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碳排放权交易
icon
搜索文档
绿色产业“加减法”如何重塑经济版图
中国证券报· 2025-11-03 04:16
政策导向与战略转变 - 绿色发展政策战略定位从“十二五”“十三五”时期的污染治理转向“十四五”“十五五”时期的绿色低碳转型 [2] - 环境治理调控工具实现根本性转变,从能源消费总量与强度双控制度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 [2] - 绿色发展任务重心从初期培育绿色产业转向对整体经济的系统性改造 [7] 产业转型路径 - 产业转型采用“减法”与“加法”结合思路,推动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能源等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 [2] - 在钢铁、有色、石油化工等重点行业实施节能降碳专项行动,力争实现节能量1.5亿吨标准煤以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亿吨 [2] - 加快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培育新增长点,目前绿色低碳产业规模约11万亿元,未来五年存在翻番甚至更大增长空间 [3] 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机遇 - 针对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作出部署,提出建设零碳工厂和园区 [3] - “十五五”时期力争建成100个左右国家级零碳园区,为绿色低碳产业带来巨大发展空间 [3] - 支持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和建设零碳示范园区,为绿色低碳产业规模化发展提供条件 [3] 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 能源结构调整方向是持续提高新能源供给比重,新增用电需求将主要由新增清洁能源满足 [4] - 今年前三季度,风电、光伏合计发电1.73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8.3%,占全社会用电量22%,较去年同期提高4.1个百分点 [4] - 为实现2035年目标,未来10年每年需新增2亿千瓦左右风光装机 [4] 能源基础设施与市场机制 - 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转向“源网荷储”一体化布局,重点发展抽水蓄能、新型储能、智能电网和微电网 [5] - “十五五”期间将完善电力规则体系,实现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绿电绿证等市场品类高效协同 [5] - 2024年国家能源局核发绿证47.34亿个,全国交易绿证4.46亿个,绿证市场建设成效显著 [5] 环保产业与循环经济 - 环保产业范畴从末端治理向全过程减污降碳延伸,实现污染治理、资源利用、节能降碳全链条覆盖 [6] - 2024年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年营收已连续三年超过2.2万亿元 [6] - 根据《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到2030年大宗固废年利用量目标为45亿吨,对循环经济发展提出量化要求 [7] 市场机制与制度支撑 - 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地方碳考核、行业碳管控、企业碳管理、项目碳评价、产品碳足迹等制度 [3] - 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范围,形成多层次激励约束机制,促进社会资本向高效减排技术和绿色项目流动 [3] - “十五五”期间绿电交易将与绿证交易、碳排放权交易有效衔接,成为企业出口、应对碳关税、展示ESG表现的重要工具 [1][6]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我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规模达86%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5 20:33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在生态环境部主导下,坚定推进全面绿色转型,国内在绿色低碳发展、环境质量改善、生态保护及治理体系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并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未来将继续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1][4] 绿色低碳发展成效 - 累计完成11.2亿千瓦煤电机组和9.5亿吨粗钢产能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或重点工程改造,淘汰高排放车辆近5000万辆 [2] - 2024年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规模占全国新增电力装机容量的86%,超过全球新增装机的一半 [2] - 碳市场覆盖扩围至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覆盖全国60%以上的碳排放量 [2] 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 与十年前相比,全国重点城市PM2.5平均浓度累计下降56%,重污染天数减少92%,优良天数比例提高到87.2% [2] - 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首次超过90%,长江黄河干流水质持续保持Ⅱ类 [2] - 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连续4年超过90% [2] 生态系统质量提升 - 超过30%的陆域国土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的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 [3] - 中国森林覆盖率超过25%,森林蓄积量超过200亿立方米,贡献全球1/4的新增绿色面积 [3] 生态环境治理水平 - 将386万余个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 [3] -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要素最齐全的国家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 [3] 全球环境治理参与 - 建设性参与气候谈判,推动达成“阿联酋共识”、“巴库气候团结契约”等重要成果 [4] - 引领推动“昆蒙框架”落地实施,发起实施倡议获29个缔约方及相关国际组织响应 [4] - 中国出资成立的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正式投入运作,首批9个项目惠及15个发展中国家 [4] 未来工作方向 -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强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培育和壮大绿色生产力 [4] - 巩固拓展污染防治攻坚成效,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4] - 打好法治、市场、科技、政策“组合拳”,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能 [5] - 围绕能源低碳转型路径、科技创新、循环经济、绿色金融等关键议题加强研究 [5]
中长期路线图指路 碳市场建设迈向深水区
金融时报· 2025-09-24 10:15
碳市场顶层设计与战略定位 - 中办、国办发布首份中央文件,明确全国碳市场中长期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提升碳市场在国家气候治理体系中的战略地位[1] - 文件将全国碳市场定位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制度抓手,标志着碳市场建设从起步期进入全面深化阶段[1][3] - 要求加强碳排放核算与报告管理,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系统性重构成为衔接强制减排与自愿减排市场的关键纽带[1] 配额分配机制优化 - 目前全国碳市场采用碳排放强度基准法免费分配配额,虽降低企业转型阻力但减排约束力不足[2] - 提出从强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到2027年对碳排放总量相对稳定行业优先实施配额总量控制[2] - 稳妥推行免费和有偿相结合分配方式,有序提高有偿分配比例,广东2024年部分行业免费配额比例已降至95%-97%[2][4] 核算与信息披露制度深化 - 已完成钢铁、水泥、电解铝三大高排放行业纳入工作,形成总量管控关键锚[6] - 当前披露范围和深度有限,企业排放数据、履约情况未实现统一标准化,数据可比性不足且共享机制存在部门壁垒[6] - 要求重点排放单位、金融机构等公开排放、履约、交易、质押等全链条信息,增强市场透明度和价格信号有效性[7] 碳金融市场发展机遇 - 提出丰富交易产品,稳慎推进金融机构开发与碳排放权相关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8] - 建立完善碳质押、碳回购等政策制度,拓展企业碳资产管理渠道,利用全国碳市场进行价格发现[8] - 金融机构等非履约主体引入将带来更多资金、交易策略和风险管理工具,提升市场流动性和定价效率[9][10] 中小企业挑战与解决方案 - 中小企业碳盘查需要额外投入,对利润微薄企业造成负担,且存在排放量与财报数据关联风险[7] - 建议通过地方政府搭建平台推动零碳园区建设,形成规模经济降低采购区块链、AI设备成本[8] - 加强监管确保数据真实,通过政策优惠引导参与,数据连通后为碳资产奠定可靠基础[8]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累计近500亿元 地级市PM2.5降至29.3 | “十四五”成绩单
中国经营报· 2025-09-20 05:41
全国碳市场建设进展 -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建成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 [1] - 截至2025年9月18日,全国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达7.14亿吨,累计成交额达489.61亿元 [1] - 2024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成交额达180亿元,创历史新高 [1] - 市场新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等重点行业,实现对全国60%以上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有效管控 [1] - 国家启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并出台多项政策法规,初步形成多层级碳市场法规制度体系 [1] - 政策目标到2027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 [2] 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 2024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年均浓度降至29.3微克/立方米,比2020年下降16.3% [3] - 2024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例达87.2%,比2020年上升2.4个百分点 [3] - 2024年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为90.4%,首次超过90%,长江黄河干流水质连续多年保持Ⅱ类 [3] -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PM2.5年均浓度分别较2020年下降18%、10%和20% [4] - 七大流域和重点海湾整治完成率分别达到90%和93.3%,全国3000多条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 [4] 绿色低碳产业发展 - 2025年上半年风电和新能源汽车项目环评数量同比分别增长44.4%和31.3% [3] - “十四五”以来共审批电子信息制造等高技术产业项目环评文件1.46万个,涉及总投资6.28万亿元 [3] - 全国累计完成11.2亿千瓦煤电机组和9.5亿吨粗钢产能的超低排放改造 [2] - 累计完成散煤治理4100万户,淘汰高排放车辆近2000万辆 [4] - 实施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完成132个重点县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溯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45%以上 [4]
详解“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答卷: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碳市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9 21:05
环境质量改善成效 - 2024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 5浓度降至29 3微克/立方米 比2020年下降16 3% [3] - 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首次突破90% [3] -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 5浓度较2020年下降18% [3] - 3000多条地级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 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超90% [3] 产业结构绿色升级 - 十四五以来 两高项目环评审批数量持续下降 [4] - 2025年上半年风电 新能源汽车项目环评数量同比分别增长44 4%和31 3% [4] - 1 46万个电子信息制造类高技术产业项目获得环评审批 总投资达6 28万亿元 [4] 碳市场与固废治理进展 - 中国建成全球最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覆盖全国60%以上二氧化碳排放量 累计成交7 14亿吨 成交额489 61亿元 [6] - 全国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能力达2 23亿吨/年 较十三五末增长58 8% [7] - 生活垃圾焚烧能力114 1万吨/天 较十三五末增长72 4% [7] 环境治理与执法创新 - 全国已划定4万余个生态环境管控单元 形成一张底图 [10] - 7 2万家固定污染源重点排污单位 12 5万个水 大气主要排放口纳入自动监控 实时管控65%以上污染物排放 [9] - 2025年1-8月全国现场执法检查次数下降30% 但问题发现率提高10-25个百分点 [9] 未来发展规划与目标 - 选取5个左右省份 50个左右城市 100个左右县开展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探索 目标到2027年取得实践和制度创新成果 [4] - 将全国2573个河湖水体列入国家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清单 已推出94个优秀案例 [4] - 十四五期间累计完成北方地区散煤治理4100万户 淘汰高排放车辆近2000万辆 [3]
生态环境部: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总量已提前完成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
央视网· 2025-09-19 11:50
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 - 推动建成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 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总量已提前完成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 [1] - 十四五期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 积极控制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 [1] - 发布甲烷和工业氧化亚氮控排方案 将氢氟碳化物纳入配额管理 煤矿瓦斯排放限值从30%加严到8% [1] 全国碳市场建设 - 建成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覆盖全国60%以上二氧化碳排放量 [2] - 新纳入钢铁 水泥 铝冶炼行业 配额累计成交量达7.14亿吨 累计成交额达489.61亿元 [2] - 制定30余项制度规范 形成多层级较完备的碳市场法规制度体系 [2] 产品碳足迹管理 - 指导发布100多项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 上线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 [3] - 定期发布全国电力碳足迹因子数据 推动碳足迹规则标准国际衔接互认 [3] - 联合国环境署生命周期倡议负责人表示中国是推动碳足迹工作最快的国家 [3] 适应气候变化工作 - 联合多部门印发实施《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 明确中长期适应气候变化目标任务 [3] - 深化39个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建设 加强青藏高原等关键脆弱区域气候风险评估 [3] - 发布早期预警促进适应行动方案 打造气候适应伙伴关系 [3]
加快建设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全国碳市场
经济日报· 2025-09-14 06:25
全国碳市场建设重大意义 - 碳市场是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绿色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 通过市场机制激发全社会绿色低碳发展内生动力 成为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1][2] - 碳市场建设追求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和效益最大 是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有利于发挥市场在碳减排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2] - 坚持低成本降碳目标导向 是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有力举措 通过"激励先进 鞭策落后"政策导向有效降低碳排放强度[3] - 注重国际交流合作 是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的有效途径 有利于增强我国在全球碳定价中的影响力 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经验借鉴[3] 全国碳市场建设成效 - 法规制度体系基本构建 国务院颁布实施我国首部气候变化专门法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 生态环境部制定30余项制度和技术规范 形成多层级较完备的法规体系[4] - 市场活力稳步提升 截至2025年8月22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6.8亿吨 成交额474.1亿元人民币 其中2024年全年成交额180亿元人民币创历史新高[5] - 配额清缴完成率接近100% 纳入2023年度配额管理的重点排放单位2096家 应清缴配额总量52.44亿吨 实际清缴量52.43亿吨[5] - 数据质量管理持续加强 2024年共审核企业数据300余万条 异常数据发生率明显降低 碳排放数据统计核算规范性准确性及时性大幅提升[5] - 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在发电行业基础上将钢铁 水泥 铝冶炼行业纳入 扩围后实现对全国60%以上碳排放量的有效管控[6] - 自愿减排市场启动运行 截至2025年8月22日累计成交核证自愿减排量249万吨 成交额2.1亿元人民币 有力推动碳汇 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发展[6] - 减排效果显著 2023年全国火电碳排放强度相比2018年下降2.38% 有效提升行业碳排放管理水平[7] 全国碳市场建设总体要求 - 统筹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关系 充分尊重市场发展规律坚持"先现货 后期货 先服务 后产品" 同时健全监督管理制度营造公平公开透明市场环境[8] - 统筹长远和短期目标 到2027年实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 自愿减排市场重点领域全覆盖 到2030年基本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的市场体系[9] - 统筹整体和局部关系 加强碳市场制度与其他政策协同 推动两个市场有效衔接协同增效 鼓励地方试点碳市场先行先试[9] - 统筹国内和国际关系 立足我国国情探索符合市场规律的路径方式 积极参与《巴黎协定》全球碳市场机制国际谈判及规则制定[10] 全国碳市场建设任务举措 - 有序扩大覆盖行业范围和温室气体种类 建立预期明确公开透明的碳排放配额管理制度 逐步由强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 稳妥推行免费和有偿相结合的分配方式[11] - 建立科学完备的方法学体系 强化自愿减排项目全链条管理 积极推动核证自愿减排量应用 完善抵销规则提高国际认可度[12] - 稳慎推进金融机构开发与碳排放权相关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 建立完善碳质押碳回购等政策制度 稳妥推进金融机构参与市场交易[12] - 建立健全与市场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管理体系 强化碳排放核算与报告管理 加快修订重点行业核算指南 实施关键参数月度存证[13] - 研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开展自愿减排交易管理立法研究 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 完善裁判规则体系[14] - 加强与绿电绿证等市场化机制的政策协同制度衔接 制定注册登记和交易收费规则 完善资金清算机制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14]
生态环境部:不再新建地方或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新京报· 2025-08-31 10:12
全国碳市场建设政策 - 中办和国办联合印发《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 这是碳市场领域第一份中央文件 明确了全国碳市场中长期发展的时间表 路线图和任务书 [1][3] - 生态环境部将深入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 有序扩大强制碳市场的覆盖行业范围 不再新建地方或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1][3] - 生态环境部将建立预期明确 公开透明的碳排放配额管理制度 明确市场中长期碳排放配额控制目标 逐步由强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 [3] 强制碳市场发展现状 -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强制碳市场)于2021年建成启动 2024年建成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自愿碳市场) 两个市场共同构成全国碳市场体系 [2] - 强制碳市场覆盖范围从发电行业扩大到钢铁 水泥 铝冶炼行业 对全国60%以上碳排放量实现有效管控 [2] - 截至2025年8月22日 强制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6.8亿吨 成交额达474.1亿元 自愿碳市场累计成交核证自愿减排量249万吨 成交额达2.1亿元 [2] 碳市场法规与数据管理 - 生态环境部已制定30余项制度和技术规范 形成多层级 较完备的碳市场法规制度体系 [2] - 2024年共审核企业数据300余万条 异常数据发生率明显降低 碳排放数据统计核算的规范性 准确性和及时性大幅提升 [2] - 生态环境部将严格规范碳排放核查 完善重点行业核查技术规范 加强碳排放数据质量全过程监管 严厉打击各种弄虚作假行为 [2][4] 配额分配与市场机制创新 - 配额分配方式由免费转向免费和有偿相结合 有序提高有偿分配比例 [3] - 生态环境部将联合金融机构探索开发与碳排放权和核证自愿减排量相关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 建立碳质押 碳回购等政策制度 [1][4] - 碳质押和碳回购制度有利于拓展重点排放单位的融资渠道 盘活碳资产 降低融资成本 提升节能减碳积极性和主动性 [4] 市场参与主体扩展 - 生态环境部将稳妥推进符合要求的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 风险可控前提下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 [4] - 适时引入其他非履约主体参与强制碳市场交易 符合条件的自然人参与自愿碳市场交易 [4] - 加强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市场(北京市 天津市 上海市 重庆市 湖北省 广东省及深圳市)的指导和监督管理 建立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 [3] 自愿碳市场发展 - 积极发展自愿碳市场 建立科学完备的方法学体系 [3] - 加快生态系统碳汇 可再生能源 甲烷减排等重点领域的方法学开发 [3]
事关全国碳排放建设 重磅文件来了!
中国基金报· 2025-08-25 23:41
碳市场政策工具定位 - 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绿色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 [3][13][14] 全国碳市场建设目标 - 到2027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 [3][13][15] - 到2027年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 [3][13][15] - 到2030年基本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免费和有偿分配相结合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3][13][15] - 到2030年建成诚信透明、方法统一、参与广泛与国际接轨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3][13][15] - 到2030年形成减排效果明显、规则体系健全、价格水平合理的碳定价机制 [3][13][15] 碳排放配额管理 - 对碳排放总量相对稳定的行业优先实施配额总量控制 [4][16] - 稳妥推行免费和有偿相结合的碳排放配额分配方式 [4][16] - 有序提高有偿分配比例 [4][16] - 建立配额储备和市场调节机制以平衡市场供需 [4][16] - 合理确定用核证自愿减排量抵销碳排放配额清缴的比例 [4][16] 金融机构参与 - 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规范开展碳质押融资业务 [5][19] - 稳妥推进符合要求的金融机构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 [5][19] - 适时引入其他非履约主体参与市场交易 [5][19] -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逐步引入符合条件的自然人参与交易 [5][19] 试点市场建设 - 鼓励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市场在扩大覆盖范围等方面先行先试 [6][17] - 现有试点市场需按要求规范建设运行并助力区域绿色低碳转型 [6][17] - 建立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且不再新建地方或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6][17] 市场覆盖范围扩展 - 有序扩大覆盖行业范围和温室气体种类 [7][8][16] - 根据行业发展状况、降碳减污贡献、数据质量基础等标准进行扩展 [8][16] 碳排放核算体系 - 实施碳排放核算分类管理 [9][20] - 完善基于排放因子法的核算体系 [9][20] - 探索开展基于自动监测的碳排放核算 [9][20] - 实施重点排放单位关键参数月度存证 [9][20] 数据质量监管 - 加强碳排放数据日常监督管理 [10][21] - 综合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提升监管水平 [10][21] - 压实重点排放单位履行碳排放核算与报告的主体责任 [21] 自愿减排市场建设 - 建立科学完备的方法学体系并加快重点领域方法学开发 [18] - 强化自愿减排项目全链条管理包括开发、审定、实施及减排量核查 [18] - 倡导党政机关、企业等积极使用核证自愿减排量抵销碳排放 [18] 碳金融产品创新 - 稳慎推进金融机构探索开发与碳排放权相关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 [19] - 建立完善碳质押、碳回购等政策制度 [19] - 以全国碳市场为主体建立完善碳定价机制 [19] 国际交流合作 - 积极参与《巴黎协定》相关碳市场机制规则制定 [24] - 加强碳市场领域交流合作并推动技术、方法、标准国际互认 [24]
中办、国办:建立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不再新建地方或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新华社· 2025-08-25 22:49
政策导向 - 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和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 [1] - 加强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市场的指导和监督管理 [1] - 统筹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与地方试点碳市场 [1] 市场建设 - 现有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市场需按要求规范建设运行以助力区域绿色低碳转型 [1] - 鼓励试点市场在扩大覆盖范围、完善市场调节机制、创新监管手段和发展碳金融等方面先行先试 [1] - 试点市场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探索经验 [1] 机制设计 - 建立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 [1] - 不再新建地方或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