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工程装备
icon
搜索文档
利好来了!上海,重磅发布!
券商中国· 2025-06-25 12:39
上海市海洋产业发展规划核心观点 - 建设世界级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集群 目标2030年产业增加值超450亿元 大型LNG运输船本土化率提升至85%以上 [1][4] - 构建两大海洋产业发展核 长兴岛聚焦高端船舶与海工装备 临港新片区发展船舶动力/深远海装备/海洋新能源等 [3] - 2035年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增加值目标700亿元 建成国际影响力领先的产业集群 [4] - 海洋新兴产业全链条创新布局 包括核心技术攻坚/数字基建/应用场景牵引 [3] 海洋经济市场规模与增长 - OECD预测2030年全球海洋经济价值将超3万亿美元 相当于全球第五大经济体规模 [1][6] - 2024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 同比增长5.9% 占GDP比重达7.8% [6] - 海洋船舶工业/工程装备制造业/电力业增速超9% "深海科技"相关行业累计增加值1.28万亿元 占海洋经济12% [6] - 2025年一季度海洋生产总值2.5万亿元 同比增5.7% 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7.2% [1][6] 重点发展领域 - 智能装备领域 重点开发水下机器人/两栖智能机器人/潜水器等跨域多平台系统 [4] - 现代航运服务业 目标2030年增加值1800亿元 集装箱吞吐量全球第一 推动绿色转型与数智化 [4] - 深海科技首次纳入政府工作报告 政策支持推动探测能力提升与新兴领域发展 [7] 政策与资金支持 - 拟出台《上海市海洋经济促进条例》 探索组建海洋产业发展集团统筹布局 [5] - 财税金融支持加码 通过集团化运营模式优化资源配置 [5] 行业投资机会 - 海洋高端装备制造受政策密集推动 特别是船舶动力/深远海装备/智能机器人领域 [8] -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属高端制造 技术资金门槛高 带动产业结构升级与人才集聚 [7]
神开股份拟定增募资不超2.2亿元 用于并购蓝海智信51%股权等项目
证券时报网· 2025-06-22 10:59
定向增发计划 - 公司拟以简易程序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2.2亿元 用于高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项目 并购蓝海智信51%股权及补充流动资金 [1] - 高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项目投资总额1.1亿元 计划建设期1.5年 拟于上海市闵行区公司现有厂区打造集研发测试 智能制造 维护修理于一体的海洋工程装备标杆产线 [1] - 项目重点突破水下生产系统 智能化井口装备 超高压井控装备 智能控制系统和精细控压钻井系统等"卡脖子"技术 填补国内高端深海油气装备空白 [1] 高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项目 - 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年产400套海上成套井口设备 超高压成套井控设备 智能控制系统和精细控压钻井系统的产能 产品性能对标国际先进水平 [1] - 项目达产年可实现营业收入2.42亿元 净利润2048.39万元 毛利率为30.88% 净利率为8.45% [1] - 预计税后内部收益率为19.80% 税后静态投资回收期为6.53年 [1] 蓝海智信并购项目 - 公司计划以6000万元收购刘冠德 马光春 高祝军共3名交易对手合计持有的蓝海智信51%股权 [2] - 蓝海智信是国内油气行业智能钻井技术的标杆企业 主营业务包括井场数据采集传输系统 水平井地质导向建模软件 钻井优化软件系统 地质工程一体化云平台 [2] - PilotGS领航员地质导向软件使用单位30余家 活跃许可数1000+ 累计应用井次3000+ 实现钻遇率90%以上 [2] 并购协同效应 - 蓝海智信2024年实现净利润超千万元 未来三年承诺实现净利润累计不低于5400万元 [3] - 蓝海智信与公司现有主业协同效应显著 技术互补性强 将形成"硬件+软件+服务"的闭环生态 [3] - 并购将加速抢占智能化油气装备及服务市场 为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3]
上海:长兴岛船海装备产业规模到2027年将超1200亿元
快讯· 2025-06-21 07:59
长兴岛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规划 - 到2027年长兴岛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规模将超1200亿元占全市比重70% [1] - 上海市印发《建设长兴岛世界级现代化造船基地的实施方案(2025-2027年)》及配套支持政策 [1] - 目标建成大型LNG运输船、航空母舰、大型邮轮"三大明珠"齐耀的世界级造船基地 [1] 产业定位与战略目标 - 长兴岛将建设五大世界级高地引领上海建成世界级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先进制造业集群 [1] - 规划强调服务国家战略体系能力突出"大国重器长兴制造"定位 [1] - 沪东中华供应商大会同步召开显示产业链协同发展意图 [1]
环万绿湖“智囊团”成立,世界级“湖泊+”要来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0 16:06
环万绿湖世界级"湖泊+"绿色发展区规划 - 专业委员会由何镜堂院士、郭仁忠院士等19位专家及8位企业委员组成,旨在推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打造绿色发展样板 [1] - 规划覆盖河源、惠州、韶关三市,初定实施范围7909平方公里,核心范围4528平方公里,涉及9个街道40个乡镇,常住人口128万人 [3][4] - 以东江为纽带串联北部绿色经济区(环万绿湖)、中部城乡融合区(惠州仲恺高新区)、南部江海联动区(东莞松山湖、深圳高新区),形成"一核一带三区多点"的"世界水谷"布局 [5] 产业发展与空间规划 - 万绿湖水域面积370平方公里,库容139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0.93%,已吸引农夫山泉、今麦郎等40家水经济和食品规上企业,规上总产值达92.9亿元 [8][9] - 2024年东源县文旅接待游客超425万人次,规划划分内湖(370平方公里生态保护)、滨湖(1230平方公里水生活)、环湖(2928平方公里水生产)、泛湖(3381平方公里水文化)四大功能区 [9] - 提出3R科技研发体系(水资源-水研究-水应用),计划建设水博览园、水总部基地、水权交易中心等项目,构建传统优势产业(生态种植、食品加工)、战略性新兴产业(水生物医药、环保工程)、未来产业(水金融、水科技)三大板块 [9][10] 战略目标与实施机制 - 目标是通过省级统筹、市级协调、县级落实的模式,将环万绿湖区域打造成集成式改革试验区,探索水生态保护机制创新与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 [6] - 强调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统筹,推动规划方案、重点项目落地,促进优质资源向环万绿湖集聚 [8][10]
中国高端海工装备制造实现新突破
人民日报· 2025-06-18 04:22
行业动态 - 中船(天津)船舶制造有限公司与博迈科、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组建FPSO超级建造联合体,打造全球竞争力的船舶海工装备产业集群 [1] - FPSO作为深海能源开发的"国之重器",集原油生产、储存、外输功能于一体,被誉为"海上移动油气工厂" [1] - 联合体建造的FPSO船体总高相当于17层楼高,作业甲板面积达3个标准足球场大小,电缆总长可绕北京五环11圈,单船造价逾百亿元人民币 [1] 技术突破 - 开创"精工造船+智能模块化+深海作业"全新模式,产生1+1+1>3的技术协同效应 [2] - 整合中船的高精度船体建造、博迈科的模块化设计以及中海油的深海作业经验,实现技术和成本的双重突破 [2] - 构建涵盖研发、设计、制造、运维的全产业链,推动海洋装备产业整体升级 [2] 区域优势 - 天津港保税区临港区域凭借港口资源和政策优势,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拥有国家科技兴海示范基地等多项国家级资质 [1] - 中船天津运营两座30万吨级智能船坞,率先在华北地区实现LNG燃料安全加注 [1] - 三家成员企业共享9个专业泊位,形成船舶总装与海工制造的无缝衔接,实现万吨级模块"零转运"直达安装 [1] 经济效益 - FPSO年处理原油量相当于半个大型油田的年产量 [1] - 天津港保税区临港区域已形成完备的海洋工程产业基地和完整的产业链配套 [1]
构建人海和谐的海洋生态环境 | 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 2025-06-13 15:04
海洋经济发展 - 2024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同比增长5 9% [1][3] - 重点监测行业中海洋经济活动单位数量同比增长6 0% [1][3] - 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达411亿元(广东),同比增长8 3% [3] - 浙江累计审批海域立体设权项目180个、面积16 5万亩,实现经济生态双赢 [3] - 2025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为125 2(2015年基期=100),同比增长2 3% [3] 产业结构与科技创新 - 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 2%,占海洋经济比重持续提升 [4] - 海洋制造业增加值3 2万亿元,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超30% [4] - 海南海洋生产总值从2022年2009 3亿元增至2024年2707亿元,年均增速16 1% [4] - 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在海南运行,推动"智慧海洋"科技创新 [4] 生态监测与保护 - 2024年监测显示海洋生态总体稳定,典型生态系统优良比例超60% [6][7] - 辽河口斑海豹春季最大日上岸量达352头,北部湾布氏鲸数量增加 [7] - 58 8%监测海岛生态优良,52%周边海域水质达一、二类标准 [7] - 沿海海平面较常年高96毫米,近海表层水温创观测记录新高(较常年+1 2℃) [9] 政策与行动方向 - 优化海洋国土空间布局,统筹划定海洋生态保护红线 [10] - 健全卫星、无人机等新型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体系 [10] - 加强红树林、珊瑚礁等典型生态系统修复,强化互花米草等灾害联防联治 [10]
2025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广西主场活动在玉林举办|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11 14:15
广西海洋经济发展战略 - 广西将向海图强作为战略指引,坚持陆海统筹发展,强化用海要素保障,优化海洋产业布局,扩大向海开放合作,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7] - 广西海洋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增强,全区海洋经济呈现转型升级稳步推进、增长动能持续蓄积、创新能力逐步提升的良好态势 [7] - 广西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沿海省份,是中国距离东盟最近的出海口,海岸线1600多公里,海洋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 [9] 玉林市向海经济发展 - 玉林市与北海市共建龙港新区,开发铁山港东岸码头,彻底打通了出海大通道,实现了由内陆城市向沿海城市的转变 [7] - 玉林市依托玉林龙潭临港产业园区持续壮大千亿级临港产业,构建内外联动开放发展新高地 [7] - 玉林龙潭临港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与东莞市德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现场签订了锂电池及原材料项目合作协议 [8] 海洋经济数据与成果 - 从2017年到2024年,广西累计792704.9亩用海面积获批复,全区海洋生产总值由1377亿元增长到2580.9亿元,年均增长9.4% [11] - 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等向海经济核心区四市GDP从6565.12亿元增长到10929.91亿元,年均增长7.6%,高于全区GDP增速 [11] - 广西累计获批建设42个省部级涉海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10][11] 海洋产业布局 - 海洋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等传统产业"脱胎换骨" [11] -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洋电力业等新兴产业"强筋壮骨" [11] - 深海探测、海洋能源等未来产业"方兴未艾" [11] 活动与合作协议 - 自治区海洋局发布了《2024年广西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全面展示了广西管辖海域的生态状况及其动态变化 [8] - 广西海洋研究院发布了《广西向海经济发展指数报告(2025)》,客观评价了向海经济发展现状与态势 [8] - 玉柴集团发布了"人工智能算力中心备用电源柴油发电机组、最新船舶发动机"有关向海发展成果 [8]
广东发布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11 14:15
政策法规框架 - 广东省首部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广东省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将于7月1日施行 共七章五十三条 [1] - 法规围绕海洋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 科技创新 绿色发展 开放合作 综合服务与保障五大方面系统设计 [1] - 要求沿海县级以上政府统筹开发陆海资源 实施海岸线分类保护与利用 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 [1] 产业培育方向 - 引导电子信息企业向海洋领域拓展 提升高端海洋电子装备研发能力 加快物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应用 [2] - 推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巩固提升 重点突破深潜器 无人船艇 水下机器人等新型装备关键技术 [2] - 编制海上风电发展规划 完善产业链 推动深远海风电技术创新和示范应用 研究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 [2] 海洋牧场建设 - 明确现代化海洋牧场配套基础设施和产业用地用海保障措施 建立养殖用海审批联动机制 [2] - 推动同步核发海域使用权不动产权证和水域滩涂养殖证 制定深远海养殖装备规范标准 [2] - 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创新试验区 开发海上水产养殖保险品种 [2] 生态保护机制 - 提出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总体要求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环境质量底线 资源利用上线 [2] - 加强海洋生态空间管控 提高海岸线利用效率 拓展深远海发展空间 规范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 [3] - 推进海域立体分层设权 探索海上风电 海洋养殖 海底管线等分层用海模式 [3] 环境修复措施 - 要求加强红树林 珊瑚礁等典型生态系统的系统保护 推进滨海湿地 海湾等海洋生态屏障修复 [3] - 建立海岸线占用与修复平衡制度 完善整治修复资金投入机制 推进美丽岸线建设 [3] 资源管理优化 - 开展海洋资源基础调查和测绘 加强海洋数据空间建设 促进数据汇聚共享 [4] - 依法保障涉海项目用地用海用岛用林需求 探索优化用海用岛项目审批程序 [4] - 细化海域使用权价值评估制度 完善招标 拍卖 挂牌出让机制 [4]
广东海洋生产总值率先突破2万亿元 连续30年稳居全国首位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6-09 16:28
广东海洋经济总量及增长 - 2024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为20022.5亿元,同比名义增长5.4%,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4.1%,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9.0% [1] - 广东海洋经济总量已连续30年居全国首位,对地区经济名义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7.3% [1] - 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41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8%,近五年年均增速达13.7% [2][5] 海洋产业结构及行业表现 - 2024年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4∶31.0∶65.6,第一产业增加值682.1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6202.6亿元增长3.8%,第三产业13137.8亿元增长6.2% [2] - 海洋制造业增加值5012.4亿元增长4.9%,海洋船舶工业增加值99.9亿元增长22.1% [2] - 全省新承接船舶订单量634.7万载重吨增长60.7%,手持订单1127.6万载重吨增长37.1% [2] - 海洋电力业增长26.7%,海上风电总装机规模突破1200万千瓦跃居全国第一 [3] 政策支持与产业布局 - 《广东省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将于7月1日施行,明确15个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方向 [6] - 连续7年累计投入近2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海洋六大产业,突破281项关键技术,带动产业产值252亿元 [5] - 打造海洋产业园海域使用管理模式,实现"交海即交证"改革提升审批效率 [7] - 正在研究出台建设现代海洋城市的意见,打造环珠江口'黄金内湾' [7] 企业培育与科技创新 - 全省涉海企业总数突破8万家,"四上企业"近6500家增长5% [5] - 完成全球首次深海采矿6000米级海试,全球首台兆瓦级电解海水制氢装置试运行 [4] - 前瞻布局深海矿产、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海水制氢等未来产业 [5]
去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超10万亿元 比上年增长5.9%
经济日报· 2025-06-09 06:03
海洋经济发展指数 - 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为1252,较上年增长23% [1] - 2023年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同比增长59%,高于国民经济增速09个百分点 [1] - 海洋经济活动单位数量同比增长6%,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 [1] 海洋产业结构 - 海洋制造业增加值32万亿元,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超30% [1] - 海洋渔业、油气业、船舶工业和工程装备制造业加速数智化、高端化转型 [1] - 海洋原油和天然气产量分别增长47%和87%,海上风电发电量增长282% [2] 国际贸易与出口 - 船舶出口金额30865亿元,同比增长587%,占全球海船完工量的427%(较上年提升59个百分点) [2] - 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货物贸易额221万亿元,其中沿海国家贸易额190万亿元(增长63%) [2] - 海运进出口总额、国际航线集装箱吞吐量等多项指标创历史新高 [2] 新兴领域与消费市场 - 海水淡化工程规模增长超10% [2] - 沿海城市国内旅游人数同比增长超14% [2] - 人均海洋水产品占有量预计27千克,优质蛋白供给持续增长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