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水下机器人
icon
搜索文档
深圳发布水下机器人应用场景
深圳商报· 2025-09-15 11:24
深圳海洋经济总体表现 - 2025年1月至7月深圳海洋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且发展态势持续向好 [1] - 海上油气勘探资本支出和油田服务市场规模保持韧性 [1] - 海洋油服产业链重点企业运行情况良好 [1] 海洋装备制造业发展 - 赤湾胜宝旺 海斯比 招商局重工 友联船厂等重点企业产值均实现同比增长 [1] - 海洋装备制造业重点项目稳步推进 [1] 水下机器人产业政策支持 - 南山区2025年已发放18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水下智能装备研发及场景应用 [2] - 对突破深海耐压 密封防腐等关键技术的企业给予最高2000万元资助 [2] - 依托机器人谷产业基础打造水下机器人创新研发集聚区 [2] - 构建海陆空立体化海洋经济生态圈 [2] 水下机器人应用场景拓展 - 发布《深圳市水下机器人应用场景机会清单》聚焦五大领域包括20余项具体需求 [1] - 应用领域涵盖海洋油气 深海采矿 海上风电 船舶工业 海洋交通运输 [1] - 推动水下机器人在智慧水务 海洋测绘等创新场景应用落地 [2] 产业联盟生态建设 - 水下机器人产业联盟汇聚中海辉固等优质企业和中科院深圳先进院等科研机构 [2] - 联盟覆盖本体研发 机械臂 传感器等产业链关键环节 [2] - 通过揭榜挂帅项目和场景对接会促进需求方与技术方合作 [2]
第四届世界大学生水下机器人大赛收官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27 15:06
赛事概况 - 第四届世界大学生水下机器人大赛于8月13日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南海研究院举办 涵盖自主水下机器人(AUV)、遥控水下机器人(ROV)和创意概念三个赛道 [3] - 来自国内外27所院校及机构的130支队伍参赛 经过两天角逐共产生AUV赛道一等奖2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4个 ROV赛道一等奖4个、二等奖8个、三等奖12个 创意概念赛道一等奖3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11个 [4] 赛事成果 - 哈尔滨工程大学E唯协会的"星魂""凌云"团队分别获得AUV和ROV赛道冠军 [3] - 大赛通过模拟海底管道巡检、环境样本采集等实战场景 重点考察机器人水下探测、智能控制、自主决策能力 推动水下智能感知与导航技术创新发展 [3] 技术应用 - AUV赛道复刻"深海一号"作业链 要求队伍实现声光双模导航与水下协同操作的高难度作业 [3] - ROV赛道映射儋州养殖场景 要求队伍精准执行投放、捕捞等精细化任务 [3] 战略意义 - 大赛聚焦船海领域行业需求与水下智能装备前沿挑战 引导青年学子瞄准真实应用场景突破关键技术瓶颈 [3] - 赛事由中外六家机构联合主办 包括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俄罗斯马林内特行业中心等 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合作与人文交流平台 [3][4]
企业竞争图谱:2025年水下机器人行业头豹词条报告系列
新浪财经· 2025-08-27 10:42
行业定义与功能 - 水下机器人是可潜入水中执行极限作业的机器人,具备多种功能,是海洋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1] 技术发展趋势 - 未来发展趋势包括从单体多功能向单体专业化发展 [1] - 模块化发展是行业技术方向之一 [1] - 从单兵作战向集群作业和多平台协同作用发展 [1] - 从信息型向自主作业型AUVs发展 [1] 市场规模驱动因素 - 市场规模受海洋资源开发推动 [1] - 水下娱乐行业的迅速发展推动水下机器人行业发展 [1] - 消费级水下机器人需求日益增长,为行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拉动效应 [1]
向海洋最深处进发
人民日报· 2025-08-26 08:39
核心观点 -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水下机器人研究室通过党组织引领技术攻关 成功实现从"海斗"号到"海斗一号"系列潜水器的深度突破与作业能力提升 推动我国水下机器人技术从跟跑到领跑[1][2][3] 技术突破 - "海斗一号"突破多船兼容与自主作业等关键技术 普适性大幅提升[1] - "海斗"号2016年实现我国首次万米下潜 获取全海深剖面温盐深数据 下潜深度达10767米[2] - 2017年"海斗一号"进行压力测试 单电路板需测试成百上千器件 每次测试持续十几个小时[2] 研发历程 - 2016年"海斗"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完成遥控模式任务后 临时党小组决策开展自主控制模式攻关[1] - 2020年"海斗一号"完成首次万米海试与试验性应用任务[2] - 研究室先后主持研制"海斗"号、"海斗一号" 参与研发"奋斗者"号等多型水下潜水器[1] 团队构成 - 水下机器人研究室127人中党员占比56%(71人)[3] - 党员科研人员年均海上作业时间达6个月 部分人员4个春节在海上度过[2] - "探索4500"团队2021年同时经历南海酷暑与北极严寒环境作业[2] 行业地位 - 我国水下机器人实现从百米到万米深度、从技术跟跑到领跑的跨越[3] - 万米下潜深度连续突破:8201米、9740米、9827米、10310米、10767米 持续刷新国内纪录[2]
向海洋最深处进发(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人民日报· 2025-08-26 06:27
技术突破与研发进展 - 海斗一号突破多船兼容和自主作业等关键技术 普适性大幅提升[1] - 海斗号2016年实现8201米至10767米下潜深度 每阶段均刷新当时中国无人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2] - 海斗一号2017年进入压力测试阶段 单个电路板需测试成百上千器件 每次测试持续十几个小时[2] - 2020年海斗一号完成首次万米海试与试验性应用任务[2] 科研团队与组织架构 - 水下机器人研究室127人中党员占比56%(71人)[3] - 临时党组织建设成为实验室传统 关键岗位由党员主导[1][2] - 科研人员年均海上作业时间达6个月 部分党员连续4个春节在海上度过[2] 科考成果与应用价值 - 海斗号2016年成功获取中国首次万米以下深渊及全海深剖面温盐深数据[2] - 探索4500自主水下机器人团队2021年同步完成南海和北极极端环境科考任务[2] - 水下机器人技术实现从百米到万米、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3]
水下机器人产业招商清单:天海防务、亚星锚链、鳍源科技等最新投资动向【附关键企业名录】
前瞻网· 2025-08-17 14:59
水下机器人行业概述 - 水下机器人是一种能够在水下环境中通过遥控或自主控制执行特定任务的设备,凭借精准作业能力与智能化优势成为探索海洋、水下救援、开发资源、保护生态的重要工具 [1] - 2024年全球市场规模达78.5亿美元,其中北美以35亿美元占据主导地位,中国以23.5亿美元规模、30%全球占比紧随其后 [1] - 中国市场年复合增长率预计达28.3%,远超全球平均水平,到2030年规模将突破103.3亿美元 [3] 市场分类与应用场景 - 分为消费级和工业及军工级水下机器人,工业及军工级产品主导高端市场,消费级设备加速向科普教育、休闲娱乐领域渗透 [5] - 应用场景包括:青岛海洋牧场鱼群监测、南海油气田深水管道检修(耐压3000米ROV)、海底地质调查(AUV)等 [5] - 海洋工程是主要应用领域,2024年占比25%,可降低人力成本50%以上并提高工作效率 [23] 产业链结构 - 形成"硬件研发-整机制造-场景应用"完整闭环:上游包括单片机、推进器、声呐等核心硬件;中游为整机制造;下游涵盖海洋工程、水产养殖等十大领域 [5] - 上游国产核心部件逐步实现进口替代,如中科院永磁同步电机推动设备能效比提升40%;中游企业构建模块化生产体系;下游形成超500亿元衍生市场 [8] 政策支持与区域发展 - "十四五"规划将其列为重点发展领域,设立专项基金攻关关键技术,提供税收优惠并发布技术标准 [10] - 地方政府积极招商引资,如天津经开区建设国家级水下机器人检验中心,吸引23家产业链企业集群发展 [11] - 截至2025年5月,中国存续/在业企业超200家,广东省数量最多约49家,其次为山东、江苏和浙江 [26] 龙头企业分析 - 天海防务2024年水下机器人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4.41%,订单金额突破3亿元,民用市场占有率41% [20] - 公司拥有200多项技术专利,"海巡"系列AUV实现南海岛礁200海里自主巡逻,技术指标达国际先进水平 [19] - 构建"研发-生产-服务"闭环生态,手持订单覆盖至2027年,在海南文昌、三峡水库等场景实现技术落地 [19] 市场需求结构 - 海洋工程需求占比最高达35%,主要用于深海矿产开采;水产养殖领域占比20%,用于水质监测 [21] - 海洋工程应用可减少对大型船舶和专业潜水员的依赖,显著降低长期运营成本 [23] 技术发展趋势 - 专家指出水下机器人将加速行业数字化转型,深海采矿、环境监测及海洋科研等领域有广阔发展空间 [29] - 关键技术突破包括自主控制与长航时能力、多任务载荷模块化设计、深海作业能力、多传感器融合等 [19]
2025年中国水下机器人行业概览:深海科技崛起,水下机器人如何撬动万亿市场
头豹研究院· 2025-07-30 21:12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报告未提及行业投资评级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水下机器人是深海探索重要工具,中国行业起步晚、集中度低、企业产品定位差异化 [3][4] - 政策推动、技术发展和需求增长使中国水下机器人市场规模持续扩大,预计2030年达637.1亿元 [5][40] - 未来水下机器人将向单体专业化模块化、集群作业多平台协同、自主作业型AUVs发展 [45][46][47]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水下机器人行业发展现状 - 水下机器人可代替或辅助人类水下作业,广义含载人与无人潜水器,狭义指无人潜水器,有遥控、自主、混合式 [3][8] - 全球首艘载人潜水器1890年研制,中国20世纪80年代研究,已处世界第一梯队;首艘无人潜水器1953年研制,中国20世纪末开始自主研发 [18] - 中国出台多项政策推动水下机器人产业发展,如2024年9月发布《水下助推机器人通用技术要求》 [22] 水下机器人市场的竞争情况 - 中国水下机器人行业未形成集聚效应,市场集中度低,企业产品定位差异化,分消费级、工业级和军用级 [4] - 消费级企业有深之蓝、博雅工道等;工业级有中海辉固等;军用级有重庆前卫等 [4] 水下机器人的市场规模 - 2024年中国水下机器人市场规模约167亿元,预计2030年达637.1亿元,复合增长率约25% [40] - 2024年远程遥控、自主式、混合式潜水器市场规模分别约150.3亿、15.03亿、1.67亿元 [42] 水下机器人产业链 - 上游包括核心材料、硬件和技术系统,核心材料中耐压材料优选钛合金和碳纤维复材,浮体材料有聚氨酯泡沫等 [24][29][33] - 中游为水下机器人制造企业,如臻迪科技、深圳吉影科技等,产品定位和潜水深度有差异 [38] - 下游应用于海洋工程、水产养殖等领域 [26] 水下机器人发展趋势 - 从单体多功能向单体专业化、模块化发展,细分为长航程声学型、区域光学型、模块化载荷型 [45] - 从单兵作战向集群作业和多平台协同作用发展,需突破水下分布式集群控制技术 [46] - 从信息型向自主作业型AUVs发展,产品类型多样化,消费级小型水下机器人逐渐普及 [47]
2025年中国水下机器人行业上市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研发强度有待提高
前瞻网· 2025-07-23 12:11
中国水下机器人行业上市公司经营情况 - 天海防务营业收入最高达39 45亿元 其"海巡"系列AUV和3000米级ROV作业能力行业领先 深度参与国家深海战略项目 技术商业化进程领先 [1] - 巨力索具营业收入位居第二为22 14亿元 [1] - 亚星锚链净利润最高达3 35亿元 星网宇达净利润最低亏损2 78亿元 主要因军队物资工程服务采购资质限制导致订单量减少 [2] 中国水下机器人行业上市公司研发能力分析 - 巨力索具研发投入最高达1 19亿元 亚星锚链次之为1 13亿元 天海防务最低仅0 56亿元 [5] - 申昊科技研发强度最大达67 24% 芯动联科次之为27 07% 天海防务研发强度最低 [7] - 亚星锚链研发人员数量最多达291人占比17 80% 星网宇达研发人员占比最高达31 94% [9]
【最全】2025年水下机器人行业上市公司全方位对比(附业务布局汇总、业绩对比、业务规划等)
前瞻网· 2025-06-26 16:43
中国水下机器人行业上市公司汇总 -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包括芯动联科(688582 SH)、申昊科技(300853 SZ)、星网宇达(002829 SZ)、天海防务(300008 SZ)、亚星锚链(601890 SH)、巨力索具(002342 SZ)等 [1][2] - 上市公司按产业链环节分类,包括单片机、电池、传感器、研发与整机制造等 [3][4] - 2024年营业收入最高的公司是比亚迪,达7771.02亿元,上市时间最早的是杉杉股份(1996年) [4] 上市公司基本信息对比 - 注册资本最多的是兖矿能源(16380万元),成立时间最早的是杉杉股份(1992年) [8][10][11] - 招投标信息最多的是海油发展(40921条) [10] - 专利信息最多的是巨力索具(发明专利736条),员工总数最多也是巨力索具(2469人) [14] 上市公司业绩对比 - 单片机环节营收最高的是中国重工(554.36亿元) [5] - 推进器环节营收最高的是潍柴动力(2156.91亿元) [6] - 电池环节营收最高的是比亚迪(7771.02亿元) [6] - 温度传感器环节营收最高的是康斯特(5.75亿元) [7] 业务布局情况 - 重点布局区域集中在长三角地区(芯动联科、申昊科技等)、环渤海地区(星网宇达等)和珠三角地区 [16][18] - 芯动联科专注于高端传感器研发,产品用于水下机器人导航和姿态控制 [18] - 申昊科技业务涵盖水下检测、作业和救援 [18] - 星网宇达以水下无人系统为核心产品 [18] 业务发展规划 - 芯动联科计划开发车规级大轴芯片并拓展水下机器人市场份额 [19] - 申昊科技将加大深海资源开发领域投入 [19] - 星网宇达推进"惯性技术+卫星通信+AI"融合 [19] - 天海防务将参与国家深海战略项目 [19]
2025天津国际航运展开幕!泰达智造太“吸睛”
搜狐财经· 2025-06-12 22:54
展会概况 - 第三届天津国际航运产业博览会吸引全球445家企业参展,展览面积达5.1万平方米,是华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航运产业盛会[1] - 天津经开区组织区域内17家重点企业组团参展,展示领域涵盖高端海工装备、智能物流系统、水下机器人、清洁能源等[1] 汽车及高端装备产业 - 天津杰士电池有限公司展示专为船舶应用研发的系列高性能电池产品,公司隶属于日本GS YUASA集团,拥有GS电池、统力电池、统一电池三大品牌[3] - 天津龙创世纪汽车设计有限公司展出模块化设计的植保无人机和储充一体移动超充无人车,公司是专业从事汽车整车研发的高新技术企业[5] - 致导创新(天津)科技有限公司展示MR413A全功能小型多旋翼无人机、QP530A小型混合翼无人侦察机等产品,构建了无人机、无人艇、机载航电产品体系[7] - 天津弘盛科技有限公司展出水上应急救援机器人和六旋翼无人机,专注于海上溢油应急设备和无人智能装备[9] - 深之蓝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示河豚系列水下机器人,最大下潜深度达300米,应用于水利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等领域[11]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 中兵北斗卫星通信有限公司展出北斗三号短报文通信模组、便携式北斗终端等产品,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旗下国家级专业运营公司[18] 化工新材料产业 - PPG涂料(天津)有限公司展示SIGMAGLIDE®2390船舶有机硅防污漆,与传统涂层相比能有效防止污染物附着[19] - 维源泰德(天津)清洁能源有限公司聚焦船舶专用中央空调热泵系统和海水源热泵系统,展示清洁能源循环技术[21] - 天津恒阳化工储运有限公司专业从事化工产品仓储与物流服务,项目包括码头和罐区[23] - 博途新能源(天津)有限公司是天津市唯一风力发电机结构件制造商,提供全链条产品和技术方案[25] 医药健康产业 - 天津瑞奇外科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展示睿志等微创外科器械,拥有2.1万平方米智能化制造中心,ENDO III系列腔镜吻合器是首个进入欧洲市场的国产品牌[27] - 康师傅集团展出相鲜Q面、御品盛宴方便面、9.0电解碱性水等产品,在天津经开区形成从原料到成品的完整生产体系[29] - 科芯(天津)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展示智慧农业解决方案,拥有独立自主的芯片技术及核心算法[31] 现代服务产业 - 泰达MSD航运基地汇集天津港第二集装箱码头、中集物流等航运经济企业,航运及适港服务项目占入驻项目的近30%[33] - 于响国际航运大厦聚焦高端航运服务,引入公信法律战略合作联盟、天津租赁资产交易中心等机构[34] - 天津中远海运泰港化工物流有限公司专注化工物流综合服务,正打造天津南港危化品智慧物流综合服务中心[36] 未来发展 - 天津经开区将持续推动航运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迈进,助力天津打造世界级航运枢纽[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