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
搜索文档
四川推进社保卡“一卡通”建设,到2027年实现各类民生服务事项“应接尽接” 看病出行发资金一卡搞定
四川日报· 2025-09-22 14:46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卡"一卡通"建设的实施意见 ●推动减证便民,实现在全省各级政务服务大厅可凭社保卡排号取号、业务办理等功能 ●推进社保卡与电子健康卡互联互通,实现使用社保卡就医挂号、住院登记、诊疗取药、查询打印 等医疗服务 ●实现公交、地铁通过社保卡刷卡、扫码乘车等交通出行应用 ●推进具备条件的旅游景区实现社保卡闸机验证入园入馆等线上线下应用。实现社保卡作为进入博 物馆、科技馆等各类公共文化场所的身份凭证 ●全省到人到户的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社会保险待遇、国家奖助学金、以工代赈项目劳务报酬 等优先通过社保卡发放 在文化旅游领域,推进具备条件的旅游景区实现社保卡闸机验证入园入馆等线上线下应用。实现社 保卡作为进入博物馆、科技馆等各类公共文化场所的身份凭证,在具备条件的公共图书馆实现图书借阅 等功能。 在资金发放领域,全省到人到户的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社会保险待遇、国家奖助学金、以工代 赈项目劳务报酬等优先通过社保卡发放,同步畅通银行卡等发放渠道。鼓励农民工工资、财政供养人员 工资、住房公积金、农业保险赔款、职工互助保障计划赔付款等通过社保卡发放。 在其他民生领域,充分发挥社保卡身份凭证 ...
中国十五五规划前瞻上篇:社保体系改革
2025-09-22 09:00
**行业与公司** * 行业聚焦中国社会保障体系改革 涉及宏观经济政策与公共财政领域[1][5][10] * 公司未明确提及 但报告由摩根士丹利亚洲团队发布 聚焦中国宏观政策研究[5] **核心观点与论据** * 社保改革是打破通缩循环和实现经济再平衡的关键抓手 通过完善风险共担机制可降低家庭预防性储蓄(国民储蓄率44% 为主要经济体两倍)[1][16][18] * 现行社保体系存在城乡二元分割(城镇职工年均养老金44,913元 vs 农村居民2,227元)、区域碎片化和保障不足(社保支出占GDP11% vs OECD国家20%)等结构性缺陷[41][47][58] * 改革面临人口老龄化挑战 老年抚养比攀升将使社保基金于2028年出现赤字 需财政补贴从当前GDP的2%提高至3%以上[69][71][73] * 短期改革阵痛包括:1)财政资源从投资转向社保可能抑制总需求(1%GDP转移需储蓄率降0.6个百分点抵消) 2)强制缴费增加中小企业用工成本[61][62][65] * 长期收益包括四大红利:提振消费内需、提升劳动力素质、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支持经济转型(如缓解AI转型中的社会成本)[14][68][15] **其他重要内容** * 改革路径建议:1)提高基础养老金至低保水平(约1,000元/月) 2)国有股权划转比例从10%提至30-40% 3)构建全国统一的多层次社保体系[78][79][84] * 政策时间窗口:2028年前人口结构相对稳定 十月四中全会将审议"十五五"规划纲要[10][82] * 房地产风险已收敛:10万亿元地方债置换后 地方融资平台不再是市场核心焦点[6][7] * 劳动收入份额偏低(占企业增加值约55% vs 美国70%)和企业低派息率加剧高储蓄结构[19][21] **数据与单位换算** * 国民储蓄率44%(2023年) 峰值51%(2010年)[16] * 城乡养老金差距:城镇职工44,913元/年 vs 农村居民2,227元/年(2023年)[47] * 社保财政补贴:2.7万亿元人民币(2024年 占GDP2%)[69] * 地方债置换规模:10万亿元人民币(五年期)[7]
2025社保与养老金融论坛聚焦 “高质量低成本” 健康保障之路
新华财经· 2025-09-21 22:54
论坛核心观点 - 论坛核心主题为“健康中国与社会保障的高质量发展”,认为其是关乎国计民生福祉、维护社会长期稳定的重大议题 [1] - 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导致老年群体健康保障需求激增与现有社会保障体系适配性不足的矛盾凸显 [2] - 中国探索的以国家战略为引领、科技创新为驱动、市场活力为支撑的老龄化治理路径,为全球提供了有益参照 [2] 社会保障体系发展趋势研判 - 未来体系建设有五个判断:养老保障体系持续优化升级、医疗保障体系聚焦提质增效、就业保障体系深化创新、社会救助与福利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事业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 [2] - 主张将“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纳入中国式现代化整体框架,并构建了包含5个一级指标、36个二级指标的评估指标体系 [6] - 基于该评估体系测算,预测未来中国居民健康水平将稳步提升,有望跻身全球第一梯队 [6] 养老体系面临的挑战 - 当前中国养老体系面临三大瓶颈: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在区域与城乡间差距较大、企业年金覆盖范围较窄、第三支柱养老金融产品种类繁杂且居民参与度偏低 [2] - 养老服务金融存在产品设计复杂难懂、与医疗照护服务脱节、缺乏普惠性设计等问题 [2] - 主流养老模式以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为主,但普遍面临“缺设备、缺人才”的双重困境 [4] 养老金融与科技解决方案 - 提出需借助金融科技重构养老生态,通过AI技术与大数据整合信息,实现用户养老需求的动态分析与个性化资产配置 [3] - 建议建立“适老化+可信化”服务平台,探索“算法智能建议+人工监督”的共治机制,平衡效率与安全 [3] - 未来的养老金融必须坚守技术、经济、社会与伦理“四个可持续”原则,形成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综合解决方案 [3] - 养老金融是推动股权融资、支持科技创新的重要长期资本来源,能重塑家庭资产配置结构,增强居民消费信心 [6] 健康保障体系发展路径 - 中国需走出一条“高质量、低成本、可持续”的特色路径,数字化、智能化与体系化是核心抓手 [3] - 建议依托全国统一健康信息平台,打通从预防到康养的全周期管理链条,构建覆盖全国的“一个码、一张网、一朵云” [3] - 需推进三项举措:深化医防协同与医疗支付方式改革、推广地方成功经验如“三明模式”、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 [3] 长期照护制度构建 - “长期照护”更聚焦失能、失智等特殊老年群体的持续性照料需求,具有需求刚性强、服务不确定性高的特点 [5] - 中国需审慎构建契合国情的长期照护制度框架,避免简单照搬欧美模式 [5] - 当前已在近百个城市开展长期照护保险试点,但存在统筹层级偏低、保障待遇区域不统一、农村地区覆盖不足、失智人群未被充分纳入等问题 [5] - 未来需更注重融入医学伦理、契合本土社会文化、保障老年人尊严,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5] 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与应对 - 老龄化主要通过四大渠道影响经济:劳动力供给总量下降、社会储蓄率与投资率同步降低、传统消费市场峰值已过、创新活力与技术突破能力受影响 [5] - 应对需从供给侧与需求侧双向发力,供给侧依靠技术创新突破资源约束并加大人力资本投入,需求侧把握老龄化社会的消费升级趋势,挖掘银发经济潜力 [6] - 中国银发经济有望成为拉动内需的新引擎 [6] 行业人才与机构转型 - 破解养老困境需双管齐下,应将养老服务从业者纳入紧缺人才范畴并进行系统化培养与输送 [4] - 建议中小型医院结合自身定位,探索向医养结合方向转型 [4]
Spousal Social Security Benefits: 3 Things All Retired Couples Should Know
Yahoo Finance· 2025-09-17 06:01
Key Points You must meet eligibility requirements to qualify for Social Security spousal benefits. It's possible to be dually eligible for retirement and spousal benefits, though you'll only get one of the two. Your claiming age significantly affects the size of your spousal benefit. The $23,760 Social Security bonus most retirees completely overlook › There are a lot of advantages to being married. One of them is the opportunity to claim two Social Security checks in retirement. This takes some ...
广西全面优化人社领域营商环境 服务壮大实体经济
中国新闻网· 2025-09-17 05:15
政策框架 - 广西人社部门推出22条措施优化营商环境 聚焦企业用工 人才支撑 社保减负 劳动关系和政务服务五大关键环节 [1] - 政策目标为服务实体经济降本增效与创新发展 涵盖用工保障 人才引育 社保纾困 劳动关系和人社服务五大行动 [1] 企业用工支持 - 加强企业吸纳就业政策支持 扩大社会保险补贴范围 强化重点企业用工保障 [1] - 实施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 在乡镇 村社区设立就业服务窗口 在产业园区 高校和城市商圈建设就业服务站与零工市场 [1] 社保成本优化 - 延续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费率 失业保险总费率降至1% 用人单位和职工费率均降至0.5% [2] - 工伤保险费率以现行基准费率为基础下调50% [2] 新就业形态保障 - 以出行 即时配送 同城货运平台企业为重点 实施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 [2] - 推进中小微企业和基层快递网点参加工伤保险 开展民营企业工伤预防工作 降低工伤事故与职业病发生率 [2] 政务服务升级 - 加快"数智人社"信息系统建设 扩大网上办和掌上办业务范围 完善惠企政策服务清单和政务服务指南 [2] - 推动退休 社保卡服务 人力资源机构开办等"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 深化社保卡"一卡通"在人社及跨部门应用场景 [2]
“十四五”时期投入近百万亿元 财政“真金白银”投向这些民生实事
中国新闻网· 2025-09-12 17:32
财政支出规模与导向 - "十四五"时期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民生总投入近100万亿元,其中教育支出20.5万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9.6万亿元,卫生健康支出10.6万亿元,住房保障支出4万亿元 [1] - "十四五"以来民生领域财政投入占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保持在70%以上 [1] - 财政资金使用方向明确以人民为中心,重点投向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急难愁盼领域 [5]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 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0.7亿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3.27亿人,领取基本生活救助群众4500多万人 [2] - "十四五"时期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580元提升至700元,全国农村和城市低保标准均提高约20% [2] - 建立救灾资金快速核拨机制,"十四五"时期共安排资金2.59万亿元用于抗灾救险和恢复生产生活 [2] 区域均衡发展 - 均衡性转移支付规模从2021年1.9万亿元增长至2025年2.7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9.6% [3] - 农村基础设施显著改善,50多万个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快递服务覆盖率超95%,自来水普及率达94%,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比例超90% [3] - 城市住房保障力度加大,支持筹集保障性住房约780万套,改造老旧小区16万个 [3] 教育医疗普惠投入 - "十四五"时期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预计超25万亿元,较"十三五"时期增长约38% [4] - 城乡义务教育全面免除学杂费并提供免费教科书,约2000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生活补助,约1300万随迁子女实现教育经费可携带 [4] - 安排200亿元推行免费学前教育,预计惠及1200万儿童 [4] - 医疗领域累计投入超800亿元支持临床重点专科和区域医疗能力建设 [4] 公共服务可及性提升 - 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惠及5.6亿人次,减少群众垫付资金5900亿元 [5] - 支持开展居家养老、托养照护及老旧小区适儿化、适老化改造 [5] - 近5万个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免费开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 [5]
国家医保局公开征选2025年课题承担单位
证券时报网· 2025-09-07 08:34
研究课题发布 - 国家医保局公开征选2025年长期护理保险失能等级评估标准优化与应用研究课题承担单位 [1] - 研究经费预算为4万元 需求单位为医药管理司 [1]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统筹国内老年人及失能人员能力评估和护理需求评估现行标准 [1] - 结合医学检测诊断信息和医保大数据信息优化评估标准体系 [1] - 引入可量化可追溯可客观评价的评估要素提升评估专业性客观性准确性 [1] - 促进多场景应用适配并推动评估结果全国范围互认 [1]
支持划转充实社保基金国有股权及现金收益运作管理
证券日报· 2025-09-03 07:13
税收政策调整 - 对承接主体运用国有股权和现金收益投资过程中贷款服务取得的全部利息及利息性质收入以及金融商品转让收入免征增值税 [1] - 将转让划转国有股权及现金收益投资取得的收入作为企业所得税不征税收入 [2] - 承接主体转让非上市公司国有股权免征印花税 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权及运用现金收益买卖证券的证券交易印花税实行先征后返 [2] 政策执行安排 - 税收政策自2024年4月1日起执行 此前已缴纳的符合规定的税款可予以退还 [1] - 承接主体包括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及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设立的国有独资公司或具有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功能的专户管理公司 [1] 政策背景与目标 - 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是增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性的重要举措 [1] - 2024年3月三部门联合印发《办法》对国有股权运作管理和现金收益投资运营作出明确规定 [2] - 拓宽现金收益投资范围有利于实现保值增值 增强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能力和社会保障制度信心 [2]
财政部、税务总局重磅发布!4项免税政策释放社保基金红利
证券时报· 2025-09-02 21:55
核心政策内容 - 财政部与税务总局发布通知明确4项免税举措 包括免征增值税 企业所得税不征税 免征印花税及证券交易印花税先征后返 [1][2][3][4] - 政策自2024年4月1日起执行 此前已缴税款符合条件可退回 [1] - 承接主体包括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及省级政府设立的国有独资公司或专户管理机构 [4] 政策影响分析 - 免税措施直接提升承接主体净收益空间 例如免征增值税降低交易成本 印花税减免鼓励参与非上市股权市场 企业所得税不征税提高投资收益留存比例 [4] - 税收优惠降低试错成本 推动承接主体从低风险资产转向权益类资产 REITs或跨境投资等多元化配置 [5] - 社保基金有望成为资本市场长期机构投资者的压舱石 推动市场从短期博弈向长期价值转型 [1][5] 政策背景与框架 - 2017年国务院印发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实施方案 要求划转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 金融机构10%国有股权弥补养老保险基金缺口 [6] - 2023年三部门印发运作管理暂行办法 规定现金收益由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及地方承接主体投资运营 地方需将不低于50%累计现金收益委托理事会运营 [6][7] - 此次税收政策与2017年方案 2024年办法形成闭环 构建从资本划转到资本增值的可持续政策框架 [7] 政策信号解读 - 通过税收支持强化社保基金长期稳定性 缓解人口老龄化下的养老金支付压力 [5] - 表明政府加速推进国企改革与社保体系联动 推动国有资本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创造 [5] - 间接鼓励承接主体加大资本市场配置力度 为A股等市场注入长期资金 [5]
失落的三十年,日本女性如何一步步走向贫困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8-27 13:28
日本女性社会经济结构变迁 - 日本女性终身未婚率预计2035年将接近30%,男性达28.3%,同时单亲母亲家庭占比超80% [4] - 女性非正式雇佣占比达54.8%(2019年),男性为25.7%,女性平均月薪仅为正式员工60% [7] - 单身女性户年均收入287万日元(约14万元人民币),仅勉强覆盖东京郊区基本生活开支 [8] 就业市场与婚姻选择关系 - 过去五年非正式雇佣者仅17.6%转正,女性再就业难度更高,46.2%未婚女性因"无经济稳定伴侣"不婚 [8] - 35-44岁男性平均年收入从1997年548万日元下降11%至2020年486万日元 [9] - 女性高等教育入学率达58.6%(2023年),但同岗位女性年薪比男性低23.5% [9] 家庭分工与婚姻成本 - 女性日均家务育儿时间4小时3分钟,男性仅41分钟,形成职业女性"双重班"现象 [10] - 单亲母亲家庭相对贫困率50.6%,远高于双亲家庭12.3%(2022年) [10] - 2014年年金分割制度允许离婚女性分割婚姻期间年金,缓解老后贫困风险 [10] 社会保障制度设计缺陷 - 日本基尼系数0.379(2023年),但税收制度中单身者无法享受38万日元配偶扣除额度 [12] - 65岁以上独居女性比例将升至35%(2040年),其贫困概率22.3%远超男性14.8% [12] - 30-49岁未婚女性中61.2%持有个人年金或护理保险,48.3%制定退休储蓄计划 [13] 长期社会经济影响 - 女性平均寿命87.13岁较男性81.09岁更长,但职业生涯更短且养老金积累更少 [12] - NHK纪录片显示独居老人面临节省电费、无力支付医疗等老年贫困问题 [15] - 制度设计以家庭为单位,未婚/离异女性在年金领取和医疗支持方面处于弱势 [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