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产业
icon
搜索文档
2025中国·澄迈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农文旅推介会举行
海南日报· 2025-10-19 09:11
会议概况 - 2025中国·澄迈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农文旅推介会于10月18日下午在澄迈县举行 [2] - 会议聚焦沉香、农业种业、渔业、林下经济、农文旅融合五大主题 [2] - 会议旨在搭建对外合作高端平台,展示农文旅融合发展成果与潜力,实现经济效益与品牌影响力双丰收 [2] - 参会人员包括来自全国各地的上百名知名农文旅企业代表、投资机构代表、行业专家和省内相关部门领导 [2] 澄迈县产业基础与优势 - 澄迈县是海南北部重要的产业承载地,是海南传统的农业大县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行区,产业基础扎实 [2] - 当地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包括富硒福橙、桥头地瓜,以及福山咖啡、蓬勃发展的“柚子夫妇”等农业品牌 [2] - 澄迈在沉香产业链打造上走在前列,林下经济、水产南繁种业等各具特色,为农文旅融合提供丰富的产业内涵和消费场景 [2] 会议活动与成效 - 会议设置企业家分享、招商政策推介、主旨演讲、主题分享、巅峰对话、各镇招商推介等环节 [3] - 会议围绕重点产业政策、招商项目、产业发展前景进行精准解读和深度推介,引发与会投资者的广泛兴趣和热烈反响 [3] - 会场内设置特色产品与旅游资源展区,展示福山咖啡、桥头地瓜、澄迈福橙等产品,通过图文、视频、实物体验和现场品鉴让嘉宾沉浸式感受当地物产、生态与文化 [3] - 会议成功举办集中签约一批高质量项目,广泛传播“澄接世界 迈向未来”的城市品牌形象,为农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与跨越式发展开启新篇章 [3][4]
《全球城市人才黏性指数报告2025》发布 长沙位列全国第九中部第一
长沙晚报· 2025-10-18 10:20
城市人才黏性排名 - 在《全球城市人才黏性指数报告2025》中,长沙位列中国城市第9名、中部地区第1名,连续两年跻身全国前10名 [1][3] - 中国综合排名前10的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香港、深圳、杭州、广州、成都、南京、长沙、澳门 [3] - 报告将长沙定位为中国城市人才黏性第二梯队的城市,且在中部地区表现突出 [3] 人才政策支持体系 - 长沙近年推出系列人才政策,包括"人才政策22条"、"升级版45条"以及2025年推出的青年人才创业"双肩包"行动计划十条、湘江科学城人才十条、马栏山人才十条等"三个十条" [4] - 政策旨在打造人才集聚洼地、创业宝地、成长高地和生活福地,支撑"干事业有底气、过日子有滋味、共生长有未来"的理念 [4] - 过去十年长沙净增百万人口,青年人才是绝对主力 [7] 产业与创业环境 - 长沙产业覆盖工程机械、轨道交通、人工智能、航天航空、新能源、新材料、数字经济及文化产业,为人才提供广阔发展空间 [5] - 城市拥有优良的创业生态,提供实打实的资金支持和保姆式服务,吸引如北京大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等高端人才在湘创业 [5] - 长沙以"低成本创业、高品质生活"为特色,成为青年心仪之城,提供"买得起房、成得了家、养得好娃"的温馨生活 [6] 人工智能与科技创新 - 人工智能快速发展与城市人才黏性呈高度相关性,依托AI技术开展科技创新有效提升城市人才黏性 [9] - 在人工智能领域,长沙全球排名靠前:论文发表量位列全球第18名,高产出高被引科学家位列全球第10名,专利产出位列全球第11名 [9] - 长沙深厚的制造业根基为人工智能产业技术落地提供肥沃土壤 [10] 人工智能产业支持与基础设施 - 2024年《湖南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出台,长沙市政府设立每年5亿元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11] - 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作为中西部首个国家级超算中心,是驱动AI产业的核心引擎,并推进算力、算法、算据、算网"四算合一"体系建设 [12] - 长沙是全国七大数据标注试点基地之一,拥有湖南数据交易所作为中部第一家持牌数据交易所 [12] 研发与创新能力 - 以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为目标,长沙构建多层次创新平台体系,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152家,研发机构总数突破3800家 [12] - 2024年长沙跃居全球科技集群百强榜第32位、全球科研城市第23位,全国城市创新能力排名位列第9,为历史最好成绩 [12]
文化强国:在创新创造中赓续中华文脉
经济日报· 2025-10-18 05:43
国庆中秋假期,各大知名博物馆再现"一票难求"的盛况,人们不光看展览,还要把精美文创带回家;各 地景区、商圈变身文化体验场,古老的非遗和新鲜的潮流文化交流碰撞;演唱会、音乐节、舞台剧等各 类演出精彩不断,"跟着演出去旅行"蔚然成风……文化为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添彩人民美好生活写下鲜 明注脚。 文明兴则民族兴,文化强则国家强。"十四五"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不断增 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 满足精神文化需求 9月3日晚,北京人民大会堂灯火璀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 《正义必胜》隆重上演,以艺术的方式,带人们沉浸式走进浴血抗战的恢弘历史,精彩的演出动人心 魄,引发了强烈共鸣。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十四五"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立足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高举时代精神 火炬,把握时代跃动脉搏,文艺精品频出。《伟大征程》《正义必胜》等一系列精彩演出,奏响民族复 兴路上一个又一个强音。 深入人民,坚持为人民而创作,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从优秀文化、现实生活、火热实践中汲取创作养 分。舞剧《只此青绿》《红楼梦》《五星出东方》,京剧《皿方罍》、 ...
成都:“濯锦之江”铺展文商旅体展融合发展新画卷
中国发展网· 2025-10-17 15:37
文旅消费市场表现 - 国庆中秋双节期间接待游客608.4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8.53亿元,同比增长8.22%,人均消费961.96元,增长13.60% [1] - 2024年全年接待游客29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90亿元 [1] - 2024年接待境外过夜游客24.38万人次,居全市第一 [8] 首发经济发展策略 - 以“首发经济”为牵引,推动文商旅体展深度融合发展 [2][3] - 1-8月新增首店208家,举办首展首秀86场,春熙路商圈全球首店达600余家,国际品牌达1989个 [3] - 目标到2027年基本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首发经济高地 [4] 产业融合与创新 - 高标准打造“一廊五线十景一地”,推动20余个重点文旅项目建设落地 [5] - 培育成都传媒集团、新华文轩等“链主”企业,新招引数字传媒类企业35家 [5] -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目标到2027年文创产业增加值达280亿元以上 [6] 消费场景与体验创新 - 春熙路大慈坊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创新打造“秀场经济”“夜游经济”“免签经济”三大特色场景 [3] - 创新“体育搭桥、文旅唱戏”模式,打造“锦渝满堂”川渝文旅品牌,推动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 [7] - 构建“全时段、全年龄段、全消费层级”文旅消费生态 [7] 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 - “即买即退”商店达114家,外卡POS机覆盖商户超5000家,离境退税商店209家 [8] - 1-8月离境退税销售额、退税额同比均增长超210%,服务境外旅客人数同比增长超200% [8] - 百盛购物中心离境退税开单数同比增长638%,消费金额同比增长479.55% [8] 未来发展目标 - 目标到202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600亿元以上 [8] - 目标到2030年文化繁荣、商贸发达、旅游蓬勃、体育丰富、展会兴盛的发展格局全面呈现 [9]
第十九届杭州文博会10月17日开幕
杭州日报· 2025-10-17 10:22
2/ 自信出海圈粉世界,文化"新三样"讲好"杭州故事" 1/ 位居全国第一方阵,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化+"发展 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做成了就是看得见的软实力、"摸得着"的GDP。20年来,厚积成势、蓬勃向 上的杭州文化产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杭州文化产业增加值分别于2016年、2020年、2023年 成功突破1000亿元、2000亿元、3000亿元大关,占全市GDP的比重持续位居全国前列,年均增速均远高 于同期全市GDP增速,产业发展规模始终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 如今,在之江文化产业带、大运河文化产业带、良渚文化大走廊的辐射带动下,数字内容、影视生 产、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现代演艺等文化产业加快集聚发展、形成鲜明优势,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平台 不断涌现、做大做强,构筑成一幅人文与经济交相辉映、科技与创新互融共促的美好新图景。 在不断变革的时代浪潮中,数字经济是杭州的先发优势,"文化+科技"催生的新质生产力是杭州 的"发展密钥"。2024年,全市规上数字文化企业实现营收8855亿元,同比增长约10%。眼下,电竞游 戏、数字视听、网络直播、微短剧、短视频等文化新业态的"含科量"也越来越高。 本届杭州文博会则 ...
相得益彰,下好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
新华日报· 2025-10-17 07:31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如今的江苏,南北不再只是地理概念,更成为优势互补的发展单元;城乡不 再泾渭分明,而是融合共生的有机整体;省域发展更与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同频共 振,江苏正以"一盘棋"的布局思维,奏响区域发展协奏曲。 联动南与北,从"单向帮扶"到"协同共进" 在江苏版图上,一条长江不仅连接着南北地理,更牵动着发展脉搏。苏南苏北经济发展水平和实力差距 悬殊曾是江苏人的一根"刺",而如今已然变样。 □ 本报记者 许 愿 在江苏大地上,一曲区域协调发展的恢弘乐章正渐入高潮——苏南与苏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值缩小到 1.86、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缩小到1.80,是全国区域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数字背后,是千万江苏 人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图为7月2日拍摄的宿迁市苏宿工业园区苏大天宫科创中心项目建设现场。该项目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 米,重点布局招引双碳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创新产业。陈红 摄 (本报资料图) 2022年3月,我省印发《关于深化南北结对帮扶合作的实施意见》,启动新一轮南北帮扶工作,一方面 调整帮扶关系,一方面增加帮扶领域,由推进产业转移拓展为促进南北全域产业链价值链合理分工,江 苏南北 ...
西城连续两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区”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10-17 06:17
宏观经济表现 - 西城区GDP突破6000亿元大关,达6038亿元,年均增长约5.2% [1] - 人均GDP超55万元,居北京市首位、全国前列 [1] - 202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76万元,居全市首位 [5] 金融业核心地位 - 金融街资产规模达156万亿元,占全国三分之一 [1] - 金融业贡献北京市近七成税收 [1] - 汇聚资管机构260余家,资管规模突破20万亿元,占全市一半、全国八分之一 [1] 资本市场与功能区发展 - 以北交所为核心的资管生态圈加速扩圈,上市公司超过270家,吸引投资者超800万户 [1] - 金科新区六年完成楼宇改造43.4万平方米,汇聚头部企业269家,注册资本金超1400亿元,产值跃升至千亿级,税收贡献是疏解前的36倍 [2] - 8家机构入围IPE“全球资管机构500强”前300名,占全国57家入围机构的七分之一 [2] 数字经济与“两区”建设 - 2024年西城数字经济规模突破2400亿元 [2]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收超1100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40%以上 [2] - “两区”建设纳入市级项目945个,总金额7682亿元,新增预计投入资金、项目平均金额、落地项目金额连续四年排名全市第一 [2] 商业活力与城市更新 - 服贸会西城预筹金额突破16.5亿美元,同比增长71.5%,金额完成率全市第一 [2] - 系统改造升级西单、大栅栏、地安门等传统商圈,培育提升金融街、西外等新商圈 [4] - 中海大吉巷开业当日客流超20万人次,首月营业额超8700万元 [4] 文化产业与民生投入 - 实施“文化产业十条”,每年投入1.5亿元,14家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加快数字化转型 [5] - 西城区每年将80%以上的财力投入民生领域 [5] - 保持每年百亿投入办教育,新增中小学位6.4万个,21个教育集团、1个小学精品校联盟覆盖全区101所中小学 [5]
李璐:迎接文化产业“数智时代”
搜狐财经· 2025-10-15 07:39
在日前举办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文化和旅游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四 五"时期,我国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完善,结构布局不断优化,规模稳步扩大、效益明显提升,扩大内 需、带动消费、稳定预期等作用彰显。这显示出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地区发展的带动作用。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5.95万亿元,占GDP比重达4.59%;2024年文化产业实现 营业收入19.14万亿元,比2020年增长37.7%。到"十四五"时期末,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预计将超 过5.0%,对内促消费稳就业、对外提升国家软实力的作用将进一步增强。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具有三方面典型特征。第一,结构日趋优化,文旅商等业态融合加深。2024年,文化 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0.91万亿元,同比增长7.4%,占全部文化产业营业收入的57.0%,产业结构向更高 质量、更高效益方向升级。"文物游""非遗游""博物馆游"持续升温。产业结构优化带动利润率提高, 2024年文化产业营业收入利润率达到9.3%。 第二,科技创新引领,新经济新业态带动性强。文化装备生产、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 计服务等技术密集型、创意 ...
迎接文化产业“数智时代”
经济日报· 2025-10-15 06:16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具有三方面典型特征。第一,结构日趋优化,文旅商等业态融合加深。2024年,文化 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0.91万亿元,同比增长7.4%,占全部文化产业营业收入的57.0%,产业结构向更高 质量、更高效益方向升级。"文物游""非遗游""博物馆游"持续升温。产业结构优化带动利润率提高, 2024年文化产业营业收入利润率达到9.3%。 第二,科技创新引领,新经济新业态带动性强。文化装备生产、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 计服务等技术密集型、创意密集型行业营业收入增长较快,同比分别增长11.2%、8.6%、8.4%和7.2%。 其中,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广播电视集成播控、互联网搜索服务、数字出版、互联网游戏服务等 16个行业小类发展更快,营业收入达6.66万亿元,同比增长12.4%。人工智能、5G、虚拟现实等新技术 广泛应用于文化产业,沉浸式文旅体验、数字阅读、云演艺等新业态不断涌现,成为拉动文化产业增长 的核心动力。 在日前举办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文化和旅游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四 五"时期,我国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完善,结构布局不断优化,规模稳步扩大、效益明显提 ...
文投会北上“招亲”:共筑文化项目与资本“京湾之链”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4 21:22
据悉,2025大湾区文投会计划11月26日-28日在广州黄埔国际会议中心举办。大会设计了"1+8+N"系列 活动,即"1场主题大会+8场投融资项目路演+N场投融资服务活动",将全方位、多层次为大湾区文化产 业高质量发展赋能。 为增进文化企业及投资机构对2025大湾区文投会的了解,明确大会项目选拔标准、引导文化项目及投资 机构积极报名参会,促进文化产业资源的互动与合作,大会组委会在广州、成都、杭州、上海、北京等 多地举行推介会活动。 10月13日当天,来自文化企业、创投机构的近50位嘉宾齐聚北京中关村展示中心会议中心。参会嘉宾聆 听组委会相关负责人对2025大湾区文投会情况的介绍,分享企业、机构的发展情况,并纷纷表示希望借 助文投会平台为公司业务发展带来新机遇、新空间。 搭建项目与资本高效对接桥梁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已经从传统的文化艺术、新闻传播、影视传媒等,扩展为以数字技术为底座、以跨 界融合为特征、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大文化生态。广东省以制造业当家,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数字技术 已经在文化场景中广泛应用。 同时,广东省也是文化产业第一大省,广东文化产业规模总量连续22年居全国首位。2024年,广东省规 模以上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