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海洋电子信息
icon
搜索文档
海上竞速,深圳如何追上海?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1 23:32
全球海洋城市竞争力格局 - 全球海洋城市竞争力呈现清晰的“四大梯队”分化格局,基于经贸活力、科技创新、海事服务、国际影响和城市治理五大维度对全球60个海洋城市进行评估[1] - 伦敦在科技创新、海事服务、国际影响、城市治理均居全球第一[2] - 新加坡经贸活力排名全球第一,海事服务第二,国际影响第二[2] - 上海总排名全球第四,经贸活力和国际影响均排名第二,科技创新排名第六,海事服务排名第五[3]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 中国海洋经济年度总规模已突破10万亿元,今年上半年海洋生产总值5.1万亿元,同比增长5.8%,比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高出0.5个百分点[3] - 中国北部、东部、南部三大海洋经济圈已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科研教育优势突出,东部海洋经济圈港口航运体系完善,南部海洋经济圈海域辽阔、资源丰富[3] - 上海作为中国海洋经济领头羊,港口货物吞吐量继续位居全球首位,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1387亿元,占GDP比重的21.1%[1][5] - 深圳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达到5409亿元,占GDP比重的14.7%[5] 中国主要海洋城市定位与策略 - 报告提出“沪深青成国内三大海洋经济圈引领者”,上海位于“头部梯队”,深圳和青岛均居于第二梯队,全球排名分别为第11和第16[1][3] - 深圳在科技创新维度高居全球第四,其在海洋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及水下机器人等新兴领域的创新能力突出[2] - 青岛科技创新排名全球第八,拥有全国约五分之一的涉海科研机构和近三分之一的涉海两院院士[2] - 深圳提出下一阶段目标,力争“十五五”末海洋工业增加值达到215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海洋服务业增加值达到736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5] 区域产业政策动向 - 上海谋划创建国家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已在浦东、闵行、杨浦、临港等区域启动未来产业集聚区建设[6] - 深圳重金扶持低空产业,单项单次奖励金额从20万元到1500万元不等,每家企业每年可获得奖励合计最高可达3000万元,目前深圳低空经济链上企业超1900家[7] - 山东力争到2027年商业航天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具备年产100发运载火箭、150颗商业卫星的能力[8] - 湖北提出17条措施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力争到2027年将全省高校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提升至50%[9] 国际交往中心城市建设 - 《国际交往中心城市指数2025》发布,上海首次进入前十,跃升至第8名,主要得益于入境游复苏、经济发展、文化教育上的进步[12] - 综合排名前10的城市依次为:伦敦、巴黎、纽约、首尔、新加坡、北京、香港、上海、东京、旧金山和曼谷[12] - 中国上榜城市还包括:杭州第36位、深圳第37位、广州第38位、成都第40位、重庆第47位,2024年北京、重庆、杭州、成都等城市的入境外国游客数量同比增长均超过100%[14]
全球海洋城市竞争力指数报告发布 深圳排名全球第四
南方都市报· 2025-10-11 20:15
报告核心观点 - 《全球海洋城市竞争力指数报告(2025)》在深圳发布,评估了全球60个海洋城市在五大维度下的竞争力 [2][3] - 报告揭示了全球海洋城市呈四大梯队分化格局,并指出技术驱动的效率革命和绿色低碳转型是未来竞争主旋律 [3][6] - 报告为中国海洋城市提升全球竞争力提供了“四维提升路径” [5] 全球海洋城市竞争格局 - 全球海洋城市竞争力呈现清晰的“四大梯队”分化格局,伦敦、新加坡、纽约凭借综合优势稳居第一梯队 [3] - 东京、上海、香港和悉尼等城市跻身前列,组成全球海洋经济的“头部力量” [3] - 亚太城市集体崛起,在第二、三梯队中占比显著,中国城市表现尤为活跃 [3] - 深圳排名全球第11,青岛排名全球第16,成为全球海洋竞争中不可忽视的“中国力量” [3] 顶尖海洋城市竞争优势分析 - 伦敦在科技创新、海事服务、国际影响和城市治理四大维度均排名全球第一,其完善的海洋法律体系和海事金融服务生态是核心竞争力 [4] - 新加坡夺得经贸活力全球第一,其高效的政府治理、枢纽地位、港口效率与开放度备受认可 [4] - 上海作为中国海洋经济领头羊,经贸活力排名全球第二,港口货物吞吐量继续位居全球首位 [4] - 深圳在科技创新维度高居全球第四,其在海洋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及水下机器人等新兴领域的创新能力突出 [2][4] - 青岛科技创新排名全球第八,拥有全国约五分之一的涉海科研机构和近三分之一的涉海两院院士,已成为全国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 [4] 未来海洋竞争趋势与城市发展路径 - 2025-2030年,技术驱动的效率革命和绿色低碳转型将成为海洋城市竞争的主旋律 [6] - 海上数据中心、海洋AI、绿色燃料加注(如LNG)、蓝碳经济等新业态将快速发展 [6] - 海洋城市的真正竞争力在于构建“硬基建+软规则+新生态”的三大优势 [5] - 报告提出“四维提升路径”:构建开放型经济生态圈、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深化全球治理参与度、创新绿色低碳模式 [5]
报告指全球海洋城市呈四大梯队分化,亚洲力量崛起明显
中国新闻网· 2025-10-11 16:27
全球海洋城市竞争力梯队分化 - 全球60个海洋城市基于经贸活力、科技创新、海事服务、国际影响和城市治理五大维度被划分为四大梯队 [1] - 伦敦、新加坡、纽约凭借综合优势稳居第一梯队 [1] - 东京、上海、香港和悉尼等城市跻身前列,组成全球海洋经济的头部力量 [1] 亚太及中国城市表现 - 亚太城市集体崛起,在第二、三梯队中占比显著 [1] - 中国城市表现活跃,深圳全球排名第11,青岛全球排名第16 [1] - 上海、深圳、青岛成为中国内地三大海洋经济圈引领者 [2] 重点城市竞争力维度分析 - 上海作为中国海洋经济领头羊,经贸活力排名全球第二,港口货物吞吐量继续位居全球首位 [2] - 深圳在科技创新维度高居全球第四,在海洋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及水下机器人等新兴领域具备创新能力 [2] - 青岛科技创新排名全球第八,拥有中国约20%的涉海科研机构和近三分之一的涉海两院院士 [2] 海洋竞争新趋势 - 人工智能、深海开发、蓝碳交易等新技术新业态正重塑海洋竞争逻辑 [2]
变海洋优势为竞争优势
经济日报· 2025-09-25 06:49
扩大海洋领域对外开放,深化国际合作融入全球海洋治理。各地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经济全球化 深度耦合,才能实现共赢。比如,可以依托渔业合作示范区在实现本地化苗种供应的同时,积极拓展对 内对外向海开放,开展国际海洋合作。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建设全球海洋城市群,构建协同发展新格局。只有强化各城市差异化优势,加强陆海统筹,才能更好提 升海洋经济要素流动与配置的能力。粤港澳大湾区重点打造以深圳、香港、广州为核心的"海洋黄金三 角",构建"研发—制造—服务"全产业链体系,打造面向全球的海洋经济超级平台,挖掘珠海、江门等 城市潜力,形成优势互补、协同联动的发展格局。 构建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壮大。培育壮大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 海洋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海洋产业,能更好释放产业集群溢出效应。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擎,培育海洋经济新质生产力。要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离不开海洋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当前,深圳的海洋电子信息、香港的绿色航运金融、广州的智能船舶制造等 新质生产力正在快速崛起。加大海洋科技研发投入,加强海洋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实验室+科普 基地+协同创新中心+企业联 ...
明确行动方案 构建创新体系 青岛积极布局未来产业
经济日报· 2025-09-18 06:09
在空天信息领域,青岛引进中科星图等企业落户,落地自然资源领域首个基于低轨卫星的海洋产业示范 项目——"星海互联"科技示范工程;在先进半导体材料方面,华芯晶元的第三代半导体衬底项目已经启 动,聚焦碳化硅、氮化镓等前沿材料,推动芯片国产化;在卫星互联网产业方面,天启卫星物联网项 目、吉利卫星互联网项目、低轨卫星产业园等正加速崛起。 在深海开发领域,青岛已参与研发生产"海燕"万米级水下滑翔机、"海葵一号"深海油气平台等标志性装 备;海洋电子信息方面,青岛镭测创芯的漂浮式测风激光雷达系统、励图高科的智慧海洋平台等填补了 国内技术空白。 近年来,青岛加快发展未来产业,着力构建创新引领、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的未来产业创新体系,争创 国家级未来产业先导区。 青岛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卞成介绍,青岛出台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行动方案,明确优先发展太赫兹、海 洋电子信息、深海开发、空天信息、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先进半导体材料、卫星互联网等未来产业, 多个产业已初具规模。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卞成表示,将统筹科技智库资源,发布前沿技术攻关目录,建立未来产业技术动态清单;每年布局颠覆 性技术和前沿技术攻关及科技示范项目,加快前沿技术突破 ...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多地加码布局——十万亿海洋经济驶向高质量发展“蓝海”
新华网· 2025-08-12 13:44
中央政策导向 - 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强调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注重创新驱动、高效协同、产业更新、人海和谐及合作共赢 [1] - 政策要求加强顶层设计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海洋经济发展 [1] - 提出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培育海洋科技领军企业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1] 海洋经济规模与增长 - 2024年海洋经济总量达105438亿元 首次突破10万亿元 同比增长5.9% [2] - 海洋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7.8% [2] - 2025年一季度海洋生产总值2.5万亿元 同比增长5.7% 高于GDP增速0.3个百分点 [2] 重点产业发展方向 - 推动海上风电规范有序建设 发展现代化远洋捕捞及海洋生物医药产业 [1] - 打造海洋特色文化和旅游目的地 推动海运业高质量发展 [1] - 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实施海域综合治理并探索海洋碳汇核算 [1] 区域发展规划 - 上海规划2030年形成"3+5+X"世界级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包括三大主导产业及五大新兴产业 [3] - 浙江实施海洋经济倍增计划 目标海洋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省GDP增速1个百分点 2025年海洋领域投资超2200亿元 [4] - 广东培育海洋新能源、海工装备及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 优化海洋服务业 [4] - 山东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推进海洋科技攻关及四链融合 [4][5] 科技创新与全球合作 - 强化海洋战略科技力量 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及科研合作 [1] - 山东加快建设以崂山实验室引领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攻关深水及绿色安全技术 [5] - 政策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 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 [5]
除了海鲜,广东还向大海要了什么?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2 12:26
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概况 - 2024年广东省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大关 连续30年位居全国首位 [2] - 广东省拥有全国最长的海岸线 具备发展海洋经济的天然优势 [5] - 1980年珠海、汕头和深圳成为首批沿海经济特区 为海洋产业注入活力 [6] 产业结构升级 - 广东省海洋经济第三产业占比从2000年的37%提升至2024年的66% [6] - 产业结构升级体现在传统产业焕发新生与新兴产业持续孵化 [8] 传统海洋产业创新 - 深海网箱养殖技术取代近海网箱 养殖水体体积和产量提升几十倍至几百倍 [9][11] - 截至2024年5月 广东省重力式深水网箱数量超过5000个 数量与养殖水体体积全国第一 [13][14] - 2024年广东省海水养殖产量达377万吨 同比增长5.47% 增速创10年新高 [16] 新兴海洋产业 - 新兴产业包括海洋电子信息、海上风电、海洋生物、海洋工程装备等领域 [19] - 这些新兴产业正成为广东省海洋经济的发展重点 [19]
向前向海 生机勃勃
经济日报· 2025-08-03 05:53
海洋经济发展 - 前海合作区海洋经济发展迅速,已形成生产、生活与生态交融型活力海岸带,包括深港联合研发的首艘AI无人船"海擎一号"启动运营测试、"湾区海上游"深港游航线开通等成果 [2] - 前海合作区海域面积约600平方公里,拥有68公里活力海岸带、28条入海河道、4处红树林湿地、12个海岛,规划布局了海洋新城、蛇口国际海洋城等重点片区 [3] - 前海已拥有涉海经营主体9000余家和13个海洋科技创新载体,招商工业、中集海工、亚太星通等龙头企业齐聚 [4] 海洋产业创新 - 深港联合研发的AI无人船"海擎一号"在前海湾启动运营测试,香港大学前海智慧交通研究院将开放联合测试,推动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真实环境应用 [3] - 深圳中远海运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在船舶智能航行领域取得突破,包括支持S-100标准体系的电子海图引擎产品和"自由度"气象导航系统 [4] - 前海引进魏桥佳达、欧卡智舶、天津昊野、光启星河、中欣新能等一批智能船舶企业,瞄准新能源智能船舶新赛道 [4] 港口航运升级 - 深圳妈湾港于2021年升级为粤港澳大湾区首个5G绿色低碳智慧港口,大铲湾码头已有近80%的拖车设备完成新能源置换 [5] - 大铲湾码头航线覆盖东南亚、中东、南美等多个地区,大力发展储能柜、新能源汽车等"新三样"产品的进出口业务 [5] - 今年1月至6月,大铲湾口岸锂离子电池储能柜出口额22.41亿元,同比增长642.05%,深圳西部港区集装箱进出口858.92万标箱,同比增长12.9% [6] 航运国际化发展 - "中国前海"籍国际船舶累计登记数量达10艘,全球20强航运公司已有3家落地前海,全球十大船舶管理公司有2家落地前海 [7] - 前海累计落地39个船舶租赁项目,租赁资产突破160亿元 [7] - 《深港甲醇加注作业安全核查指引》发布,推进绿色船用燃料加注区域合作,深港两地甲醇加注采用同一标准与流程 [6] 海洋文旅发展 - "海上看湾区"项目开通香港维港、港珠澳大桥、深圳湾大桥、深中大桥海上游,推出各类"海洋文旅+"主题航次 [8] - 深圳湾帆船运动中心启用,作为深圳首个中美双认证帆船基地,成为湾区休闲水上运动新地标 [8] - 深圳国际邮轮母港2024年进出境邮轮36艘次、进出境国际邮轮旅客8万余人次,同比分别增长38%、323% [10] 海洋科技与政策支持 - 深圳海关实施空港智慧物流改革,空运国际货站年设计保障能力提升63%,深圳机场外贸货运吞吐量达50.0万吨,同比增长16.2% [6] - 前海将凭借深海科技、智能船舶、绿色港口航运等优势,探索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加速推进海洋领域制度型开放 [10]
深海科技-海洋强国战略的关键支柱
2025-07-16 14:13
纪要涉及的行业或公司 - 行业:深海科技、海洋经济、船舶与海空装备产业、军工、海底数据中心、海洋通信 - 公司:海南信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看好深海科技和海洋经济成为全年主线** - 国家战略层面重视,顶层设计高度关注海洋经济发展,如总书记多次考察提及相关发展要求,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深海科技等新兴产业发展[1][2][3] - 经济增长层面,海洋经济对GDP拉动大、产业规模大、增速快,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7.8%,GDP拉动作用达11.5% [2] - 沿海省市密集发布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划,如上海发布海洋产业发展规划,广东发布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 [3] - **深海科技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支柱** - 产业链涵盖深海材料研发、深海装备制造和深海数字化应用领域 [5] - 深海材料是发展深海科技的重要技术支持和物质基础,需具备强防腐蚀性和抗高压能力,主要应用的材料类型有结构材料和浮力材料 [6] - 深海装备是深海开发的支撑,包括水下勘探设备、船舶和海工装备、军工装备等细分领域,船舶与海空装备产业自2021年进入上升期,2024年造船完工量同比增长13.8%,进阶订单量同比增长58.8%,手持订单量同比增长49.7% [7][8] - 深海数字化是海洋经济发展的趋势,包括海底数据中心和海洋通信等方向,海底数据中心可解决散热问题且成本低,还能满足数据存储和传输的安全性和合规性需求 [10][11]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海洋经济中海洋旅游、海洋渔业等传统部分占比接近一半,但在当前发展规划中重要性偏低,发展重点是海洋装备制造、生产开发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4] - 建设地海空间一体化,在船舶或海军方面有较大发展可能性,军工首席推荐海洋装备或海军建设相关标的 [9] - 随着往深洋海发展,海底电缆、海底光缆有进一步建设需求,可作为海空装备的细分投资领域 [10]
浙江海洋大学贺义雄:浙江海洋经济差异化突围,需强化海洋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中国经营报· 2025-07-11 15:26
海洋经济总体发展 - 2024年海洋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万亿元大关 [1] - 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强调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重创新驱动和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1]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1] - 广东省、山东省、海南省等沿海省份积极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形成标杆样本 [1] 浙江省海洋经济现状 - 2024年浙江省海洋生产总值达12012.4亿元,同比增长6.5% [1] - 浙江省海洋生产总值在全国沿海省份中位居中游,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海洋新兴产业规模偏小、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2] - 与广东省、山东省相比,浙江省在海洋科技创新、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存在差距 [1] 浙江省海洋经济优势 - 政策支持与战略规划完善,出台一系列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3] - 产业基础雄厚,涵盖油气全产业链、临港装备、港航物流、海洋渔业、滨海文旅、海洋数字经济等多个领域 [3] - 海洋交通运输和船舶制造具有显著优势 [3] - 开放合作水平高,与多国建立广泛合作关系,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 [4] - 注重区域协同发展,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优化资源配置 [4] 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建议 - 统筹资源、资本、技术、制度、数据等要素,实现高效配置 [4] - 强化海洋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优化产业布局,构建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 [5] - 加强海洋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海洋信息化水平 [5] - 依托宁波舟山港优势,发挥数字化条件,搭建专业平台,结合航运、金融、贸易、物流资源 [6] - 聚焦海洋电子信息、新能源、工程装备、新材料、绿色渔业等高科技产业 [7] - 加强海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环境建设,深化科研机构、高校与龙头企业合作 [7] - 推动海洋科技国际交流合作,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培育创新型涉海企业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