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户外

搜索文档
"全球品牌中国线上500强":156个国际品牌上榜,中国成为全球品牌发展必争之地
格隆汇· 2025-05-22 11:40
中国线上消费市场国际品牌表现 - 全球品牌中国线上500强榜单(CBI500)显示国际品牌在前1000品牌中占比29.8%,前500品牌中占比31.2%,前100品牌中占比36%,反映中国线上市场对国际头部品牌的吸引力[1] - 国际品牌在运动户外、美妆个护领域优势显著:运动户外行业国际品牌占比达70%,美妆个护行业TOP10中国际品牌占8席[3] - 美妆个护、运动健康、时尚穿搭是国际品牌三大核心需求领域,分别有52个、23个、21个品牌上榜,合计占比超60%[3] 头部品牌竞争格局 - TOP10品牌中国际品牌占3席(苹果、耐克、阿迪达斯),TOP50占18席,TOP100占36席[3] - 苹果以100分居榜首,华为(95.3)、小米(95.13)、美的(94.08)、海尔(93.87)紧随其后[2] - 欧莱雅在美妆个护行业排名第一,运动户外行业国际品牌形成集群优势[3] 国际品牌本土化策略 - 阿迪达斯通过全链路本土化实现中国市场双位数增长,包括中国团队决策权下放、设计供应链本土化、天猫平台精准营销[4] - 487个海外品牌选择天猫作为入华首站,近半数国际品牌通过线上旗舰店进入中国市场[5] - MaxMara通过借鉴中国品牌之禾的"松弛感美学"推出宽松廓形产品,双11成交增长70%[4] 平台赋能与行业趋势 - 淘宝天猫成为中外品牌双向互动平台:国际品牌学习中国线上运营效率,中国品牌吸收国际研发经验[4] - 榜单首次引入"新锐度"指标,基于千万级消费大数据(访问量、搜索词、成交金额等12项指标)反映品牌创新力[2] - 中国14亿人口消费升级为全球品牌创造机遇,线上渠道成为观察消费趋势的核心窗口[5]
阿迪达斯CEO:总部裁员已完成,洛杉矶奥运会将现空中出租车 | 速报
搜狐财经· 2025-05-20 18:13
天猫618户外消费 - 运动户外行业增长强劲,需求呈现高端化、轻奢化特点 [3] - 开卖首小时,多个高端品牌同比增幅显著:lululemon、迪桑特等超50%,KEEN超100%,凯乐石超120%,昂跑超130%,Hoka one one超160%,SALOMON超400% [3] - 抢先购4小时,FILA官方旗舰店位列户外品牌成交榜首,耐克和lululemon分列第二、第三 [3] - 户外鞋服类别中,The North Face、KOLONSPORT和骆驼依次排名前三 [3] 电动空中出租车合作 - Archer Aviation与洛杉矶奥运和残奥组委会达成独家合作,将部署Midnight eVTOL飞机并建设电动起降垂直机场 [6] - Midnight飞机最多可搭载四人,单次充电行驶160公里,时速240公里,计划年底投产 [6] - 赛事期间洛杉矶预计接待1500万访客,全球数十亿观众通过转播观看 [6] 美津浓与排球世界合作 - 美津浓与Volleyball World续签多年协议,延续自2022年的伙伴关系 [7] - 合作覆盖排球国家联赛和国际排联排球世界锦标赛,美津浓将继续提供官方制服并推广创新产品 [7] 斯诺克商业机遇 - 赵心童历史性夺冠,中国大陆1.5亿观众收看决赛,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24小时内突破6.5亿次,抖音赛事视频播放量达2亿次 [10] - WST计划加大亚洲资源投入,亚洲各国对承办赛事热情高涨,中东市场影响力提升 [10] - 世锦赛有望延续在克鲁斯堡剧院的传统举办 [10] 网球场升级计划 - USTA投资8亿美元对比利·简·金国家网球中心进行改造,其中5.5亿美元用于亚瑟·阿什体育场 [13] - 改造包括增加场边座位至5000席,扩建40%洗手间和30%商业零售点位,计划2027年美网前完工 [13] WTA主席卸任 - WTA主席史蒂夫·西蒙将于12月卸任,任期内推动女子网球巡回赛现代化规划,未来十年目标实现4亿美元球员收入增长 [13] 阿迪达斯裁员进展 - 阿迪达斯首席执行官宣布总部大部分裁员已完成,进度达三分之二 [16] 比音勒芬业绩下滑 - 2024年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14.28%,2025年一季度继续下滑8.47% [18] - 2024年销售费用同比增长22.96%至16.13亿元,广告营销费用同比增长108.11%至1.96亿元 [18] MAIA ACTIVE品牌代言 - MAIA ACTIVE宣布演员虞书欣为品牌代言人,看重其在年轻群体中的影响力 [20] 亚瑟士业绩增长 - 2025财年一季度净销售额同比增长19.7%至2083亿日元,经营利润增长31.6%至445亿日元 [22] - 大中华区销售额同比增长21.5%(固定汇率下增长19.4%) [22]
从“人”出发,用AI走向618新增长
36氪· 2025-05-16 10:47
电商大促趋势 - 天猫618预售节奏前置 第一波抢先购于5月13日晚8点启动 尾款支付及现货抢购从5月16日持续至5月26日 显示商家需更早更精细准备以获取确定性增长 [1] - 消费市场稳步回升 一季度社零总额同比增长4.6% 网上零售额增7.9% 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5.7% [1] - 2024年天猫618期间365个品牌成交破亿 超36000个品牌成交翻倍 成为上半年最大生意爆发点 [1] 人群经营战略 - 大促节点是流量集中入口 品牌需通过拓新人群和跨品类渗透实现战略增长 用户尝新欲望更强 平台资源集中释放有助于触达日常难以覆盖人群 [2] - 阿里妈妈发布《行业人群投资指南》 提出AI驱动的"圈选-触达-追投"全链路策略 推出动态更新的"最系列人群包"和"兴趣人群包" 提升拉新效率与投放确定性 [4][6] - 38大促验证AI人群能力 追觅新品洗地机H40 Ultra通过达摩盘人群包投放 内容营销CTR提升250% ROI提升27% [4] 行业差异化策略 **运动户外行业** - 行业成交用户超3亿 女性占比60%+ 中青年主力消费人群占80% 高购买力用户持续增长 需针对骑行/健身/登山等细分场景制定差异化策略 [8][9] - 三阶段打法:蓄水期站外引流+淘内种草 转化期集中资源打爆货品 尾波阶段兴趣召回+全域打爆 [7] **服饰行业** - 88VIP用户占天猫服饰618成交超40% 对风格偏好敏感度高 AI可基于浏览/互动数据圈选"趋势人群" 实现长线运营 [10] - 策略分三阶段:前期锁定收藏加购意向 中期引流回淘转化 后期通过确定性流量加持实现连带复购 [10] **快消行业** - 目标人群跨度大/忠诚度低 需构建"锁定-拉回-促转"机制 前期UD品牌+TopShow曝光 中段超级短视频承接 尾段全站投放召回 [14] **家享3C行业** - 决策周期长 需先建立用户决策意愿再促进转化 结合"国补"政策红利 通过AI精准提纯高价值人群 实现"精准识别-持续追投-重复召回"闭环 [17] AI经营赋能 - 阿里妈妈推出"AI驱动 质赢618"心智主张 提供货品全站推/AIGX提效/种搜一体/30亿补贴三大红利 推动商家从爆发转向确定性经营 [22] - AI使人群资产从投放到经营跃迁 形成营销/运营/会员管理/货品决策的全链路增长闭环 [20]
新常态下的中国消费
麦肯锡· 2025-05-12 16:2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中国消费市场步入“新常态”,虽有挑战但并非如部分观察人士描述般黯淡,呈现消费者接纳新常态、信心趋于稳定、更注重个人成就实现三大趋势 [4] - 消费意向受实际收入和资产影响更大,消费者支出安排更理性,注重生活质量提升,企业需适应市场变化把握机遇 [3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趋势一:消费者接纳新常态,顺势而为 - 2024 年及 2025 年第一季度中国 GDP 约 5%增长,国内消费有韧性,旅游、餐饮等多领域复苏,家居装饰和家电行业回暖 [6] - 消费者对 2025 年消费增长预期谨慎,预计增长率 2.3%与 2024 年 2.4%基本持平,得益于城镇化推进和消费占收入比重改善 [6] - 中国消费者对 2025 年家庭收入增长率平均预期 1.4%,低于 2024 年的 2.5% [6] - 消费者普遍谨慎,源于对未来财务状况不确定担忧,背后是职业稳定性和房产贬值担忧,36%受访者经历“就业焦虑”,48%城镇居民认为就业市场“形势严峻/拿不准”,房产贬值制约悲观者消费 [10] 趋势二:消费者信心已趋于稳定 - 2024 年 9 月起央行推出刺激政策,近 9700 名了解政策受访者中 81%对中国宏观经济前景更有信心 [12] - 消费者信心总体趋于稳定,四分之三受访者对中国经济前景乐观,但不同群体消费意愿有变化 [18] - 农村消费者信心增强,得益于乡村振兴政策和更快收入增长,2024 年农村居民收入同比增长 6.6%,城镇居民为 4.5% [18] - 城镇富裕老年消费者信心下降约 20%,一线和二线城市低收入千禧一代最悲观,三线城市消费者和城镇 Z 世代虽信心下降但仍最乐观 [21] 趋势三:消费者更加注重个人成就的实现 - 消费意向与整体消费意愿关联度减弱,消费者消费决定更多基于“硬性”因素而非“软性”因素 [26] - 富裕城镇消费者虽信心下降,但追求更高生活质量和个人成就,有意 2025 年日常支出增加 2.6%,动用储蓄维持生活水平,消费回归正常,倾向有形大件商品和无形服务体验 [26] - 教育、保健品和健康服务、医疗服务等类别预期支出增加,消费类电器、家用电器、烟酒等类别预期支出减少 [29]
未知机构:麦肯锡-2025年新常态下的中国消费–20250507-20250507
未知机构· 2025-05-07 11:55
纪要涉及的行业或公司 涉及中国消费与零售行业,未提及具体公司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核心观点 - 中国消费市场步入“新常态”,虽有挑战但并非如部分观察人士描述般黯淡,呈现三大趋势:消费者接纳新常态顺势而为、消费者信心趋于稳定、消费者更注重个人成就实现[4] - 中国市场变化对企业提出新要求,消费品类企业需了解市场变化并调整战略以把握机遇[32] 论据 - **消费者接纳新常态,顺势而为**:2024 年及 2025 年第一季度中国 GDP 约 5%增长,国内消费有韧性,旅游等多领域复苏,家居装饰和家电行业回暖;预计 2025 年消费增长率 2.3%与 2024 年 2.4%基本持平,得益于城镇化推进,城镇化率从 2022 年 65.2%升至 2024 年 67.0%,城镇家庭户数增长率从 2024 年 0.4%升至 2025 年 0.9%,且消费者预期消费占收入比重不变;但消费者对 2025 年家庭收入增长率平均预期仅 1.4%,低于 2024 年 2.5%[6] - **消费者信心已趋于稳定**:自 2024 年 9 月起央行推出刺激政策,9700 名了解政策的受访者中 81%对中国宏观经济前景更有信心;四分之三受访者对中国经济前景保持乐观,但不同群体消费意愿有变化,农村消费者信心增强,2024 年农村居民收入同比增长 6.6%高于城镇居民 4.5%,城镇富裕老年消费者信心下降约 20%,一线和二线城市低收入千禧一代最悲观,三线城市消费者和城镇 Z 世代虽信心有所下降但仍最乐观[12][18][21] - **消费者更加注重个人成就的实现**:消费意向与整体消费意愿关联度减弱,消费者做消费决定更多基于“硬性”因素;富裕城镇消费者虽信心下降,但有意在 2025 年将日常支出增加 2.6%,有意动用储蓄维持生活水平,把钱花在大件商品和服务体验上;教育、保健品和健康服务等类别预期支出增加[26][29]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近期中美贸易争端升级为企业和消费市场增添变数[5] - 中国消费者普遍谨慎,源于对未来财务状况不确定性担忧,背后是对职业稳定性和房产贬值的担忧,36%受访者经历过“就业焦虑”,48%城镇居民认为就业市场“形势严峻/拿不准”,房产贬值制约悲观者消费[10]
2025年中国三大消费趋势洞察
搜狐财经· 2025-05-02 08:33
中国消费市场新常态核心趋势 一、消费者理性适应新常态 - 中国消费者逐步走出消费低迷期,开始理性适应新常态,2024年及2025年Q1 GDP保持约5%增长,旅游、餐饮、食品饮料、运动户外、消费健康等行业复苏强劲,家居装饰和家电行业回暖[3] - 消费者对2025年消费增长预期谨慎但非消极,家庭收入增长预期放缓但消费占收入比重保持稳定,更注重消费品质和性价比,城镇化推动城镇家庭户数增长为市场注入新活力[5] 二、消费者信心分化明显 - 2024年9月央行刺激政策使81%的受访者(9700人样本)对宏观经济信心增强,但城镇富裕老年消费者信心下降20%,一线/二线低收入千禧一代因工作不稳定、生活成本压力最悲观,农村消费者因乡村振兴政策信心显著提升[9][12] - 信心分化体现地域差异:一线城市高收入群体信心降幅达9%(如婴儿潮一代-18%),三线城市低收入群体信心逆势增长10%,农村高收入群体信心增幅最高达19%[17] 三、消费转向价值导向 - 教育、保健品/健康服务、医疗服务成为2025年净消费意向前三(分别为34%、26%、18%),消费电子、家用电器、烟酒类净消费意向为负(-5%、-10%、-12%)[19] - 富裕城镇消费者预计2025年日常支出增加2.6%,优先投入房产、汽车等大件商品及教育旅游等服务,消费决策更依赖"硬性"资产收入而非信心水平[20] - 消费行为从物质消费转向价值消费,教育支出增长5.7%(2024年为7.2%),旅游支出增长1.9%(2024年为3.7%),反映对知识体验的追求[19][20] 市场整体特征 - 新常态下消费市场差异化加剧,消费意愿与实际收入/资产关联度提升,理性消费成为主流,企业需精准匹配不同区域、收入层次的需求变化[21]
新常态下的中国消费
麦肯锡· 2025-04-30 19:47
中国消费市场新常态核心观点 - 中国消费市场进入以个位数增长为特征的"新常态",但实际韧性优于表面悲观预期,旅游、餐饮、食品饮料、运动户外及健康消费等领域呈现强劲复苏[1][2] - 消费者信心趋于稳定,81%了解央行刺激政策的受访者对宏观经济前景更有信心,但不同群体分化明显:农村消费者信心增强(收入增速6.6% vs 城镇4.5%),而城镇富裕老年群体信心下降20%[4][8][11] - 消费行为转向理性化,支出决策更多依赖实际收入/资产等硬性指标,富裕城镇群体计划增加2.6%日常支出,重点投向住房、汽车及体验服务[16][20] 趋势一:消费者接纳新常态 - 2025年预期消费增长率2.3%(2024年2.4%),城镇化率提升至67.0%推动城镇家庭户数增速从0.4%升至0.9%[2] - 家庭收入增长预期放缓至1.4%(2024年2.5%),36%受访者经历就业焦虑,48%城镇居民认为就业市场严峻[3] - 房产贬值成为制约消费关键因素,尤其对财务状况悲观群体影响显著[3] 趋势二:消费者信心分化 - 政策刺激效果显现:74%受访者对中国经济持乐观态度(63%预期增长不变或加快),67%对家庭财务改善有信心[9][10] - 代际差异突出:Z世代保持乐观(78%信心度),千禧一代因工作不稳定/生活成本压力成为最悲观群体(66%信心度下降14%)[11][14] - 地域分层明显:三线城市消费者信心度达79%,农村因收入高增长(+14%)信心提升最快,一线城市低收入千禧一代信心降幅达35%[12][14] 趋势三:消费转向个人成就导向 - 消费类别结构性变化:保健品/健康服务支出增幅11.9%(2024年5.0%),旅游/餐饮分别增长12%/14%,而家电/烟酒支出下降10%/12%[21] - 富裕群体更愿动用储蓄维持生活品质,新房装修、汽车及体验服务成为优先支出项,医疗美容支出增长11%[16] - 理性消费特征强化,消费者减少非必要品类支出(如家用电器-10%),增加能提升生活质量的服务消费[22]
离境退税暴涨,打造入境消费友好商圈;五一迎来商场开业潮;沪上阿姨、绿茶港股上市冲刺
搜狐财经· 2025-04-29 09:58
五一商业体开业潮 - 五一档期成为商业地产开业高峰期,全国多地商业项目集中开业,包括厦门蔡塘爱琴海购物中心、厦门和美天地、拉萨王府井购物中心等[2] - 新开业项目普遍采取"首店引流"策略,首店率普遍在30%以上,如拉萨王府井引入30%首进拉萨品牌,厦门和美天地首店形象店占比达40%[2] - 厦门蔡塘爱琴海购物中心引进超60家首店定制店,顺德万象汇引入超50%佛山或顺德首店[2] 离境退税消费复苏 - 一季度多地离境退税销售额同比大幅增长,重庆市同比增长近5倍,北京市销售额同比翻一番[3] - 2024年上海市接待入境游客6706万人次,同比增长84%[3] - 深圳口岸复活节假期单日入境客流创历史新高,WeChat港币钱包交易笔数较去年翻倍[3] 特色主题商业崛起 - 沈阳环球港动感城作为全国首个"体育+"商业综合体,设有266米悬空光影跑道等设施[5] - 杭州光环梦中心打造17万㎡科学公园,规划"虫洞宇宙"等特色空间[5] - 爱奇艺乐园·开封项目围绕数字技术与影视IP打造沉浸式体验[5] 运动户外品牌趋势 - 瑞典户外品牌CRAFT进入中国市场,打造沉浸式北欧跑步体验区[6] - 橘朵推出副牌「橘朵橘标」专注运动场景彩妆[6] - adidas第一季度营业利润大涨82%,复古鞋款持续热销[6] 中国品牌海外扩张 - 琉璃净在越南同时开出25家门店,全国门店超1500家[7] - 蜜雪冰城在哈萨克斯坦开设首店,已进入全球13个国家[7] - 沪上阿姨和绿茶集团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将加强海外扩张[7] 商业地产开发动态 - 拉萨王府井购物中心5月1日开业,300多个品牌,30%首次进入西藏市场[12] - 沈阳环球港动感城五一开业,总面积10万平米[12] - 厦门蔡塘爱琴海购物中心五一开业,建面12万方[12] 零售品牌发展 - 开云集团第一季度营收3883亿欧元同比下降14%,Gucci营收下降24%至1571亿欧元[16] - adidas第一季度营业利润大涨82%至61亿欧元[16] - 盒马首次实现全年盈利,计划2025年新开近100家门店[16] 餐饮品牌动向 - 新茶饮品牌「椿田熟成茶行」全国首店在上海新天地开业[18] - 沪上阿姨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门店总数9176间[18] - 绿茶集团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餐厅总数增至465家[18]
品牌的未来,藏在这些细节里
36氪· 2025-03-28 22:50
平台战略与品牌增长 - 2024年天猫平台上有超过4100个品牌成交过亿,且这些品牌成交体量保持20%增速[1] - 平台从商家激励、新品扶持、品牌会员、品质直播、用户增长等方面投入战略性资源,与品牌形成生态共同体[1] - 资源分配逻辑转变源于市场内卷后的效率思考和生态健康度的长期考量[3] - 平台扶持优质商家以维持高价值供给,为长期竞争力筑基[4] - 淘天集团在2月2日闭门会议中将扶持优质品牌商家作为头号任务[4] 新品策略与数据表现 - 2024年天猫首发4500款超级新品累计成交达1000亿,成交破千万超级单品达34000款[10] - 美妆、个护等品类品牌新品数同比激增近10倍,大快消新品打爆成功率提升70%[13] - 运动户外行业2月新品量同比提升101%,3月同比翻倍增长[13] - lululemon 3月新品资源倾斜天猫,5款新品一周内登顶品类冠军[13] - 百雀羚新品绿宝石帧颜淡纹霜2.0在38大促期间成交金额同比超70%,小黑盒流量同比增长近200%[18] 新品扶持机制升级 - 新品准入标准大幅降低,取消成交规模、广告投入等硬性要求[16] - 搜索与推荐场域打通,建立统一算法、商品池和群体策略[17] - 新品扶持周期从30天延长至90天,覆盖全生命周期[17] - 超级新品覆盖面从4500款扩展至8000款,平台最高1:1对投种草成本[17] - 新增质量化指标要求新品必须引进新客而非转移老客成交[21] 会员运营与用户价值 - 天猫平台存在118亿未开发会员关系和55亿未产生购买的会员关系[27] - 泡泡玛特2023年会员收入占比92.1%,复购率达50%[29] - 天猫头部品牌50%以上生意由会员贡献[29] - 店播新客中超50%来自店铺外触达范围[30] - 美妆品牌毛戈平会员规模同比增长33%,会员GMV同比增长75%,复购率41%[34] 激励机制与技术支持 - 服饰、美妆、运动户外行业90%品牌在3月底达成双位数增长目标[5][39] - 淘宝直播2025年将投入30亿红包补贴新客增长,20亿商品补贴打造爆款[41] - 垂类主播推动淘宝直播爆品成交同比增长300%[41] - 阿里妈妈大模型升级精准人货匹配,新增自动出价和图生短视频能力[42] - 大促天数压缩至100天,通过日销补充实现全年均衡增长[42] 细分市场与产品创新 - 日本经济泡沫后新兴平价品牌和细分领域品牌逆势增长,如男性化妆品年均增速8%[44][45] - SINSIN鲨鱼裤38大促全店成交翻倍,达播成交同比超400%[47] - 骑行眼镜品牌Kapvoe凭借"日夜两用"技术成为品类冠军[47] - 运动类目100%增长来自女性人群,女性马拉松场景尚未出现专业品牌[48] - 情绪释放类产品(香氛、氛围营造)和功效型产品(头皮护理、口腔科技)快速增长[48] 长期价值导向 - 平台选择"超级新品90天孵化"、"会员深度运营"等慢变量替代流量速效药[49] - 淘宝天猫88VIP用户达4900万,月均访问27天,10亿消费者平均两天访问一次[50] - 品牌增长动力来自产品力突破、细分场景修复和情绪价值满足[48] - 消费者终将为真正的品牌价值买单[49]
天猫扶优,是一张明牌
虎嗅APP· 2025-03-27 21:58
天猫2025扶优策略核心观点 - 策略重心从"雨露均沾"转向明确支持"有原创性、有创造力的优质品牌",聚焦新品孵化、品牌会员、现金返佣、全域获客四大领域 [1] - 试点数据验证有效性:快消、服饰、运动户外行业90%品牌达成对赌目标,整体销售双位数增长,运动户外新品数同比翻倍,美妆个护上新季新品数为去年同期10倍 [19] - 通过延长新品孵化周期(30→90天)、翻倍超级新品支持量(4000→8000款)、扩大资源位覆盖(首页→开屏/二楼)及100%核心人群触达,为品牌创造规避竞争的创新空间 [14] 品牌生态现状与问题 创新倒退现象 - 2024年化妆品新品注册量同比减少3%,国际十大巨头新品数同比下降14.6%,头部品牌最高降幅超40% [7] - 成熟品牌依赖渠道效率(如DTC转型)忽视创新:某国际品牌五年内渠道改革带来销售额暴增,但产品仅围绕经典款变色/联名,导致促销频次增加、利润率下降 [8] 算法与效率绑架 - 内容平台算法加剧同质化:美妆白牌通过强付费投流实现0→亿级销售额仅需数月,但挤压创新试错空间 [9] - 效率导向扼杀创新:COSTCO自有品牌Kirkland仅聚焦材料性价比,未创造新体验 [11] 天猫扶优策略具体措施 资源支持 - 现金返佣频次提升至季度发放,直接增厚品牌经营利润 [16] - 全域获客1:1对投站外流量,避免站内逐底竞争 [16] - 会员运营升级:私域入口扩至"我淘/关注",公域增加搜索/推荐/购物车会员权益 [19] 用户与数据优势 - 88VIP用户月均27天访问平台,10亿消费者平均访问频次2天/次,头部品牌年均仅覆盖7000万用户 [18] - 成熟消费者留存率高:月均访问125分钟,4天产生购买,持续3月后流失率极低 [18] 试点品牌成效案例 - 小米15 Ultra天猫首销月销量同比上代增长50%,首发成交破亿 [20] - Adidas SUPERSTAR II新品7天销售额超百万,春季新品成交占全店40% [20] - Lululemon 38大促期间5款天猫独家新品拿下品类第一 [21] - 无印良品运营成本降超300万元,销售同比增长40% [23] 行业趋势与机会 - 细分赛道爆发:2024年天猫双11期间469个新锐品牌在骑行服、软水机等垂直品类成为销售额第一 [26] - 年轻消费者需求垂直化推动大品类拆分,原创品牌在细分赛道增长空间显著 [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