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高科技
icon
搜索文档
险资举牌次数创近四年新高 高股息、科技股受追捧
中国经营报· 2025-07-26 02:50
保险资金配置动态 -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人身险行业股票持仓市值达2.65万亿元,较2024年末增加3775亿元,增幅16.65%,股票配比提升0.86个百分点至8.43% [1] - 2025年保险资金举牌次数达21次,创近四年新高,平安人寿举牌7次居首,长城人寿3次,新华保险、瑞众人寿等各举牌2次 [1] - 多家大型险企表示2025年将提高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政策推动下保险资金权益配置空间进一步打开 [1] 举牌案例与标的分析 - 7月利安人寿举牌江南水务,持股比例升至5.03%,市值2.49亿元,其权益类资产占比16.29% [3] - 信泰人寿举牌华菱钢铁,持股比例5%,账面余额16.96亿元,权益类资产占比19.07% [3] - 中邮人寿举牌绿色动力环保H股,持股比例5.0722% [3] - 泰康人寿以基石投资者身份认购峰岹科技8.69%股份,出资2500万美元 [4] - 前6月举牌标的集中于银行(邮储银行、招商银行等)、公用事业、能源及科技行业 [4] 政策与市场影响 - 财政部2025年7月11日发布通知,要求国有商业保险公司建立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机制,长周期指标权重提升至70% [7] - 中国人寿表示新政策有利于提高权益类投资占比,推动资产与负债匹配,增加资本市场中长期资金供给 [7] - 保险资金配置策略转向高股息与科技类组合,银行板块获险资持续增持,一季度末持仓市值2658亿元居各行业首位 [8] 行业配置偏好 - 银行股因高股息特性受险资青睐,平安人寿、新华保险等频繁加仓,推动板块股价上涨 [8] - 科技成长板块(人工智能、半导体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成为险资重点布局领域 [9] - 险资调研数据显示,科技类板块调研次数占比超60%,工业机械、电子元件、半导体等为高频关注领域 [9][10] 市场信号与趋势 - 保险资金从短期博弈转向"长钱长投",推动高股息、低波动核心资产估值修复,银行板块估值提升明显 [5][6] - 险资参与公司治理趋势增强,通过派驻董事等方式推动上市公司深化主业,引导资源向头部企业聚集 [6] - 低利率环境下,保险资金对高股息资产的配置需求将持续存在,银行股安全边际受追捧 [8]
欧洲重要人物访华,准备和中国讨的“定心丸”,让特朗普如坐针毡
搜狐财经· 2025-07-25 17:01
美国对欧加征关税及欧盟反应 - 美国总统特朗普计划从8月1日起对欧洲进口商品加征30%关税,引发欧盟27国强烈反对并誓言采取报复措施 [1] - 德国汽车出口产业(870亿欧元)、法国葡萄酒产业、意大利奢侈品行业(年收入损失15%)将受直接冲击 [1] - 欧盟反制清单针对美国波本威士忌、柑橘和汽车零部件,措施精准指向政治核心地区 [1] 中欧合作机遇 - 专家建议欧盟通过与中国合作开辟新市场,利用中国市场需求、制造能力和供应链重塑竞争力 [3] - 2024年中欧贸易额达7300亿欧元(相当于每分钟138万欧元),规模超过爱尔兰GDP [7] - 67%德国企业反对追随美国对华技术封锁,比例同比上升23%,反映市场力量超越政治干预 [8] 欧洲政要访华动向 - 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将访华,议题涵盖经济、科技、气候变化等领域 [3] - 访问目的包括寻求中国支持以应对美欧谈判失败,并施压美国担心中欧关系深化 [5] - 中国已与其他国家签订稀土供应协议,欧盟在关键资源谈判中面临滞后局面 [8] 欧盟对华认知偏差 - 部分欧盟政客仍持居高临下态度,低估中国反制能力且高估美国让步意愿 [7] - 德国工业联合会报告显示企业倾向务实合作,经济规律正推动中欧关系实际发展 [8] - 欧盟需调整策略,在气候变化、数字经济等领域与中国构建互补性合作 [5]
全球媒体聚焦丨关税压力下 中国出口为何“逆势增长”?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7-24 22:36
中国出口引擎韧性分析 - 尽管美国加征高额关税导致中国对美出口同比下降近35%,但中国整体出口仍实现约5%的增长[1][3] - 其他经济体的外部需求抵消了美国市场下滑的拖累,上半年中国对外出口同比增长5.9%,表现优于市场预期[1][3] 贸易流向调整 - 中国与东南亚、欧盟、拉美及印度等市场的贸易快速拓展,支撑出口增长[3] - 商品贸易的高度流动性及中国出口商调整贸易流向的能力是韧性的关键因素[3] 高科技产品引领增长 - 半导体、锂电池、电动汽车及机械零部件等高科技产品出口上半年实现两位数增长[5] - 非美国买家占比持续提升,显示中国企业在价值链地位提升后具备国际竞争力[5] 未来增长动力 - 全球经济增长稳定及终端需求健康将支撑中国出口持续增长[5] - 中国出口产品竞争力强,双边关税难以根本扭转贸易流向[5]
特朗普称美日达成新贸易协议后美国将获九成利润!专家分析
南方都市报· 2025-07-23 19:09
贸易协议核心内容 - 美国总统宣布与日本达成贸易协议 日本将向美国投资5500亿美元 美国将获得其中90%的利润 [1] - 协议将创造数十万个就业岗位 日本将开放汽车、卡车、大米及部分农产品市场进行贸易 [1] - 日本将向美国支付15%的对等关税 具体协议内容日方尚未正式公布 [1] 日本政府表态与谈判进展 - 日本首相表示已收到谈判人员第一份报告 在会谈前已与美国财政部长和商务部长进行沟通并做出必要指示 [2] - 经济再生担当大臣宣布白宫会晤"任务完成" 首相强调与谈判人员在政策上没有分歧 [2] - 协议内容涉及维持最低准入配额基础上提高日本从美国进口大米的比例 [1] 产业影响分析 - 日美在关键产业存在不对等结构 特别是在农产品和高科技产业领域亟需调整 [1][2] - 对美贸易与关税谈判已成为日本政坛关键议题 协议达成有助于稳定日本政局 [2] - 协议为日本首相留任提供助力 此前其领导的执政联盟在参议院选举中遭遇惨败 [2]
黄仁勋谈中国市场:既有活力 又有创新能力
快讯· 2025-07-21 01:51
公司观点 - 英伟达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表示中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市场,具有活力、创新能力和发展势头 [1] - 中国市场拥有全球最多的计算机科学家之一,唯一能与之比肩的只有美国 [1] - 中国市场拥有极其庞大的终端消费者群体,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市场 [1] - 公司在中国市场已有30年历史,早于大多数高科技公司进入中国 [1] - 作为技术供应商,公司需要客户,而中国市场非常独特,不能掉以轻心 [1] - 不参与中国市场的意外后果和长期影响难以预测,但结果不会乐观 [1] 行业观察 - 中国市场的产业发展速度绝无仅有 [1] - 中国市场既有活力,又有创新能力卓越的优秀工程师 [1] - 中国计算机科学家数量是全球最多的之一 [1]
最新宣布:暂停!中东,突发!
券商中国· 2025-06-20 22:35
以伊冲突升级对航运业的影响 - 马士基集团宣布暂停旗下船只停靠以色列海法港,原因是评估了以伊冲突带来的潜在风险及船员安全威胁[1][4] - 伊拉克什叶派武装组织"真主旅"威胁称,若美国介入冲突将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和曼德海峡,可能导致红海石油港口停运[5] - 霍尔木兹海峡是全球三分之一海运原油贸易的必经通道,伊朗议会成员表示正严肃考虑封锁该海峡[6][7] 高科技产业受冲突波及 - 伊朗袭击以色列贝尔谢巴科技园,该园区聚集英特尔、微软等高科技企业,被称为以色列"网络首都"[2][12] - 以色列军官证实伊朗发射的弹道导弹造成科技园区附近财产损失及5人轻伤[13] 能源贸易面临潜在风险 - 壳牌CEO警告霍尔木兹海峡若被封锁将对全球贸易产生巨大影响,公司已制定应对方案[7] - 近期来往霍尔木兹海峡船只的通讯信号已遭到干扰,壳牌对中东地区航行保持高度谨慎[7] 地缘政治局势持续紧张 - 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表示伊朗政权更迭"不可接受",若哈梅内伊遇刺将引发"非常负面"反应[3][8] - 美国白宫表示特朗普将在两周内决定是否对伊朗实施军事打击[9] - 伊朗总统警告若以色列不停止侵略将采取更严厉回应,外长拒绝与美国会谈[11]
以色列拦截伊朗导弹失败
中国基金报· 2025-06-20 14:38
以色列与伊朗军事冲突 - 伊朗向以色列南部城市贝尔谢巴发射弹道导弹 造成5人轻伤和财产损失 [1] - 以军拦截数枚伊朗导弹 但仍有导弹或拦截残骸落地导致18人受伤和18处民居受损 [2][5] - 贝尔谢巴火车站因导弹袭击暂时关闭 [6] - 伊朗袭击以色列"网络首都"科技园 园区内有英特尔和微软等高科技企业 [8][9] 以色列对伊朗的军事行动 - 以军出动60多架战机 使用约120枚导弹和炸弹空袭德黑兰市中心 打击导弹生产基地和核研发机构 [14] - 以色列空军袭击伊斯法罕地空导弹系统 扩大在伊朗领空的行动自由 [16] - 以军袭击伊朗境内三处弹道导弹发射器 打死一名伊朗军官 [19] 以色列的战略目标 - 以色列总统表示军事行动主要目标是摧毁伊朗核设施和导弹项目 而非刺杀哈梅内伊或政权更迭 [21][22] - 以色列国防部长称哈梅内伊"亲自下令轰炸医院" 暗示其不应继续存在 [23] 国际局势影响 - 以色列情报部门发现伊朗正试图袭击欧洲的以色列目标 包括客机和使领馆 [12] - 以色列向欧洲增派安保人员 并启动撤离10万名滞留海外侨民计划 [12]
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刘青松:探索教育科技人才 体制机制改革新路
深圳商报· 2025-06-15 00:52
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 - 国家将教育、科技、人才体制一体化推进,体现整体战略考量 [1] - 教育、人才与高科技发展构成相互依托的"三螺旋关系" [1] - 传统科教融合模式难以满足需求,必须推进"产学研"一体化 [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 需平衡专业知识与通识教育,培养科学知识与人生观兼备的人才 [2] - 需平衡知识宽度与深度,避免人才"窄化"或"书呆子"困境 [2] - 理想大学应培养学生宽广视野、持续学习精神、深入探究动力和扎实基础知识 [2] 产业界与大学知识融合 - 推动高科技企业(如华为、大疆)先进知识与大学知识体系贯通 [2] - 形成更强知识流,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2]
中美元首通话背后的美国困局与中国定力,特朗普阴招使尽,终服软
搜狐财经· 2025-06-10 10:10
2025年6月5日晚,一通横跨太平洋的电话再次牵动全球的神经。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北京的电话中与中方进行了一场备受关注的对话。通话结束后,特朗普在 社交媒体上特别强调:"美方欢迎中国留学生来美学习。"这句话看似普通,但在当前中美关系的背景下,却充满了深意,犹如一面白旗,宣告了美国此前对 中国科技人才围堵政策的彻底破产,同时暴露出特朗普政府在内外困境中不得不低头的尴尬局面。此通电话并非偶然寒暄,而是美国战略焦虑与中国战略定 力碰撞的必然结果。它标志着特朗普政府自5月12日中美在日内瓦达成暂时妥协后,始终未能履行承诺,反而在不断背信弃义中最终遭遇了碰壁。这一切的 背后,既有美国经济隐忧与内部撕裂的困境,也有中国凭借实力与智慧牢牢掌控着中美关系航向的鲜明印证。 一、日内瓦协议的"虚伪承诺"与美国的战略失信 回顾那一令人期待的"日内瓦时刻",2025年5月12日,中美在瑞士经过艰难谈判后发布了《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这份声明被双方称为"实质性进 展",其核心内容是大幅度降低互相加征的惩罚性关税:美方取消了91%的对华加征关税,中方也相应取消了91%的反制关税;同时,美方暂停了34%的"对 等关税"中的24%(为期 ...
稀土,可能真的是美国的命门?不是我说的,是他们自己说的
搜狐财经· 2025-06-07 14:23
稀土的战略地位 - 稀土是现代工业的关键材料 广泛应用于手机 汽车 军事装备等领域 [5] -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稀土生产和供应国 掌握这一战略资源命脉 [5] - 美国制造业特别是汽车行业高度依赖稀土供应 产业链安全受到威胁 [5] 美国汽车行业的困境 - 美国汽车制造商警告稀土短缺可能导致产业崩溃 [5] - 数十家美国车企担忧原材料短缺 部分考虑转移生产基地 [7] - 美国汽车产业加入的高科技元素几乎都依赖稀土材料支持 [7] 中美稀土博弈 - 美国主动通过外交途径请求中国放松稀土管制 [3][9] - 稀土管制可能影响美国数百万工人就业和社会稳定 [3][9] - 中国通过稀土控制有效打击美国产业链 形成战略威慑 [12] 稀土资源管理 - 稀土成为中国在全球经济博弈中的关键筹码 [12] - 需要加强对稀土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保持战略优势 [13] - 稀土管控和利用将在全球经济博弈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