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光伏新能源
icon
搜索文档
广东工行: 投贷联动满足科技企业全周期资金需求
新华财经· 2025-07-24 14:16
科技企业贷款增长 - 截至2025年6月末广东工行科技企业贷款余额2868亿元 比年初增长232亿元 增幅8 8% [1] - 高新技术企业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融资覆盖率与年初相比均实现正增长 [1] 金融支持创新生态链 - 广东金融机构积极配置资源 创新模式 从投资"硬科技" 提升"硬实力"两方面助力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1] - 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强化科技企业生命周期与金融产品的对位 提升科技金融服务的多样性和支持强度 [1] 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 计划在广州 东莞 珠海设立7支总规模超120亿元的AIC股权直投基金矩阵 涵盖人工智能 机器人 新能源 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 [1] - 已落地2支合计规模31亿元的基金 2025年6月投资国内头部光掩模企业3 4亿元 [1] 并购服务支持强链补链 - 聚焦优势制造业横向扩张与纵向整合 支持"链主"企业强化产业链控制力 [2] - 2018年至2025年3月深度参与TCL科技四次重大产业转型及强链补链收购 累计提供超200亿元融资 [2] - 截至6月末制造业并购贷款余额达198亿元 [2] 科技企业人才服务 - 创新"科学家创业e贷" 覆盖引进人才及本地高校 院所的高层次人才 [2] - 截至6月末累计发放贷款16户 金额约5000万元 其中国家级人才6位 [2] 增量政策响应 - 精准服务上市公司回购增持 自2024年9月24日以来累计公告合作回购增持贷款20笔 金额40亿元 [2] - 2025年落地全国首批 广东区域(不含深圳)首单10亿元科技创新债券 [2]
2025年安徽省滁州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研判:以县域经济为支点,驱动滁州“8+3”产业体系加速崛起[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7-23 09:22
滁州市区位优势与战略定位 - 地处皖东核心区域,东接南京江北新区,西连合肥都市圈,位居两大国家级都市圈交汇枢纽,具有"襟江带淮、毗邻双省"区位优势,成为安徽省东向发展的战略门户和长三角产业梯度转移的核心承载区 [1][4] - 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重要支点城市,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主要经济指标持续领跑全省,全国地级市中进位最快、增速领先 [4] 经济发展表现 - 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000亿元大关,达4034.4亿元,同比增长5.5% [4] - 2025年一季度实现GDP1017.6亿元,同比增长6% [4] -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比为7.5:48.1:44.4,工业增加值占比达38.1% [4] - 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37个大类行业中31个实现正增长 [6] - 2025年1-4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8% [6] 现代化产业体系架构 - 构建"8+3+N"梯度发展格局:聚焦光伏、半导体、新能源电池等8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智能家电、先进装备、绿色食品3大优势产业,前瞻布局人工智能、氢能、低空经济等N个未来产业 [1][14] - 形成"战略新兴产业领航、先进制造业筑基、现代服务业赋能、现代农业固本"的立体化产业生态 [1][14] - 创新实施产业链"链长制",通过"链主"企业牵引、产业链图谱招商、创新链深度融合 [1][6] 招商引资成效 - 近三年引进亿元以上项目中,沪苏浙地区产业项目占比达70%,实际利用长三角资金总量稳居全省首位 [1][14] - 2024年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442个、新开工427个、新竣工310个、新投产334个 [6] - 惠科电子纸、爱旭新能源等11个3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签约落地 [6] - 晶隆半导体、明锐显示芯片、恩清半固态电池等高精尖项目开工建设 [6] 科技创新能力 - 2023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达92.8亿元,稳居全省第三,跻身全国科技创新竞争力百强城市 [8] - 2024年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500家(全省第三)、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3500家(全省第二) [8] - 累计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376家,其中国家级研发平台4家、省级重点实验室5家 [8] - 新增省级院士工作站4家,连续两年领跑全省 [8] - 研发投入强度达2.3% [17] 企业培育成果 - 规上工业企业净增241家(全省第一)、总数达2807家(全省第二) [8] - 战略性新兴企业净增105家、总数达705家(全省前三) [8] -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58家(全省第三)、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53家(全省第三) [8] - 新增省级智能工厂3个、数字化车间16个(数量全省第二) [8] - 通用生物等4家企业入选中国潜在独角兽榜单(数量全省次席) [8] 重点产业发展现状 - 金属制品业增长36.7%、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8.4%、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8.3%、化学原料及制品业增长10.0% [6] - 农用化肥产量增长78.5%、光缆增长48.1%、气体压缩机增长44.1%、冰箱增长15.3% [6] - 光伏产业形成完整产业链,代表企业包括福斯特新材料(光伏膜、背板材料)、福莱特光伏玻璃(光伏玻璃)、晶科能源(光伏组件、电池片)、隆基乐叶(单晶硅电池、组件) [21][22] - 半导体产业涵盖全产业链环节,代表企业包括南大光电(光刻胶、电子特气)、长电科技(集成电路封装测试)、惠科光电(显示面板、驱动IC)、达亮电子(LED芯片、MiniLED模组) [21][22] - 新能源汽车产业覆盖关键领域,代表企业包括统凌科技(动力电池管理系统)、奥特佳科技(新能源汽车空调压缩机)、天康集团(新能源线缆、充电桩)、建能电气(电机电控系统) [21][22] - 智能家电产业技术领先,代表企业包括扬子空调(家用/商用空调)、创维空调(智能空调、新风系统)、博西华(高端冰箱、洗碗机) [21][22] - 生物医药产业多元发展,代表企业包括通用生物(基因合成、诊断试剂原料)、峆一药业(原料药、医药中间体)、环球基因(核酸检测试剂、测序服务)、九华华源药业(中药配方颗粒、经典名方) [21][22] 产业空间布局规划 - 构建"一核引领、多极支撑、全域协同"产业生态矩阵:以滁州经开区、苏滁高新区为"创新极核" [17] - 形成"南北双翼"产业走廊:南翼以天长智能仪器仪表、全椒氢能装备为特色,北翼以凤阳硅基材料、定远盐化工新材料为支柱 [17] - 打造"一核三带"创新引擎:以滁州经开区为科技创新策源地,沿宁滁发展带布局半导体产业集群,沿合滁产业带培育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沿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体系 [17] - 县域差异化布局:天长市发展仪表线缆、新材料、绿色食品三大优势产业;明光市聚焦新材料、机械电子、新能源三大百亿级产业集群;来安县以先进光伏、新型化工、轨道交通及智能装备制造为支柱;全椒县紧扣新型储能、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领域;定远县锚定新型化工、汽车及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绿色食品、电子信息五大主导产业;凤阳县推进硅基新材料产业集群化;南谯区聚焦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等半导体核心环节;琅琊区深耕光电信息、绿色食品、医药健康、装备制造四大领域 [14] 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 - 产业智能化与绿色化深度融合:光伏产业深化智能工厂建设,新能源电池产业探索循环经济模式,新能源汽车产业聚焦智能网联技术研发 [23][24] - 科技创新与产业生态协同突破:强化半导体、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关键技术攻关,构建"研发在沪宁杭、转化在滁州"的产业生态 [25] - 开放合作与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深化长三角一体化合作,推动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建设,前瞻布局氢能、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 [26]
“反内卷”下可否带来16年供给侧改革行情?
2025-07-14 08:36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行业:金融、消费品(家电、汽车)、光伏新能源、科技、军工、AI、特斯拉产业链、苹果公司 公司:英伟达、Deepseek、OpenAI、特斯拉、苹果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政策导向**:国内政策保持定力,强调制造业升级和新能源,一线城市限购限贷政策或放松,但基调不变;反内卷政策力度小于 2016 年供给侧改革,更注重依法依规,聚焦制造业升级和能源转型[1][2][4] - **市场表现**:9 月 3 日抗战阅兵前市场保持稳定,金融股继续冲高难度大,预计 8 月中旬有高点;全球风险偏好提高使中国股市上涨后进入平稳阶段[1][2][5][6] - **政策影响**:2024 年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改善家电和汽车企业业绩,3000 亿资金带动股价上涨,重点领域股价弹性大于企业业绩弹性,企业业绩弹性大于整体消费再通胀逻辑[1][9] - **光伏新能源领域**:反内卷政策关注该领域,股价资本市场价格弹性大于企业盈利弹性,应聚焦龙头和主线;光伏基本面弱于家电,产能过剩,依赖资金驱动;预计经历两轮行情,10 月反市场不正当竞争法落地或引发另一波行情[3][10][13][14] - **资产配置**:总量政策强劲,债市红利类资产是重点配置方向;科技和军工板块值得关注,阅兵带动军工海外订单和业绩,英伟达产业链光模块受益海外 AI 高景气度[3][15] - **AI 领域**:全球 AI 发展积极,美国华人贡献大;中国在开源模型领域有竞争力,国内 AI 因估值高、技术差距和算力限制表现较弱[16][17] - **科技股及产业链**:未来前景乐观,政策重视科技发展,中国开源模型阶段性领先[20] - **军工行业**:未来有发展机会,全球资源动荡和阅兵活动推动其发展[21] - **金融股投资**:当前不建议追高,关注电力相关红利类资产、债市、国内 AR 科技和军工板块[22]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本轮市场拉升动能非四中全会或城市工作会议重启通改等刺激政策,6 月底政治局会议明确集中统一领导,后续会议无分权预期[2] - 供给侧改革执行力度通过红头文件和舆论宣传形成强大执行力,反内卷政策报道密度低,执行力度或不同[7] - 反内卷政策通过调研制定条例,如不正常竞争法条款,公安等部门介入[8] - 以旧换新政策炒作集中在多晶硅、光伏等新能源领域,传统周期行业不适合当前投资策略[12] - 特斯拉产业链受创始人政治活动影响有政治风险,但美国企业出重大问题概率低,仍可能反弹[18] - 苹果公司因错过 AI 发展机会,市场竞争力受影响[19]
“沙戈荒”里的经济学
上海证券报· 2025-07-07 02:03
沙漠旅游产业发展 - 西部地区将"沙戈荒"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旅游、养殖、光伏等新兴业态,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 [2] - 宁夏沙湖景区投资1亿多元建设沙湖不夜城、水世界餐吧等新业态,最高单日接待游客近6万人次 [4] - 新疆、内蒙古、甘肃等地完善沙漠旅游配套设施,哈密大海道景区、响沙湾旅游景区等成为热门目的地 [5] 戈壁资源开发利用 - 宁夏晓鸣股份在戈壁滩投资近15亿元建设养殖基地,利用地理隔离优势发展蛋鸡产业,2021年创业板上市 [6] - 贺兰山东麓戈壁滩开发酿酒葡萄超60万亩,占全国40%,年产葡萄酒1.4亿瓶,占国产酒庄酒产量50% [7] - 内蒙古圣牧高科在沙漠建设34万亩牧草基地和10万头奶牛牧场,甘肃戈壁蔬菜热销东南地区 [7] 荒滩新能源与农业结合 - 宁夏宝丰集团"农光一体化"项目年发电17亿度,减少CO₂排放170万吨,植被覆盖率从30%提升至85% [8][9] - 新疆天山北麓戈壁基地新能源装机占比70%,年外送电量360亿千瓦时,首批1420万千瓦机组投产 [9] - 柴达木格尔木东沙漠基地总投资800亿元,装机1924万千瓦,新能源占比85%,年送广西365亿千瓦时绿电 [10] 跨区域能源输送工程 - 陇东-山东特高压工程年送电360亿千瓦时,绿电占比超50%,2024年5月投产 [10] - 西部地区通过"风光火储一体化"模式,将新能源与荒沙治理结合,形成规模化外送基地 [9][10]
淮安全力打造集“公铁水空”于一体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
新华日报· 2025-07-05 08:13
交通枢纽建设与经济发展 - 淮安港三期项目自动化码头联调联试启动,打通铁路进港"最后一公里",实现铁路水路无缝衔接,进一步确立淮安全国性内河航运中心地位 [1] - 2022年起淮安水运项目连续3年年度投资超20亿元,目前在建重大项目达13个,创历史之最 [2] - 淮安港开通水运集装箱线路16条、稳定运营集装箱多式联运线路8条,2024年淮安内河集装箱吞吐量超57万标箱,连续16年稳居全省内河第一 [3] - 淮安涟水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有序推进,建成后将满足每年750万人次的旅客保障能力 [3] - 2025年淮安计划投资90亿元建设29个交通项目,到2035年将实施一批支撑性重大项目,总投资约1000亿元 [4] 产业升级与重大项目 - 中天钢铁集团(淮安)新材料有限公司预计2026年达产后将创成全球首家金属材料深加工"灯塔工厂",年销售超200亿元 [5] - 淮安重点培育"353"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聚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绿色食品等主导产业 [5] - 中天钢帘线、巨石玻纤、台华新材料等新材料产业项目确立淮安在汽车制造、建筑、化工、纺织等行业优势地位 [5][6] - 南高齿、比亚迪、淮钢特钢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持续提质 [6] - 天合光能、捷泰新能源、天鹏锂能电池等项目在"新三样"领域全面发力布局,光伏新能源产业集群迈入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行列 [6] - 淮安市规上工业投资连续40多月保持两位数增长 [6] 营商环境与物流成本优化 - 淮安建立重大产业项目全链条专班服务机制,1-5月实现并联审批4227件、并联审批率达46.4%,56个项目"拿地即开工" [7] - 淮安制定全市低效工业用地盘活利用考评办法,已编制完成67个500亩以上集中连片工业用地储备方案 [7] - 通过"公转水"多式联运,淮河化工周边30多家企业年节约物流成本近3000万元 [7] - 淮安为重点企业提供"一揽子"物流解决方案,每年为中天钢铁、巨石集团、实联化工等重点企业降低物流成本约3亿元 [8] - 5年来淮安30余项改革经验得到国家部委表彰推广,营商环境民营企业满意度实现"四连增" [8]
基于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策略与实践探析
央视网· 2025-06-24 19:12
职业教育与产教融合 - 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旨在培养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1] - 产教融合作为教育与产业的纽带,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1] - 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对复合型及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激增,产教融合成为必然 [1] 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校企融合需求 - 企业战略目标向高附加值领域转移,对深度融入教育体系的需求迫切 [2] - 制造业企业对智能制造等岗位人才需求旺盛,2024年上半年技能型工人招聘需求上涨,数控操作员招聘职位数较2019年同期大幅增长 [2] - 预计到2025年,信创产业人才需求将达千万量级 [2] - 传统与新兴产业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如通威太阳能、大疆创新、敏生科技等 [2][3] 产教融合的作用机制 - 人力资本提质与人才供给结构性优化,响应质量变革、动力变革与效率变革的新要求 [4] - 助力企业突破技术壁垒与推动产业能级跃升,加速新经济形态孵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动能培育 [4] - 依托资源整合优势构建多元培训服务体系,提升劳动力群体职业技能水平 [4] - 产教融合发展对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直接推动效应,并通过人力资本升级、企业技术创新等中介路径产生间接影响 [5] 深化产教融合路径 - 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如西南石油大学、乐山职业技术学院与光伏企业成立的晶硅光伏行业共同体 [6] - 数字智能技术赋能产教融合,推动教育模式与产业形态深度融合,形成"技术-教育-产业"协同发展的创新范式 [8] - 光伏新能源、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促使产教融合从"物理对接"向"深度融合"迈进 [8] 政策体系完善 - 产教融合需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展开顶层架构,目前重点行业政策体系存在明显短板 [9] - 跨区域推行产教融合亟需提升政策协同与资源统筹,解决区域政策矛盾 [9] - 国务院相关部门需加大顶层设计力度,推进中央和地方、行业政策之间的衔接 [9]
共筑“一带一路”开放新平台 杭州与肯尼亚开启投资合作新篇章
每日商报· 2025-06-17 06:19
活动背景与目的 - 肯尼亚—中国(杭州)投资推介活动在钱塘区江海之城智慧谷会议中心举行 由肯尼亚国家投资局和杭州市商务局主办 中非发展基金等机构联合支持 [2] - 活动旨在深化杭州与肯尼亚经贸投资合作 正值中非团结协作关键时期 也是中肯合作持续深化的关键节点 [2] - 杭州正打造数字自贸试验区 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 新电商之都 国际会展之都 全球数字贸易中心 国际新型消费中心 蕴含与肯尼亚众多合作机遇 [2] 肯尼亚投资机会 - 肯尼亚政府高度重视与中国尤其是杭州在基础设施建设 绿色能源 智慧农业 数字经济等领域的合作 [3] - 肯尼亚国家投资局系统介绍了极具吸引力的投资政策 丰富的资源禀赋 广阔的市场前景以及重点发展领域 [3] - 杭州服装生产 光伏新能源 长跑教育等领域企业代表对肯尼亚劳动力成本 交通运输便利性 电力供应稳定性等表现出浓厚兴趣 [3] 合作机制与平台 - "一带一路"中肯投资考察专线正式启动 旨在搭建杭州与肯尼亚之间高效务实的经贸对接通道 [3] - 浙非服务中心将依托杭州在数字经济 制造业和出海服务等方面优势 联动肯尼亚相关机构组织中国企业赴肯尼亚投资考察 并提供全周期护航 [4] - 活动为两地政府与企业搭建高层次对话平台 精准对接发展需求与投资机遇 [4] 未来合作方向 - 杭州将持续深化与肯尼亚在产业投资 技术转化 绿色发展等关键领域构建互信合作机制 [4] - 塑造中非合作新范式 推动中非经贸合作和"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 [4]
科创板开板六周年:588 家上市公司绘就“硬科技”图鉴,多家企业年度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
华夏时报· 2025-06-13 22:06
科创板发展概况 - 科创板自2019年6月13日开板以来坚守"硬科技"定位,截至2025年6月13日上市公司达588家,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新质生产力发展贡献力量 [1] - 科创板在IPO和并购重组领域持续深化改革,2024年6月证监会发布"科创板八条"强化"硬科技"定位,支持未盈利科技企业上市并优化并购重组政策 [6] - 制度创新方面,科创板通过注册制试点、市场化定价、差异化监管等五大关键领域突破,经验已复制至创业板和北交所 [3] 上市公司业绩表现 - 2022-2024年科创板整体营收分别为13489.92亿元、14204.62亿元和14260.71亿元,呈现稳健上升趋势 [2] - 头部企业表现突出:晶科能源2023年营收达1186.82亿元(2022年826.76亿元),天合光能2023年营收1133.92亿元(2022年850.52亿元) [2] - 其他领军企业包括传音控股(2024年营收687.15亿元)、中芯国际(2024年577.96亿元)和阿特斯(2024年461.65亿元) [2][3] 研发投入与创新成果 - 2022-2024年科创板整体研发投入分别为1373.97亿元、1581.52亿元和1679.89亿元,呈持续增长态势 [1][4] - 2024年研发费用超1亿元企业达315家,其中28家超10亿元,百济神州以141.40亿元研发费用居首(2022年111.52亿元) [4] - 制度设计上允许研发支出资本化、股权激励不计入管理费用,并通过再融资简易程序支持持续研发 [5] 未来发展方向 - 将从制度创新、国际化布局、产业链协同和监管科技化四大维度深化改革,建议纳入国家"揭榜挂帅"项目配套融资平台 [7] - 产品创新方面计划推出科创ETF、REITs等衍生品,生态建设拟设立"科创板创新基金"支持早期项目孵化 [7] - 持续引导社会资本向硬科技前沿领域汇聚,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5][7]
价格狂飙!近13年来最高,涨幅超金价!
搜狐财经· 2025-06-10 16:51
白银价格走势 - 伦敦现货白银突破36美元/盎司,创2012年2月以来最高水平,周涨幅超10% [1] - 沪银主力期货合约价格突破8800元/千克,刷新该合约上市以来新高,日内大涨超4% [1] - 上周现货黄金价格累计上涨约为0.6%,白银涨幅显著高于黄金 [1] - 近2年白银价格受贸易紧张局势、美元外流、经济不确定性等因素推动,避险需求增加 [4] 工业用银需求 - 白银主要应用于电子电器、光伏产业、新能源汽车等工业领域,因其导电性和导热性优异 [7] - 2024年中国珠宝行业中铂金及白银产品市场规模约80亿元,占比仅1%,远低于工业需求 [7] - 2023年中国工业用银需求量达8124吨,同比增长44%,全球占比39.9% [7] - 2024年中国光伏用银5876吨,同比增长27.7%,光伏产业快速发展推动白银需求增长 [7] 市场供需与估值 - 白银矿产供应增长有限,工业需求持续增长导致市场供需紧张 [8] - 白银相对黄金显著低估,市场对金银比回归的预期推动白银补涨 [8]
宿迁:“四化”同步蹚出改革新路径
新华日报· 2025-06-09 06:04
宿迁经济发展与改革 - 宿迁以改革起家,发展贯穿改革创新,近年"千亿产业"势头旺盛,引发广泛关注 [2] - 宿迁从"苏北洼地"到千亿产业拔节生长,产生"虹吸效应"吸引资本与技术涌入 [2] - 千亿产业涵盖光伏新能源、高端纺织等新兴与传统产业,核心在于"精准改革" [2] - 宿迁启动新一轮千亿级产业攻坚三年行动计划,推动产业持续发展 [2] 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 - 宿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从三个"一公里"着手 [3] - "最初一公里"聚焦人才引育,通过"科技镇长团""科技副总"等举措吸引科技人才 [3] - "关键一公里"注重供需对接,开发产业大脑平台、培育技术经理人队伍,破解产学研梗阻 [3] - "最后一公里"强化金融支持,建立"苏科贷、科创投、知识产权质押"体系,探索拨投结合新模式 [3] 文体旅商融合发展 - 宿迁通过"体育+"模式推动文化、旅游、体育协同发展,如"苏超"联赛、龙舟赛等 [3] - 以龙舟赛为圆心,配套几十项文旅商贸活动,带来实际收入 [3] - 打破文化、体育、旅游边界,走向深度融合,催生新兴业态模型,拉动消费 [4] "四化"同步集成改革 - "四化"同步集成改革是宿迁的重大政治任务,已取得"全国推广""全国试点"等成果 [4] - 改革进入攻坚期,需解决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注重系统集成与协同高效 [4] - 宿迁提出"三大协同""四项集成""五位一体"落实机制,释放集成改革综合效应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