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治理
icon
搜索文档
生态治理圈也是绿色经济圈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6-08 03:52
京津冀生态协同治理 - 京津冀生态协同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沧州南大港湿地和天津中新生态城成为生态治理典范 [1] - 京津冀地区面临水污染 湿地退化和岸线侵蚀等跨界环境问题 导致"近水不能戏水""临海不能亲海"的困境 [1] -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经济最活跃 人口最密集的区域之一 也是河流密布 湿地集中 海岸绵长的环保关键地带 [1] 生态协同治理机制 - 京津冀构建"统一标准 统一监测 统一执法"的生态协同治理体系 打破行政壁垒 [2] - 天津与河北建立近岸海域联合保障机制 共商总氮管控 水质保障和海洋环境信息化监管 有效遏制"船-港-城"污染物排放 [2] - 北京高校智力资源联合怀来县设立湿地修复科技示范中心 提升跨界湿地保护效率 [2] 生态价值转化 - 南大港依托湿地美景推出文旅融合项目 成为冀东沿海生态旅游新地标 [3] - 天津七里海湿地吸引绿色制造业项目落户 形成光伏组件生产与麋鹿栖息共存的生态产业模式 [3] - 衡水湖开发候鸟观测等业态 吸引大量京津游客 带动沿线乡村文旅 生态农业和绿色餐饮等产业发展 [3]
以破局者姿态“趟路子”,长三角这一年探出了哪些新模式?
第一财经· 2025-06-06 21:07
长三角经济表现 - 2024年长三角地区GDP突破33万亿元 同比增长5.5% 占全国比重达24.7% [1] - 2025年一季度长三角GDP占全国比重超过25% [1] - 长三角"万亿城市"数量增至9个 占全国1/3 [1] 跨域生态治理 - 方厅水院总建筑面积10.4万平方米 为国内首个跨省域房建项目 [2] - 沪苏浙5年投入520亿元治理太浦河区域 关停1.5万家污染企业 拆除3000处非法设施 [3] - 长江干流水质连续7年保持Ⅱ类 太湖连续17年实现"两个确保" [3] 科创产业协同 - 南通市北高新区吸引超300家科创型企业落户 [5] - 百优达科技"透析人工血管"获批国内首款上市注册证 [5] - 沪苏大丰产业聚集区2023-2024年规上开票销售均超100亿元 [7] 交通基建进展 - 南京北站总建筑面积29.67万平方米 预计2027年竣工 [9] - 海太长江隧道全长39.07公里 过江隧道长11.185公里 为世界最长公路水下盾构隧道 [11] - 2024年长三角新增铁路里程667.6公里 池黄高铁等多条线路建成通车 [12] 产业协同模式 - 南通市北高新区与上海静安共建"聚能湾孵化器"等科创飞地 [5] - 计划设立3亿元科创母基金 支持"研发在上海 转化在江苏"模式 [7] - 南京北站枢纽经济区规划面积14.4平方公里 预计集聚10万人口 [11]
以自然之力恢复生态环境,以生态颜值激活经济价值 兴隆湖有片“水下森林”
四川日报· 2025-06-05 08:42
兴隆湖生态治理成效 - 兴隆湖水质从Ⅳ类提升至Ⅱ类,入选全国第三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3][4] - 湖区种植198万平方米沉水植物,构建多层次"水下森林",形成11种水深梯度[4][5] - 采用"林水一体"模式实现岸线生态与水生态无缝衔接,形成完整食物链[5] - 厌氧型底泥占比从23%降至良性循环状态,从"藻型浊水"转为"草型清水"[4][5] 生物多样性提升 - 观测记录鸟类181种(水鸟70种),雁鸭类水禽单次统计最大数量达4537只[2][6] - 极危物种青头潜鸭连续3年到访,黑颈鹤、棉凫等国家保护动物频繁现身[6] - 成为成都平原重要水鸟越冬栖息地[2][6] 文旅经济发展 - 举办环湖跑、龙舟赛等活动100余场,单日游客量峰值达10万人次[2][8] - 建成8.848公里环湖慢跑绿道,配套儿童艺术中心、极限运动公园等设施[8] - 开放水上活动区域,打造健康运动、亲子娱乐等多元消费场景[8] 产业集聚效应 - 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创新企业因环境优势在周边布局[8] - 形成产业集聚与生态景观相融合的公园城市格局[8] 四川省环境质量 - 水环境质量连续两年全国第一,345个国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100%[10] - PM2.5年均浓度29.8微克/立方米创监测新低,15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均进全国前100[10] - 生态质量指数70.95同比上升0.09,86.9%县域生态质量达一二类标准[11]
六五特刊 | 一个湖与一座城的相互成就
中国环境报· 2025-06-05 08:05
太湖治理成效 - 太湖湖体30年来首次实现全年平均水质达Ⅲ类,成为国家重点治理的三大湖泊中首个实现全年"良好"湖泊[1] - 2008年—2024年累计投入1350亿元用于太湖治理[1] - 首创生态清淤智能化一体船"太湖之星",有效降低太湖湖体内源污染物释放[1] 产业转型与污染控制 - 无锡市持续推进化工行业整治,减少入湖污染物排放,倒逼低端落后产能腾退提升[2] - 周铁镇百余家化工厂等高污染行业企业全部退出,2024年新引入产业总产值超250亿元[2] - 太湖流域产业绿色转型推动污染负荷减轻,生态系统重新焕发生机[2] 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 - 建成超80万平方米的水下森林,净化入湖水体并提供栖息环境[3] - 2024年太湖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升至3.12,首次达到"优秀"等级[3] -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等珍稀动物频频现身[3] 环境质量与公众满意度 - 无锡PM2 5浓度大幅下降60 3%,空气优良天数比率提升26 2个百分点[3] - 2024年公众对生态环境满意度为95 2%[3] - 连续十年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年度首个全局性会议主题[4]
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守护好这一江清水,宜宾交出3年成绩单 一场开在长江边的发布会
四川日报· 2025-06-04 08:01
绿色发展成效 - 过去3年宜宾22个国省考核断面优良水体比例持续保持100% [3] - PM2.5累积浓度降低8.4% 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排名上升30位 [3] - 2022年以来GDP增长16.8% 绿色低碳产业占比达44.8% [3] 生态修复措施 - 建成生态廊道91公里 沿江竹林风景线近50公里 陆路竹林廊道近300公里 [3] - 清退岸线近6公里 拆除违法建筑物1.3万余平方米 [4] - 提前两年完成155个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 优良水体比例达88.9% 较2022年提升30% [4] 生物多样性恢复 - 放流长江鲟、胭脂鱼等珍稀鱼类逾1500万尾 长江鲟首次实现天然水域自然繁殖 [5] - 境内活跃鸟类达392种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四川山鹧鸪繁殖成功率从15%上升至32% [5] 区域协同治理 - 携手川、滇九县(区)建立南广河共护联盟 形成上下游、左右岸协同共治格局 [4]
陇原答卷二十载青山作笔绘新卷——甘肃探索“两山”转化路径的绿色实践
中国环境报· 2025-06-03 09:34
文章核心观点 - 甘肃省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导下 通过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实践 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互促共进 探索出西部特色绿色发展路径 [2][4][9][13] 崇信县生态建设成果 - 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领导干部考核体系且权重提升至20% 完成生态修复210万平方米 森林覆盖率达46.64% 绿化覆盖率53.11% [5][22] - 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连续三年达91%以上 地表水水质达Ⅲ类标准 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5][22] - 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绿色农产品产值18.75亿元 生态+工业实现绿色工业产值58.5亿元且单位GDP能耗下降15% 生态+旅游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且综合收入38.3亿元 [6][23] 古浪县绿色发展成效 - 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7.8亿元 通过三代治沙人努力使植被成活率突破85% 生物多样性指数提升40%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突破20亿元 [9][10][26] - 打造百亿级羊产业集群(存栏量350万只) 五十亿级奶产业集群(存栏量5.9万头) 二十亿级蔬菜产业集群(产量68万吨) 农业产业链产值85亿元 [11][27] - 2024年接待游客722.97万人次 旅游收入49.29亿元 2023年碳汇开发收益151万元并完成全市首单林业碳汇交易 [11][27][28] 临泽县生态治理进展 - 2023年GEP达119.86亿元 发放全省首笔GEP生态价值贷80万元 单位GDP能耗下降6.7% 电耗下降21% 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5.9% [16][32] - 完成人工造林7448亩 退化草原改良1万亩 沙化土地治理两万亩 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30.83% [15][31] - 2024年接待游客830万人次 旅游综合收入56亿元 同比增长22.5%和58.48% 建成高标准农田46.38万亩 [17][33] 舟曲县生态保护措施 - 白龙江干流出境断面水质连续五年保持Ⅰ类标准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9.7% 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率达98.6% [36] - 森林覆盖率提升至42.5% 建成国家级公益林管护区89万亩 完成人工造林12.6万亩 [37] - 打造中藏药材标准化基地3.2万亩 配套新能源充电桩120个 实现公交车辆新能源化改造 [38] 两当县生态产业布局 - 森林覆盖率76.3% 林木绿化率87.37% 截至2024年累计实现生态农业产值14.16亿元 绿色认证产品溢价贡献率超50% [41][42] - 带动农户经营性收入占比提升至51.4% 2020-2024年累计投入8.9亿元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单位GDP能耗下降18% 绿色经济占比突破65% [42][43] - 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7万元 年均增长7.9% 林业产业贡献率达50.1% [44] 南梁镇红绿融合实践 -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2.8平方公里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3.2万亩 完成子午岭林缘区生态移民搬迁136户 修复历史遗留矿山图斑27处 [46] - 红色旅游年接待量突破120万人次 带动第三产业占比达77% 建成风电装机15万千瓦 光伏发电装机8万千瓦 [51] - 建成食用菌产业园年产6000吨 中药材种植基地6300亩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92% 森林覆盖率提升至64.3% [50][51]
焕新增绿传文脉
人民日报· 2025-05-31 06:22
文化符号与地标建设 - 北京与杭州通过"运河风物"文化符号展呈现大运河两端的地域风物与生活美学 [1] - 北京通州区运河旁三大文化建筑(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年接待游客超700万人次 [1] - 杭州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大运河杭钢公园、西泠武林美术馆、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院等文化地标广受欢迎 [1] 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治理 - 北京完成白浮泉遗址腾退、通州古城保护、燃灯佛舍利塔等遗址系统性修缮,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一期建成开园 [1] - 大运河北京段河道补水5亿立方米,改造新建滨水绿道50余公里,建成什刹海西海等湿地公园 [2] - 浙江大运河沿线5市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99.3%,完成河湖生态缓冲带修复116公里,建成13个省级生物多样性体验地 [2] 文商旅体融合发展 - 北京成功创建大运河5A级景区,推出12公里灯光秀、水景演艺及多条游船航线,举办运河赛艇大师赛等体育赛事 [3] - 浙江开通京杭大运河杭湖游线,推动数字创意、动漫设计等新兴产业发展,融合绿色航运、健康休闲、商贸文旅等产业 [3] - 京浙两地通过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平台加强合作,激活水岸经济新动能 [3]
舍弃百亿级产值十亿级财政收入,扬州十年大运河生态治理值吗
南方都市报· 2025-05-29 22:36
运河生态治理成效 - 扬州累计投入近百亿元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搬迁沿岸企业、修复湿地690亩,推动运河水质稳定在Ⅲ类以上[1][3] - 运河三湾段从工业废墟蜕变为生态公园,年接待游客超460万人次,入选世界运河城市生态保护典型案例[3][4] - 通过"生态+文化"模式打造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及配套设施,实现生态效益与民生福祉双赢[3] 无废运河建设措施 - 江苏省印发《"无废运河"建设工作指导方案》,目标2025年建立协同治理机制,实现"水畅、河清、岸洁、景美"[6] - 扬州实现船舶垃圾信息化收储和"零排放",船民通过"船e行"系统申报污染物,系统实时监控并报警违规行为[6][7] - 推进船舶污染物船港城一体化治理,含油废水经预处理后纳入危废监管,生活垃圾由住建部门处理[7] 污染治理具体行动 - 大气污染治理:船舶需使用合格燃油,2023年抽检1000多条船全部合格,城区设6公里禁停区和1公里噪声管控区[7] - 扬尘治理:监管船舶货仓封仓,港口采用喷淋或湿法作业,京杭运河沿线非法码头已全部拆除[7] - 计划共建船舶污染物公共处置中心,集中处理含油污水,实现油水分离并降低处置成本[8] 新能源船舶推广挑战 - 纯电内河集装箱船和水上游览电瓶船已试点运营,但货运船舶受补能设施不足限制[9][10] - LNG动力船和纯电动货船购置价差不明显,但长期运营成本优势突出,柴油价格高于电能和LNG[11] - 补能基础设施薄弱是核心瓶颈,需在京杭运河沿线布局LNG加注站和充电桩以突破僵局[11] 运河经济与环保协同 - 江苏水路货运量占综合货运量38%,内河航道货运量达7.4亿吨,港口吞吐量36.1亿吨居全国第一[5] - 扬州推行无纸化门票和园林废弃物循环利用,落叶处理后作为肥料回用,探索固废减量与运河文化结合[8]
呼伦贝尔多维发力打造生态治理“北疆样本”
内蒙古日报· 2025-05-29 17:07
生态保护措施 - 呼伦贝尔市通过制度创新、科技赋能、执法震慑与生态修复多措并举,为22万平方公里的草原林地湿地构筑立体化保护网 [1] - 强化顶层设计,将高质量保护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严厉打击毁林毁草毁湿违法行为作为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的重要议题定期研究部署 [1] - 以林长制为抓手,坚持"党政同责、全域覆盖",压实四级林草长责任,形成"当一方林长、保一方生态"工作常态 [1] 执法与监管体系 - 构建"源头预防—动态巡查—联合惩戒"体系,整合林草、公安、自然资源等部门力量,提升执法人员专业化水平 [1] - 创新推出"领导干部—管护员"四级责任体系,实行24小时专班巡护和田间驻守,实现重点地块监管全覆盖 [1] - 运用无人机定时巡航和遥感影像比对,构建"天空看、地面查"立体监测网络,精准锁定违规开垦地块 [2] 执法成效与案例 - 今年以来全市毁林毁草毁湿行政立案640起,查处人员314名,移交公安机关涉嫌刑事案件63起 [2] - 分批次曝光毁林毁草典型案件,首批通报5起案例,通过遥感影像对比追溯2019-2023年间毁林行为并处罚 [2] - 设立"有奖举报"机制,线上线下同步开展"敲门行动",发放告知书1万余份,设立"违法禁耕"警示牌 [2] 生态修复与治理 - 实施网格化巡护,严查超载放牧、禁牧区违规行为,同步推进"一地一档"生态修复管理 [3] - 对受损湿地开展科学评估,制定个性化复湿方案,确保生态系统功能稳步恢复 [3] - 组织专业人员以"四不两直"方式开展巡查检查,将解决草原过牧问题与传统畜牧业转型升级紧密衔接 [3] 综合治理创新 - 7414名护林员、731名草管员担任"前哨员",对重点地区实行24小时监管 [2] - 从单兵作战到多部门联动,从典型案例曝光到全民共治,形成生态保护与治理的"北疆样本" [3] - 推动牧区生产方式系统性变革,引导基层和农牧民科学合理利用草原资源 [3]
宁夏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完成治理面积422万亩
新华社· 2025-05-28 14:47
宁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进展 - 宁夏在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片区已完成治理面积422万亩,占规划总任务的51.5% [1] - 宁夏全境属于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片区,建立联防联治、项目统筹等新机制推动治理 [1] - 与国家林草局三北局建立联合包抓机制,陕甘宁蒙四省区14个市县签署联防联治合作协议 [1] 生态修复技术创新 - 推广"草方格+沙结皮"技术,植被群落稳定时间从10至20年缩短至2年左右 [1] - 流动沙地灌木高效植苗技术使沙区灌木造林成活率提高至80%以上,造林效率提高1倍以上 [1] 2024年治理规划 - 宁夏将实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项目18个,投入资金12.4亿元 [2] - 计划完成治理面积200万亩以上,占规划总任务的60%以上 [2] - 目标实现腾格里沙漠全面锁定、毛乌素沙地流动沙地全面固定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