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

搜索文档
深圳发布2024年应对气候变化白皮书
中国环境报· 2025-06-26 09:16
深圳低碳发展成果 -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2.3% [3] - 绿色低碳产业增加值达到2439亿元 [3] - 清洁能源装机占比突破80% [3] -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76.9% [3] - 绿色建筑面积达2.1亿平方米 [3] - 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34家 [3] - 森林蓄积量超过469万立方米 [3] 碳市场与绿色金融 - 碳市场覆盖38个行业、708家重点排放单位 [3] - 深圳碳市场累计成交量1.08亿吨 [3] - 碳市场成交金额为24.75亿元 [3] - 绿色信贷余额首次破万亿元 [3] - 累计推出气候融资项目293个 [3] 低碳创新示范 - 累计推进113个近零碳排放区试点项目 [4] - 遴选出20个减污降碳协同控制标杆项目 [4] - 15个大型活动碳中和标杆项目 [4] 气候适应能力建设 - 区域气象观测站网密度达到2.6×2.6公里 [6] - 完成林分优化4520亩 [6] - 新造林抚育3430亩 [6] - 森林抚育29349亩 [6] - 红树林营造17.37公顷 [6] - 红树林修复106.95公顷 [6] - 记录到维管植物2200多种 [6] - 陆生脊椎动物550多种 [6] 城市基础设施韧性 - 防洪潮能力为100年—200年一遇 [7] - 内涝防治能力达到20年—50年一遇 [7] - 城市供水储备能力达85天 [7] - 全市各类步道总长度超3600公里 [7] - 全市公园总数达1320个 [7] - 全市绿地覆盖率超45% [7] 政策与科技创新 - 出台《国家碳达峰试点(深圳)实施方案》 [8] - 发布《深圳市氢能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8] - 实现温室气体高精度监测"一区一站" [8] 国际合作与未来规划 - 在COP29上分享"深圳经验" [9] - 聚焦碳排放精准管控 [9] - 加快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 [9] - 强化科技与市场双轮驱动 [9]
低碳有“价” 释放节能降碳新活力
上海证券报· 2025-06-26 02:46
全国节能宣传周与碳普惠机制 - 2025年全国节能宣传周定于6月23日至29日举行,主题为"节能增效,焕'新'引领" [1] - 碳普惠机制广泛落地,绿色行为从可量化发展为可"变现",推动"环境有价"理念加速实现 [1] - 全国已有27个地区搭建起碳普惠体系,碳账户普及成为新风尚 [2] 碳普惠平台运营与用户增长 - 上海碳普惠平台上线运营,市民通过"随申办"开通个人碳账户,绿色出行行为自动转化为碳积分 [2] - 武汉"武碳江湖"碳普惠平台上线两年多,近两个月新增用户达27万 [2] - 市民乘坐5次公交车积累的碳减排量可抵扣2元银行贷款利息,低碳行为与金融实惠挂钩 [3] 碳普惠机制扩展与创新 - 江苏、湖北等地将碳普惠机制延伸至公共机构,建立"行为减排-碳积分累积-权益兑换"激励机制 [3] - 公共机构节能减排成果可转化为"碳资产",用于抵消排放或兑换奖励 [3] - 碳普惠平台覆盖绿色出行、绿色消费、再生资源回收等场景,探索与碳市场对接路径 [3] 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 - 《关于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的意见》明确到2027年完善碳排放权、用水权、排污权交易制度 [4] - 湖北宜昌中锰科技公司获得1000万元"碳排放权"质押贷款,碳排放配额成为融资"硬通货" [4] - 湖北一家公司通过碳排放权配额质押获得6亿元银行贷款 [5] 排污权交易与碳市场发展 - 湖北环境资源交易中心为90家企业办理排污权抵质押贷款,授信额81.92亿元,总贷款额12.59亿元 [5] - 湖北实现个人碳普惠减排量纳入碳市场配额抵销机制,1吨碳普惠减排量可抵销1吨碳排放配额 [5] - 北京、广东、深圳、重庆、上海、湖北等试点碳市场明确碳普惠减排量可作为补充抵销机制 [6]
三大关键词看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趋势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6-24 15:21
绿色金融发展趋势 - 我国绿色贷款保持高速增长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呈现爆发式增长 [1] - 绿色金融发展背后是金融体系价值评估的深刻转变 从单一财务指标转向以碳生产力为核心的ESG非财务因素 [3] - 行业通过创新实践推动绿色金融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纵深发展 [3] 绿色金融纵深发展 - 推动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融合协同发展 使部分普惠贷款兼具绿色属性 成为挖掘存量业务增长潜力的有效途径 [3] - 数字化工具支撑绿色营销 有效破解绿色金融发展增量痛点 例如盟浪开发的"碳融通"数智引擎解决了做大规模、扩大利差、把控风险和提升效益等问题 [3] 转型金融创新发展 - 转型金融在平衡经济增长与碳减排中发挥关键作用 煤炭、钢铁等高碳行业亟需通过转型金融实现低碳改造 [3] - 通过建立透明可信的碳挂钩机制 构建包括碳核算基础设施、金融工具生态在内的完整支撑体系 落实金融"五篇大文章"国家战略 [3] - 转型金融是破解"保增长"与"碳中和"两难困境的破题之钥 [3] 人工智能赋能发展 - AI已升级为覆盖金融全链条的强智能工具 应用于智能获客、客服交互、风控投研和合规监管等业务场景 [4] - AI核心价值在于突破效率边界 重构绿色金融创新逻辑 推动从"高成本人力堆积"转向"智能驱动价值循环"的创新范式 [4] 新华财经专业终端升级 - 新华财经专业终端(智能升级版)新增债券跨境交易信息、智能对公工作台、绿色金融信息、全维度企业风控信息、股权市场深度分析等系列新功能 [4] - 面向金融机构交易、对公、风控、投研等业务场景 提供更高效、更精准的全业务链智能信息服务 [4]
21世纪ESG热搜榜(第178期)丨财政部就《〈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试行)〉应用指南》征求意见;《全球汽车制造企业评级》发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4 07:54
可持续披露准则 - 财政部发布《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试行)》应用指南征求意见稿,旨在增强准则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1] - 应用指南包括准则应用指南和行业应用指南两类,准则应用指南对基本准则进行解释和细化,行业应用指南针对特定行业提供指引 [1] ESG评级提升 - 上交所发布《推动提升沪市上市公司ESG评级专项行动方案》,围绕提升ESG评级推出六大工作举措 [2] - 六大举措包括提供评级指导、推动沟通交流、改进信息披露、形成最佳示范、加强正向激励和提升管理绩效 [2] AI技术监管 - 中央网信办"清朗·整治AI技术滥用"专项行动第一阶段处置违规AI产品3500余款,清理违法违规信息96万余条 [3] - 下一步将聚焦AI造谣、低俗内容等7类突出问题,构建技术监测体系,形成长效工作机制 [3] 绿色金融发展 - 中国绿色信贷规模全球第一,绿色债券、绿色保险市场规模居全球前列 [4] - 预计2030年实现碳排放目标的资金需求将超25万亿,绿色金融发展空间广阔 [4] - 外资机构将ESG评级体系、气候风险管理等工具引入中国,为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提供借鉴 [4] 新能源汽车行业 - 中国车企在零排放车型覆盖率方面包揽全球前五,电动车销量占比占据前六中的五个席位 [5][6] - 比亚迪2024年纯电动汽车销量首次超越特斯拉,同比增长25%,纯电动与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合计销量增长47% [6] - 吉利和上汽等企业的电动车销量占比已提前一年达到50%,完成2025年目标 [6] 气候行动进展 - 亚太地区企业科学碳目标(SBTi)采用率从2023年的25%翻倍至2025年的50% [7] - 中国和印度的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公司2020-2023年销售额复合增长率超100% [7] - 中国企业在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等领域的专利得分领先 [7] 乳业可持续发展 - 伊利发布"双足迹"战略,构建"碳足迹+水足迹"双轮驱动模式 [8] - "零碳联盟"成员扩至154家,90%完成低碳转型,"低水足迹倡议联盟"吸纳60家伙伴 [8] - 伊利启动668个节水项目,年节水超200万吨,70余款产品完成碳足迹核算 [8]
香港特首李家超:期待欧盟企业参与香港北部都会区建设
中国新闻网· 2025-06-24 07:32
在谈及香港的绿色发展进程时,他引述一系列数据称,自2014年碳达峰后,香港正稳步朝着2050年实现 碳中和的目标迈进。在绿色金融方面,去年在香港发行的绿色及可持续债务总额超过840亿美元。 香港特首李家超:期待欧盟企业参与香港北部都会区建设 中新社香港6月23日电 (记者 戴小橦)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23日表示,北部都会区是香港绿色发展新 引擎,希望欧盟公司参与香港北部都会区建设。 6月23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出席"绿色之道2025:加速变革"活动并致辞。(香港特区政府新闻 处供图) 李家超当日出席"绿色之道2025:加速变革"活动时致辞表示,欧盟长期以来是香港重要的商业伙伴,目 前有1640家欧盟企业扎根香港,双方在商业、教育、文化、科技创新等多领域合作紧密,在应对气候变 化等议题上也有着共同目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他提到,不少欧盟企业在废物管理、循环利用等环保领域拥有专业技术和丰 ...
绿色金融周报(第190期)丨李云泽:支持外资机构广泛参与中国绿金市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3 21:16
随着绿色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相关的资讯和数据变得越来越丰富。绿色金融周报从宏观视角和机构绿 色金融实践等角度,关注绿色金融领域的最新前沿动态,追踪绿色金融市场的最新趋势,为绿色金融相 关参与方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 一、重点关注 1、李云泽:支持外资机构广泛参与中国绿色金融市场 6月1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在2025陆家嘴论坛上表示,中国坚定不移推进"双碳"目 标,已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当前中国绿色信贷规模位居全球第一,绿色债券、绿色 保险市场规模亦居全球前列,呈现"低碳转型需求旺盛,绿色金融动能强劲"的发展态势。 李云泽强调,中国预计至2030年实现碳达峰目标,资金需求将超过25万亿元,绿色金融发展空间依然十 分广阔。针对外资机构在华参与情况,李云泽表示,近年外资机构陆续将ESG评级体系、气候风险管理 工具引入中国,为本土绿色金融发展提供有益借鉴。中国支持外资机构广泛参与绿色金融市场,共同为 全球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更多实践范例。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广东通过"五个一"体系精准对接美丽广东建设需求,以政策协同与机制创新推动 绿色金融资源向生态治理、低碳发展等领域集聚,为区域绿色转型 ...
发展绿色金融要先立后破
经济日报· 2025-06-20 06:12
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 中国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 绿色信贷规模全球第一 绿色债券和绿色保险市场规模居全球前列 [1] - 预计2030年实现碳达峰目标资金需求将超25万亿元 绿色金融发展空间广阔 [1] - 绿色金融当前聚焦电力 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以及交通运输 仓储和邮政业 服务质效持续提升 [1] 绿色金融重点支持领域 - 基础设施绿色升级领域贷款余额18.11万亿元 一季度增加1.47万亿元 [1] -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领域贷款余额8.13万亿元 一季度增加4680亿元 [1] - 生态保护修复和利用领域贷款余额4.81万亿元 一季度增加4269亿元 [1] 绿色金融发展挑战 - 部分生态环境治理项目资金需求量大 具有准公益性质 短期内难以产生充足现金流 [2] - 需解决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优势互补问题 探索生态 经济 金融协同发展路径 [2] 绿色金融体系建设 - 中国已确立绿色金融"五大支柱":标准体系 环境信息披露 激励约束机制 产品与市场体系 国际合作 [2] - 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有助于界定相关活动 避免"洗绿"和"假转型"问题 [2] - 金融管理部门大力支持绿色金融标准制定 落地和国际合作 [2] 绿色金融产品创新 - 开展生态环境导向开发(EOD)模式试点 将生态治理与产业开发一体化实施 用产业收益反哺生态投入 [3] - 水库等长期项目可通过REITs等金融创新工具将稳定收益转化为投资回报 [3] - 需加强系统谋划 发挥财政 货币 产业政策组合效应 扩大碳交易市场 撬动耐心资本投入新能源体系建设 [3]
李云泽: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财富管理市场,支持外资加大布局
搜狐财经· 2025-06-18 18:05
财富管理行业 - 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资产和财富管理市场 支持外资机构加大布局 [2] - 中国家庭金融资产中现金和储蓄占比超50% 远高于OECD国家约1/3的水平 [2][3] - 过去五年信托、理财、保险资管受托管理资产规模年均增速约8% [2][3] - 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 财富管理需求向多元化、专业化转型 [3] - 支持外资机构在理财投资、资产配置、保险规划等领域布局 [3] 养老金融与银发经济 - 中国老龄化加速 预计2035年60岁以上人口突破4亿 银发经济规模有望达30万亿元 [3] - 2024年中国银发经济规模将达7万亿元 占GDP的6% [6] - 三支柱养老体系发展不平衡 第三支柱起步晚但潜力大 [4] - 推动健全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 扩大养老理财、储蓄、专属保险等试点 [4] -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发展银发经济 完善养老政策机制 [5] 绿色金融与低碳转型 - 中国绿色信贷规模全球第一 绿色债券、保险市场居全球前列 [6] - 2030年碳达峰资金需求超25万亿元 绿色金融空间广阔 [6] - 支持外资机构参与中国绿色金融市场 引入ESG评级等工具 [6] 科技金融与创新 - 中国在航空航天、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等领域创新活跃 [7] - 推进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科技企业并购贷款试点 [8] - 兴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获批设立AIC 总投资规模达400亿元 [8] - AIC牌照可优化企业杠杆结构 参与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 [8] 金融开放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 支持外资机构参与更多金融业务试点 对标国际高标准规则 [9] - 鼓励上海在科技金融、跨境金融等领域创新试点 [6] - 支持银行在沪设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 探索非货币信托财产登记模式 [6]
李云泽,重磅发声!
中国基金报· 2025-06-18 12:45
金融开放现状与成果 - 全球前50大银行有42家在华设有机构,40家最大保险公司近半数已进入中国,八成全国性银行通过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提升治理效能[4][9] - 外资银行和保险机构总资产超7万亿元,外资保险公司保费市场份额从2013年4%提升至9%,外资银行衍生品业务占比近20%[4][10] - 中资机构在7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业,促进贸易投资发展[4][10] 消费与金融市场潜力 - 中国消费市场规模全球第二,汽车、手机、家电等实物消费量世界第一,服务消费较发达国家仍有十几个百分点增长空间[4][12] - 中国加速成为全球最大消费市场,外资机构在消费金融、普惠金融领域有独特优势[4][12] - 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家庭现金储蓄占比超50%(OECD国家约33%),财富管理需求多元化[14] 科技与绿色金融机遇 - 中国在航空航天、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等领域创新活跃,金融监管总局推进科技企业并购贷款等试点[13] - 中国数字金融市场规模全球第一,外资机构可参与科技金融实践促进"科技-产业-金融"循环[13] - 中国绿色信贷规模全球第一,2030年碳达峰资金需求超25万亿元,外资机构引入ESG评级等工具[13] 养老与财富管理发展 - 2035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将突破4亿,银发经济规模有望达30万亿元,第三支柱养老潜力大[5][14] - 过去5年信托、理财、保险资管规模年均增速8%,中国成全球第二大财富管理市场[5][14] - 外资机构可在养老理财、资产配置等领域布局,满足财富保值增值需求[5][14] 制度型开放与上海试点 - 金融监管总局将复制自贸区制度型开放经验,支持外资参与更多业务试点[15] - 上海将开展科技金融、跨境金融创新试点,探索非货币信托财产登记模式[6][18] - 已批准友邦人寿、荷兰全球人寿在沪筹建保险资管公司[18]
ESG热点周聚焦(6月第3期):SEBI发布可持续债券新框架
国信证券· 2025-06-15 19:27
核心观点 - 海外ESG领域通过企业合作、绿色金融投资、政府支持规划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政府企业围绕ESG目标完善法规、自觉行动,推动可持续发展;国内ESG领域近期主要聚焦能源结构改革,在政策推进、绿色金融、项目建设多方面发力,同时关注城市环境和自然环境;学术前沿研究涉及ESG报告措辞与企业价值、ESG声誉风险与股票回报、气候变化与产业分配等方面[2] ESG重要事件梳理 海外ESG热点事件 - 绿色金融方面,SWEN Capital Partners募集蓝海基金;CDP发行基于区块链的绿色债券;RWE发行绿色混合债券[2][6] - 政策方面,CIF发起工业脱碳计划;EPA提出新的可再生燃料标准;欧盟可持续金融规则受关注;欧盟核能计划有投资需求[2][6] - 企业方面,Bain与Terralytiq达成战略合作;Adam Reutens - Tan出版ESG指南;印度推出ESG债券新法规;六家公共开发银行发起清洁海洋倡议2.0;Achilles推出Comply360平台;Amazon Web Services在实现2030年水资源积极目标方面取得53%进展;雀巢咖啡超越再生农业目标;三菱电机投资Archeda;Runwise筹集资金扩展AI驱动作系统;Lululemon签署回收材料协议;Broadridge与Novisto推出集成平台[2][6] - 能源方面,英国批准Sizewell C核电站;Proxima Fusion加速恒星聚变发电厂计划;Fervo Energy推进地热能项目;Amazon扩大核能合作;Meta和XGS Energy启动地热项目[2][6] 国内ESG热点事件 - 绿色金融方面,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等九部门联合印发通知,推动绿色建筑标准与绿色信贷标准有效衔接[2][16] - 政策方面,长三角“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促进会等多方签订合作协议,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出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住房城乡建设部意见,提出到2027年健全城市建筑垃圾治理体系[2][16] - 生态环境保护方面,《2025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发布;自然资源部发布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2024年中国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发布[2][16] - 企业行为方面,Google在台湾投资水资源管理;Lightsource BP为台湾渔业太阳能项目提供资金[2][16] - 碳中和方面,嘉兴市明确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点;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发布节能宣传周和低碳日活动通知[2][16] ESG学术前沿 - 2025年6月发表于《Economic Analysis and Policy》的研究发现ESG报告中的模糊措辞与企业市场价值正相关,低质量信息披露可能误导投资者提升企业价值[2] - 2025年6月发表于《Global Finance Journal》的研究发现ESG声誉风险的增加与股票回报显著下降相关,主要通过降低投资者信心和加剧融资约束实现[2] - 2025年6月发表于《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的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加剧了低收入国家的农业专业化,降低贸易壁垒可显著减少其对气候变化的暴露[2]