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I制药
icon
搜索文档
产业结构变革让“天坑”专业成“香饽饽”
第一财经· 2025-06-25 21:05
行业就业趋势 - 曾被戏称为"天坑专业"的生化环材(生物、化学、环境、材料)就业率和起薪已跃居前列,部分专业毕业去向落实率进入本科主要专业类前十 [1][2][3] - 2024届理学本科毕业生平均月收入6115元,位列学科门类第三,其中应用化学月收入达6217元,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相关度和就业满意度均为87% [5][6] - 材料类专业2023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平均月薪6474元,较五年前提升1200元,起薪增幅排名第三 [7] 细分领域发展 - 生物科学领域因AI制药、合成生物、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发展创造大量就业机会,2024年中国药企完成94笔license-out交易,总金额519亿美元(同比+26%) [4] - 化学作为工业基础学科应用广泛,功能化介孔材料可应用于电池、生物医疗等领域,中国科学院院士赵东元强调其"创造新物质"的特性 [5] - 新材料产业规模达7.8万亿元(同比+13.5%),2024年新增21个工科专业中6个与材料创新直接相关,如智能材料与结构、光电信息材料 [7] 学科交叉与教育改革 - 高校推进跨学科培养模式,复旦大学等设立六大新工科创新学院,采用本研融通机制,院长均由顶尖科学家担任 [9][12] - 人工智能专业2024届本科生月收入6546元,进入收入前50专业,但78%从业者需研究生学历,毕业五年后从事AI岗位比例达1.5%(较应届0.3%显著提升) [10] - 2024年本科专业目录新增29种专业,包括智能分子工程、时空信息工程等科技前沿领域,以及碳中和科学与工程等国家战略方向 [13] 院校实践案例 - 天津大学成立全国首个合成生物学院,北京科技大学首创材料智能技术本科专业,推动研发模式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4][7] - 东华大学在智能穿戴、智能纤维领域取得突破,材料学院近年实现本科/研究生全员就业 [7] - 复旦大学复杂体系多尺度研究院指出,AI技术应用已成必修能力,否则毕业生面临淘汰风险 [9]
英矽智能闯进决赛圈
虎嗅APP· 2025-06-23 22:38
核心观点 - 英矽智能的AI药物Rentosertib在2a期临床试验中取得超出预期的积极结果,成为全球进展最快的AI药物,有望逆转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的病情 [3][4][6] - Rentosertib是全球首个实现概念性验证的AI药物,其成功将推动AI制药行业的发展 [4][8] - AI技术改变了新药研发的逻辑,扩大了靶点发现和化合物设计的边界 [12][13] 临床试验结果 - Rentosertib的2a期临床试验显示,每日60mg剂量组患者的用力肺活量(FVC)均值增加98.4毫升,而对照组下降20.3毫升 [6] - 试验在中国的22个研究中心进行,71名患者随机分成4组,结果显示药物具有可控的安全性和良好的耐受性 [7][8] - 试验结果表现出逆转病情的潜力,且观察到剂量依赖性反应 [8] AI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 - Rentosertib的靶点TNIK是通过AI平台PadnaOmics从20个推荐靶点中筛选出来的 [13] - 分子生成AI平台Chemistry42基于结构从头设计了78个候选化合物,其中第55个就是Rentosertib [13] - TNIK靶点具有成为超级靶点的潜力,与多种疾病相关,包括癌症、肥胖、阿尔茨海默病等 [14] 公司发展 - 英矽智能计划今年与中国药品审评审批部门沟通,争取直接进入临床三期研究 [4] - 公司已完成E轮融资1.23亿美元,将用于AI平台升级和药物研发管线创新 [20] - 目前公司有超过30个研发管线,10个已进入临床阶段 [16] 行业现状 - 全球AI制药行业面临资金紧张、裁员等问题,急需AI药物获批来提振信心 [15][16] - 全球已有300多个AI药物管线在推进中,但新药研发成功率仍然较低 [23] - 英矽智能的成功可能成为AI制药行业走向成熟的标志 [18]
AI制药,走出“死亡谷”
虎嗅· 2025-06-19 09:27
大模型浪潮下的AI制药行业现状 - AI制药行业呈现"冰火两重天"态势:头部公司Xaira Therapeutics获10亿美元天使轮融资,Isomorphic Labs完成6亿美元融资,而2020年前后成立的创业公司面临资金紧张[1][9] - 2024年全球AI+药物研发融资达128起,总金额57.95亿美元,较2023年的104起/36.01亿美元显著提升[7] - 中国AI制药初创公司融资额仅占全球8%,15起超1亿美元融资中仅1起在中国[8] 技术应用与行业认知 - 药企更关注分子设计效果而非设计方式,AI需证明在实验中的实际推动作用[2][3] - 大模型在药物研发中提升分子生成多样性,但尚未成熟到替代精准优化与成药性预测[16] - AI正融入药物研发流程,未来可能不再强调"AI制药"标签而成为默认组成部分[18] 商业模式转型与挑战 - 行业从工具平台向自研管线转型,英矽智能31条管线中10条进入临床阶段[22] - 英矽智能2024年92.9%营收来自药物发现及管线研发,与美纳里尼达成两笔合作总金额达10.5亿美元[23] - AI制药公司面临证明AI价值的压力,药企合作时设定更明确KPI如活性数据等[27][28] 跨行业拓展与商业化 - 英矽智能将Pharma.AI平台应用扩展至先进材料、农业等领域,2024年"其他发现"贡献2.5%收入[32][33] - 晶泰科技与协鑫集团达成5年10亿元合作,相当于其2024年营收的四分之三[36] - 深势科技业务覆盖多领域,2023年获7亿元融资为当年国内最高[38] 资本市场与行业趋势 - 投资人从追求新范式故事转向关注实际交付成果,要求AI缩短研发周期并降低成本[19][40] - 头部公司通过裁员、精简管线优化资源,同时探索非制药领域商业化路径[39] - 行业进入调整期,企业需证明技术能力推进管线或解决广泛科学问题[41][42]
资本对AI制药重燃信心,但要求有何不同?
第一财经· 2025-06-18 22:10
融资与合作动态 - 英矽智能完成E轮融资 总额达1 23亿美元 超额完成目标 资金将用于完善AI模型和算法 升级智能实验室 推进药物管线临床探索 [1] - 石药集团与阿斯利康达成战略研发合作 利用AI引擎开发新型口服小分子候选药物 潜在合作金额超50亿美元 [1] AI制药行业现状 - 传统药物研发周期长达十几年 投入10亿至15亿美元 成功率仅10% AI技术可加速开发并提高成功率 [2] - 行业经历2020年资本热潮后进入调整期 融资规模缩水 但DeepSeek出现后市场对AI热情回升 [2] - 国内传统药企积极拥抱AI技术 希望通过新质生产力突破研发效率瓶颈 [2] 商业模式演进 - AI制药企业主要采用三种商业模式 销售软件 对外授权 自主研发药物 英矽智能侧重后两种模式 [2] - 行业进入成果验证阶段 企业成功关键取决于自研管线进展和商业模式兑现能力 [3] - 当前商业模式为阶段性选择 未来随着收入增长将探索更合适的长期模式 [3] 技术发展重点 - 行业关注点从单纯AI技术转向实际制药成果落地 [2] - 英矽智能正推进技术闭环和收入增长双轨战略 以证明技术价值 [3]
英伟达(NVDA.US)加持AI制药革命 SandboxAQ合成数据破解药物筛选难题
智通财经网· 2025-06-18 21:46
公司动态 - SandboxAQ是由谷歌母公司Alphabet分拆、获英伟达战略支持的AI初创企业,已累计融资近10亿美元 [1] - 公司于6月18日正式发布大规模合成数据集,旨在通过模拟药物分子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机制加速新药研发 [1] - 公司独创性地将计算化学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基于英伟达高性能芯片构建算法平台 [1] - 公司生成了520万个尚未在现实世界观测到的三维分子结构,这些"虚拟分子"严格遵循物理定律推导 [1] - 公司采取"数据开源+模型收费"的混合商业模式,免费开放合成数据集供学术机构使用,但对AI预测模型进行商业化运作 [2] 技术突破 - 公司技术平台通过求解量子力学方程生成虚拟分子结构,在数字世界搭建庞大的分子图书馆 [1] - 相较于传统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新发布的合成数据集可将预测效率提升数个量级 [2] - 预测结果与真实生物实验的吻合度已达到实验室标准 [2] - 技术可将传统需要数年的分子筛选周期压缩至数周,显著降低新药开发的时间与资金成本 [2] 行业影响 - 该技术解决了药物研发领域数十年的核心痛点,能快速筛选出理论上具备结合潜力的候选分子 [2] - 创新范式正在重塑药物研发的早期阶段,特别是在肿瘤治疗等领域的应用潜力巨大 [2] - 随着生物医药行业对AI制药投入持续升温,公司试图在万亿级医药研发市场中开辟全新赛道 [2]
当消费遇上AI|资本对AI制药重燃信心,但要求有何不同?
第一财经· 2025-06-18 18:14
AI制药行业趋势 - 行业关注点从AI技术发展转向AI在制药方面的成果落地 [1][4] - 2020年后热钱涌入AI制药行业,经历两年资本狂欢后进入融资缩水阶段 [3] - DeepSeek出现后国内传统制药企业更迫切拥抱AI技术以突破研发效率瓶颈 [3] 英矽智能融资与合作 - 完成E轮融资1.23亿美元,超额完成目标 [1] - 融资资金将用于完善AI模型算法、升级智能实验室及推进药物管线临床探索 [3] - 融资成功表明AI技术赋能药物研发的进度和合作进展获得新老投资人认可 [1] 行业商业模式 - AI制药企业主要通过卖软件、对外授权和自主研发药物实现商业闭环 [4] - 英矽智能目前尤其依赖对外授权和自主研发药物两种商业模式 [4] - 行业发展到需要验证自研管线进展和商业模式兑现能力的阶段 [4] 药物研发效率 - 传统药物研发通常需十几年时间、10-15亿美元投入,成功率仅10% [3] - AI技术旨在加快药物开发速度并提高研发成功率 [3] - 石药集团与阿斯利康合作利用AI引擎开发新型口服小分子药物,潜在金额超50亿美元 [1]
AI制药,十年浮沉
36氪· 2025-06-17 19:43
行业概述 - AI制药行业从2014年起步,十年间涌现超100家初创企业,如晶泰科技、英矽智能、百图生科等,旨在通过AI技术解决新药研发"双十困境"(十年研发周期+十亿美元成本)[4][5] - 行业经历三个阶段:2014-2017年技术验证期、2020-2022年资本狂热期、2023年后理性回调期,当前进入差异化竞争阶段[9][44][61] - 核心竞争格局形成三大阵营:传统药企派(辉瑞/赛诺菲)、AI制药新势力(晶泰/英矽)、互联网巨头(腾讯/百度)[43] 技术突破 - 晶泰科技2016年通过辉瑞盲测,实现100%准确率的药物晶型预测,将传统数月流程压缩至数天[2] - 2020年AlphaFold2解决蛋白质结构预测难题,Exscientia首款AI设计药物DSP-1181进入临床(研发周期仅1年,行业平均4.5年)[31] - AI分子在I期临床成功率高达80%-90%,远超行业50%平均水平[77] 资本动态 - 2020年成融资拐点:晶泰科技C轮融资3.188亿美元创纪录,薛定谔上市市值达40亿美元[29][30] - 2020年国内赛道融资27.23亿元,2023年融资缩水超70%,80%资金流向头部企业[44][62] - TMT基金大举进入,但互联网"快周期"思维与制药"长周期"特性产生冲突[46][47] 商业模式 - 主要路径分三类:Biotech模式(英矽自研管线)、CRO模式(晶泰技术服务)、SaaS工具模式[55] - 核心矛盾显现:数据壁垒导致算法同质化,药企不愿共享核心数据,AI预测准确率受质疑[54] - 商业化困境:CRO模式依赖药企预算周期,自研管线面临长研发周期与巨额亏损[56][57] 企业分化 - 晶泰科技转型AI平台公司:2024年港股上市(市值197.59亿港元),跨界新能源/新材料领域[65][66] - 英矽智能坚守Biotech路径:三次冲击IPO未果,临床管线推进艰难[72][73][84] - 超维知药等中小玩家因缺乏成果退出市场,头部企业通过跨界(农业/能源)寻求第二增长曲线[67][70][71] 未来趋势 - 技术演进:从判别式AI(1.0)向生成式AI(2.0)升级,实现分子设计与合成突破[80] - 价值重构:AI作为"制药新基建"融入传统研发流程,药企自建AI团队成常态(强生6000人数据团队)[77][79] - 新焦点转移:从前端靶点发现转向AI临床设计,可覆盖80%研发成本的市场空间[81][83]
“未来分子平台”引爆商业化裂变,晶泰科技(2228.HK)如何吃透AI红利?
格隆汇· 2025-06-17 10:39
近期的两个"时间窗口",让"港股18C第一股"晶泰科技的核心价值逻辑再获关注。 一是今年从年初开始,全球资本市场呈现明显的"东升西落"格局。伴随DeepSeek的横空出世,掀起了以中国科技资产 为核心的价值重估浪潮。 同时,七部门印发的《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实施方案(2025-2030年)》明确提出,深化人工智能赋能应用,围绕技术研 发与规则体系构建、全产业链应用场景落地,以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全面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与医药产业的深度 融合。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晶泰科技作为AI赛道的领军企业,特别是在AI for Science领域具有显著优势,其发展态势备受瞩 目。此前公司交出一份不俗的业绩成绩单,透过财报可以清晰的看到公司在前沿科技领域的技术积累和商业化成果, 投资吸引力再次获得催化提升。 二是晶泰科技恰好迎来上市一周年,在多方瞩目下又一次站上价值创造新起点。 从近期公司股票解禁情况来看,部分核心股东的股份解禁日期集中在2025年5月和6月。平稳度过解禁大考后,公司股 价亦展露强劲表现,呈现持续攀升态势,近一个月涨幅已超40%,有力印证市场对公司的信心以及对公司长期发展价 值的认可。 (来源:富途) 5月2 ...
晶泰控股20250616
2025-06-16 23:20
纪要涉及的公司和行业 - **公司**:晶泰控股、和谐汽车 - **行业**:AI制药、新材料、化妆品、保健品、生命科学、新能源、石化催化剂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晶泰控股业务与合作 - **业务模式**:通过AI和机器人技术赋能生物医药及材料分子发现,商业模式有研发服务费、临床里程碑收费和销售分成[2][4][5] - **药企合作**:与17家全球前二十大药企合作,如赋能辉瑞新冠口服药Paxlovid研发,使其提前6个月上市;与礼来签2.5亿美元合作协议并有额外销售分成[2][6] - **多领域拓展**:2024年拓展至新材料、化妆品和保健品领域,研发和变现周期短;与中石化上海实验室、广东中医药大学等合作项目落地并确认收入;计划将生发分子打造成化妆品,临床试验80多天效果良好[2][7] 技术优势与壁垒 - **机器人实验室**:拥有全球领先大规模机器人实验室进行化学合成实验,积累的数据对提升AI算法关键,加速药物和新材料进展[2][8] - **数据收集工具**:打造正确高效数据收集工具作为未来十年护城河,数据是垂直领域AI模型核心壁垒[9] - **与石药对比**:与石药比,有自动化合成和真实世界实验数据优势,但需提升分子设计能力,将优化系统和加强合作弥补短板[10] 行业利好消息 - **国际政策**:美国FDA提出用AI取代动物测试,调低美国药物价格参照中国NMPA标准,对AI制药行业利好[2][11] - **合作趋势**:Isomobix和DeepMind等合作公告显示行业积极发展趋势[2][11] 资本市场表现 - **上市进程**:2024年6月13日登陆联交所成18D第一股,9月进港股通,前两周纳入MSCI中国区指数[3] - **股东情况**:吸引国内大型公募和私募基金,2024年5月7日股东解禁,股价稳定,多数股东看好长期持有[3] 公司布局与成果 - **生命科学布局**:服务全球二十大药物巨头中16家,小分子抗体等需求增加,与广发轻工及比利时UCB合作有进展[12] - **解决行业痛点**:通过自动化合成技术加速DMTA循环,京涛有全球唯一大规模机器人工作站,积累数据预测化学反应,与药企互补[13] - **生态系统建设**:生态系统建设重要且持开放态度,与国际同行比较合作完善生态系统,曾被麦肯锡评为全球第一[14] - **初创企业合作**:过去十年与波士顿Charles River实验室等合作孵化初创生物医药企业,参股并提供服务,临床阶段与CRO合作[15] - **与礼来合作**:2024 - 2025年与礼来合作深化,小分子推到PCC阶段收几千万人民币里程碑费,礼来开展一期临床付2000万美元[16] - **业务规划**:2024年大健康板块收入来源多样,生命科学领域重点投入BD资源,在利物浦并购,将在巴塞罗那和伦敦拓展;新材料新能源领域机会多,需求来自大中华、中东和东南亚[17] 和谐汽车并购与规划 - **并购要求**:优先考虑加速数据积累挖掘的对象,与现有业务协同,有产学研背景和优秀团队,暂不进行大并购,待性价比高标的[17][18] - **收购赋能**:收购英国利物浦化学技术公司,英国地缘政治中立,该公司运营久、知名度高、团队BD资源丰富,与晶泰技术平台互补[19] - **生物分子规划**:通过高科技平台找小分子,回报周期短、ROI高,在生命科学外找新材料新能源机会,聚焦细分领域,筛选有标准,与产业方非排他合作[20][21] - **催化剂计划**:探索催化剂市场,在中东谈判合作开拓市场,与文莱控股、沙特阿美交流,计划与中石油洽谈,认为AI找催化剂商机大[22][23] 业绩预期 - **收入增速**:彭博社分析师预计2025 - 2026年收入规模增速50% - 80%[24] - **各领域情况**:抗体发现认证可能快于小分子,签20多个抗体发现大订单;自动化板块改名后上半年增速快;新材料新能源望突破贡献收入;2025年一季度净亏损4.58亿人民币,预计2026年EBITDA现金流平衡[24] 股票解禁情况 - **解禁比例**:5月7日解禁,五大外部股东持39%股份,高于上次解禁比例[25] - **股价表现**:解禁后股价稳定,股东有序退出,股价回升,宏观利好和政策对股价有积极影响[25] 未来发展方向 - **业务拓展**:未来十年获投资者支持,境内外拓展合作,8月底前希望BD突破[26]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公司在生命科学服务全球二十大药物巨头中的具体企业,如天晴、比利时UCB、正大天晴、华东、齐鲁、石药等[12] - 和谐汽车收购的利物浦大学分拆公司由全球知名教授Andrew Cooper领导,未来计划与教授更多合作[17] - 公司自动化板块3月28日改名为Intelligent Molecular Surface[24]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将发表第二份数字资产发展政策宣言;我国成功开展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临床试验——《投资早参》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16 08:02
重要市场新闻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将参加2025年6月16日至22日第55届巴黎航展 参展阵容包括歼-20、歼-35A、歼-10CE、运-20、直-20、直-10ME等军机 无人机板块包括攻击-11、"翼龙"-2H等 民机板块包括AG600M、"新舟"60增雨机等 [1] 数字资产行业发展 - 香港特区政府即将发布第二份数字资产政策宣言 重点包括传统金融与数字资产技术结合、提高安全性和灵活性、鼓励技术创新应用 [2] - 《稳定币条例》生效后香港金管局将尽快处理牌照申请 稳定币在跨境支付和外汇储蓄等金融活动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2] - 相关产业链公司包括数字技术提供者、支付服务商及现实世界资产代币化企业 概念股涉及雄帝科技、四方精创、天阳科技等 [2] 脑机接口技术突破 - 中国成功开展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前瞻性临床试验 成为全球第二个进入该技术临床试验阶段的国家 [3] - 上海华山医院和北京宣武医院已启动脑机接口临床队列研究患者入组工作 上海将成立脑机接口与神经调控专业分会 [3] - 2030年前计划完成5款以上侵入式产品临床试验 全球脑机接口产业未来10-20年预计产生2000亿美元价值 概念股包括汉威科技、诚益通、爱朋医疗等 [3] AI制药领域合作 - 石药集团与阿斯利康达成战略研究合作 阿斯利康将利用石药AI药物发现平台开发新型口服小分子候选药物 [4] - 石药集团获得1.1亿美元预付款 最高可获得16.2亿美元研发里程碑付款和36亿美元销售里程碑付款 总金额可能超过50亿美元 [4] - 合作证明中国药企在AI药物发现环节的技术实力 推动行业建立技术贡献与收益分配机制 概念股包括成都先导、仟源医药、泓博医药等 [4] 上市公司股东减持 - 德恩精工副总经理及董事会秘书计划合计减持不超过29.55万股(占总股本0.2%) [5] - 宝利国际持股12.9%股东计划减持不超过2746.8万股(占总股本3%) [5] - 国茂股份实控人计划合计减持不超过1977.26万股(占总股本3%) [5] - 山东章鼓董事及高管计划合计减持不超过155.08万股(占总股本0.5%) [5] - 永安药业发布股价异动公告 2025年第一季度处于亏损状态 公司基本面无重大变化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