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型显示
icon
搜索文档
最高1000万元扶持!广州黄埔“人工智能 + 机器人”产业闭门研讨会邀请您参加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9-03 12:19
政策发布背景与目标 - 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发展促进中心湾区制造业创新成果产业化服务中心将于9月18日举办智能机器人全产业链优质项目供需与政策交流座谈会 推动机器人产业链需求侧与供给侧深度协同 [1] - 广州开发区 黄埔区于7月3日推出"人工智能+机器人"系列政策 包含4大政策近40条措施 最高给予1000万元扶持 以政策创新激活产业动能 [2] - 黄埔区积极抢抓人工智能机遇 充分发挥产业链完备 算力资源充沛 应用场景丰富等优势 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 着力构建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6] 人工智能产业政策细节 - 发放"算力券""模型券""场景券""数据券" 对符合条件企业每年最高可享受1000万元成长支持 1000万元算力券 1000万元场景券 100万元模型券 [11] - 支持可信数据空间建设最高100万元 数据资源入表按服务费用30%每家企业年最高10万元 数据交易所交易按金额3%最高20万元 [8] - 支持工业软件集聚区企业根据营收情况每家每年最高1000万元 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最高500万元 产业级开源矩阵最高100万元 [8] - 对研究开发费用200万元及以上科技型企业按研发费用最高1%分档扶持 每个企业最高1500万元 [20] 具身智能产业政策细节 - 对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重大项目最高给予5000万元 新引进核心零部件与整机制造项目按投资额5%最高500万元 [8] - 提供最高1000平方米办公研发生产场所补贴 年度服务收入超500万元平台按收入10%最高100万元 [8][13] - 对连续两年整机产品销售额超1000万元企业按销售额5%最高100万元扶持 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最高300万元 [9] - 开放不少于50个应用场景 遴选不超过10个案例按投入50%最高200万元 行业交流活动按费用20%最高50万元 [9] 集成电路产业政策细节 - 提升高端芯片设计能力 按流片费用40%分档最高500万元 核心设计工具国产化替代按采购金额30%最高100万元 [10] - 推进材料 设备和零部件强链补链 对新引进产业化项目按设备投资额15%分档最高1000万元 [10] - 推动集成电路产业构建自主可控生态 对符合条件企业最高1000万元扶持 [14] 超高清视频与新型显示产业政策细节 - 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按技术服务收入10%最高100万元 高增长配套企业每个最高200万元 [11] - 应用场景创新项目按终端设备和软件购置费用10%最高100万元 自主品牌建设最高100万元 [11] - 支持特色产业园发展 对示范特色产业园区每年最高300万元扶持 [11] 产业基础与发展规划 - 新型显示产业2024年产值超1500亿元 面板产能占全市超76% 集聚华星光电 视源 创维等龙头企业 [16] - 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近300亿元 集聚粤芯 新锐光 广芯封装等优势企业 上下游企业超150家 [16] - 机器人与具身智能领域集聚高新兴 凌度智能 华工超级机器人研究院等企业 依托每年超2000亿元固投体量提供场景动力 [17] - 大力聚集风投创投机构 为人工智能 具身智能等产业提供全生命周期融资服务 [22] 企业反馈与支持措施 - 政府发放算力券直接降低心理大模型训练成本 场景券加速AI技术在医疗健康 教育等领域规模化应用 [13] - 政策在研发支持上提供真金白银帮助 覆盖算力 生态 场景 数据等多方面补助 帮助企业渡过初创期资金问题 [20] - 做好政策画像与企业画像精准匹配服务 让好政策持续滴灌好企业 激活企业发展新动能 [17] - 结合细分产业领域特色优化营商环境 把政策发布开在一线 政务服务送到一线 企业咨询答在一线 [22]
广东4.4万多家企业设首席质量官
深圳商报· 2025-09-03 07:32
活动启动与制度覆盖 - 广东省企业首席质量官经验交流活动暨"质量月"启动仪式在广州举行,拉开2025年"质量月"帷幕 [1] - 活动创新推出"首席质量官伙伴计划" [1] - 作为最早设立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的省份,广东已有4.4万多家企业建立该制度,覆盖全部21个地级以上市 [1] 质量人才队伍与产业影响 - 首席质量官制度锻造了一支"懂技术、善管理、敢创新"的质量领军人才队伍 [1] - 该制度为"广东制造"注入深厚的"质量"基因 [1] 伙伴计划聚焦领域 - "广东省质量强链重点产业链企业首席质量官伙伴计划"在启动仪式上发布 [2] - 该创新机制首次聚焦广东省高端装备制造、新型显示、工业机器人三条重点产业链 [2] 协同机制与合作目标 - 计划系统性构建覆盖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的首席质量官协同机制,旨在打破企业壁垒 [2] - 合作领域包括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推广、供应链质量风险联防联控、质量人才培养交流 [2] - 目标为实现质量要求深度对接,大幅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夯实质量根基 [2]
首次聚焦三条重点产业链!广东推粤企质量官“伙伴计划”
南方都市报· 2025-09-02 18:09
广东省质量月活动启动 - 广东省于9月1日启动第48个质量月活动 同步举办企业首席质量官经验交流 [2] - 全省已有超过44000家企业建立首席质量官制度 通过该制度强化企业质量引领和品牌发展能力 [2] - 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在WIPO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排名中位列首位 [2] 质量管理制度创新 - 推行首席质量官制度推动产品从"制造"向"质造"转型 增强企业及产业质量竞争力 [2] - 企业需推进质量技术创新 加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管理 形成特色质量管理方法 [2] - 首席质量官需承担企业"质量第一人"职责 树立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意识 [2] 产业链质量协同计划 - 首次推出"广东省质量强链重点产业链企业首席质量官伙伴计划" [3] - 计划聚焦高端装备制造 新型显示 工业机器人三条重点产业链 [3] - 构建覆盖产业链上中下游的首席质量官协同机制 打破企业壁垒 [3] 质量协同合作领域 - 在关键技术攻关 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推广 供应链风险联防联控 质量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3] - 实现质量要求深度对接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3] 质量月专项活动 - 广东省市场监管局联合25个部门开展"优粤行"质量文化行系列活动 [3] - 同步推出"粤质贷"质量融资增信系列活动 [3] - 活动围绕加强质量支撑 民生质量实事 质量提升 质量故事宣传等核心内容展开 [3]
福建省唯一国家级新区设立十周年做成了哪些事?
人民网· 2025-09-02 17:02
核心观点 - 福州新区设立十周年以来,经济总量达3331.04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分别达8.4%、13.1%、8.4%,现代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1] 经济发展与产业体系 - 十年间累计落地550项重大项目,总投资近5000亿元 [1] - 逐步构建起以数字经济、新材料新能源、新型显示、粮储与食品、生物医药健康、文旅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1] - 培育大东海、恒申、永荣、金纶等产值超五百亿的中国500强企业,汇聚超千家纺织企业,年产值近2000亿元 [2] - 打造首个从材料到终端一体化的新型显示产业园,形成万华、中景、坤彩等国内领先的化工新材料产业链,多项产品产能全球第一 [2] - 中印尼"两国双园"形成粮油食品、纺织化纤、轻工机械、能源精化等四大优势产业 [3] 数字经济发展 - 布局存储、超算、智算和数据交易等数字产业全链条,形成"天上三朵云、中间两中心、地上两条路"的数字新基建底座 [1] - 助力"港数闽存闽算"、"车路云一体化"、"人工智能+"等应用落地 [1] 绿色能源产业 - 全球最大的26兆瓦级海上风电机组在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下线,单台机组每年可输出1亿度清洁电能 [2] - 长乐外海海上风电场装机总容量达300万千瓦,建设规模位居福建之首 [2] 基础设施与配套 - 长乐国际机场升级为区域枢纽机场、超大型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50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 [3] - 江阴港区联通13条"丝路海运"航线,依托"闽都号"中欧、中老班列连通欧亚陆上跨境运输通道 [3] - "一闸三线"、地铁6号线、国道G316、福州F1滨海快线等重大基础设施建成 [4] - 华山医院福建医院、天津大学福州国际联合学院、十九中学滨海校区等优质配套陆续投用 [4] 对外开放与合作 - 推进与平潭综合实验区一体化协同发展,率先全国在海峡股权交易中心设立台资板,建立台企资本项目便利化的"白名单"制度,新增9项两岸合作业务 [3] - 成立福州新区闽港合作咨询委员会,累计签约21项、总投资上百亿元的合作项目 [3]
联合光电(300691) - 2025年8月29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8-29 18:26
业务发展趋势与战略布局 - 公司未来围绕光学核心技术与应用场景深度融合,持续推进战略布局 [2] - 2025年下半年聚焦安防、新型显示、智能驾驶和红外镜头四大领域 [2] 安防领域发展 - 传统安防市场增速放缓,但泛安防领域存在广阔空间 [2] - 重点拓展海外高端安防市场及国内消费级泛安防市场 [2] - 国内并购整合与行业客户拓展取得积极进展,计划推出核心产品推动消费级业务显著增长 [3] 新型显示领域(AR/VR) - 公司早期布局AR/VR,构建AR光机、光波导片贴合等整机组装关键环节的工艺与设备能力 [3] - 与国内知名AR/VR企业乐相(大朋)、小派、亮亮视野、纳德等达成友好合作关系 [6] - 2025年上半年AR类产品出货量稳步增长,下半年新技术方案量产有望持续提升出货量 [7] - 选择逸文科技合作基于战略协同与技术互补,公司投资基金持有其股权增强合作纽带 [4] 智能驾驶领域 - 围绕光感知与雷达感知双技术路径深化布局,重点发力海外中高端市场 [3] - 车载镜头业务目前开展良好 [3] 红外镜头领域 - 2024年完成对西安微普收购,以此为基础建设西安研发中心 [3] - 作为光学产品线战略延伸,技术研发与市场拓展稳步推进 [3] 财务表现与研发投入 - 2025年上半年业绩亏损因自主研发及业务项目投入资源和费用较多 [8] - 公司对研发亏损表示抱歉,将战略性调整研发项目,聚焦核心技术攻关并优化经营效率 [8]
广东:支持链主企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等优质企业培育、拓展新赛道
证券时报网· 2025-08-29 16:27
政策核心内容 - 广东省政府发布《广东省加快扩大工业有效投资实施方案(2025—2027年)》 建立新赛道培育发展工作机制 聚焦前瞻技术突破和产业动态挖掘 [1] - 方案明确抢抓新赛道投资热点 通过系统推进产业交叉融合和技术迭代 形成一批新的投资增长点 [1] - 支持链主企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等优质企业培育和拓展新赛道 综合运用产业链招商、应用场景招商等多种模式快速聚集企业项目落地 [1] 重点发展产业领域 - 近期重点瞄准固态电池、石墨烯、碳纤维、灵巧手、AI眼镜、AI玩具、AI手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康复辅助器具、医疗机构制剂、智能传感器、光芯片、6G移动通信设备、稀有金属及稀土功能材料、现代化海洋牧场装备、游艇等前沿技术和产品 [1] - 加快发展人工智能、机器人、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先进装备、新材料、新型储能、生物医药、生物制造、低空经济、智能终端等产业 [1] 工作机制与实施路径 - 建立"前瞻识别—科学决策—快速响应—持续提升"的新赛道培育发展工作机制 分行业分领域分批次发布新赛道产业和产品目录 [1] - 借助各类招商活动、展会等平台契机招新引新 快速聚集一批企业(项目)落地布局 [1]
幸福招商签约项目同比增长97%,新增签约投资137亿
搜狐网· 2025-08-27 17:08
核心业务表现 - 上半年签约项目61个 同比增长97% 新增签约投资137亿元[1] - 新增储备项目494个 同比增长233% 推动政企考察192次[1] - 合伙人新增项目数154个 完成率111%[1] - 累计服务产业新城区域7个 引入产业项目18个 总签约固定投资105.9亿元 同比增长99%[1] - 服务市场化区域9个 引入产业项目19个 总签约固定投资39.1亿元[1] 重大项目签约 - 实现规模项目签约4个 包括标骥 追觅 常宝 莱能士项目[2] - 签约总投20亿级以上项目2个 标骥项目82亿元落位溧水 追觅科技20亿元落位郑州[2] - 标骥车路云与人工智能超算中心项目总投资82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31亿元 占地202亩[2] - 追觅科技智能机器人产研示范中心项目总投资20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12亿元 租赁厂房15万平米[2][4] - 常宝新材料TFT-LCD光学膜生产项目总投资10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8亿元[5][7] - 莱能士汽车车载摄像头项目总投资12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7.6亿元 占地50亩[8] - 充电桩业务签约152个充电车位 深耕大湾区核心区域[8] 产业资源积累 - 覆盖220个SPU行业赛道 覆盖率26.1% 针对38个细分行业赛道更新补充企业名单1988家[9] - 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72个 新能源汽车30个 新能源42个等核心行业赛道[9] - 与比亚迪 小米 欣旺达 彩虹 和辉 惠科等头部企业保持密切联系[9] - 打造15份产业链图谱 包括电化学储能 新能源汽车 新型显示 低空经济等产业链全景图[11] - 完成行业字典更新50份 涵盖背光模组 电泳式电子纸 Mini/Micro-Led等前沿领域[11] 团队能力建设 - 持续外招补强47人 补充资历深厚的高能级人士[11] - 在岗干部除校招生外100%为10年资深行业背景 来自麦肯锡 比亚迪 TCL等头部企业[11] - 启动幸福招商舰长计划 首期入营14人[11] - 完成高标产业园研究3份 为区域和产业园提供产业定位和方向建议[11] 产业生态拓展 - 举办产业新城区域重大活动3场 包括固安615新型显示产业发展大会[12] - 举办南京开发区-新型显示产业深圳合作发展恳谈会 盱眙西安招商恳谈会[12] - 举办产业系列沙龙活动2场 促成四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与多地政府对接[14] - 举办幸福招商合伙人大会 凝聚合伙人共识[17] - 参加第十二届海峡两岸新型显示产业发展会议 链接新型显示领域资源[17] 战略合作推进 - 与金风科技在招商换资源 储能合作 招租代理等领域达成合作意向[19] - 与中建七局首次开展战略合作 探索大项目招商+能源兑换创新合作模式[19] - 与新加坡蒂宏工业投资集团进行战略合作洽谈 探讨产业园招商和企业出海合作[19] - 与南方日报达成战略合作 共同打造"走读深圳产业力量"系列活动[19]
面向“十五五” 如何继续唱好“双城记”
四川日报· 2025-08-27 08:18
经济中心建设成果 - 320个共建项目1-7月完成投资2945亿元 完成率66.7% [2] - 协同打造"蜀里安逸·渝悦消费"品牌 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 [2] - 共建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先进材料 特色消费品等万亿级产业集群 [2] 科技创新中心进展 - 新落成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8家 [3] - 举办"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 启动科技合作"双千"计划 [3] - 发布重要成果和新计划103项 促成技术交易及项目投资签约46亿元 [3] 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 - 川渝高竹新区探索跨省市共建税费征管服务中心 [4] - 成渝地区空域结构调整新增航线18条 [4] - 1-7月航空枢纽旅客吞吐量8092.7万人次 同比增长3% [4] - 上半年中欧班列(成渝)开行近3000列 保持全国第一 [4] 未来协同发展重点 - 两省市经济总量即将迈上10万亿元台阶 [6] - 建立重点行业统一监测体系 错位布局全产业链生态 [6] - 推进市场准入异地同标 营业执照异地互发改革 [6] - 畅通西部陆海新通道 做优做强中欧班列品牌 [7] - 研究出台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政策举措 [7]
聚焦高质量发展|福州新区(长乐区)的产业经济“三重奏”
新华社· 2025-08-25 22:50
产业经济概况 - 福州新区与长乐区融合建设推动产业经济蓬勃发展 成为区域经济新增长极 [1] - 纺织产业汇聚超千家企业 年产值近2000亿元 是产业经济的顶梁柱 [2] 传统产业智能化转型 - 恒申合纤科技通过机器视觉检测使产品检测效率提升33%以上 准确率达99% [2] - 恒申集团旗下4家企业入选福建省首批先进级智能工厂 [5] - 永荣锦江股份通过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大幅缩减用工数量并提升生产效率 [5] - 金源纺织 长源纺织 新华源纺织等企业接入工业互联网实施智能化改造 [6] - 截至2024年已聚集6家先进级智能工厂及中海创 辅布司 乐纺云等工业互联网平台 [6] 新兴产业发展 - 构建以数字经济 新材料新能源 新型显示 生物医药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7] - 恒美光电实现超薄偏光片微米级厚度严格量产 并延伸出新型显示产业链 [7] - 数字经济规模2024年突破750亿元 占GDP比重超过55% [8] - 已形成数字产业 电子信息 新能源 医疗健康 装备制造5条新兴产业链 [8] 平台与创新载体建设 - 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福州创新中心是全国首个医疗场景人形机器人训练场 配备检测评价 实验 孵化等多功能平台 [11] - 截至2024年汇聚众创空间 孵化器 省级重点实验室 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等55个科创平台 [11] 人才引进 - 2024年新引进市级以上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93人 同比增长31% [12] - 新增高技能人才688人 同比增长65% [12]
“深耕安徽”系列专题报告之合肥篇:科创名城再蓄力,先进产业塑星海
国元证券· 2025-08-25 20:01
好的,我将为您分析这份关于合肥市的行业研究报告,总结关键投资要点。报告的核心是分析合肥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布局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对合肥市产业发展前景给予积极评价,认为其通过"政产学研三螺旋发展模型"实现了跨越式增长,重点推荐关注"6+5+X"产业集群中的投资机会 [1][9] 报告核心观点 - 合肥市已成为中部地区崛起的最强黑马,通过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形成独特的"芯屏汽合""急终生智"战略新兴产业集群,2024年GDP达13,508亿元,2000-2024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6.8% [2][18] - 合肥构建了完整的内外协同发展体系,内部形成四大市管开发区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外部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2024年与长三角产业园区新签约项目411个,投资额增长33% [3][5] - "6+5+X"产业集群体系成为合肥产业核心竞争力,六大支柱产业全面发力,五大先导产业前瞻布局,X个特色产业创新突破,共同推动合肥向全球科创枢纽迈进 [6][9] 分区与产业布局总结 经济发展概况 - 2024年合肥GDP总量13,508亿元,同比增长6.1%,在全国省会、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中位列第17位,较2000年上升10个位次 [2][18] - 2000-2024年GDP名义年均复合增长率16.8%,人均GDP名义年均复合增长率12.3%,2024年人均GDP达136,063元 [2][18] - 2024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8%,增幅位居万亿城市首位;战新产业产值增长12.5% [2][27] - 截至2024年底,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万户以上,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3万户,位居全球"科技集群"第36位 [2] 科技创新基础 - 拥有高等院校59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8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国家级研发平台超百家 [2] - 建成全超导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同步辐射光源、未来网络试验设施4个国家大科学装置 [49] - 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4%,位列全国省会城市第2位;财政科技支出246.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5.5% [49] 六大支柱产业发展 新能源汽车产业 - 2024年产量137.6万辆,同比增长84.5%,出口增长3.3倍 [6][27] - 汇聚江淮、大众、蔚来、比亚迪、长安、安凯6家整车企业,500余家核心零部件企业 [46] - 形成蜀山、包河集中发展,全市各区县全面开花态势 [6]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 2024年核心领域集成电路产值增长30%,产业链覆盖上中下游全域 [6] - 已聚集近300家企业和超过2万名从业人员,成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最快城市之一 [46] 光储产业 - 2024年行业规模突破1,800亿元,组件产量约占全国十分之一,光伏逆变器、储能系统出货量全球第一 [6][46] - 汇集全球光伏10强企业5家,中国储能10强企业4家,培育营收超百亿元企业7家 [46] 生物医药产业 - 以"一核两极多点支撑"格局,截至2024年聚集"四上"企业400多家 [6] - 已集聚链上企业近千家,年营收超千亿元,上市公司10家 [46] 智能家居产业 - 合肥市首个千亿产业,产业链配套完善 [6] - 2022年冰箱、洗衣机、空调、彩电"四大件"产品总产量5,750.6万台套,连续第十二年位列全球城市排名首位 [46] 高端装备及新材料产业 -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合肥第二个过千亿规模的产业集群,2023年634家规上企业实现产值增速11.6% [46] - 2023年新材料产业产值580亿元,集聚企业超200家,其中规上企业161家 [46] 五大新兴产业发展 量子信息产业 - 2024年产业聚集数居全国首位,实现营收近14亿元,同比增长21.6% [6][46] - 培育集聚企业91家,拥有省级以上研发平台24个,相关专利数量超2,000件 [46] 空天信息产业 - 集中于蜀山区和瑶海区,重点围绕高新区和经开区形成聚集,上中下游产业链框架初步形成 [6] 核聚变产业 - 合肥市作为国内核聚变技术奠基城市之一,技术基础雄厚,持续取得科研突破,落地重大项目 [6] 下一代人工智能 - 2024年超大规模智算平台"飞星二号"投入使用,星火大模型综合性能全国领先 [6] - 已集聚人工智能产业上下游产业链企业超2,000家 [46] 合成生物产业 - 以华恒生物为龙头,抢抓新兴产业机遇,持续推动落地 [6] X个特色产业发展 低空经济 - 以蜀山、包河为核心,在无人机、航空材料、传感器、低空农业等领域广泛布局 [6] - 2024年落成全国首个城市空中交通枢纽港,集聚低空经济企业100余家 [46] 生物制造 - 依托科大硅谷和生物制造产业园,重点在长丰县、合肥高新区等地聚焦发展 [6] 新型显示产业 - 2024年行业产值增长21.5%,产业集群综合排名位居全国首位 [6] - 已拥有京东方、维信诺、视涯科技等龙头企业,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近150家,产业规模连续4年突破千亿元 [46] 投资建议总结 机构投资层面 - 关注合肥在"芯屏汽合""急终生智"等优势产业引领下,从基础材料到高端装备制造的全产业链体系完备化进程中的投资机遇 [9] - 关注本土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项目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相融合方面的潜力,如量子信息、核聚变、下一代人工智能等技术孵化和产业链延伸机会 [9] - 关注传统行业在科技赋能下的转型升级带来新的增长点和相关并购机会 [9] - 关注产业集群发展中,金融、科技服务等专业机构助力企业创新研发、拓展市场的投资契机 [9] 创新企业层面 - 关注合肥政产学研三螺旋发展模式下的创新创业体制机制和优良创业环境 [9] - 关注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协同创新网络构建,以及技术外溢、人才流动对初创企业的催化作用 [9] - 关注高新技术企业在政府优惠政策以及科技金融赋能带动下的创新突破路径 [9] 政府层面 - 持续强化科技领先优势,发挥量子信息、核聚变、下一代人工智能、空天信息等未来产业的领先优势 [10] - 发挥新能源与智能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优势产业的科技场景应用和落地能力,推动科技与产业融合 [10] - 发挥中下游产业优势,持续带动新材料等上游产业发展,支持科研院所围绕关键技术开展研发 [10] - 推动生物领域发展,以生物医药产业优势为基础,联合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推动生物制造和合成生物产业持续突破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