智能设备 智能手机等商品零售增速远高于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均增速 [2] 经济展望 - 浙江将持续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能 全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2]
上半年全省GDP同比增长5.7%
河南日报· 2025-07-19 07:35
宏观经济表现 - 上半年全省GDP达31683 80亿元 同比增长5 7% 高于全国0 4个百分点 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目标 [1] - 分产业看 第一产业增加值2252 14亿元(同比+2 7%) 第二产业12189 39亿元(+6 0%) 第三产业17242 27亿元(+6 0%) [1] 农业生产 - 夏粮产量750 01亿斤保持稳定 中药材产量20 89万吨(+2 4%) 鲜切花1 31亿枝(+15 0%) 盆栽植物3933 18万盆(+8 5%) [1] 工业制造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 4% 高于全国2 0个百分点 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 8% 贡献率达90 7% [2] - 重点产业链群工业增加值增长9 5% 汽车制造业(+24 5%) 电气机械(+21 2%) 电子信息产业(+11 1%) [2] -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4 9% 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10 7% 新能源汽车产业(+30 5%) 新一代信息技术(+13 3%) [3] 服务业发展 - 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 0% 影视节目制作企业营收增长89 0% 微短剧产业链覆盖创作至海外发行全环节 [2] 投资与消费 -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 1% 亿元以上项目投资增长9 3% 重点产业链群投资增长25 2% [3] - 民间投资增长8 3% 高于整体投资增速3 2个百分点 [3]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201 55亿元(+7 2%) 网上零售额2441 08亿元(+16 3%) [3] 新兴产业 - 锂离子电池产量增长93 4% 服务器增长48 2% 新能源汽车增长34 9% [3]
稳中有升 支撑有力 动能积聚 活力释放
搜狐财经· 2025-07-18 07:25
经济总量与增速 - 2025年上半年四川地区生产总值达31918.2亿元,同比增长5.6%,增速较一季度加快0.1个百分点 [3][4] -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963.3亿元(+3.2%),第二产业11111.5亿元(+5.3%),第三产业18843.4亿元(+6.0%)[4] - 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全面回升,包括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4] 农业经济表现 -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993.8亿元,同比增长3.3%,增速较一季度回升0.4个百分点 [5] - 夏粮播种面积1703.2万亩(+0.6%),产量476.2万吨(+2.4%);冬油菜籽产量379.5万吨(+2.0%)[5] - 特色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蔬菜及食用菌(+3.4%)、水果(+6.4%)、茶叶(+5.2%)[5] 工业增长支撑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延续一季度强劲开局态势 [6] - 1-5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收19887.8亿元(+3.1%),利润1363.3亿元(+7.0%),天然气产量同比+11.5%创历史新高 [6] - 六大优势产业和"15+N"重点产业建圈强链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 [6] 新质生产力发展 -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1%,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15% [7] - "新三样"产量大幅增长:新能源汽车(+2.4倍)、光伏电池(+1.9倍)、锂离子动力电池(+53.2%)[7] - 专精特新企业增加值同比+10.2%(高于工业平均2.9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9.9%(高于平均2.6个百分点)[7] 消费与投资活力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160.2亿元(+5.6%),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增长6.2% [8] - 以旧换新政策带动家电类零售额+20.2%,通讯器材类+50.8%,贡献率超50% [8] - 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2.7%,房地产开发投资降幅收窄3.4个百分点至-6.5% [8]
省委金融办常务副主任巩海滨走进“在线访谈”节目创新科技金融 创优实体经济
新华日报· 2025-07-15 07:38
科技创新与金融支持 - 江苏省区域创新能力排名跃升至全国第二,累计获批牵头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44家、国家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14个,落地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并设立4家分中心 [2] - 高新技术企业超5.7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8.9万家 [2] - 2024年末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突破2万亿元,占全国十分之一以上,同比增长26.03%,较全省贷款平均增速高近15个百分点 [2] 资本市场与上市企业 - 科创板上市公司114家,占全国五分之一,2024年上半年新增3家,数量和新增数量均为全国第一 [2] -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上市公司228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303家,分别位居全国第一、第二 [2] - 境内上市公司突破700家,约占全国八分之一,2024年上半年新增首发境内上市公司12家(居全国第一),其中11家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 [5] 政府引导基金与股权投资 - 2023年组建总规模500亿元的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两批36只产业专项基金已落地(含8只天使、早期类基金) [4] - 南京、苏州试点与五大国有商业银行旗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签约,总规模达700亿元,重点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4] - 2024年企业获得股权投资1603起,融资金额818亿元,占全国19%和12.8% [4] 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 推出《促进私募股权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加强创业投资类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协同接续,建立容错机制和全生命周期考核体系 [5] - 设立"证券江苏"服务平台,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入库企业超400家,与沪深北交易所常态化开展"省所对接"活动 [6] -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215家(全国首位),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超万家 [7] 专精特新企业支持 - 区域性股权市场开设"专精特新"专板,汇聚企业1266家(含86家"小巨人"企业、579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现融资77.45亿元,助推8家企业新三板挂牌 [8] - 科技信贷产品工具100余个,包括"专精特新贷""苏科贷"等政策性贷款产品,一季度末累计帮助8468家专精特新企业获授信4916.8亿元 [7] - 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设立"科技金融类贷款"专版,整合政策与服务内容 [7]
“融合创新15条”出台 最高支持2亿元
苏州日报· 2025-07-11 08:16
增强高质量科技创新供给 - 争取建设牵头类全国、江苏省重点实验室,给予最高2亿元、2000万元支持 [2] - 支持布局建设一批高等研究院,深化校地联动发展机制 [2] - 对省市自然科学联合基金项目、市基础研究(学科)项目、市基础研究试点单位给予最高500万元、600万元、1000万元支持 [2] - 组织实施全球"揭榜挂帅",给予最高1000万元支持 [2] - 支持企业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给予最高2000万元支持 [2] - 对新获批的苏州顶尖人才(团队)、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给予最高1亿元、3000万元支持 [2] - 对"赢在苏州"全球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获奖项目给予最高3000万元支持 [2] - 建立青年科学家发布制度,给予50万元支持并直接认定为苏州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2] 构建现代化产业创新体系 - 对制造业企业设备投入5000万元以上的增资扩产或技术改造项目,按照设备投资额5%给予奖励 [3] - 将生产性服务业纳入制造业培育体系,对新获评的服务业领军企业给予最高100万元支持 [3] - 坚持"核心产业+"理念,打造一批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3] - 强化与国家、省联动,探索设立新兴产业创新联合基金 [3] - 推动"人工智能+"和"数据要素×"融合发展,对国家人工智能重大工程和应用场景给予最高1亿元支持 [3] - 对高新园区新纳入国家级新赛道培育库的给予最高1000万元支持 [3] 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 建设科技领军企业培育库并给予集成支持,对其新建的全球研发中心给予最高1亿元支持 [4] - 支持企业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攻关任务,给予最高2000万元支持 [4] - 对新获批的国家、省级创新中心分别给予最高5000万元、1000万元支持 [4] - 实施外资及港澳台企业创新专项,对新获批的外资研究院给予最高1000万元支持 [4] - 每年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承担的市级产业技术创新项目数不低于总立项数的90% [4] - 实施"科创指数惠",集成惠企政策给予最高3000万元政策性奖补 [4] 推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 - 支持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苏州)建设,打造高校技术成果展示交易、引育孵化集成式转移转化平台 [5] - 支持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试工程化服务平台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给予最高2000万元支持 [5] - 建设"苏创荟"智能平台,线上线下一体化、全天候一键式实现信息畅通 [5] - 布局建设苏州高校成果转化办公室(SOTT)并每年给予最高100万元支持 [5] - 鼓励"校企双聘",支持高校选派科技人才赴企业担任"科技副总"、企业高管到高校兼职"产业教授" [5] - 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先使用后付费"苏转保"专项保险产品,对企业投保费用给予最高30万元支持 [5] - 推广S-Lake先进技术发展中心模式,鼓励优质企业、创投机构与政府共设专项"资金池" [5] 打造开放共享创新生态 - 推出"科创指数"投、贷、保、担联动融资新模式,对金融机构为科技企业提供科技信贷所产生的损失给予最高1000万元风险补偿 [6] - 支持企业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计划项目,每项给予50万元支持 [6] - 加强PCT国际专利布局,对符合条件的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给予最高250万元一次性奖励 [6] - 实施知识产权与标准融合计划项目,每项给予100万元支持 [6] - 对新获批国家、省"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给予最高1000万元、200万元支持 [6] - 加快建设海外离岸创新中心,对新布局的给予最高500万元建设支持 [6][7] - 支持建设城市协同创新中心,对新布局的给予最高100万元支持 [7]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经略海洋 向海图强
央视网· 2025-07-10 19:48
海洋强国建设进展 - 我国系统推进海洋强国建设 在海洋经济发展 海洋科技创新 蓝色粮仓建设 海洋生态修复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1] - 新一代10万吨级智慧渔业养殖工船10分钟可投放20万尾鱼苗 [1] - 海南琼东南盆地"深海一号"气田年产气量有望超45亿立方米 [1] - 我国海岸线总长3.2万公里 主张管辖海域面积相当于陆地面积三分之一 [1] 海洋经济发展 - 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 [2] - 海洋船舶新接订单量 海船完工量和手持订单量保持全球领先 [2] - 海洋能 海水淡化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壮大 [2] - "十四五"以来全国批准用海用岛面积9858平方千米 盘活利用存量围填海159平方千米 [2] 海洋科技创新 - "梦想"号开展大洋探秘 [2] - 妈祖海洋数值预报模式全面推广 [2] - 福建加快建设"空天陆海潜"一体化大融合平台 [3] - 海南开辟"以场带产 深海智造"新赛道 深海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快速发展 [3] 区域海洋经济发展 - 广东施行《广东省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 [2] - 浙江以盘活存量用海为载体优化空间格局和产业布局 [3] - 山东累计培育国家级海洋牧场71处 [3] - 沿海地区因地制宜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3]
沪深交易所同步发力 专精特新领域指数集群即将亮相
证券日报· 2025-07-08 00:07
指数发布背景 - 上交所与深交所将于7月21日集中发布多只专精特新主题指数 包括深证专精特新指数 创业板专精特新指数 上证科创板专精特新指数 上证专精特新指数及中证专精特新100指数 [1] - 指数发布旨在丰富专精特新领域投资标的 引导市场资源流向创新驱动型企业 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1] - 专精特新企业以专业化 精细化 特色化 创新型为特征 其中"小巨人"企业深耕产业基础核心领域与产业链关键环节 创新能力突出 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生力军 [1] 专精特新企业数据 - 截至2025年6月底 我国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6万家 其中A股上市企业超1000家 [1] - 上市专精特新企业平均市值约67亿元 平均营业收入约13亿元 [1] - 研发强度(10.4%) 毛利率(31.6%)和营收增长率(9.8%)均显著高于A股平均水平 [1] 上交所指数详情 - 上证科创板专精特新指数选取50只科创板"小巨人"企业样本 平均研发强度高达21.2% [2] - 上证科创板专精特新指数样本市值和研发支出占全部科创专精特新证券的比例分别为47.7%和41.9% [2] - 上证专精特新指数涵盖100只沪市企业样本 主板占25% 科创板占75% 样本合计市值占沪市专精特新证券的54.7% [2] - 中证专精特新100指数从沪深北市场精选100只企业 对全体专精特新上市公司的市值 营业收入 研发支出和净利润覆盖率分别达33.0% 20.9% 28.8%和40.0% [2] 深交所指数详情 - 深证专精特新指数与创业板专精特新指数分别从深市 创业板选取100只市值规模大 流动性好的企业作为样本 [3] - 截至2025年6月底 两条指数总市值分别达1.5万亿元和1.3万亿元 近一年日均成交金额均超400亿元 [3] - 自2018年底基日以来 年化收益率分别为8.3%和9.8% 均优于同期沪深300指数(4.4%) [3] - 样本公司在新一代信息技术 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权重占比分别达86%和89% [3] - 2024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5%和14% 近三年研发费用复合增长率超19% [3] - 民企样本数量占比均超八成 [3] 市场影响与未来规划 - 指数发布是资本市场发挥资源配置功能 服务科技金融与普惠金融的重要举措 [3] - 为投资者提供多元化投资工具 便于分享专精特新企业成长红利 [3] - 引导市场资源流向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 助力突破技术瓶颈 [3] - 沪深交易所将持续优化指数供给体系 推动相关指数产品开发 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 [4] - 培育长期投资 价值投资理念 让资本市场更好地赋能专精特新企业 [4]
A股指数,即将上新!
证券时报· 2025-07-07 19:26
A股专精特新"小巨人"公司超1000家 专精特新企业"小而专",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型的特征,"小巨人"企业更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些企业位于产业基础核心领域和产业链关键环 节,以创新能力突出、核心技术掌握度高、细分市场占有率领先、质量效益优良而著称。 截至2025年6月底,我国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6万家,其中A股上市公司超过1000家。 A股将发布专精特新系列指数! 7月7日,上交所与中证指数公司分别宣布,将于7月21日正式发布上证科创板专精特新指数、上证专精特新指数及中证专精特新100指数。同日,深交所 和深 圳证券信息有限公司宣布,将于7月21日发布深证专精特新指数(代码:399268)、创业板专精特新指数(代码:399267)。 这一系列指数的推出,旨在为市场提供更丰富的专精特新上市公司表现基准,引导资金流向创新驱动型中小企业,助力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 这些企业虽然市值较小,但具有较强的创新属性。数据显示,A股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公司目前平均市值约67亿元;2024年,平均营业收入约13亿元,研 发强度(10.4%)、毛利率(31.6%)和营收增长率(9.8%)均显著高于 ...
★A股系列指数定期例行调样今日生效
证券时报· 2025-07-03 09:56
指数样本调整概况 - 6月16日为A股系列指数定期例行调整生效日 涉及上证50 上证180 上证380 科创50等沪市指数 深证成指 创业板指 深证100等深市指数 以及沪深300 中证500 中证1000等跨市场指数 [1] - 跨市场指数合计更换187只样本 其中沪深300更换7只 中证500更换50只 中证1000更换100只 中证A50更换4只 中证A100更换5只 中证A500更换21只 [1] - 沪市指数合计更换61只样本 上证50更换4只 上证180更换18只 上证380更换38只 科创50更换1只 [1] - 深市指数合计更换31只样本 深证成指调整20只 创业板指调整8只 深证100调整3只 [2] 行业分布变化 - 主要规模指数样本契合产业转型升级趋势 信息技术 通信服务 工业等行业样本数量上升 市场代表性增强 [1] - 中证A系列指数纳入更多新兴领域龙头公司 细分行业覆盖度提升 行业分布更均衡 [1] - 上证50和上证180指数2024年营收增速分别提升0 6个百分点和0 2个百分点 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提升1 4个百分点和0 1个百分点 [2] - 深证成指制造业样本权重占73% 创业板指战略性新兴产业权重占92% 深证100战略性新兴产业权重提升至76% 先进制造 数字经济 绿色低碳三大领域权重占73% [2] 指数优化效果 - 沪市指数样本质量提升 信息技术等新经济行业权重增加 反映上市公司结构转型升级加速 [2] - 中证A系列指数通过纳入新兴龙头公司 进一步强化对细分行业的覆盖能力 [1] - 深市指数调整后 创业板指和深证100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权重均超过75% 凸显创新驱动特征 [2]
安徽财政支持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
搜狐财经· 2025-06-28 08:49
新兴产业支持 - 安徽省财政厅2025年下达老区发展专项资金2亿元,重点支持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1] - 2025年一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8.1%,占全省比重达9.3% [1] - 拨付制造强省和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8078万元,用于支持产业转型升级 [1] - 安庆市入选2025年国家油茶产业发展示范奖补项目,预计可获得中央财政资金5亿元 [1] 农业农村发展 - 2025年安徽省财政下达省以上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29亿元,用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1] - 安排3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和美乡村省级中心村建设及农村户厕改革 [1] - 下达省以上财政资金1.2亿元支持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工作 [1] 生态环保建设 - 2025年安徽省财政统筹省级以上财政资金4.74亿元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节能降碳、水污染治理等工作 [1] - 截至2024年底老区PM2.5平均浓度为31.7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86.9% [1] - 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3.2%,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1] 文化旅游发展 - 2025年省财政统筹资金1.1亿元支持老区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及"送戏进万村"等文化惠民活动 [2] - 安排1025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六安市、安庆市创建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 [2] - 老区已推出"千里跃进 将军故乡——红色征程线"等主题旅游线路,建成国家级、省级红色旅游精品线路3条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