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

搜索文档
近54亿美元!瑞士巨头ABB把机器人业务卖给了沉迷超级AI的孙正义
新浪财经· 2025-10-09 07:40
交易概述 - ABB将其机器人业务以53.75亿美元出售给日本软银集团,放弃了此前分拆独立上市的计划 [1] - 交易预计在2026年中后期完成,尚需获得监管批准并满足惯例交割条件 [1] - ABB董事会评估后认为软银的报价充分反映了机器人业务的长期优势,并为股东创造了即时价值 [1] ABB业务调整与财务影响 - 机器人业务2024年销售收入为23亿美元,约占ABB集团总收入的7%,运营息税摊销前利润率为12.1% [1] - ABB预计将获得约53亿美元的现金净收益,并产生约24亿美元的非经营性税前账面收益 [2] - 自2025年第四季度起,机器人业务的财务表现将被列为"终止经营业务",ABB将精简为三大业务领域 [2] - 出售所得资金将用于开发电气化和自动化领域的新技术和产能,也可能用于新的收购 [2] 机器人业务市场地位与行业背景 - ABB机器人业务市场份额全球第二,仅次于日本发那科,在"机器人四大家族"中领先于日本安川电机和德国库卡 [1][6] - 工业机器人的传统最大买家汽车和消费电子行业出现需求疲软,机器人业务陷入增长瓶颈 [3] - 在中国市场,本土机器人厂商市场份额已突破50%,"四大家族"正经历市占率被抢夺的挑战 [3] 软银的战略布局 - 收购是基于软银创始人孙正义提出的"物理人工智能"愿景,旨在将超级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融合 [4] - 软银正积极投资AI芯片、AI机器人、AI数据中心、能源等四个领域,其投资组合包括Arm和OpenAI股份等 [4] - 软银已决定重启对机器人领域的扩张性投资,重振机器人业务增长,尤其是通过对AI等尖端技术的投资 [5] 交易估值与市场反应 - 瑞士投行Vontobel分析师表示,该出售交易的市盈率"极具吸引力",若独立上市预期价值将低于40亿美元 [2] - 出售消息发布后,ABB的股价一度创下历史新高 [2] - 这是ABB自2018年以超百亿美元出售电网业务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业务重组 [3]
估值53.75亿美元!软银现金收购“工业机器人巨头”ABB的机器人业务
美股IPO· 2025-10-08 19:18
这项交易对机器人业务的企业估值为53.75亿美元。该协议的达成,也意味着ABB放弃了此前分拆机器人业务并使其独立上市的计划。此次收购是软银在 人工智能领域,特别是"物理AI"方向上的重大战略布局。 瑞士工业巨头ABB已同意将其机器人业务出售给软银集团,此举标志着ABB将战略重心进一步聚焦于其核心的电气化与自动化业务,并通过该交易为股 东创造直接价值。 根据ABB于10月8日发布的公告,这项交易对机器人业务的企业估值为53.75亿美元。该协议的达成,也意味着ABB放弃了此前分拆机器人业务并使其 独立上市的计划。该交易尚需获得监管批准并满足惯例成交条件,预计将于2026年中后期完成。 ABB董事长Peter Voser表示,董事会和执行委员会在审慎评估后认为,软银的报价反映了机器人部门的长期优势,此次剥离将为ABB股东创造"即时价 值"。同时,软银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孙正义(Masayoshi Son)指出,此举旨在打造软银的"下一个前沿"——物理AI(Physical AI),将世界级的 技术与人才整合,以推动一场"将人类向前推进的突破性革命"。 对于投资者而言,该交易预计将为ABB带来约53亿美元的净现金收 ...
前8个月长三角区域对外贸增长贡献率近六成
新华社· 2025-10-06 16:00
长三角区域外贸总体表现 - 今年前8个月长三角区域进出口总额为11.07万亿元,同比增长5.5% [1] - 该区域进出口额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37.4%,对全国进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 [1] - 前8个月长三角区域进出口增速高于同期全国整体增速2个百分点,占全国比重较去年同期提升0.7个百分点 [1] 出口产品结构 - 前8个月长三角区域出口工业机器人同比增长60.8% [1] - 同期该区域出口高端机床同比增长26.8% [1] 进口产品结构 - 前8个月长三角区域进口电脑零部件同比增长35.6% [1] - 同期该区域进口航空器零部件同比增长46% [1]
研判2025!中国水平多关节机器人行业政策、销量、市场规模、竞争格局及前景展望:国产化进程加速突破,推动SCARA机器人规模增至28.3亿元[图]
产业信息网· 2025-10-04 08:22
行业概述 - 水平多关节机器人(SCARA)属于圆柱坐标型工业机器人,具有四个运动自由度,特点为负载小、速度快,适用于快速分拣、精密装配等场景,尤其在3C行业应用广泛 [5] - 与垂直多关节机器人相比,水平多关节机器人以高速度和平面内精准操作见长,适用于平面化流水线生产 [6] - 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发展迅速,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水平多关节机器人是工业机器人中的第二品类,销量占比超过20% [11] 市场规模与增长 - 中国水平多关节机器人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5.57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6.7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9.03%,预计2025年将增至28.32亿元 [1][12] - 中国水平多关节机器人销量从2020年的4.63万台增长至2024年的7.03万台,预计2025年销量将达7.45万台 [11][12] - 全球水平多关节机器人市场规模2024年约为68.8亿美元,预计2025年将达78.22亿美元,亚太地区是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 [10] 行业发展驱动因素 - 国家大力推进智能制造与工业自动化转型升级的政策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机遇,例如2024年河南省的制造业“六新”突破方案和2025年工信部的轻工业数字化转型方案 [6] - 3C行业是主要需求驱动力,一条电子生产线往往需要上百台机器人支持,随着3C行业市场持续扩大,需求尤为旺盛 [1][12] - 上游核心零部件如减速器、伺服系统的国产替代进程加快,减速器国产品牌占比提升约18.76个百分点,伺服系统国产品牌占比提升约22.46个百分点 [11] 产业链与核心技术 - 产业链上游为核心零部件,包括控制器、减速器(占机器人总成本约35%)、伺服系统、传感器等 [7][8] - 减速器是技术壁垒最高的核心部件,在水平多关节机器人中主要应用RV减速器和谐波减速器 [8] - 中国减速器行业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1198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448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到1510亿元 [8] 竞争格局 - 全球水平多关节机器人行业集中度较高,爱普生(EPSON)以约30%的市场占有率稳居全球首位 [14] - 市场竞争分为三大梯队:第一梯队为爱普生、发那科、安川等国外厂商;第二梯队包括台达电子、埃斯顿、汇川技术等国内企业 [14] - 国产品牌市场占比有较大提升,2020年汇川技术与台达SCARA机器人出货量分居国内第一、二位 [11] 重点企业分析 - 埃斯顿作为国内SCARA机器人领域龙头企业,产品覆盖3kg到1000kg负载,2025年上半年其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系统营业收入为20.92亿元,同比增长26.56% [14] - 汇川技术SCARA机器人在2020年国内市场份额排名第三,位居国产品牌第一,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为205.09亿元,同比增长26.73% [15] 技术发展历程 - 国外技术成熟,日本山梨大学于1978年率先发明SCARA机器人,爱普生等公司通过创新设计在速度、可靠性和负载能力上取得显著进步 [10] - 中国发展起步较晚,熊猫电子于1992年设计制造第一台SCARA装配机器人,上海交通大学于1995年研制出“精密一号装配机器人” [1][12] 未来发展趋势 - 智能化:通过集成高精度视觉识别、力控传感和机器学习算法,提升机器人的自主决策与自适应能力 [17] - 集成化:机器人将与生产线、物流系统及云端管理平台深度集成,形成协同作业的有机整体,提供“软硬一体”解决方案 [18] - 轻量化:采用新型材料和创新结构设计降低本体重量,提升运动速度和能效,尤其适合3C电子、半导体等紧凑型场景 [19]
《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发布,中国首次跻身全球前十——中国创新向世界展现新图景
人民日报· 2025-10-01 09:53
全球创新排名与整体表现 - 中国在《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排名提升至全球第10位,首次跻身全球前十,自2013年以来累计上升25位 [1] - 中国在创新投入方面的排名位列全球第19位,较去年提升4位;创新产出排名则位居全球第5位,上升2位 [3] 研发投入与创新基础 - 2024年中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总量超过3.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3%,基础研究投入实现较快增长 [2] - 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研发人员队伍,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达到26个、占比全球第一,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6万家 [2] - 多家龙头企业在研发投入与风险投资方面已跻身世界前列,企业供资研发总支出占比等相关细分指标排名全球第二 [2][3] 知识产权与创新产出 - 中国在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本国人工业品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量、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商标申请量,创意产品出口额在贸易总额中的占比等相关细分指标均排名全球第一 [2] - 中国在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本国人发明专利申请量、产业集群发展情况等相关细分指标方面排名全球第二 [2] - 中国在专利申请量等方面连续多年保持全球第一,民用领域如无人机、移动摄像设备等产品的研发转化周期已从过去的数年大幅缩短至数月甚至数周 [3] 人工智能与前沿技术进展 - 人工智能技术显著提高了研发复用率和迭代效率,企业纷纷将人工智能纳入核心战略轨道 [3] - 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深度求索以显著低于西方同行的成本成功研发出前沿大模型,中国已推出超1500个大模型,其中多数为开源 [7] - 中国在AI硬件领域也展现出强劲势头,为人工智能自主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7] 国际合作与技术输出 - 中国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成果“出海”,例如在巴基斯坦的Kisan360应用、巴西的中国电网大模型、迪拜图书馆的中国机器人以及南非铁路的华为光视联通系统 [4] - 中国提出《“人工智能+”国际合作倡议》和《人工智能能力建设普惠计划》,为各国加速智能化转型提供助力 [4] - 中国正积极扩大开源社区与联合实验室建设,深入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与评测体系,推动跨境科研数据在合规框架内有序流动 [6] 重点行业发展动态 - 中国工业机器人制造商埃夫特智能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在Automatica2025展会上展示了智能喷涂工作站、智能焊接工作站等多款产品 [7] - 中国生物技术领域经历结构性转变,去年进入研发阶段的创新药物数量激增至1250多种,规模已达世界先进水平 [7] - 博世集团董事会主席指出中国已从制造型国家转变为创新型国家,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智能出行的创新策源地 [8]
中国创新向世界展现新图景(环球热点)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0-01 05:49
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提升 - 中国在《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排名提升至全球第10位,首次跻身全球前十,自2013年以来累计上升25位 [1] 创新投入与产出 - 2024年中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超过3.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3%,基础研究投入实现较快增长 [2] - 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研发人员队伍,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达26个,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6万家 [2] - 创新产出方面,单位GDP的本国人工业品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量、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商标申请量等细分指标位居全球第一 [2] - 单位GDP的本国人发明专利申请量、产业集群发展情况、企业供资研发总支出占比等指标排名全球第二 [2] - 2025年中国创新投入排名全球第19位,较去年提升4位;创新产出排名全球第5位,上升2位 [3] - 民用领域如无人机、移动摄像设备等产品的研发转化周期已从数年大幅缩短至数月甚至数周 [3]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与国际合作 - 人工智能技术显著提高了研发复用率和迭代效率,企业纷纷将人工智能纳入核心战略轨道 [3] - 中国提出《"人工智能+"国际合作倡议》和《人工智能能力建设普惠计划》,为各国加速智能化转型提供助力 [4] - 中国技术成果出海案例包括:巴基斯坦的Kisan360应用、巴西的中国电网大模型、迪拜图书馆的中国机器人、南非铁路的华为光视联通系统 [4] - 中国积极扩大开源社区与联合实验室建设,推动跨境科研数据有序流动,为高质量数据集和算力的跨国共享提供支持 [6] 前沿科技领域进展 - 在Automatica2025展会上,中国工业机器人制造商的智能喷涂工作站、智能焊接工作站等产品吸引全球客商 [7] - 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深度求索以显著低于西方同行的成本研发出前沿大模型,中国已推出超1500个大模型,多数为开源 [7] - 中国生物技术领域经历结构性转变,去年进入研发阶段的创新药物数量激增至1250多种,规模达世界先进水平 [7] - 博世集团董事会主席指出中国正从制造型国家转变为创新型国家,成为全球智能出行的创新策源地 [8] 创新能力提升路径 - 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关键路径在于打破学科边界,促进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深度融合 [9] - 建议强化创新生态构建,系统布局AI算力、数据资源与高质量开源体系,推动以场景需求为牵引的协同攻关 [9] - 建议强化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持续投入,并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的长期稳定支持 [9] - 建议强化创新安全与开放合作,建立统一的AI技术评测与安全治理框架,推动人工智能生态走出去 [9]
国庆前产业大动作!国产半导体公司密集冲刺港股IPO
是说芯语· 2025-09-30 07:33
近期港股半导体与智能制造板块上市动态 - 2024年9月下旬,六家硬核科技公司密集向港交所递表,涵盖芯片设计、精密部件、智能硬件及工业机器人领域 [1] - 六家企业构成从“芯片-部件-终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 [7] 中微半导 - 公司是中国MCU市场龙头,2024年以12.6%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一 [3]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净利润为8647万元,毛利率回升至31.1% [3] - 募资主要用于攻克车规级芯片和AI专用MCU,推进国产替代 [3] 晶晨股份 - 公司为全球智能电视和机顶盒核心芯片供应商,全球每3台机顶盒和每5台电视中就有一颗其芯片,累计出货量超10亿颗 [4] - 超90%收入来自海外市场,2024年净利润大幅增长64%至8.19亿元 [4] - 此次募资将全面投入AIoT、汽车电子及通信芯片领域 [4] 星宸科技 - 公司2025年上半年营收增长18.6%至14亿元,但净利润同比下降7.47% [5] - 利润下滑主要因公司加大AI安防算法研发投入及市场竞争加剧 [5] - 赴港上市旨在募资强化AI安防算法与高清硬件,以突破增长瓶颈 [5] 北京君正 - 公司业务结合嵌入式CPU与通过收购北京矽成获得的车载存储业务 [6] - 2024年车载业务增长超过20% [6] - 计划利用港股募资扩产车规级存储芯片并发展AI算法,强化“处理器+存储”协同效应 [6] 和林微纳 - 公司是MEMS声学元件全球第二大供应商,也是中国领先的半导体测试探针制造商,并且是唯一能将探针出口海外的中国公司 [7] - 拥有微精密冲压和激光制造技术,客户包括全球半导体设备龙头,在日本和瑞士设有分公司 [7] - 上市目的为研发下一代探针并扩大海外业务规模 [7] 优艾智合 - 公司专注于半导体及锂电池工厂的移动机器人,核心技术为“一脑多态”的机器人调度系统 [7] - 已获得软银亚洲等知名机构投资 [7] - 拟通过港股上市募资发展具身智能技术,并考虑收购同行,目标成为“移动操作机器人第一股” [7] 行业趋势与驱动力 - 此轮上市潮反映中国科技产业的集体发力,核心驱动力包括补技术短板和抓住国产替代机遇 [7] - 例如,国内MCU市场国产化率仍低于20%,高端探针主要依赖进口,政策与市场共同推动产业升级 [7] 面临的挑战 - 部分公司存在供应链或客户集中风险,例如中微半导前五大供应商占采购量的84.8%,晶晨股份66%收入依赖前五大客户 [8] - 科技行业迭代迅速,企业需持续高研发投入以保持竞争力,例如晶晨股份年研发费用超10亿元 [8]
营收三年翻倍,现金流承压,微亿智造赴港IPO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9-29 21:33
| | | | 截至12月31日止年度 | | | | 截至6月30日止六個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2年 | | 2023年 | | 2024年 | | 2024年 | | 2025年 | | | | 金额 | % | 金额 | % | 金融 | % | 金额 | % | 金额 | % | | | | | | | | | (未經審核) | | | | | | | | | | (人民幣千元,百分比除外) | | | | | | | EIIR產品 | 33,820 | 15.3 | 114,137 | 26.3 | 271,833 | 45.3 | 46,787 | 32.6 | 220,780 | 53.6 | | AI赋能的智能 | | | | | | | | | | | | 化產品 | 94.151 | 42.5 | 203.357 | 46.9 | 204.954 | 34.1 | 66.317 | 46.2 | 109,773 | 26.7 | | 模组類產品 ...
优艾智合递表港交所 营收高增长与减亏并行
证券日报网· 2025-09-29 20:13
研发投入方面,公司采取"精准化"策略。2022年至2024年,公司研发开支分别为0.81亿元、0.67亿元、 0.62亿元,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同比增长10.1%。 "研发支出变动是战略转型的结果——前期基础技术投入进入收获期,行业应用级开发转移至事业部团 队,实现边际成本降低。"优艾智合相关负责人解释道。目前,优艾智合具备一支实力强劲、经验丰富 的研发团队,汇聚超过140名高精尖技术人才。目前,公司拥有217项授权专利(包括30项发明专利)及67 项软件著作权,并申请356项专利(包括139项发明专利)。 9月26日,合肥优艾智合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优艾智合")正式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 独家保荐人为中金公司(601995)。作为全球工业移动操作机器人领域的领军者,优艾智合凭借"一脑 多态"具身智能技术架构和"技术—场景—产品"成长飞轮,在半导体、能源化工等高端工业场景中占据 先发优势。 对于此次募集资金用途,9月29日,优艾智合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上 市所募资金将主要用于加强具身智能技术研发、建设多功能中心、提升国际品牌影响力,并寻求产业链 相关的战略投资与并 ...
微亿智造申请港交所主板上市 冲刺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第一股
证券时报网· 2025-09-29 15:14
公司上市与业务概览 - 公司于9月28日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 有望成为港股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第一股 [1] - 公司成立于2018年 是国内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头部企业 产品线包括EIIR产品 AI赋能智能化产品及模块类产品 [1] - 公司服务超过25家世界五百强及国际行业龙头企业 业务拓展至葡萄牙 美国 德国 并布局日本 新加坡及马来西亚等市场 [1] - 截至2025年6月30日 公司客户数量达200家 形成多元化客户基础 [1] 财务表现与增长动力 - 总收益从2022年2.21亿元增长至2024年6亿元 复合年增长率达64.7% [2] - 旗舰产品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收益复合年增长率为183.4% [2] - 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已实现盈利 受益于产品线超50%的高毛利率与低部署成本优势 [2] 技术实力与行业地位 - 公司拥有超700项自主知识产权 被认定为国家重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3] - 获得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挑战赛特等奖 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3] - 2024年核心研发项目获工信部与科技部联合认证达"国际领先"水平 并批准进行国家科技成果库登记 [3] - 按2024年收益计 公司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供应商 [3] - 入选福布斯中国人工智能科技企业TOP50 IDC 2024年中国AI视觉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份额排名第一 [3] 行业背景与发展机遇 - 工业自动化长期受限于高昂部署成本 漫长调试周期 僵化柔性能力及智能缺失 [2] - 传统机器人无法适应现代制造业小批量 多品种的敏捷生产需求 [2] - 具身智能技术通过AI融入机器人本体 赋予环境理解与学习能力 开拓新增市场空间 [2] 融资与资本运作 - 股东包括工业母机基金 深创投 洪泰基金 普华资本 成为资本等国家队基金及知名投资机构 [3] - IPO募集资金将用于核心技术研发 海外销售网络建设 战略投资收购 生产能力扩张及运营资金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