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电子信息
icon
搜索文档
这项增速全国“三连冠”,释放海南“向新力”
海南日报· 2025-10-20 09:06
邱江华 10月17日,2024年海南省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全省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 展(R&D)经费109.61亿元,比上年增加19.81亿元,增长22.1%,高于全国13.2个百分点。据悉,这项增 速位列全国第一。 值得关注的是,这已是海南R&D经费投入增速连续第三年位居全国第一。"三连冠"可以充分说 明,这绝非偶然的数字波动,更不是短期政策红利催生的临时效应,而是在海南自贸港建设背景下,科 技创新活动日益活跃的体现,为推动海南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更坚实、更持续的动能。 R&D经费不只是简单"花钱",而是未来竞争力的"储蓄" 要读懂这份"三连冠"成绩单的分量,首先要厘清一个关键概念:什么是R&D经费? R&D经费,是指为实现技术突破、产品创新或工艺改进,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大 领域投入的资金总和。基础研究是探索"从0到1"的原始突破,应用研究是衔接"从1到10"的技术转化, 试验发展则是实现"从10到100"的产业落地,三者共同构成了创新链条的完整闭环。 R&D经费的投入强度(R&D经费占GDP比重)与增速,反映出一个地区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更预 示着其未来经济发展的潜力与 ...
GDP更新!我国70强城市公开:深圳远超重庆,杭州增速11.5%,镇江约3000亿!
搜狐财经· 2025-10-20 01:45
总体格局 - 2025年上半年中国GDP 70强城市榜单显示经济格局呈现“头部稳固、腰部激增”的特点,头部城市地位稳固,中腰部城市增长强劲[1][3] - 上半年GDP超过万亿的城市数量增加至9个,其中上海和北京双双突破2.5万亿大关[3] - 区域增长分化显著,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贡献了全国经济增量的一半以上,中西部节点城市保持稳健增长[3] 头部城市表现 - 上海上半年GDP达到26222.15亿元,较2024年同期增长1156.15亿元,名义增长率4.61%[4] - 北京上半年GDP达到25029.2亿元,较2024年同期增长1305.4亿元,名义增长率5.5%[4] - 深圳上半年GDP为18322.26亿元,稳居第三,与第五名重庆拉开超过3200亿元差距[9] 高增长城市分析 - 杭州以11.5%的增速领跑万亿级城市,上半年GDP达11302.72亿元,增量1165.72亿元,增长主要源于数字经济驱动[5][12] - 西安表现突出,上半年GDP为6358.16亿元,名义增长率达11.21%[6] - 温州实现高速增长,上半年GDP为4831.89亿元,名义增长率高达12.42%[6] - 金华市增长迅猛,上半年GDP为3456.11亿元,名义增长率达到17.29%[7] 重点行业驱动因素 - 深圳依托前海合作区政策红利,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领域,科技研发投入占比达5.07%[9] - 华为、腾讯等企业带动深圳电子信息产业占比超过三成[9] - 比亚迪新能源车海外销量激增42%,体现深圳从制造向智造的转型升级[10] - 杭州数字经济生态完善,阿里巴巴生态圈带动服务业占比升至68%[12] - 杭州云栖小镇集聚全球AI人才,区块链专利申请量全国第一[12] - 镇江高端装备制造业占比达41%,鱼跃医疗全球呼吸机市场占有率超15%[14] 区域发展战略 - 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盐田港集装箱吞吐量居全球前列,2025年上半年进出口总额逆势增长8.3%[10] - 镇江依托长江黄金水道与宁镇扬一体化战略发展特色产业[14] - 杭州钱塘江金融港湾建设吸引私募基金规模突破1.2万亿元[12] 中型城市发展路径 - 镇江等经济体量约3000亿级的城市通过特色产业实现突围,体现中国经济多极化发展趋势[3][14] - 镇江航空航天配套园区吸引航天海鹰落地,高校专利转化率提升至36%[14] - 镇江香醋等地理标志产品出口额年增12%[14]
专访黄群慧: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加大新基建投资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9 20:15
经济增速与现代化目标 -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需要保持5%左右的中高速经济增长 [6] - 根据现代化规律,国家越接近现代化其潜在经济增速会下降,因此“十五五”时期相对于“十六五”时期对经济增速有更高要求 [6]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 -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关键方向是提高产业基础现代化水平,实现关键基础零部件、基础软件、基础原材料等产业基础能力的自主可控和安全高效 [7] - 建议“十五五”时期将基础研发费用占整体研发投入比例从“十四五”期末的8%提高到12%左右,教育经费占GDP比例从目前4%提高到5% [8] -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并允许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权 [9]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十五五”时期要提升产业体系的先进性,推进产业高端化、数智化、绿色化和融合化发展,并重视产业体系的完整性和产业链安全性 [11] - 为保障产业链安全,需要健全强化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先进材料等重点产业链发展体制机制 [11] 传统产业深度转型升级 - “十五五”时期需推进传统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强化人工智能赋能,聚焦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原材料、能源电力、消费品等重点行业构建行业大模型和工业知识库 [2][12] - 加快以算力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加大对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 [2][12] - 优化区域算力布局,制造业密集区域着重布局工业互联网算力,西部地区注重绿色算力布局,国家在关键节点布局通用算力 [13] 新兴产业“反内卷”与发展 - 强化产业补贴的技术创新导向,限制针对产能扩张的补贴,激励企业在标准制定、技术原创、品牌输出等方面的积极性 [2][15] - 完善市场监管体系,防范平台垄断势能,打击“二选一”、大数据杀熟、恶意补贴等扭曲市场行为 [16] - 通过提升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降低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以扩大有效消费,并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17]
专访黄群慧: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加大新基建投资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9 20:04
文章核心观点 - "十五五"时期是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发力期,对经济增速有更高要求,但必须是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增速 [5] - 产业升级的核心路径是把握产业基础高级化方向,加大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 [2][5] - 传统产业需进行"深度"转型升级,强化人工智能赋能,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2][9] - 新兴产业需"反内卷",强化产业补贴的技术创新导向,完善市场监管,扩大内需 [2][13][14] 经济发展定位与目标 - "十五五"时期需保持5%左右的中高速经济增长,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夯实基础 [5] - 该时期相对于"十六五"对经济增速有更高要求,因国家越接近现代化潜在经济增速会下降 [2][5]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 - 关键融合方向是提高产业基础现代化水平,包括关键基础零部件、基础软件、基础原材料等产业基础能力的自主可控 [5] - 建议将基础研发费用占整体研发投入比例从"十四五"期末的8%提高到"十五五"期末12%左右 [6] - 建议教育经费占GDP比例从目前4%提高到5% [6] - 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允许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权 [6] 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新要求 - 提升产业体系先进性,推进产业高端化、数智化、绿色化和融合化发展 [9] - 重视产业体系完整性问题,加快"智能母工厂"建设,完善产业国内梯度有序转移协作机制 [9] - 重视产业链安全性,打造自主可控产业链供应链,健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等重点产业链发展机制 [9] 传统产业深度转型升级 - 强化人工智能赋能传统产业,聚焦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原材料、能源电力、消费品等重点行业领域 [2][10] - 构建重点行业大模型和工业知识库,以场景应用为牵引发展智能产品 [10] - 加快以算力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布局,积极探索高效投资机制 [2][11] - 围绕产业需求优化区域算力布局,制造业密集区域着重布局工业互联网算力,西部地区注重绿色算力布局 [11] - 探索构建全国统一算力交易市场,形成合理定价机制 [11] 新兴产业"反内卷"措施 - 强化产业补贴的技术创新导向,限制针对产能扩张的补贴,激励企业在标准制定、技术原创、品牌输出等方面积极性 [2][13] - 优化产业链创新协同机制,鼓励大型国有企业和科研机构聚焦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 [13] - 完善市场监管体系,防范平台垄断势能,打击"二选一"、大数据杀熟、恶意补贴等扭曲市场行为 [14] - 全方位扩大内需,降低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推动由投资拉动向消费驱动转型 [14] - 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规范地方政府招商引资行为,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 [14] - 强化完善行业自律机制,遏制低价倾销、恶性竞争等行为 [14]
宏观与资产论(20251019):又是新的TACO交易机会吗?
西部证券· 2025-10-19 14:13
宏观观点 - 资本市场进入新波动期,短期建议以静制动、均衡配置,但慢牛行情基准情形未变[1] - TACO交易曾引发全球股市V型反转,4月对等关税后MSCI全球指数下跌10.7%,但暂缓后主要股指均修复上涨[8] - APEC峰会是中美博弈关键节点,若新增100%关税将推升对华关税至4月极端水平[9] - 黄金价格周度上涨6.7%,与VIX指数同步上行反映海外流动性趋紧及信用风险压力[17] - 美联储逆回购工具规模降至约40亿美元,流动性紧缩压力显现[17] 政策与数据 - 四中全会将聚焦安全与发展、扩大内需、碳中和等长期战略,短期刺激政策受中美摩擦影响有限[1][30] - 9月居民存款环比增加2.96万亿元,非银存款减少1.06万亿元,微观流动性存在波动[29] - 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仅128万平方米,地产表现弱于季节性[32] - 中观行业景气分化:铜业景气指数达73.0,而证券业景气指数降至76.3,周度下降5.8[40] 资产表现 - A股及港股回调压力增加,创业板指周度下跌5.7%,恒生指数下跌4.0%[41][48] - 10年期中国国债收益率下行,美元兑人民币贬值0.1%,欧元兑人民币升值0.9%[49][51]
与会嘉宾考察儋州洋浦
海南日报· 2025-10-19 09:57
与会嘉宾考察儋州洋浦 "下一步认真谋划到海南发展的事宜" 随后,考察团一行来到洋浦展示馆,通过讲解介绍、参观展板、观看宣传片等方式,详细了解了洋 浦发展概况、独有的自贸港政策以及重点产业发展情况。 海南日报洋浦10月18日电(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梦晓)10月18日,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 动(海南)组织的企业家考察团走进儋州洋浦。 "这次考察让我感受到这些年洋浦发展很快,尤其是石化新材料千亿级产业集群成型,让外界看到 洋浦乃至海南的发展潜力。"海南红杉科创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忠说,产业成型,让洋浦有了核心竞 争力,也为海南自贸港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作为本地的企业,我们也希望能够顺势起飞,获得更长 远的发展"。 从首台搭载华为鲲鹏处理器的"东华鹏霄"品牌国产化电脑在东华鹏霄智能制造生产基地下线,到儋 州工业园与锅圈实业(上海)有限公司签署投资合作协议……在儋州工业园,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 装备、汽车零部件、新材料等多个主导产业蓬勃兴起,吸引了企业家们的眼球。 在洋浦保税港区,忙碌的加工场景,让不少企业家感受到海南自贸港发展的强劲脉搏。加工增值免 关税、"先入企、后检测"等一批高含金量政策相继落地 ...
今年前三季度四川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3.6%
新华财经· 2025-10-18 21:47
外贸总体表现 - 前三季度四川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7767.9亿元,规模位列全国第8,同比增长3.6% [1] - 其中出口4610.1亿元,增长5.8%;进口3157.8亿元,增长0.6% [1] - 出口已连续六个季度实现正增长 [1] 出口动能分析 - 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等产业优势不断转化为外贸优势,为出口发展提供持续动能 [1] 进口表现 - 在去年同期高基数的基础上,前三季度进口实现0.6%的增长,增速高出全国进口0.8个百分点 [1] 外贸主体 - 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数量增长9.5% [1] - 民营企业活跃度不断提升,在部分新兴领域出口快速增长 [1]
航空大都市既聚产业又聚人气
河南日报· 2025-10-18 07:16
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 - 郑州航空港城建投入超过1500亿元,建成区面积增至14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12.7个百分点 [1] - 科学划定十大功能片区,构建“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现代化空间结构 [1] - 高标准规划建设长20公里的双鹤湖科创走廊,将医科城、汽车城、国际陆港等片区串联 [1] - 高标准推进医科城、汽车城、大学城、会展城等片区开发建设,构建“15分钟便民生活圈” [3] - 建成投用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人才房8万余套 [3] 多式联运物流枢纽建设 - 空港方面,复制郑卢“双枢纽”模式至吉隆坡、布达佩斯,创新升级“区港一体化”模式 [2] - 铁路港方面,郑州国际陆港5大核心功能区建成投用,比亚迪专用铁路今年已发送商品车专列403列 [2] - 全国首个客货两用高铁站郑州航空港站开通至重庆、青岛高铁快运 [2] - 公路港方面,建成内陆地区首个国际公路运输集结中心,线路通达俄罗斯等11个国家,开行超1000车次 [2] - “十四五”期间航线通达全球200多个城市 [1] 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 - 打造以富士康、超聚变为龙头的万亿级电子信息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建成投用算力规模超1万P的空港智算中心 [2] - 打造以比亚迪为龙头的千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规划建设100平方公里的汽车城 [2] - 打造千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碧迪、飞利浦等世界500强企业入驻,国药、中信等生物医药类央企实现全覆盖 [2] - 引入河南省人民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等优质医疗资源和郑州大学河南医学院、河南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 [3]
专访黄群慧: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 加大新基建投资丨四中全会预热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7 23:32
当前,我国正处于"十四五"规划迎来收官与"十五五"规划启航的关键交汇点,产业升级路径与经济增长 动力备受关注。 在这一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如何理解当前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展望"十五五"时期,我国现代产 业体系的建设将面临哪些新要求?传统产业如何实现深度转型,新兴产业又如何避免"内卷化"发展?围 绕这些重大议题,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黄群慧。 作为国家"十四五"、"十五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黄群慧主要研究领域为发展经济学、中国制造业与 国有企业改革等,曾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4项及其国家级研究项目多项。 黄群慧表示,从现代化规律而言,一个国家越接近现代化,其潜在经济增速会下降,因此"十五五"时期 相对于"十六五"时期而言,对经济增速应该有更高要求。"十五五"时期,要以把握产业基础高级化这个 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方向,加大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催生产业基 础的重大突破。从推进传统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来看,要强化人工智能赋能传统产业,应聚焦装备制造 业、电子信息、原材料、能源电力、消费品等重点行业领域, ...
成都在德国举行产业合作洽谈会 签约21个项目、总金额达87.6亿元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7 23:12
会议概况与成果 - 2025中国(成都)—慕尼黑产业合作与对接洽谈会在德国慕尼黑举行,40余家成都制造业企业与德国政商界代表洽谈合作[1] - 洽谈会现场21项关键合作项目成功签约,总金额达87.6亿元人民币,覆盖先进能源、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及生产性服务业等重点领域[1][3] 成都产业实力与规划 - 成都拥有37个工业大类,规上工业营业收入突破2000亿欧元,工业投资增速连续13个月位居中国重点城市首位[2] - 成都构建“3+22+N”产业园区体系,形成“9+9+10”现代化产业体系,集中力量做强16条重点产业链,打造50个特色产业园区[2] - 成都培育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和11条千亿级产业链,成功创建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和8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两项指标均位列中国副省级城市第一[2] 企业生态与园区发展 - 成都培育出通威、新希望等世界500强企业,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50余家,产业园区内集聚了4000余家外资企业[3] -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1.4万户,成都90%以上的新招引重大项目、80%以上的“四上”企业以及70%以上的市场化股权融资均集中在园区[3] 成都与德国合作基础 - 德国企业在成都深耕四十余年,一汽大众西南基地累计产量已突破650万辆,成都西门子工厂为全球首批“灯塔工厂”,其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产量占据全球半壁江山[4] - 中国西部唯一的中德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区引入博世、苏尔茨等龙头企业,并推动库卡机器人等先进技术授权落地[4] 后续市场拓展活动 - 本次洽谈会是成都企业代表团赴德国、法国开展为期8天市场拓展活动的核心环节,在欧洲期间将密集举办10场“成都造·全球销”市场拓展系列活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