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航天

搜索文档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创新力”变“生产力”——科技创新点燃发展引擎
新华社· 2025-06-28 20:49
科技创新驱动发展 -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 [1] - 科技与产业深度交融、同频共振,源头创新蓬勃涌动,前沿成果加速落地,越来越多的"创新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1] 量子技术突破 - 我国首款面向千比特规模设计的超导量子计算测控系统ez-Q Engine 2.0正式交付使用,这是我国在量子计算核心设备领域实现的重大自主突破 [2] - 该测控系统价格不到国外产品的一半,已批量交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电信量子集团等9家科研、产业单位,累计提供超5000比特测控服务 [2] - 量子通信产品如国盾密邮、国盾密盘、量子安全会议平板一体机已走进人们的生活,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为全球143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完成超50万个量子计算任务 [4] 商业航天发展 - 北京亦庄"火箭大街"是全国首个商业航天共性科研生产基地,2024年完成入轨发射13次,入轨卫星超80颗 [5] - 北京亦庄汇集了160多家空天企业、600多家航天生态企业,商业火箭集聚度达到全国的75%,互联网卫星集聚度全国最高 [6] - 商业航天作为"新增长引擎"首次写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推动商业航天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 [6] 煤制油技术突破 - 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公司4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项目是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煤制油项目,项目整体国产化率达98.5% [8] - 该项目累计生产油化品超2000万吨,接近全国煤制油产能的一半,吨煤价值提升了7倍左右 [8][9] - 自主研发的"神宁炉"打破了国外长期垄断,克服了外国气化炉只能"吃"精煤的缺陷 [8] 脑机接口技术应用 - 重庆云脑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脑机接口康复训练系统已在400余家医疗机构进行临床应用,服务超50万人次 [10] - 该公司的脑机接口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率先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为患者康复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 [10] - 脑机接口技术实现了由被动康复向主动康复转变,为患者生活自理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10]
科创板第五套标准重启:市场热情高涨,两天22家企业IPO获受理
搜狐财经· 2025-06-27 13:55
政策调整 - 证监会宣布创业板启用第三套上市标准并重启科创板第五套标准 为未盈利创新型企业提供上市通道 [1][2] - 配套文件将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纳入适用范围 体现监管层对硬科技产业的培育导向 [3] 市场反应 - 政策公布后首周A股IPO受理量增至20家 北交所占10家 [1] - 6月24日至25日两天内22家企业集中申报 北交所企业占比达86% [1][3] - 禾元生物拟采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冲击资本市场 核心产品已进入商业化阶段但仍处于亏损状态 [3] 历史数据 - 科创板已为54家未盈利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融资规模超过2000亿元 [4] - 54家企业2024年整体营收达1744.79亿元 增速24%高于板块平均水平 合计亏损较前期收窄36% [4] - 此前通过第五套标准上市的20家生物医药企业中19家已实现产品商业化 [3] 企业特征 - 当前排队上市的未盈利企业共10家 其中5家采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 普遍呈现持续亏损、现金流紧张的财务特征 [1] - 未盈利企业普遍存在高研发投入、高市场风险、高估值波动的特征 [5] - 禾元生物近三年累计亏损超过4.8亿元 在研药品均未获得批准 [5] 行业挑战 - 科技企业在技术商业化过程中面临工艺瓶颈、产品需求与市场不符等挑战 [5] - 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前沿科技赛道企业面临国内外同行激烈竞争 [6] - 科创板企业普遍具有高研发投入、高转化难度、高市场不确定性的特点 [5] 投资考量 - 未盈利企业估值多基于未来技术潜力、市场空间的预期 主观判断因素较强 [5] - 机构投资者交易占比达85% 关注长期技术可行性和短期财务细节 [6] - 个人投资者需了解"非对称风险"特征 技术成功收益有限而失败可能导致较大损失 [6]
逐梦星辰 中国商业航天进入“加速轨道”
金融时报· 2025-06-27 09:55
商业航天产业特点 - 商业航天产业具有新技术、新要素、新产业三大特点,既是技术的革命式突破,又是生产要素的创新配置,同时能带来产业深度转型升级 [1] - 商业航天作为新质生产力,不断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 [1] - 商业航天在推动产业升级、带动相关产业重塑新动能方面,凸显出以自主技术创新撬动市场培育和产业发展的潜力 [1] 技术突破与创新 - 银河航天生产的柔性太阳翼轻薄、柔软,可以在火箭里进行折叠装载,使得火箭一次能够承载多块太阳翼,适合卫星大批量堆叠发射 [2] - 2023年7月23日,银河航天灵犀03星成功发射,成为我国首款使用柔性太阳翼的卫星,同时也是我国首次在轨对多星堆叠发射技术进行验证 [2] - 蓝箭航天自主研制的"朱雀二号"遥二火箭发射成功,成为全球首款成功入轨的液氧甲烷运载火箭 [3] - 银河航天已成功发射25颗技术先进的卫星,包括全球首颗高频低轨毫米波卫星、我国首次批量研制的低轨宽带通信卫星等 [5] 产业链与供应链发展 - 银河航天的合作伙伴从2018年的100多家增长到如今的超过1300家,供应链涵盖精密加工、铸造、电子集成、能源、机电、材料等领域,其中一半以上是中小企业 [4] - 传统轴承类工业品制造企业通过商业航天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迁移,实现了生产技术的更新迭代,研发高附加值产品,并开辟了新的业务线 [4] - 北京已有商业航天领域高新技术企业超300家,涵盖了运载火箭、卫星制造、地面站及终端设备、卫星应用服务全产业链 [4] 政策支持与资本投入 - 2015年《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出台,推动商业航天从技术探索迈入规模化、产业化、生态化的发展新阶段 [1]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新培育一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商业航天、北斗应用、新型储能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3] - 2024年北京市共完成蓝箭航天、星河动力等7家企业的投资决策,投资金额10亿元 [4] 卫星应用与星座建设 - 北京已累计发布10多个商业卫星星座的建设规划,银河航天成功发射8颗低轨宽带通信卫星,构建起我国首个低轨宽带通信试验星座"小蜘蛛网" [3] - 中科星图联合空天院集成国内首款遥感垂域大模型"空天·灵眸",实现数字地球海量信息深度挖掘,可在线完成分钟级天临空地海多圈层信息精准智能分析和计算 [3] - 银河航天正在加速手机直连卫星的研发,已经成功研制并发射两颗具备手机直连功能的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星 [5]
江苏 “高原”之上起高峰
经济日报· 2025-06-27 06:38
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 - 江苏省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目标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1] - 布局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18个重点领域,部署18项重点任务,提出20条支持政策,力争2035年在若干前沿科技领域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基础研究中心 [3] - 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应用基础研究策源、高新园区新质转型等方面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双向奔赴 [3] 基础研究投入与成果 - 江苏省设立24.8亿元基础研究专项资金,推动物理、应用数学、合成生物三大省基础科学中心实体化运行 [2] - 开展首批3家"应用基础研究特区"试点,实施67项基础研究重点项目 [2] -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超5000项,居全国第一 [2] - 预计到2024年底,全省研发投入强度达3.35%,基础研究投入占比达5.6% [2] 区域创新案例 - 无锡锡山区新增科技型企业超1500家,推进"16+3+2"个特色专业园区建设,抢抓人形机器人、合成生物、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新赛道 [4] - 南京六合区借助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创新港,聚焦飞行器设计、航空航天发动机等前沿领域,形成从基础研究到技术转化的完整闭环 [5]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 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7万家、居全国第二,科创板上市企业111家、数量全国第一,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215家、跃居全国第一 [7] - 50家企业入围中国独角兽企业榜单、占全国13.3%,181家企业入选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榜单、占全国23.1% [7] - 无锡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7300家,出台政策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8] 产业技术创新与集群发展 - 江苏省面向"筑峰强链"重点企业征集产业链短板技术,1200余家企业围绕重点需求开展自主研发 [6] - 牵头和参与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累计达14个、数量全国第一 [8] - 重点聚焦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50条重点产业链,做好创新中心培育、研发机构建设、创新载体赋能 [8]
把“性价比”刻进火箭DNA里 点赞“朱雀三号”的回收技术
央视网· 2025-06-26 17:33
商业航天技术突破 - 蓝箭航天自主研发的"天鹊"系列液氧甲烷发动机四次助力"朱雀二号"成功入轨,为我国在绿色推进剂领域抢占全球技术先机 [3] - "朱雀三号"已完成地面全系统测试,计划今年第四季度首飞,有望成为中国首枚实现垂直回收的液体火箭 [3] - "朱雀三号"与"朱雀二号"相比最重要的技术突破是实现可回收、可复用,这是突破"低成本、高频次、大运力"商业航天模式的关键技术载体 [5] 火箭性能与成本优势 - "朱雀三号"直径4.5米,一次最多可搭载18颗卫星,采用不锈钢箭体结构,配备着陆腿和栅格舵 [5] - 火箭一级段回收将节省70%发射成本,因一级段造价占整个火箭的70% [5] - 回收落点控制可达米级精度,难度相当于从100层楼将笔扔进地上笔筒 [5] 动力系统创新 - "朱雀三号"采用九机并联动力系统,由九台天鹊-12系列液氧甲烷发动机组成,总推力突破7500千牛 [7] - 九台发动机中五台可调整方向,每台都可精准调节推力大小 [7] - 九台发动机在试验中按预设时序依次点火、稳态运行、顺利关机,完成45秒全系统实战演练 [9] 行业发展意义 - "朱雀三号"标志着我国民营航天力量正逐步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 [9] - 北京商业航天创新发展成为媒体关注热点,蓝箭航天作为民营企业代表取得重要技术突破 [1]
穿越者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中国首艘载人飞船试验船即将投产|硬氪首发
36氪· 2025-06-26 13:24
公司融资与资金用途 - 北京穿越者载人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由中天汇富、彬复资本联合投资 [1] - 融资资金将用于加速穿越者壹号(CYZ1)亚轨道载人飞船工程研制及首艘试验船投产 [1] - 此轮融资距上一轮仅6个月 期间实现多项关键技术突破 包括载人飞船主动防热技术地面验证试验等 [1] 公司背景与定位 - 穿越者成立于2023年1月 是一家集可重复使用载人飞船研制与太空旅游运营为一体的商业载人航天科技企业 [1] - 公司是国内首家集可重复使用载人飞船工程化研制的商业航天企业 通过技术创新与太空旅游全链路生态布局重构中国商业航天竞争力 [8] 产品技术突破 - CYZ1亚轨道载人飞船是国内首艘瞄准全可重复使用设计的载人飞船 实现飞船质量99%可重复使用 [2] - CYZ1采用先进推式逃逸技术 是世界首艘具备百米级高精度返回及无损着陆回收的钝头体载人飞船 [2] - 突破载人飞船传统防热技术不可复用的瓶颈 研发载人飞船智能飞控计算机 完成计算机与改进型预测-校正制导算法的软硬件匹配测试 [1] 产品竞争优势 - 与美国蓝色起源"新谢泼德号"飞船相比 CYZ1拥有更大舱内飞行空间、更高落点精度、更长时间飞行体验 功能上可实现载人载货两用 [2] - 以可复用技术对标SpaceX星舰经济性优势 以亚轨道旅游差异化竞争蓝色起源 [8] 研发与商业化计划 - 计划2023年下半年开展中国商业航天领域首次全尺寸载人飞船着陆缓冲试验 突破载人飞船无损着陆技术 [5] - 开展载人飞船零高度逃逸试验 验证逃逸救生关键技术 深化与国内头部商业火箭公司战略合作 [5] - 创立太空游客俱乐部社群 搭建航天康养、航天训练等地面体验项目 打造航天界的"迪士尼" [5] - 目标2026年完成飞船零高度逃逸试验 2027年实现无人亚轨道飞行 2028年商业载人首飞 [5] 行业前景与投资方观点 - 载人航天飞船衍生的太空旅游赛道展现出千亿级蓝海 商业航天产业是万亿级赛道 正推动太空经济进入爆发期 [7][8] - 穿越者是目前国内稀缺的具备商业载人航天器全链条能力的综合性团队 掌握从产品定义到商业运营的完整闭环能力 [7] - 公司团队构建"技术突破-场景落地-生态延伸"的闭环增长模型 依托东方智慧推动中国商业载人航天跻身国际前沿 [8]
北京商业航天“造星织网”
环球网资讯· 2025-06-26 09:54
银河航天技术创新 - 公司成功研制我国首款使用柔性太阳翼的卫星灵犀03星 柔性太阳板厚度仅1毫米 折叠状态主体厚度不到5厘米 展开后长度约9米 宽度超过2.5米 [2] - 柔性太阳翼具有重量轻 模块化特点 更易于收纳 同样质量下面积更大 能吸收更多太阳能 适合卫星大批量堆叠发射 [2] - 卫星制造生产线融合人机协作理念 借助装配机器人 智能设备及数字化制造系统 打造100公斤至2000公斤级卫星完整制造链条 [3] - 产线具备年产100至150颗中型卫星能力 研制周期缩短80% 实现批量"造星" [3] 供应链与成本优化 - 卫星发射成本从过去十几亿元降至百万元级别 [3] - 公司探索新供应链 牵引汽车等行业零部件企业提升航天产品制造能力 供应链合作企业从2018年100余家拓展到1300余家 超半数为民营企业 [3] 行业地位与突破 - 公司是我国商业航天及卫星互联网领域首家独角兽企业 [4] - 实现多个"首个"与"首次" 包括国内首款柔性太阳翼平板卫星 首次实现低轨宽带通信卫星批产研制 建设首个低轨宽带通信试验网络"小蜘蛛网" 实现中国低轨卫星互联网首次出海落地 [4] 未来发展规划 - 正在加速手机直连卫星研制 开展相控阵天线 星上大能源 数字处理载荷等核心技术攻关 未来可实现无网区域手机直连"太空Wi-Fi" [5] - 北京商业航天生态蓬勃发展 拥有相关高新技术企业超300家 商业航天百强企业 上市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均占全国半数以上 [5] - 北京商业航天已涵盖运载火箭 卫星制造 地面站及终端设备 卫星应用服务全产业链 计划2026年左右实现可重复使用火箭入轨回收复飞 [5]
给“硬科技”更多准入机会
经济日报· 2025-06-26 05:58
资本市场改革 - 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提出深化科创板改革"1+6"政策措施 包括设置科创成长层和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 [1] - 创业板将正式启用第三套标准 支持优质未盈利创新企业上市 [1] - 资本市场从"看盈利"转向"看潜力" 是制度建设的重要创新 顺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 [2] 科技企业发展现状 - 人工智能 商业航天 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方兴未艾 涌现深度求索 宇树科技等"硬科技"企业 [2] - 这类企业投入大 周期长 商业化不确定性高 需要资本市场长期资金支持以跨越"死亡之谷" [2] - 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实施以来 已有逾20家上市时未盈利企业实现盈利并摘"U" [4] 改革意义 - 对科创企业:可获得资本市场资源 攻克核心技术 加速成果转化 [3] - 对产业发展:推动人工智能 低空经济 量子通信等领域向高端化 智能化 绿色化升级 [3] - 对资本市场:提高上市公司整体质量 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3] 投资者保护措施 - 试点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 帮助识别企业价值 [3] - 科创成长层企业股票简称后设置特殊标识"U" 提醒投资者企业处于初创期可能亏损 [3] - 提高未盈利科技型企业摘"U"标准 促进投资者理性决策 [3]
自觉担起科技自立自强使命
经济日报· 2025-06-26 05:58
科技创新高地建设 - 湖北肩负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的战略责任,目标是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1] - 湖北是全国重要的智力密集区、高层次人才集聚区和高质量科技成果产出大省 [1] - "十四五"期间湖北强化"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战略必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1] - 湖北成为全国最大的光电子芯片研发生产基地、最大的中小尺寸显示面板制造基地 [1] - 湖北拥有146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1] 科技创新机制改革 - 湖北实施科技组织方式和治理模式创新,包括"揭榜挂帅"和"赛马"制 [2] - 建立基于信任的科技项目和经费管理制度,推动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改革 [2] - 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运行4年成立78家专业研究和服务平台,转化科技成果600项,孵化高科技企业200多家 [2] 科技与产业融合 - 湖北制造业底子厚实,硅钢、海工钢等优特钢占比超过50%,食品级、电子级等精细化工产品占比超过40% [3] - 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催生新产业,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确保供应链安全 [3] -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新的经营主体和市场需求 [3]
城市24小时 | 打造“机器人之城”,“南哥”入局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26 00:08
南京市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 - 南京市政府审议通过《南京市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目标包括核心产业规模超100亿元、培育5家整机量产企业、引育150家相关企业、形成50项以上规模化应用、打造2个特色产业集聚区 [1][4] - 南京通过整合资源推进优质企业培育、重点项目招引、科技成果转化,加速企业集聚并构建创新体系,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领域,埃斯顿和汇川技术等国产头部品牌已在南京深度布局 [1][2] - 南京已形成机器人全产业链体系,集聚上下游企业近200家,并通过工业软件供需对接活动推动技术深度应用 [2] 新一代信息通信产业布局 - 南京聚焦关键领域开展科技攻关,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场景创新,目标打造创新策源新高地 [1] 城市产业竞争动态 - 南京面临新兴产业竞争压力,此前错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风口,现通过具身智能机器人等新赛道突破 [1] 其他城市产业政策 - 深圳印发措施推动餐饮消费升级,壮大预制菜产业,支持"圳品"品牌推广及引进高端餐饮品牌 [5] - 武汉加快商业航天产业发展,以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为中心建设"中国星谷",目标建成全国商业航天创新高地 [6] - 云南推进园区经济改革,鼓励跨区域合作共建,创新利益共享机制以提升园区经济规模 [7] 中国城市国际传播影响力 - 2025年度海外影响力前十城市为北京、上海、深圳、广州、重庆、杭州、成都、南京、武汉、天津,评价维度包括媒体关注度、国际美誉度等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